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别名: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综合症,果糖不耐受症,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缺陷病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介绍
  • 进食果糖后出现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
  • 严重者可并发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
  •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急症治疗、药物治疗

简介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果糖代谢障碍遗传病,临床上较为罕见。典型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心悸、生长发育迟缓、黄疸。随着病情进展,严重者可并发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可危及生命。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急症治疗、药物对症治疗及严格控制饮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主要针对该病所致的肝衰竭)。本病不可治愈,但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患者可正常生长发育 [1]。平时要注意避免摄入含果糖量高的物质。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是恶心、呕吐、心悸、生长发育迟缓、黄疸。

诊断依据:

依据典型的进食果糖后恶心、呕吐症状,结合尿液检查中检测出果糖、果糖耐受试验显示血糖以及血磷降低;组织病理活检发现醛缩酶B活性降低、基因检测发现ALDOB基因突变等间接征象,可确诊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2]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较罕见,本病多发于婴幼儿,尤其是多于6个月左右婴儿发病,据统计,存活婴幼儿的发病率大约为二万分至一。目前,我国国内暂无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欧洲地区发病率较高,大约在 1/31000~1/18000,而非欧洲地区的人群其患本病的几率约是1/34461[2]。 

是否可以治愈?

不可以治愈,但经过及时、有效的急症治疗、药物对症治疗及严格控制饮食,多数患者可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限,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正常生长发育。但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并严重肝衰竭、严重肾衰竭,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餐后低血糖:原因、症状及治疗策略

餐后低血糖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尤其在女性中更为普遍。它通常在餐后2-4小时内发生,表现为心慌、出汗、乏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困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功能问题引起的。例如,某些人可能患有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或功能性低血糖症等疾病,导致糖类代谢酶的先天性缺乏。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餐后低血糖的病例。比如,有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在午餐后出现了频繁的低血糖发作。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我们发现她患有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疾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和药物治疗,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于轻中度低血糖,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可以缓解症状。建议患者平时经常带一些小零食放身边,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及时服用。此外,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总之,餐后低血糖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同时,大家也应该重视日常的饮食和运动,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数字健康领航者

6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肝硬化的遗传代谢性疾病风险与日常保健策略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可能与多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了解这些疾病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血色病是由于铁代谢障碍引起的,导致肝脏中铁沉积过多,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异常,铜过量沉积于肝脏、脑基底节和角膜,表现为肝硬化、铜蓝蛋白降低以及精神障碍。半乳糖血症是由半乳糖代谢缺陷引起的,大量半乳糖和半乳糖-1-磷酸在肝细胞积聚,数月至数年后演变为肝硬化。AI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由抗胰蛋白酶基因异常导致的先天性代谢病,婴幼儿肝脏疾病的15%-20%由仅抗胰蛋白酶缺乏引起,成人则可能呈无症状性肝硬化,甚至伴发肝癌。糖原贮积症Ⅳ型是由分支酶缺陷引起的,使糖原在肝细胞内聚集,导致进行性肝脏肿大和肝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肝脏淀粉样变性是淀粉样物质浸润于肝细胞之间或沉积于网状纤维支架,临床表现多样,以巨肝和轻度肝功能异常为最突出。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由于缺乏磷酸果糖醛缩酶导致机体不能使用果糖,果糖代谢产物在体内累积,最终可引发肝硬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肝硬化。首先,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量摄入酒精和高脂肪食物。其次,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肝脏问题。对于已经被诊断出肝硬化的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或肝移植等。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这对肝脏健康也非常重要。 故事案例:小明是一名30岁的白领,平时工作压力大,喜欢喝酒放松。最近他发现自己经常感到疲劳和不适,去医院检查后被诊断出患有肝硬化。医生告诉他,长期酗酒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小明深感后悔,开始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戒酒、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体力也明显增强。他意识到,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因为一时的放松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

医疗新知速递

9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低血糖的成因与预防

低血糖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低血糖发生与进食的关系。空腹低血糖症的主要病因是高胰岛素血症,这可能由于内源性的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素瘤、胰岛增生、胰岛素分泌过多,或者自身免疫性低血糖,出现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抗体、异位胰岛素分泌。另一种情况是药物性的外源性胰岛素注射入过多,可能由于重症的疾病,包括肝衰竭、心力衰竭、营养不良等造成。 餐后低血糖症则是由于胰岛素反应性释放过多引起的。主要有遗传性疾病,包括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半乳糖血症,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及肠外营养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出现进餐后低血糖症等。对于低血糖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其原因,并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胰岛素瘤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切除;对于药物性低血糖,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对于餐后低血糖,可能需要改变饮食习惯或使用特定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首先,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其次,需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规律,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同时,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最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都是预防低血糖的有效方法。

