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介绍
- 主要表现为上腹痛、黄疸、腹泻、体重下降。
- 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病理活检可确诊。
- 治疗以手术为主。
简介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是起源于胰管高柱状上皮细胞,并在胰管内呈乳头状增生,引起胰管进行性扩张及十二指肠乳头开口特征性增大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往往取决于胰管扩张程度和黏液分泌量,不具有特异性,可表现为上腹痛、黄疸、腹泻、体重下降等。取组织病理活组织检查可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较好。
症状表现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主要表现为上腹痛、黄疸、腹泻、恶心、呕吐、腹部包块、体重下降等症状。
诊断依据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若发现囊性病变与主胰管有沟通,则有利于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确诊;
- 病理检查是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金标准。术前可通过胰管镜或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检查取组织活检。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有哪些类型?
组织学上,常把IPMN分成3种亚型:
- 主胰管型IPMN(MD-IPMN): 好发于胰头部,主要特征表现为主胰管呈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若肿瘤发生于胰头部,由于黏液阻塞胰管,胰管常呈弥漫性扩张;若肿瘤发生于胰体尾部,黏液分泌流出通畅,胰管呈节段性扩张;
- 分支型IPMN(BD-IPMN):好发于胰腺钩突处,由扩张的胰管分支聚集在一起而形成,并常与主胰管相通,其恶变率低于MD-IPMN 和 MT-IPMN;
- 混合型IPMN(MT-IPMN):常侵及主胰管和胰管分支,同时表现出IPMN特征性病变。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较为罕见。IPMN好发于老年人群,多见于 60~70 岁,男女之比约2.2:1[1]。
是否可以治愈?
不可治愈。预后良好。手术治疗的IPMT,术后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和60%。但有复发倾向,患者需定期复查、长期随访。对术后残余胰腺的监测方式包括CT、MRCP,必要时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2]。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相关疾病
推荐医生
邱伟华
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三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专业擅长:擅长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消融,而且是单孔腔镜甲状腺微创治疗的开拓者,已经完成甲状腺手术超过10000例,完成单孔腔镜甲状腺手术1500例。
好评率:100%
接诊量:2402
李博
主任医师
中医消化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慢性胃炎(9例)
脂肪肝(4例)
专业擅长: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痛、腹胀、腹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臭、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打嗝反酸、胆囊炎、胆结石、肠息肉、消化不良、食积、胃下垂、肿瘤预防及康复。对于妇科身心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也具有丰富经验。
好评率:99%
接诊量:1209
陈业
主治医师
肿瘤科
三甲
江阴市人民医院
直肠癌(2例)
恶性肿瘤(1例)
专业擅长:肺癌,胃癌,肠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肝癌,白血病,淋巴瘤,食管癌,脑瘤,黑色素瘤,骨肉瘤,胰腺癌,胆囊癌,肾癌,膀胱癌的放疗,化疗,靶向,免疫治疗。
好评率:99%
接诊量: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