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介绍
  • 主要由产伤引起,多发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 头颅受伤3周后出现头围增大、前囟膨隆等
  • 一般进行药物及手术治疗,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简介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指的是小儿颅内出血持续3周以上,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的一种具有包膜的血肿,是颅脑损伤的常见继发性损害。血肿以双侧居多,常由脑外伤(新生儿产伤)引起,多发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其他如凝血功能障碍、蛛网膜发育异常、颅内感染等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常在头颅受伤3周后才显示症状,主要表现为头围进行性增大、前囟膨隆、呕吐易激惹嗜睡头痛、注意力难集中、视网膜出血等。本病在婴幼儿患者中致残率较高,因为婴幼儿无法完整表述身体不适,易被家长忽视,导致误诊漏诊。家长应加强对婴幼儿的观察,以便早日发觉病情。目前,一般首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如硬膜下钻孔引流术,同时还需辅以药物(如甘露醇)治疗减少脑损伤。若能早发现早治疗,则预后较好,可完全康复;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影响大脑发育,留下癫痫、偏瘫、智障等后遗症[1]

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头围进行性增大、前囟膨隆、呕吐、易激惹、嗜睡、头痛、注意力难集中、视网膜出血等。

诊断依据

除了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头围进行性增大、前囟膨隆、呕吐等)之外,还需结合体格检查(有明显的颅脑外伤)、前囟诊断性穿刺(发现有陈旧性棕色或褐色液体流出)、颅脑CT(硬膜与蛛网膜间存在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状低密度区)、颅脑核磁共振(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等方式来诊断此病。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不常见。好发于6个月以内伴有产伤的婴儿,占颅内血肿的10%[2]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早期进行及时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较好,可完全康复。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关问诊记录

左额颞部亚急性期硬膜下血肿,能否使用药物帮助恢复?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0

医生建议:针对中风后遗症,尤其是由气虚血瘀引起的症状,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可以考虑使用中药调理,但硬膜下血肿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建议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查看详情

爱人做了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医生开了药,但当地医生说不用吃,想了解是否有必要服用这些药物。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

医生建议:对于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用药需根据个人恢复情况和医生评估决定。一般可能包括抗生素预防感染、止痛药缓解疼痛等。即使当地医生建议不用吃,也应与主治医生确认。遵循医嘱用药,注意阅读药品说明书,排除过敏及禁忌症。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术后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促进康复。

查看详情

74岁老人因硬膜下血肿服用药物,询问用药剂量及见效时间。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9

医生建议:对于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使用地塞米松时应遵循医嘱,初始剂量为每次0.75-3.00mg,每日2-4次,具体用量需根据病情调整。老年患者用药需特别注意,建议从最低剂量开始,密切观察身体反应。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确保病情稳定。如有不适,应立即就医。

查看详情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成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由头部外伤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轻微的头部碰撞或跌倒导致脑部小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形成血肿。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罕见,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3岁的男孩在玩耍时不慎摔倒,头部受到了轻微的撞击。起初,家长并未太在意,认为只是普通的跌倒。然而,几天后,孩子开始出现头部增大、呕吐、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家长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带孩子去医院。经过头部CT扫描和其他检查,医生确诊了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幸运的是,孩子恢复良好,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可能包括头部增大、呕吐、嗜睡、食欲不振、抽搐等。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出现,也可能突然加重。医生通常通过头部CT扫描来确诊此病。其他检查,如血液检查和脑电图,可能也会被进行,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手术通常是通过钻孔引流血肿,以减轻脑部压力。药物治疗可能包括控制脑水肿和预防感染。需要注意的是,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否则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头部,避免发生头部外伤。同时,如果孩子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智慧医疗先锋者

2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成因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pediatric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是一种颅脑损伤,通常由头部外伤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血液在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腔隙内积聚,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这种情况在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开始出现,患儿可能会出现头围进行性增大、前囟膨隆、头痛、头昏、癫痫等症状。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名2岁的男孩在跌倒后出现了头痛和呕吐的症状,经过CT扫描发现他患有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经过及时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男孩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并最终完全康复。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而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开颅手术将积聚的血液排出,以恢复正常的颅内压力和脑功能。总的来说,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预防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发症的关键。家长们也需要注意孩子的头部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外伤。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头部外伤,二是凝血功能障碍。头部外伤可能会导致血管破裂,血液渗入到硬膜下空间;而凝血功能障碍则可能使得血液难以凝固,增加了出血的风险。无论是哪种原因,血液在硬膜下空间的积聚都会对脑部造成压迫,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因此,家长们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头部健康状况,及时就医以避免病情恶化。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首先,需要确保孩子的头部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外伤。其次,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家族史的孩子。最后,家长们也可以通过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总的来说,预防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要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智慧医疗先锋者

