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成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与最新疗法
发表人:
家庭医疗小助手
阅读量:
103人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延续,往往全身症状大多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畅时,才有全身症状表现,一般症状限于局部,往往顽固难治,甚至数年或十数年仍不能痊愈。目前,对大多数病案,通过妥善的计划治疗,短期内可以治愈。
形成慢性骨髓炎常见的原因如下:
(一)在急性期未能及时和适当治疗,有大量死骨形成。
(二)有死骨或弹片等异物和死腔的存在。
(三)局部广泛疤痕组织及窦道形成,循环不佳,利于细菌生长,而抗菌药物又不能达到。
【发病机理】慢性骨髓炎急性期的症状消失后,一般情况好转,但病变持续,转为慢性期。由于死骨形成,较大死骨不能被吸收,成为异物及细菌的病灶,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及新骨增生,形成包壳,故骨质增厚粗糙。如形成窦道,常经年不愈。如引流不畅,可引起全身症状。
如细菌毒力较小,或机体抵抗力较强,脓肿被包围在骨质内,呈局限性骨内脓肿,称布劳德氏脓肿(Brodie’s abscess)。常发生在胫骨上下端,起病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于数月或数年后第一次发作时才有局部红肿和疼痛。如病变部骨质有较广泛增生,使髓腔消失,循环较差,发生坚实性弥散性骨髓炎,称加利氏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gelitis of Garre)。最常发生在股骨和胫骨,以间歇疼痛为主。
【临床表现】慢性骨髓炎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如有窦道,伤口长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
慢性骨髓炎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诊断】根据以往有急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病史,局部病灶检查及X线片表现,不难确诊,但仍需与下列病变鉴别。
(一)结核性骨髓炎 一般多侵入关节,病史较缓慢,有结核病或结核病接触史等。X线片显示以骨质破坏为主而少有新骨形成。
(二)骨样骨瘤 常易诊断为局限性脓肿,但其特征为经常性隐痛,夜间疼痛较重,局部压痛明显,但无红肿,少有全身症状,X线片可进一步提供鉴别依据。
(三)骨干肉瘤 局部及X线片表现偶可与骨髓炎混淆,但根据发病部位、年龄,临床表现及X线片特征可资鉴别。
【最新疗法】慢性骨髓炎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病原菌对骨膜、骨质、髓腔及周围软组织侵袭和破坏而成。随着CT、MRI及彩超的普及,可早期发现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变。在CT、彩超引导下的脓肿穿刺病源学检查,穿刺引流治疗,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和疗效大大提高。但慢性骨髓炎仍是骨科研究热点病种。下面,我们围绕感染控制,病灶清除,缺损修复,靶位体液疗法四个环节,对慢性骨髓炎的新疗法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一、 感染控制 近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使慢性骨髓炎致病菌种类发生变化,产生细菌变异,细菌耐药。目前发现,铜绿色假单胞菌感染率已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说明球菌感染率下降,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明显上升,内源性“正常菌群”及周围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已成为化脓性骨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发现的“L”型细菌是敏感细菌的细胞壁部分或全壁缺失而产生的变异菌,具有往复返祖的生化还原特性。当患者抵抗力下降,或破坏细胞壁的抗生素在骨髓腔内浓度下降时,可返祖成金黄色葡萄球菌,使骨髓腔内炎性产物急骤充塞哈佛氏管,压迫滋养毛细血管,使小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发骨组织正常代谢障碍,导致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过度活跃,使骨的破坏吸收和再生修复失去动态平衡,是引发慢性骨髓炎一系列病理变化的根源。细菌的耐药、变异给临床选药也带来较大困难。
形成慢性骨髓炎常见的原因如下:
(一)在急性期未能及时和适当治疗,有大量死骨形成。
(二)有死骨或弹片等异物和死腔的存在。
(三)局部广泛疤痕组织及窦道形成,循环不佳,利于细菌生长,而抗菌药物又不能达到。
【发病机理】慢性骨髓炎急性期的症状消失后,一般情况好转,但病变持续,转为慢性期。由于死骨形成,较大死骨不能被吸收,成为异物及细菌的病灶,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及新骨增生,形成包壳,故骨质增厚粗糙。如形成窦道,常经年不愈。如引流不畅,可引起全身症状。
如细菌毒力较小,或机体抵抗力较强,脓肿被包围在骨质内,呈局限性骨内脓肿,称布劳德氏脓肿(Brodie’s abscess)。常发生在胫骨上下端,起病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于数月或数年后第一次发作时才有局部红肿和疼痛。如病变部骨质有较广泛增生,使髓腔消失,循环较差,发生坚实性弥散性骨髓炎,称加利氏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gelitis of Garre)。最常发生在股骨和胫骨,以间歇疼痛为主。
