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心脏原发性肿瘤

心脏原发性肿瘤

别名:原发性心脏肿瘤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心脏原发性肿瘤介绍

简介

心脏原发性肿瘤是一种临床较为罕见的疾病,是指原发于心脏各腔室及其相通大血管的肿瘤,其中80%为良性肿瘤,20%为恶性肿瘤。其中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的75%,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男性多见于女性。其他良性心脏肿瘤中畸胎瘤、横纹肌瘤等少见,多发于婴幼儿及儿童;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多见于中年人[1]。本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与遗传、基因突变等相关。瘤体可直接侵犯心肌、冠脉血管,也可产生机械性血流动力学的阻塞、影响心脏瓣膜正常活动、瘤栓脱离可导致体循环和肺循环栓塞等,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水肿、晕厥等症状。本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选,良性心脏肿瘤可治愈,极少出现复发,而恶性心脏肿瘤病变进展迅速、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发现时多已经失去手术时机,总体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

症状表现:

心脏原发性肿瘤患者常见症状为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水肿、晕厥等症状。

诊断依据:

1.患者出现进展迅速的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2.心脏彩超检查可见心脏内有密集的雾状光团,可随心动周期而在心腔内不同部位或进出房室瓣口,即可诊断为心脏肿瘤。

心脏原发性肿瘤有哪些类型?

原发性心脏肿瘤根据其性质可分为:

1.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约占80%。

(1)心脏黏液瘤:最常见,占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的75%,多见于左心房;

(2)其次为脂肪瘤、乳头状弹力纤维瘤、横纹肌瘤、纤维瘤、血管瘤、畸胎瘤、间皮瘤、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

2.原发性恶性心脏肿瘤,即为原发性心脏肉瘤,约占20%。

(1)血管肉瘤:最常见,约占原发性恶性心脏肿瘤的50%,多见于右心房;

(2)其他常见的类型:包括未分化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滑液肉瘤、脂肪肉瘤、内膜肉瘤、骨肉瘤和神经源性肉瘤等。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罕见。原发性心脏肿瘤尸检报告发生率为0.02%,其中80%为良性肿瘤,20% 为恶性肿瘤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的75%,心脏黏液瘤发病率为0.5人/百万,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男性多见于女性。其他良性心脏肿瘤中畸胎瘤、横纹肌瘤等少见,多发于婴幼儿及儿童;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多见于中年人[1]

是否可以治愈?

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可治愈,手术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原发性恶性心脏肿瘤发展快,通常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手术及联合化疗后可延长生存期,总体预后差。

是否遗传?

是,心脏黏液瘤4.5%~10%患者为家族性[1]

是否医保范围?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心脏原发性肿瘤相关问诊记录

孩子心脏检查结果显示膨出瘤而非缺损,想了解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和治疗方法。患者女性8岁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11

医生建议:如果孩子没有任何不适,心脏膨出瘤通常不需要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只有在出现症状如心悸、气短、乏力等时才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是微创的,安全性高。平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复查。如果有任何不适,及时联系医生。

查看详情

患者咨询心脏原发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想了解除保守治疗外的其他选择,以及生存期的相关信息。患者女性30岁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3

医生建议:建议:综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医生将权衡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期。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注意:治疗需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决定治疗方案。药品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不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或方式。

查看详情

患者在省肿瘤医院做了手术,但术中心脏停跳,肿瘤未被切除,现寻求二次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案的建议。

就诊科室:肿瘤内科

总交流次数:39

医生建议:根据CT报告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心脏停跳后二次手术的风险较大,需要权衡利弊。除了手术外,还可以考虑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建议患者和家人一起商量,做出最适合的决定。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

查看详情
心脏原发性肿瘤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心脏黏液瘤的生长速度和复发风险有多高?

心脏黏液瘤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快速生长。事实上,研究表明这类肿瘤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手术切除不完全或者肿瘤发生破裂、种植,仍有可能导致复发。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复发性黏液瘤常常具有家族性倾向,可能是所谓的黏液瘤综合征的多中心性病变之一。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在接受心脏黏液瘤手术后,两年内未出现任何复发迹象。然而,在第三年时,她再次出现了心脏杂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是黏液瘤的复发。这种情况强调了定期随访和监测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家族病史的患者来说。 心脏黏液瘤大多数起源于心房,尤其是左心房靠近卵圆窝的位置。从外观上看,这种肿瘤呈现分叶状,部分为球形,颜色为灰白色,可能伴有出血性改变。中间质出血在心脏黏液瘤中非常常见,引起心脏杂音、经常性心慌、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因此,对于心脏黏液瘤的治疗,手术切除仍然是首选方法。同时,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避免不良因素,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定期的随访和监测也是至关重要的,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的复发情况。

生物医疗创新站

17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脏癌症:一个被忽视的健康威胁

心脏癌症,一个常被忽视的健康威胁。虽然心脏原发性肿瘤的发生率极低,不超过0.1%,但心脏转移瘤的风险却是其20倍以上。尤其是对于死于癌症的患者,高达1/5的患者存在心脏的转移肿瘤。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心脏健康的深思。 在探讨心脏癌症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原发性心脏肿瘤。原发性心脏肿瘤是指肿瘤起源于心脏本身的组织,包括心肌、心包、心脏瓣膜等。与之相对的是心脏转移瘤,即肿瘤从身体其他部位转移到心脏。原发性心脏肿瘤中,超过75%是良性的,且大多数病例可以通过手术治愈。黏液瘤是最常见的良性病变,主要出现在左心房,约占心脏黏液瘤总数的2/3左右;其他良性肿瘤还包括血管瘤、脂肪瘤、错构瘤、乳头状弹力纤维瘤和畸胎瘤。儿童中,横纹肌瘤和纤维瘤最常见。 然而,心脏癌症并非只是一个统计数据。我们可以从真实的案例中感受到其严重性。比如,一个名叫李先生的患者,在发现心脏问题时已经是晚期。他的心脏转移瘤源自于肺癌,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尽管进行了积极的治疗,但最终仍然无法挽回。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心脏癌症的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预防和早期诊断心脏癌症呢?首先,定期体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有癌症家族史或其他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应该更加关注心脏健康。其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都有助于降低心脏癌症的风险。最后,如果出现任何心脏相关的症状,如胸痛、气短、心悸等,应立即就医。

数字健康领航者

17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去咨询
plus免费
AI医生助手

AI智能健康助手

在线服务中
24小时 24小时响应
智能诊断 智能症状分析
专业保障 专业医疗保障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健康小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