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叶萌

运动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

运动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

运动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

 

爱运动的孩子,内心才能拥有十足的力量;这股力量不但可以强健孩子的体魄,塑造孩子的人格,还能唤醒孩子对生活的积极和热爱。
 
01
 
上周,表姐打电话跟我抱怨,说自己快被女儿整崩溃了。起因是小侄女上网课的时候,老是东张西望开小差,老师说翻开课本,她连哪一页都找不到。写作业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一会抠橡皮,一会抠本子,每天磨叽到很晚都写不完。表姐说,小侄女小时候挺聪明的,最差也是前三名,可是现在学习状态却越来越差,眼瞅着马上就要中考了,可把她愁坏了。
“她们班总考第一名那个女孩,父母经常一放假就带她出去玩,听说不是去滑冰就是去爬山,也没见她怎么用功学习,成绩却这么好。
我们家这个呢,每个周末都在家认真写作业,就连暑假寒假都没敢放松,我和他爸为她的学习操碎了心.....
你说说,她怎么就越来越笨了呢?”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的一项“零时体育计划”。
芝加哥一所中学,要求一组孩子每天早上7点到校跑步、做运动,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再去上文化课。一开始家长们都极力反对,孩子早起已经很累了,再去操场跑几圈,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学习?上课打瞌睡岂不是更耽误学习?可结果,孩子们不但没有累趴下,反而上课精力更集中了。一个学期过去,晨起运动的这组学生,不论是阅读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比其他学生提高了10%。这也让家长们震惊了。为什么运动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为什么那些爱玩、爱跑、喜欢出去疯的孩子,反而好像更聪明呢?
 
02
运动,是对孩子大脑最好的投资
纽约大学神经科学教授Wendy A. Suzuki曾说过自己的经历。有一段时间,她一直呆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运动过,很快她的体重增加了25磅。她出去参加了一趟泛舟之旅,结果发现自己就是那趟旅行中最弱的人。因此,她开始去健身房锻炼,尝试了自由搏击、跳舞、瑜伽等等运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不仅减掉了那25磅,而且专注力、注意力、记忆力都比以前好了,写起东西来非常顺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最终她得出了结论:运动最能改变你的大脑。只要很单纯地去动你的身体,就能对你的大脑产生立即、持久、且有保护作用的益处,并能持续一生。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爱运动的孩子,成绩往往更优秀。武汉新洲一中有个学霸屈安琪,高考考了693分的好成绩。可她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反而兴趣广泛。她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篮球队,拿过全区的乒乓球单打冠军、1500米和3000米长跑冠军......她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学习期间也很少生病。班主任夸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专注:
“学习的时候好好学,打球的时候好好打。
正是这种专注,让她的效率比一般孩子高。”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也曾说过,激活孩子大脑最好的方式,首先就是运动。因为运动的时候,人体大脑会自动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些神经传导物质都跟学习与记忆有关。所以,千万别觉得运动是在浪费时间。那些经常运动的孩子,学习效果会更好,记忆力、专注力等都比较强。运动,才是最有效的“健脑药”。
 
03
 
孩子离运动场越近离焦虑和抑郁就越远李玫瑾教授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孩子12岁之前一定要充分运动。她的外孙女,一两岁的时候就去学了游泳,然后是学田径、学跳舞,小姑娘晒得跟小黑猴一样,但是看起来特别结实有力量。她还曾经把外孙女的奥数班给退了,换成了运动班。因为运动,除了能够开发孩子小脑、促进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防止孩子今后大学抑郁症的问题。
《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中曾显示:
“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而这令人心惊的数字背后,还有频频冲上热搜的青少年抑郁自杀事件。
现代社会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而运动,就是孩子坏情绪最好的“解药”。我初三的时候,班上有一个新转学过来的女孩,身材瘦小,性格敏感又自卑。新的环境让她难以适应,有时候老师一句批评,她都能在课堂上哭出来。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她整夜整夜失眠,人也开始变得恍惚起来。经医生诊断,当时的她已经有了抑郁倾向,老师建议她休学一段时间,她的妈妈便来学校将她领回了家。今年的一次同学聚会,她的变化惊人。那天她穿着一身运动服,整个人充满了阳光和自信,和我们说起话来也落落大方,完全没有了印象中的胆小和拘谨。她说,当年多亏了妈妈,回家后经常带她出去运动,晨跑、爬山、攀岩、跆拳道....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后,她不仅身体素质变强了,心态也变乐观了。
“每次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或者碰到了什么难过的坎,我就会去运动场上跑一跑,一身汗下来,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了。”
 
