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主-肺动脉隔缺损

主-肺动脉隔缺损

别名:主-肺动脉窗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主-肺动脉隔缺损介绍

简介

主-肺动脉隔缺损,是位于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之间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缺损,具有分开的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1],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慢性病。主要是先天性心血管发育不良引起的。其典型症状包括:活动后心悸、气促、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一般通过手术治疗,可痊愈。预后尚可。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活动后心悸、气促、烦躁不安。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活动后心悸、气促等表现,结合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心脏造影等检查,观察心脏是否增大、心功能的改变及确定缺损的部位及大小。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有哪些类型?

  • I型:近端缺损,缺损位于主动脉瓣上方,升主动脉左后侧壁与相邻的肺动脉干右侧壁之间。
  • II型:远端缺损。缺损位于升主动脉远侧,近右肺动脉开口起源处,右肺动脉口可骑跨在缺损处。
  • III型:完全型或复合型缺损。指主动脉肺动脉隔完全缺损,缺损位于半月瓣平面以下至左右肺动脉分支之间。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不常见,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1]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可通过经肺动脉干切口、经升主动脉切口、直接在肺动脉间隔缺损前壁切开等手术方法治疗,可治愈。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主-肺动脉隔缺损相关问诊记录
主-肺动脉隔缺损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主-肺动脉隔缺损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对于主-肺动脉隔缺损这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手术通常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通过切开升主动脉或主肺动脉来缝合缺损部位。如果缺损过大,可能需要使用补片来修复。虽然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此病,但在手术前后,医生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症状和并发症。治疗周期和费用因个体差异而异,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以及患者的年龄和体质等因素。例如,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出主-肺动脉隔缺损。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医生决定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非常成功,小明在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经能够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了。主-肺动脉隔缺损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手术本身,还包括术前和术后的管理。患者需要定期接受心脏超声检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避免吸烟等,也对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总之,主-肺动脉隔缺损虽然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只要及时接受合适的治疗,患者仍然有可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数字健康领航者

14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主-肺动脉隔缺损的病因?

主-肺动脉隔缺损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引起。具体来说,左、右锥干嵴在分隔时未能完全闭合,导致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存在缺损。这种缺损可能会导致血液从主动脉流向肺动脉,增加肺部的血流量和压力,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名叫小明的男孩在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出患有主-肺动脉隔缺损。他的父母非常担心,但幸运的是,通过及时的治疗和管理,小明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他现在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生活和成长。 除了先天发育异常外,主-肺动脉隔缺损的发生也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暴露于大剂量放射线、某些药物或酗酒等环境因素有关。例如,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糖尿病,可能会增加孩子患上此病的风险。 对于已经被诊断出主-肺动脉隔缺损的患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控制症状,而手术治疗则旨在修复缺损,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法,定期的随访和检查都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来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例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定期锻炼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减少心脏的负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百科

13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主-肺动脉隔缺损?

主-肺动脉隔缺损(APSD)是一种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主要是由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分隔发育异常所致。这导致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存在一个缺损,称为主-肺动脉窗或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患儿通常在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早期出现症状,如心慌、气促、疲乏无力、发育迟缓和紫绀等。这种病程进展较快,多数患儿会在此阶段出现肺动脉高压。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预后可能不佳,部分患儿甚至可能在幼年期死亡。 例如,一个名叫小明的男孩在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出患有主-肺动脉隔缺损。他的父母注意到他经常呼吸急促,尤其是在喂食或哭闹时。医生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测试,确认了小明的病情,并建议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幸运的是,手术非常成功,小明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并且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恢复正常。 主-肺动脉隔缺损的产生原因主要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有关。具体来说,这种缺损可能是由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分隔结构未能正确形成或闭合所致。虽然目前尚不清楚这种缺陷的确切成因,但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于主-肺动脉隔缺损的治疗,手术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法。手术的目标是修复缺损,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手术的类型和时机取决于患儿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手术或长期的药物治疗来管理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除了手术治疗外,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儿和他们的家庭需要密切关注任何症状的变化,并定期进行医疗检查。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和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增强心脏功能和整体健康。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引发并发症。

癌症防治先锋

1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主-肺动脉隔缺损会有哪些症状?