家庭医疗小助手

7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主要是由于ALDOB基因突变导致的。这种突变使得醛缩酶B的结构和活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果糖的代谢过程。正常情况下,果糖会在肝脏、肾脏和小肠中被转化为磷酸二羟丙酮与三磷酸甘油醛,但在患者体内,这一过程被阻断,导致1-磷酸果糖在肝脏、肾脏和小肠中大量堆积,引发多种代谢紊乱、低血糖和多脏器损害。 例如,有一位名叫小明的患者,在摄入含果糖的食物或药物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最终确定他患有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通过调整饮食,避免摄入含果糖的食物和药物,小明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治疗主要依赖于饮食管理和对症治疗。患者需要避免摄入含果糖的食物和药物,特别是在婴幼儿期,应该尽早进行诊断和干预。对于已经出现的低血糖等并发症,需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同时,患者和家属也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了解如何正确管理饮食和应对紧急情况。 总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通过合理的饮食管理和对症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有家族史的个体,应尽早进行筛查和诊断,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健康驿站

7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什么?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由果糖二磷酸醛缩酶B(ALDO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会导致果糖代谢障碍。这种疾病在临床上相对罕见,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多脏器损害,甚至死亡。 在一个典型的案例中,一名年轻的女孩在吃了大量的水果和果汁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等症状。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医生最终诊断出她患有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幸运的是,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日常饮食的调整,她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心慌、乏力、出汗、震颤和抽搐等。这些症状通常在进食含果糖的食物后出现。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但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控制,患者也能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治疗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关键在于避免摄入果糖和蔗糖。患者需要遵循特殊的饮食计划,避免食用含有果糖的食物和饮料。同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补充特定的营养素,以帮助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总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通过早期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法,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过上健康的生活。

生物医疗创新站

7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体内缺乏果糖-1,6-二磷酸酶而引起。患者在摄入果糖后,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表现通常在进食含果糖食物后出现,表现为低血糖发作,伴随着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心慌、乏力、出汗、震颤、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慢性表现则是由于长期摄入果糖食物导致的,除了低血糖外,还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肝肿大、腹水、黄疸及代谢紊乱等问题。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多脏器损害,肝、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对于怀疑患有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严格控制果糖的摄入量,避免食用含有果糖的食物和药品。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也非常重要。对于新生儿和婴儿,家长应注意配方奶粉和添加甜味剂的药品中可能含有的蔗糖、山梨醇等成分,避免过早添加辅食,以免引发疾病。总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虽然罕见,但其临床表现和并发症都非常严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跨界医疗探索者

9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然而,通过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对肝脏的损害。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纠正低血糖、改善营养状态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急性期,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医生会给予静脉输注葡萄糖以纠正低血糖,进行保肝治疗,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浆置换,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纠正出血倾向,并注意补充维生素,严密监测肾功能,特别是近端肾小管功能,预防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对于抽搐患者,医生可能会酌情给予地西泮、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钠等镇静剂止惊。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避免摄入含蔗糖、果糖和山梨醇的食物,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脂肪不宜超过40%。一旦疑似诊断,应立即严格限制摄入一切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成分的药物及食物,可以用葡萄糖、麦芽糖和玉米淀粉等其他糖类替代果糖。 对于终末期肝脏损伤者,可能需要行肝移植。治疗周期和费用因人而异,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

医疗新知速递

8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使用转化糖电解质时需要避免哪些情况?

在使用转化糖电解质时,需要注意避免给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患者和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使用。这些患者的身体无法正常代谢果糖,使用转化糖电解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未诊断的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使用本品时可能会有致命的危险。 有一位名叫小明的患者,曾经因为误用转化糖电解质而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小明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因为脱水而使用了转化糖电解质,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结果,他的身体无法正常代谢果糖,导致体内乳酸积累,引发了严重的酸中毒。幸好小明及时就医,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使用转化糖电解质之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避免给上述患者使用。同时,也要注意使用的剂量和频率,避免过量使用或不正确使用引起的乳酸性酸中毒等危险情况。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使用转化糖电解质,建议先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意见。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更详细和准确的建议,帮助你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医者荣耀

8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使用注射用转化糖时应注意哪些情况以避免不良反应?

注射用转化糖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情况以避免不良反应。首先,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患者和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应禁用此药品。其次,过量使用或不正确使用可能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未诊断的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使用本品时可能面临致命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注射用转化糖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咨询专业医生。 案例中,曾有一个未被诊断的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在使用注射用转化糖后出现了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幸亏及时就医才得以挽救生命。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使用任何药品之前都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家族病史,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如果您正在考虑使用注射用转化糖,务必先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液和尿液测试,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使用该药品。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指南,避免过量使用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总之,使用注射用转化糖需要谨慎和专业的指导。只有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精准医疗探秘

8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使用果糖注射液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在使用果糖注射液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以防止可能的严重后果。首先,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是绝对禁止使用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无法正常代谢果糖,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代谢紊乱和其他健康问题。 一位名叫李先生的患者就曾经因为未知的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在使用果糖注射液后出现了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幸运的是,他及时就医并接受了正确的治疗,才避免了更大的灾难。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咨询,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特殊疾病或代谢异常的人群来说更是如此。 此外,使用果糖注射液时还需要警惕过量使用的风险。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这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可能会威胁到生命。因此,在使用果糖注射液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和剂量使用,切勿自行增加用量或频率。 总之,使用果糖注射液时需要格外小心,避免在不适当的情况下使用,并且严格控制用量和频率,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同时,也要加强对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相关疾病的认识和筛查,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可能的健康风险。

医疗数据守护者

84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