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就诊科室:

儿科 耳鼻咽喉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介绍

简介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由化脓性细菌侵入中耳所致。该病常在冬春季发生,儿童多见。患病后,患者可出现耳痛、耳鸣、流脓、听力减退以及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症状。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减退或丧失,并引起脑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进而危及患者生命。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通过及时的抗感染和引流脓液治疗,可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适症状,最大程度恢复听觉功能,治愈疾病,大多预后较好。

症状表现:

本病的典型症状为耳痛、耳鸣、流脓、听力减退等,且伴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性症状。

诊断依据:

医生通过患者的病史及典型症状,并结合耳镜检查、耳部触诊、听力检查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血常规、CT扫描等)。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常见。本病属于十分多见的一类炎症疾病,多见于冬春季,好发于儿童[1-2]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本病确诊后,经过及时的抗感染(药物治疗为主要的抗感染方式)和通气引流,大多可以治愈。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21岁男生头晕、耳朵疼、流脓,医生诊断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需要住院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感染,主要影响中耳,通常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症状包括耳痛、流脓、听力下降、发热等,有时还会伴有头晕等全身症状。对于是否需要住院治疗,主要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并发症的风险。 1. 病情严重程度 如果症状较轻,通过口服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如止痛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一般不需要住院。但如果症状严重,如持续高热、剧烈耳痛、耳流脓量大、听力明显下降等,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便更好地监测病情变化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并发症风险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或不恰当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乳突炎(乳突骨内的感染)、面神经麻痹、脑膜炎等。这些情况下,通常需要住院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3. 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对于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或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即使症状不算特别严重,也可能需要住院观察和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4. 治疗效果 如果初步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也可能需要住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因此,是否需要住院,应由专业的耳鼻喉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医生会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检查(如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来评估病情。 如果医生建议住院治疗,通常是因为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建议您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果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耳部受到进一步的刺激或感染,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总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具体分析,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是关键。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医者仁心

3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预防?

中耳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鼓膜松弛或全鼓膜内陷,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外突明显、前后皱襞夹角变小。此外,患者还可能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听力下降,甚至传导性聋。 预防中耳炎的关键是避免感冒,保持鼻咽部卫生,避免用力擤鼻涕,避免游泳时水进入耳朵。此外,对于儿童,应避免将小物件塞入耳朵,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鸣、面瘫等严重后果。因此,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中耳炎的风险并不大,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中耳炎是怎么回事?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中耳炎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瘫等。严重者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耳炎不是癌症,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医疗科普小站

18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耳内出血不治疗能自愈吗?

耳内出血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自愈的。 1. 外伤引起的耳内出血,随着伤口的愈合,出血会逐渐停止。 2. 大疱性鼓膜炎引起的耳内出血,随着病情的缓解,出血也会逐渐减少。 3.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耳内出血,随着炎症的控制,出血会逐渐停止。 4. 手术后引起的耳内出血,随着伤口的愈合,出血会逐渐停止。 5. 耳内肿物引起的耳内出血,需要根据肿物的性质和大小,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运动与健康

18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耳炎疼痛怎么办?

中耳炎疼痛怎么办?首先,出现耳朵疼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1. 一般处理:如果是外伤引起的鼓膜穿孔导致的耳朵痛,则需要避免水进入耳朵内,并且在洗澡时可以使用消毒棉球塞住外耳道口。另外,还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卫生,以免引起感染; 2. 药物治疗:对于细菌性或病毒性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所引发的耳朵痛,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来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阿莫西林胶囊等;同时也可以遵医嘱口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止痛,比如布洛芬缓释片或者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若为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的耳朵痛,可应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等药物控制感染,以及呋麻滴鼻液喷雾剂等减充血剂收缩咽鼓管黏膜肿胀,从而促进引流及恢复听力; 3. 其他方法:还可以通过按摩的方法辅助缓解不适感,可以用手指按压耳屏前下方凹陷处,即听宫穴的位置,每次持续5-6分钟即可,每天坚持做几次效果较好。但需注意力度适中,不可用力过大而损伤皮肤。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做好保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加重病情。饮食上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否则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影响身体恢复。

健康驿站

18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耳内出血是哪些情况引起的?

耳内出血可能是由多种情况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外伤:如鼓膜穿孔或颞骨骨折导致的耳道壁皮肤撕裂。 2. 大疱性鼓膜炎:鼓膜表面形成血疱,破裂后出血。 3.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炎症改变或分泌物挤压导致鼓膜出血。 4. 手术后:如中耳道脂肪瘤手术后的局部出血。 5. 耳内肿物:如肉芽、胆脂瘤、中耳癌等疾病。

药事通

20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耳内出血怎么办?

耳内出血怎么办? 耳内出血可能由外伤、大疱性鼓膜炎等原因引起。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 外伤引起的耳内出血,需进行耳内镜检查,并根据穿孔大小进行处理。 2. 大疱性鼓膜炎引起的耳内出血,需针对血疱进行处理。 3.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耳内出血,需进行抗感染治疗。 4. 手术后耳内出血,一般无需过于担心,随病情恢复会逐渐停止。 5. 耳内肿物引起的耳内出血,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医疗星辰探秘

20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耳内出血是怎么回事?

耳内出血可能是由于外伤、大疱性鼓膜炎等原因引起的。 1. 外伤:如鼓膜穿孔、颞骨骨折等可能导致耳内出血。 2. 大疱性鼓膜炎:鼓膜表面形成血疱,破裂后出现耳内出血。 3.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时可能伴有耳内出血。 4. 手术后:如中耳道脂肪瘤手术后可能出现局部出血。 5. 耳内肿物:如肉芽、胆脂瘤、中耳癌等疾病可能导致耳内出血。

疾病解码者

18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有效预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了解其预防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及时治疗急性上呼吸道炎和传染病,并注意检查耳部。 2. 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 3.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4. 矫正擤鼻涕方法,避免分泌物侵入咽喉管。 5. 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 6. 避免污水入耳,保持外耳道清洁。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鼓膜穿孔、耳朵流脓、骨质破坏等。因此,预防至关重要。

疾病解码者

19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会引起头晕吗?

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通常不会引起头晕症状。 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鼓室内的细菌感染,导致中耳黏膜化脓性炎症。在鼓膜穿孔前,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怠倦、食欲减退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耳深部剧烈疼痛、听力下降和耳鸣等。 当鼓膜穿孔后,全身症状会减轻,耳道出现流脓血水等症状。 对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应及时就医,由耳鼻咽喉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癌症防治先锋

20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如何预防?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其症状包括耳痛、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 预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方法包括: 1. 及时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传染病。 2. 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 3.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4. 正确擤鼻涕,避免污水入耳。 5. 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后果严重,可能导致听力下降、颅内并发症等。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风险较大,需要及时治疗。

老年健康守护者

21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去咨询
plus免费
AI医生助手

AI智能健康助手

在线服务中
24小时 24小时响应
智能诊断 智能症状分析
专业保障 专业医疗保障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健康小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