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小儿发作性睡病

小儿发作性睡病

别名:小儿Gelincau综合征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小儿发作性睡病介绍
  • 一种罕见的、与遗传有关的慢性睡眠障碍
  • 表现为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
  • 不可治愈,可通过行为心理疗法、药物治疗改善症状

简介

小儿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较罕见。临床主要特征为日间过度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处于半睡半醒状态,有时可听到周围的声音,但身体无法动弹)和睡眠幻觉(梦见奇怪的人、事或物),被称为睡病四联症。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患儿常伴有肥胖、性征发育提前、情绪行为障碍等异常,可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危害身心健康。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治愈措施,可通过行为心理疗法、药物治疗等改善症状[1]。

症状表现: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主要症状为日间过度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其中以日间过度嗜睡最为常见,可在任意场景下(如上课、吃饭、做作业)突然发生难以控制的困倦,并能很快入睡。

诊断依据:

患儿的典型症状(白天难以控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且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伴有猝倒发作等)是判断小儿发作性睡病的重要依据。此外,结合疾病发作时的多导睡眠图、脑脊液检测等可以做出诊断[4]。

小儿发作性睡病有哪些类型?

  1. 发作性睡病1型(猝倒型)
  2. 发作性睡病2型(非猝倒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较罕见。关于小儿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各个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欧洲6个国家的报道,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每年0.13/10万,5~19岁为每年0.83/10万,其中15岁儿童为发病高峰[2]。

是否可以治愈?

无法治愈。本病病程很长,症状可持续终身,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措施,只能通过心理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是否遗传?

是。本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若家族中有确诊的患者,其一级亲属的患病风险是正常人的10~40倍[3]。

是否医保范围?

小儿发作性睡病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小儿发作性睡病怎么治

小儿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神经系统损伤有关,导致患儿出现突然睡眠的症状。

目前,针对小儿发作性睡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缓解和改善:

1.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盐酸哌甲酯、氟西汀、安拿芬尼等,这些药物可以兴奋中枢神经和大脑皮层,有效防止患儿突然入睡,长期规律用药可改善睡眠状况。

2. 调整睡眠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家长应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并培养孩子每天在固定时间睡觉的习惯,长期坚持可形成条件反射,有效控制症状反复发作。

3. 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部分小儿发作性睡病可能与大脑皮层或中枢神经损伤有关,此时需积极营养脑细胞和神经组织,补充维生素,必要时服用脑蛋白水解物等药物,促进神经组织和脑组织的修复,有助于疾病痊愈。

治疗小儿发作性睡病时,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脑部情况,尤其在药物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防止药物引起肝肾损伤。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积极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此外,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病痛。

疾病解码者

0人阅读

文章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症状

小儿发作性睡病,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日间过度睡眠、猝倒发作等症状。这种疾病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很大困扰,了解其症状特点至关重要。

一、日间过度睡眠:这是小儿发作性睡病最典型的症状,儿童在白天会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这些睡眠发作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甚至在上课、看电视、吃饭、洗澡等活动中突然入睡。

二、猝倒发作:当儿童处于情绪激动、恐惧等情绪状态时,可能会出现猝倒发作。表现为躯体随意肌失去张力而摔倒,但意识清醒。持续时间短暂,很快恢复正常。

三、睡眠瘫痪:在刚刚入睡或觉醒时,儿童可能会出现睡眠瘫痪。表现为不能言语、肢体瘫软、意识清楚,持续时间数秒或数分钟。经过轻微的刺激可以终止。

四、其他症状:部分儿童还可能出现睡前错觉、睡眠麻痹、夜间睡眠质量差等症状。

五、治疗与预防

1. 药物治疗:目前,小儿发作性睡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盐酸哌甲酯、莫达非尼、氟西汀、安拿芬尼等,以减轻症状。

2. 生活方式调整: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同时,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骑自行车等,以保持情绪稳定。

3. 心理支持: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4. 定期复查: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了解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症状特点,有助于家长和老师及时发现并干预,帮助孩子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医疗趋势观察站

0人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