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类固醇肌病

类固醇肌病

别名: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类固醇肌病介绍

简介

类固醇肌病又称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皮质类固醇激素增多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肉萎缩,临床常见。本病的发作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激素与神经肌肉阻滞药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药物的联合使用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包括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肌痛及肌肉萎缩。治疗上,通过治疗原发病,减少激素剂量、隔日给药、更换激素类型等方法,本病症状多可完全消失甚至逆转,多数患者预后良好[1]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是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肌痛及肌肉萎缩。

诊断依据:

依据典型的肌无力、肌肉萎缩及肌痛表现,结合肌肉活检表现为高选择性的2型肌纤维萎缩,可考虑诊断。

类固醇肌病有哪些类型?

  • 急性类固醇肌病:相对少见,主要见于静脉注射大剂量激素5~7天之后,但也有口服激素后可引起急性类固醇肌病的患者;
  • 慢性类固醇肌病:较常见,常发生于应用糖皮质激素数周之后的患者。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较常见,目前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没有明确的患病率及好发年龄、性别数据。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大多数患者通过治疗原发病或者中断激素治疗、更换激素类型等方法等治疗后,多数患者可治愈。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类固醇肌病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内分泌性肌病的症状有哪些?

内分泌性肌病的症状多样化,主要与患者的具体疾病类型相关。常见的症状包括肌无力、肌痛、易疲劳、肌肉萎缩和活动困难等。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四肢近端肌、肩带肌、骨盆带肌等部位的轻微肌无力,伴随着肌酸痛、肌僵硬、痛性痉挛、假性肌强直或肌肉肥大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患者则可能会出现近端肌无力及肌萎缩,尤其是骨盆带肌,少数患者也可能有肌痛。类固醇肌病的症状因急性或慢性而异,急性患者可能会出现四肢瘫痪和呼吸困难,而慢性患者则可能会出现库欣综合征的多系统表现,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肌病主要表现为全身无力和易疲劳感,背部和四肢关节处肌痛,活动后加重。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性肌病的最常见表现是手足搐搦,还可出现对称性四肢近端轻度无力、肌肉疼痛或痛性痉挛。肢端肥大症相关性肌病的症状包括缓慢进展的肢体近端肌无力而不伴肌肉萎缩,偶见肌肉肥大。全垂体功能减退性肌病的青春期前患者可能会出现矮小和性器官及肌肉组织发育不良,成人患者则常出现肌无力和疲乏。除了这些典型症状外,内分泌性肌病还可能引起吞咽困难、发音困难、呼吸肌无力等并发症,甚至在病情严重时导致横纹肌溶解。 一位45岁的女性患者,长期以来一直被诊断为普通的肌肉疼痛和疲劳,直到她开始出现肌肉萎缩和活动困难的症状。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医生最终确定她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这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避免进一步的肌肉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内分泌性肌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疾病类型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一般来说,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手段。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的治疗可能涉及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的治疗可能需要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或放射性碘治疗。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患者都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遵循医生的建议,并进行适当的日常保养,以帮助恢复肌肉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癌症防治先锋

12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类固醇肌病?

类固醇肌病是一种由长期大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疼痛和萎缩。这种病通常在四肢近端肌肉开始出现症状,随后可能扩散到肩胛带肌或肢体远端肌群。除了肌肉问题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类固醇激素治疗的副作用,例如库欣综合征、骨质疏松、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一位名叫李先生的患者,在接受类固醇激素治疗后,逐渐感到四肢无力,尤其是在上楼梯或举重物时。经过医生的检查和诊断,李先生被确诊为类固醇肌病。医生解释说,这种病是由于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导致的,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类固醇肌病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抑制了肌肉蛋白的合成,导致肌肉萎缩和无力。治疗上,首先需要减少或停止使用类固醇激素,然后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以帮助恢复肌肉功能。同时,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营养摄入和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非常重要。

医疗科普小站

14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类固醇肌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类固醇肌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上。首先,需要调整类固醇激素的使用,避免高剂量和长期使用。其次,可以通过阻力训练和药物治疗来帮助恢复肌肉功能。常用的药物包括B族维生素、谷氨酰胺、葡萄糖酸钙和雄激素等。这些药物可以提供必要的营养,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防止肌肉萎缩和骨骼肌蛋白丢失。阻力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日常生活质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强度的训练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训练。总的来说,类固醇肌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和治疗时机等。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在实际治疗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一位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逐渐减少激素的剂量,并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来帮助恢复肌肉功能。同时,医生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患有类固醇肌病,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日常保养。 除了药物治疗和阻力训练外,日常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的并发症。总的来说,类固醇肌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药物治疗、阻力训练和日常保养等。只有通过全面的治疗和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医疗故事汇

12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类固醇肌病的发病机制和表现是什么?