25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围进行性增大、前囟膨隆、呕吐、易激惹或嗜睡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出现,病情进展缓慢,可能会引起慢性颅内压增高,导致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或视力减退等问题。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局灶性神经损害征象,如偏侧肢体肌力减弱、轻瘫、中枢性面瘫或失语等症状,甚至可能诱发癫痫发作。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并发偏瘫、智力低下等严重后果。 一名4岁的男孩在玩耍时不慎从滑梯上摔下,头部撞击地面。当时他并未出现明显的异常症状,但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家长注意到他的头围开始增大,前囟也逐渐膨隆。男孩变得易激惹,经常呕吐,并且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医生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发现他患有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治疗。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通常需要手术干预,以减轻颅内压力并防止进一步的神经损害。术后,患儿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训练等,以帮助恢复受损的功能。家长和医生需要密切合作,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确保患儿的康复进展顺利。 预防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也非常重要。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安全的游戏规则,避免高风险的活动,确保孩子在玩耍时有成人的监护。对于已经发生头部外伤的孩子,家长应该密切观察他们的症状变化,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并发症。

跨界医疗探索者

25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对于年长的患儿,外科钻孔冲洗和外引流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婴幼儿有双侧慢性液化血肿者,前囟穿刺引流可能更为适合。除了手术治疗外,药物治疗也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阿托伐他汀钙可以促进血肿吸收,地塞米松可以减轻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丙戊酸钠可以控制癫痫发作,甘露醇可以降低颅内压力,维生素K可以改善凝血功能。总的来说,治疗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一个5岁的男孩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头部受伤,经过CT检查被诊断为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医生根据他的年龄和病情,选择了外科钻孔冲洗和外引流术进行治疗。同时,医生还开具了阿托伐他汀钙和地塞米松等药物来辅助治疗。经过4周的治疗,男孩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颅内压力也恢复正常。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周期一般为4~8周,但具体时间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家长在孩子接受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家长也应该注意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再次受伤,促进孩子的康复。

生命守护者联盟

23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由于头部外伤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特点是血液在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腔隙内积聚,形成包膜的血肿。这种血肿通常在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才出现症状,且多数来源于轻微的被忽略的头部外伤,特别是产伤。 一位2岁的男童在出生时因产伤导致头部受损,家长并未在意。然而,3个月后,孩子开始出现反复呕吐、食欲不振和精神萎靡的症状。经过神经外科医生的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确诊为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医生解释说,血肿来自于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的破裂,出血压力低,血肿形成较慢,通常并不引起颅内压的快速增高。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和促进血肿吸收。对于症状严重或血肿体积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来移除血肿。 预防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键在于避免头部外伤,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家长应注意婴幼儿的安全,避免他们受到意外撞击或跌落等伤害。同时,定期进行儿童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病友互助家园

26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非手术治疗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成功案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但在小儿中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家长们往往因担心手术对孩子智力产生影响而拒绝手术治疗。然而,通过药物治疗,许多小儿患者得以康复。 本文分享了一个13岁小儿患者的成功治疗案例。该患者因头部剧痛被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但因家属担心手术风险而拒绝手术。医生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包括阿托伐他汀钙和地塞米松,并给出了一系列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家属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虽然初次复查结果显示血肿未见明显减少,医生通过比较CT图像发现血肿实际上已经开始吸收。最终,在第二次复查时,血肿大幅吸收,患者成功康复。 这例成功案例表明,非手术治疗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可行的。对于那些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或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和家属来说,这种无创的药物疗法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健康饮食指南

27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去咨询
plus免费
AI医生助手

AI智能健康助手

在线服务中
24小时 24小时响应
智能诊断 智能症状分析
专业保障 专业医疗保障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健康小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