【临床表现】慢性骨髓炎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如有窦道,伤口长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
慢性骨髓炎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诊断】根据以往有急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病史,局部病灶检查及X线片表现,不难确诊,但仍需与下列病变鉴别。
(一)结核性骨髓炎 一般多侵入关节,病史较缓慢,有结核病或结核病接触史等。X线片显示以骨质破坏为主而少有新骨形成。
(二)骨样骨瘤 常易诊断为局限性脓肿,但其特征为经常性隐痛,夜间疼痛较重,局部压痛明显,但无红肿,少有全身症状,X线片可进一步提供鉴别依据。
(三)骨干肉瘤 局部及X线片表现偶可与骨髓炎混淆,但根据发病部位、年龄,临床表现及X线片特征可资鉴别。
【最新疗法】慢性骨髓炎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病原菌对骨膜、骨质、髓腔及周围软组织侵袭和破坏而成。随着CT、MRI及彩超的普及,可早期发现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变。在CT、彩超引导下的脓肿穿刺病源学检查,穿刺引流治疗,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和疗效大大提高。但慢性骨髓炎仍是骨科研究热点病种。下面,我们围绕感染控制,病灶清除,缺损修复,靶位体液疗法四个环节,对慢性骨髓炎的新疗法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一、 感染控制 近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使慢性骨髓炎致病菌种类发生变化,产生细菌变异,细菌耐药。目前发现,铜绿色假单胞菌感染率已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说明球菌感染率下降,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明显上升,内源性“正常菌群”及周围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已成为化脓性骨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发现的“L”型细菌是敏感细菌的细胞壁部分或全壁缺失而产生的变异菌,具有往复返祖的生化还原特性。当患者抵抗力下降,或破坏细胞壁的抗生素在骨髓腔内浓度下降时,可返祖成金黄色葡萄球菌,使骨髓腔内炎性产物急骤充塞哈佛氏管,压迫滋养毛细血管,使小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发骨组织正常代谢障碍,导致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过度活跃,使骨的破坏吸收和再生修复失去动态平衡,是引发慢性骨髓炎一系列病理变化的根源。细菌的耐药、变异给临床选药也带来较大困难。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脑出血开喉手术后,肺部感染严重,寻求中医治疗建议
医学奇迹见证者
5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咳嗽发烧,医生建议输液治疗
医者仁心
7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下巴两侧起了好多大痘,按起来硬硬的,感觉里面有液体的那种软,已经两个星期了,怎么办?
智慧医疗先锋者
8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骨髓炎治疗进展:症状减轻但仍有酸痛无力感
健康解码专家
6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我有细菌感染,医生说要用两周药才有效果
医疗数据守护者
8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推荐医生
金保亮
主任医师
中医外科
三甲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甲状腺结节(1例)
专业擅长: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炎、甲亢、甲减、胆囊炎、胆囊癌、乳腺癌、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结节、胆囊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急性乳腺炎、甲状腺肿瘤、胆道肿瘤、丹毒、胆结石、胆囊息肉、胆管结石、胆囊摘除后遗症、甲状腺囊肿、甲状旁腺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浆细胞乳腺炎、乳腺癌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乳腺导管扩张症、胆囊多发息肉
好评率:100%
接诊量:38
王志永
主任医师
血液科
三甲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
缺铁性贫血(75例)
贫血(8例)
专业擅长:
擅长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不明原因发热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好评率:99%
接诊量:34619
丁辉
主任医师
血液科
三甲
丹东市中心医院
专业擅长:擅长: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慢性病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的诊断及治疗,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及治疗。在辽宁省及丹东市血液病方面有一定的知名度。
好评率:100%
接诊量: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