主-肺动脉隔缺损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通常在新生儿或婴儿早期就能发现。这种疾病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引起心慌、气促、疲乏无力、发育迟缓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紫绀。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小明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有呼吸困难和心悸的症状。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诊断他患有主-肺动脉隔缺损。幸运的是,小明的家人及时带他接受了手术治疗,成功修复了缺损,避免了更严重的并发症。 除了上述症状外,主-肺动脉隔缺损还可能伴随其他心内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弓异常等。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 如果不及时治疗,主-肺动脉隔缺损可能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炎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和日常保养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定期进行体检和心脏检查也能帮助早期发现和治疗主-肺动脉隔缺损,避免病情恶化。

数字健康领航者

15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识别和治疗主-肺动脉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形成异常,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其中,主-肺动脉隔缺损(MPAD)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大血管畸形,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2%。MPAD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动脉导管未闭(PDA)相似,都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的某些血管未能正常关闭而形成的异常通道。这种异常通道使得氧合血液从升主动脉流向肺总动脉,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心脏负担加重。 MPAD的临床表现与PDA类似,常见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心悸、乏力、生长发育迟缓等。体检时可以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且杂音一般较PDA更响。超声心动图是诊断MPAD的首选方法,可以明确显示升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异常通道。 对于MPAD的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的目的是关闭异常通道,恢复正常的心脏血流动力学。手术方法包括直接缝闭、使用心脏补片或人工血管等。手术成功率高,预后良好。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介入治疗,如心导管下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等。 预防MPAD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孕期保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感染。对于已经出生的患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同时,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生物医疗创新站

13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了解主-肺动脉隔缺损:症状、诊断和治疗

主-肺动脉隔缺损(Aortopulmonary window)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影响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种病变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隔壁未能完全形成所致。结果,血液可以从主动脉直接流入肺动脉,导致心脏和肺部承受额外的负担。 症状通常在出生后几周或几个月内出现。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呼吸急促、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和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心导管检查。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治疗以帮助控制症状,或者手术修复缺损。对于轻度的病例,可能只需要定期随访和监测;而对于重度的病例,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干预。 预防措施主要集中在孕期保健上,包括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营养和定期产前检查。对于已经出生的婴儿,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健康管理专家

15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动脉导管未闭:如何识别和处理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5%-10%。它是指在胎儿时期,主动脉弓降部与肺动脉之间的管道未能在出生后自然闭合,形成了一个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通道。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血液从主动脉流入肺动脉,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连续性机器样杂音是动脉导管未闭的典型体征,心电图显示左室肥厚,心脏X线片显示肺血多,心影扩大,左心扩大,主动脉弓降部“漏斗征”。彩色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的重要工具,但在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误诊。 如果不及时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衰、肺动脉高压、梗阻型肺血管病,甚至出现血流自肺动脉流入主动脉的艾森曼格综合征,导致失去手术机会。 与动脉导管未闭相鉴别的疾病包括主-肺动脉隔缺损、主动脉窦留破入右心室或右心房、冠状动脉-右侧心腔或肺动脉瘘、高位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关闭不全等。这些疾病都有类似的心脏杂音,但可以通过杂音的部位和超声显像检查进行鉴别。必要时,应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或心血管造影以确诊。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关键是定期体检和早期诊断。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也可以帮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远程医疗新视界

1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立即咨询
plus免费
推荐医生
赵士超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三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高脂血症(3例) 血脂异常(1例)
专业擅长:心血管内科领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及急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休克等);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和室性早搏、房速和室速、预激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先天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等);瓣膜性心脏病(瓣膜狭窄和返流);肺栓塞;心肌病(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等);心力衰竭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相关的性功能障碍和高原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均有较深的研究和丰富的诊疗经验。 简介 赵士超,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家级知名专家。从事心内科工作近40年,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学习,在荷兰、英国交流学习。在省级、国家级杂志上及SCI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河南省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常委; 河南省医学会高血压学会委员; 河南省老年心血管病学会常委; 河南省医学会行为医学主任委员; 中国性学会中部专家分会(联盟)副会长; 中国性学会中部专家分会(联盟)心理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健康科技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委。《医药论坛》杂志编委。
好评率:99% 接诊量:1758
余更生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三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支原体感染(32例) 维生素缺乏(13例)
专业擅长:在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生长发育评估,并对小儿矮小症与性早熟等生长发育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他在以下领域有显著专长: 1. 先天性心脏病 擅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精准判断手术及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川崎病及心血管疾病 在川崎病的长期随访与治疗、小儿心肌炎、各种类型的早搏、心力衰竭、心肌病及胸痛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 对以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深厚造诣: •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及支原体感染等。 •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腹泻、消化不良等。 4. 精准医学与疑难病分析 凭借40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能够精准解读各学科和各专业的检查报告,通过循证医学系统化分析,科学诊断常见医学问题及复杂疑难病症,为患者提供完整且精准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这种临床经验与科学分析相结合的诊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好评率:99% 接诊量:6416
郑佳予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外科

三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专业擅长:心脏瓣膜性疾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 主动脉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微创手术 晚期心脏病 心力衰竭等
好评率:100% 接诊量:684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