类固醇肌病是一种由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引起的肌肉疾病。这种疾病主要影响近端骨骼肌群,导致明显的肌无力和肌肉萎缩。患者可能会出现四肢无力、肌力减弱、抬腿及站立困难、无法举手或持物等症状。除了肌肉问题外,类固醇肌病还可能引起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库欣综合征等并发症。 例如,一个40岁的女性因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来控制哮喘而患上了类固醇肌病。她最初的症状是四肢无力和肌肉萎缩,随后出现了血压升高和血糖升高的情况。经过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她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但仍需要定期监测和管理。 类固醇肌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有关。类固醇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减少炎症反应,但同时也会影响肌肉的代谢和功能,导致肌肉无力和萎缩。为了预防和治疗类固醇肌病,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逐渐减少或停止使用类固醇药物,并采取其他治疗方法来控制炎症和维持肌肉功能。 此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保健措施也可以帮助预防和缓解类固醇肌病的症状。例如,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支持肌肉健康;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以减少肌肉疲劳和损伤的风险。

运动与健康

12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使用醋酸氟氢可的松可能会出现哪些副作用?

使用醋酸氟氢可的松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首先,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水肿、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失钾、低血钾和碱中毒。其次,在肌肉骨骼方面,可能会出现肌无力、类固醇肌病、肌肉耗失、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无菌性股骨头和肱骨头坏死、长骨病理性骨折及自发性骨折等问题。再者,消化系统也可能受到影响,出现消化性溃疡(甚至穿孔或出血)、胰腺炎、腹胀、溃疡性食管炎等症状。皮肤方面,伤口愈合延迟、皮肤薄脆、挫伤、瘀斑、面部红斑、出汗增加、皮下脂肪菱缩、紫癜、皮肤或指甲色素沉着、多毛症、痤疮、皮试反应受到抑制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神经系统也可能受到影响,引起惊厥、颅内压升高伴视神经盘水肿、无力、头痛及严重精神失常。内分泌系统的副作用包括月经失调、库欣综合征、儿童生长受抑、继发肾上腺皮质及垂体无反应性(特别是应激状态下)、糖耐量减低、高血糖、尿糖、由于蛋白分解导致的负氮平衡等。眼部副作用可能包括后囊下内障、眼压升高、青光眼、突眼。过敏反应也可能出现,例如过敏性皮炎、斑丘疹、尊麻疹。最后,外用醋酸氟氢可的松可能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口周皮炎、毛囊炎、皮肤易于感染,偶尔还可能引起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家庭医疗小助手

14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类固醇肌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类固醇肌病是由于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引起的一种肌肉病变。研究表明,肌病的发生与类固醇的累积剂量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癌症、营养不良、长期不运动或合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发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例如,某位患者因长期服用类固醇来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果出现了肌肉无力和萎缩的症状。经过检查,医生确认这是类固醇肌病的典型表现。这个案例说明了长期使用类固醇的潜在风险,并强调了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必须小心谨慎。 那么,为什么这些因素会增加类固醇肌病的风险呢?首先,癌症本身就可能导致肌肉损伤,而类固醇的使用可能会加剧这种损伤。其次,营养不良会削弱肌肉的修复能力,使得肌肉更容易受到类固醇的负面影响。再者,长期不运动会导致肌肉萎缩,这与类固醇肌病的症状相似。最后,合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可能会进一步削弱肌肉的功能,增加发病的风险。 因此,预防类固醇肌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或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对于癌症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类固醇,并定期检查肌肉功能。对于营养不良者,应改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对于长期不运动者,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帮助肌肉恢复。对于合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尽量减少对肌肉的损害。

