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

别名:小儿粒细胞减少性肠病,小儿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小儿中性 粒细胞减少性回肠结肠炎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小儿外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介绍
  • 是白血病强烈化疗期间重要的消化道并发症
  • 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腹痛及转移性右下腹痛等
  • 多采用对症营养支持治疗,同时给予广谱抗生素联合治疗

简介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指的是小儿(泛指14岁以内的儿童)在肿瘤化疗,特别是白血病强烈化疗期间重要的消化道并发症,以发热、腹泻、腹痛及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症状。其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粒细胞减少、白血病细胞肠道浸润、强力化疗药物的应用(尤其是阿糖胞苷)以及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既往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切除回肠末端和盲肠。但由于患儿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低, 机体状况差, 故手术危险性大、病死率高。近几年临床上多采用对症营养支持治疗,同时给予广谱抗生素联合治疗。预后取决于原发病因,出现并发症者病死率较高,采取治疗后应及时随访复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

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及转移性右下腹痛(初期是上腹部和脐周疼痛,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疼痛会转移到右下腹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等。

诊断依据

临床医师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发热、腹泻、腹痛等),体格检查可见右下腹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移动性浊音(检查腹腔有无积液的常用方法)阴性以及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减少)、血生化(用于判断患儿水、电解质紊乱程度)、粪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巨噬细胞、粪钙卫蛋白提高)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显示肝或脾稍大,回盲部肠壁异常增厚)、X线(可见肠襻积气影,回盲部形态不规则)、B超(右下腹可探及包块及液性暗区)、CT等综合做出诊断。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有哪些类型?

暂无分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是白血病化疗期间重要的消化道并发症,但尚缺乏我国具体的流行病学资料[1]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采用对症营养支持治疗,同时给予广谱抗生素联合治疗后多数症状可以完全消失,是否复发和远期生存情况取决于原发肿瘤的治疗情况。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定义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是一种由于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引起的小肠结肠炎,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颜面苍白、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甚至大便带血。该病通常采取对症治疗,首先是使患儿粒细胞恢复正常,然后对症处理呕吐、腹泻,给予调理脾胃或治疗腹泻的药物,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以免引起体液丢失。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疾病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例如,一个5岁的男孩因为持续的腹泻和呕吐被带到医院。医生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后,发现他的中性粒细胞数量非常低,并且小肠和结肠都有炎症。根据这些结果,医生诊断他患有小儿回盲肠综合征,并立即开始了对症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男孩的粒细胞数量恢复正常,腹泻和呕吐也得到了控制。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关注患儿的营养状况,确保他们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支持身体的恢复。同时,家长也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时向医生反馈任何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小儿回盲肠综合征是一种可以通过对症治疗有效控制的疾病。只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患儿通常可以完全恢复健康。

健康百科

9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症状、治疗和预防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是一种由于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引起的小肠结肠炎,多见于儿童。首发症状通常是疲乏无力和颜面苍白,随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伴随大便带血。这种疾病属于内科疾病范畴,不需要手术治疗。治疗主要集中在对症处理上,首先是使患儿的粒细胞恢复正常水平,之后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给予调理脾胃或治疗腹泻的药物,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以避免体液丢失。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白细胞,负责抵御细菌和真菌感染。当中性粒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发生感染和炎症反应,进而引发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等疾病。 预防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卫生。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好习惯,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环境和物品。同时,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也是预防此类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如果孩子出现了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使用止泻药、补充营养等。家长在孩子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

未来医疗领航员

5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腹痛多为持续性右下腹痛,类似阑尾炎;亦可呈弥漫性疼痛,类似腹膜炎。腹泻严重者可有腹胀、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大便性质不定,可为水样便或果酱样血便等。体温多在38~39℃。此外,腹泻严重且并发败血症者,可出现循环障碍,病死率很高。因此,对于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名4岁的男孩因反复发热、腹泻和腹痛被送往医院。医生初步诊断为小儿回盲肠综合征,并立即进行了相应的治疗。经过一周的治疗,男孩的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恢复正常,腹泻和腹痛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个案例强调了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重要性。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细菌感染有关,特别是大肠杆菌的感染。因此,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未经充分烹饪的食物等。对于已经患病的儿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补液等。同时,家长也需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和休息,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

9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推荐医生
张树建

副主任医师

小儿外科

三甲
天津市儿童医院
血管瘤(7例) 瘢痕(3例)
专业擅长:外伤处理,瘢痕修复,肛周脓肿,包皮炎,包茎,烫伤治疗,血管瘤诊治等。 小儿外科各类疾病的微创和腹腔镜治疗: 体表肿物,血管瘤,淋巴管瘤,黑色素痣,斜疝,鞘膜积液,隐睾,鳃瘘,甲舌囊肿,淋巴结炎。 肝胆疾病,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腹部肿瘤,肛门疾病,消化道疾病。
好评率:99% 接诊量:21105
陈杰

主任医师

小儿外科

三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专业擅长:新生儿外科疾病的诊治(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肠闭锁、胎粪性腹膜炎、NEC、肠旋转不良、胆道闭锁、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等),熟练掌握小儿微创外科技术,如腹腔镜中高位无肛肛门成形术、腹腔镜辅助巨结肠根治术、腹腔镜胆道闭锁胆道探查、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胸腔镜辅助下食道重建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Roux-Y肝管空肠吻合术、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下腹盆腔肿瘤探查切除术等。 尤其在小儿泌尿疾病的诊治方面:如包茎、包皮过长、隐匿型阴茎;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等
好评率:98% 接诊量:375
刘率斌

主治医师

小儿外科

三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软组织挫伤(1例) 挫伤(1例)
专业擅长:小儿普外科常见疾病,如小儿骨科(儿童骨折、骨肿瘤、骨病等);小儿普外(先天性巨结肠、肝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实质性肿瘤、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小儿肝胆外科疾病(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胆道结石、肝胆管扩张、胆道寄生虫、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小儿泌尿外科(肾积水、隐睾、疝气、鞘膜积液、尿道下裂、膀胱输尿管异位、泌尿系结石、肾囊肿、肾母细胞瘤等);新生儿外科(先天性膈疝、幽门肥厚、食管闭锁、肛门闭锁等)。
好评率:99% 接诊量:4791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