远程医疗新视界

1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类固醇肌病:原因、诊断和治疗

类固醇肌病,也被称为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是由于体内皮质类固醇水平过高或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治疗引起的肌肉无力和萎缩。这种疾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据研究表明,类固醇激素可能会直接影响肌肉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导致肌肉损伤和萎缩。 在临床实践中,类固醇肌病常见于那些接受大剂量类固醇治疗的患者,例如多发性肌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疾病患者。这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无力、Cushing综合症(如高血压、电解质紊乱、水钠潴留、体重增加和骨质疏松等)、以及24小时尿酸排泄增加而血清CK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 肌肉活检是诊断类固醇肌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活检可以观察到选择性2型肌纤维萎缩和1型肌纤维内脂肪滴增多的特征性改变。停用类固醇激素后,患者的肌肉无力症状可能会得到缓解。 治疗类固醇肌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逐渐减少或停止类固醇药物的使用、进行物理治疗以帮助恢复肌肉功能、以及在必要时使用其他药物来控制原发疾病的活动。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健,例如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和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帮助肌肉恢复和预防疾病复发。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申艳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类固醇肌病的研究和治疗。他们提醒患者和医生们,需要警惕类固醇激素的副作用,并在使用类固醇药物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肌肉功能和相关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类固醇肌病的发生。

智慧医疗先锋者

15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有效管理类固醇肌病?

类固醇肌病是一种由于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或内源性皮质类固醇增多引起的肌肉无力和萎缩的疾病。这种疾病在风湿科和免疫科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的患者中。类固醇肌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类固醇对肌肉蛋白合成的抑制有关。 诊断类固醇肌病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肌肉活检结果。其中,24小时尿酸排泄增加和血清CK水平相对稳定是重要的指标。同时,肌肉活检可以观察到选择性2型肌纤维萎缩和1型肌纤维内脂肪滴增多的特征性改变。 治疗类固醇肌病的关键在于调整类固醇用量和方式。对于因疾病需要长期使用类固醇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逐渐减少剂量或改用其他药物。同时,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类固醇肌病的发生和进展同样重要。首先,患者应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其次,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和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维持肌肉健康。最后,定期进行体检和肌肉功能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也是非常必要的。

医疗趋势观察站

14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类固醇肌病:诊断、治疗与日常保健

类固醇肌病,也被称为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是一种由于内源性皮质类固醇增多或长期应用类固醇治疗引起的肌肉无力和萎缩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据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的申艳医生介绍,许多患者在使用激素治疗其他疾病时,特别是在大剂量激素的使用下,类固醇肌病的发生率较高。 类固醇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首先,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多发性肌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病时出现肌无力或肌无力加重,24小时尿酸排泄增加,而血清CK水平相对稳定;其次,应用类固醇激素过程中出现肌无力伴随严重的Cushing综合症表现,如高血压、电解质紊乱、水钠潴留、体重增加和骨质疏松等;再次,肌肉活检示选择性2型肌纤维萎缩,1型肌纤维内脂肪滴增多;最后,停用类固醇后肌无力缓解。 在临床实践中,类固醇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减少或停止类固醇的使用、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日常保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促进肌肉的恢复和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小王是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曾因系统性红斑狼疮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她开始出现肌肉无力和萎缩的症状。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诊断,医生最终确定她患有类固醇肌病。小王在接受了减少激素用量和物理治疗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且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AI医疗先锋

14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类固醇肌病:从发病机制到治疗

类固醇肌病是一种由于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或内源性皮质类固醇增多引起的肌肉疾病。它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尤其是在大剂量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的申艳医生指出,类固醇肌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其与激素使用的关系已被广泛认可。 在临床实践中,类固醇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患者在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多发性肌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病时出现肌无力或肌无力加重,且24小时尿酸排泄增加,而血清CK水平相对稳定;其次,患者在应用类固醇激素过程中出现肌无力伴随严重的Cushing综合症表现,如高血压、电解质紊乱、水钠潴留、体重增加和骨质疏松等;再次,肌肉活检显示选择性2型肌纤维萎缩,1型肌纤维内脂肪滴增多;最后,停用类固醇后肌无力缓解。 对于类固醇肌病的治疗,申艳医生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或停止类固醇的使用,并配合其他药物和物理治疗来缓解症状。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日常保健,避免过度疲劳和感染,保持良好的营养和生活习惯,以促进肌肉的恢复和健康。

医疗数据守护者

122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