有句话说,人最好的医生就是空气、阳光和运动,它治疗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内心。其实,当你感到疲惫、压抑时,你的海马体在变瘦,血清素也会出现不足。而运动恰好能刺激这些物质的分泌,进而帮你释放情绪,缓解压力,内心得到治愈。经过运动洗礼的孩子,能对生活重拾信心,一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哈佛大学推荐:让自己变幸福的20件小事

前言,今天读了这篇文章,觉得值得推荐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并身体力行的去做,其实幸福、快乐就在自己身边,让一切阴霾(疾病、痛苦)都抛到脑后吧! 幸福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同。我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于幸福的诠释,也就各有不同。 但无论哪一种幸福的复述,都是源自一个人内心最温情的认知和最丰裕的感受。 幸福不是脸上的虚荣,而是内在的需要;幸福不在别人眼中,而在自己心间。 哈佛大学推荐的这20件小事告诉我们: 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里细碎的小事,就是幸福的来源。 1.面带微笑 首先,请记住:让这个世界灿烂的,不是阳光,而是你的笑容。 就像三毛所说:“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微笑的力量在任何时空,都直抵心灵。 生活不会因为一句怒吼,而有所不同。却会因为一个微笑,变得格外美丽。 所以,当你睁开眼的第一刻,请微笑。 2.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 人生终究是自己的,不要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别人夸奖你奉承你,你不会因此年轻十岁;别人无视你甚至嘲笑你,你也不会因此而变傻变笨。 要知道,这个世界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其他的事,与你何干? 3.每天至少花10分钟的时间静坐 每天都要有点独处的时间,因为:定能生慧。 有位智者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我们不仅需要一段时间的安静,到了一定年纪,我们更会享受所有安静的时光。 很多纷纷扰扰的事,我们都会在这安静的时间里给自己捋明白。 所以,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 4.花点时间与70岁以上的老人 和6岁以下的小孩相处 人一生至少不能放弃两样东西:智慧以及童真。 与老人相处,我们能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与孩子相处,我们会短暂的重拾童真。 而这,恰恰也是生活的绝妙之处。 5.不要太较真 无论是预设好的,还是偏偏如此的事情,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可奈何。 我们无力改变,所以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总比强撑着要强。 尽人事,听天命。 这是世间最大的从容。 6.你不需要赢得每次争论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尝试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对自己的认同。 君子和而不同。你的修养,将会使你更加幸福。 7.不要把宝贵的精力 用在与人谈论八卦上 你若芬芳,蝴蝶自来;你若愁闷,则霉运上门。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你会把你最关注的吸引到生活中来。 所以,尝试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毕竟能丰富生活的,并不只有八卦。 8.人生苦短,别把时间浪费在恨任何人 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 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 要知道,时间是自己的,与其用大把的时间仇视别人,不如宽容别人也放过自己。 远离所有负面情绪,生活终将教会我们: 没有任何人该对我们的人生负责,除了我们自己。 9.没事多喝水 成人的身体70%的成分由水组成,儿童体内的水则占80%。 水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常说,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绝对不可以三天不喝水。 水不仅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对于舒缓情绪,也相当有用。 所以,有事没事都常喝水,喝水是健康之源,水堪比任何良药。 10.在你清醒的时候,请多拥有梦想 海涅曾说:“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我想,生活也是这样,有播种才有收,有憧憬才会更加美好。而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白日梦”。 适当的白日梦并没有什么不好。在匆忙的岁月里,想想诗和远方,多么令人欣喜。 网上有句特别火的段子叫“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所以,何不尝试呢。 最后,在此奉上“成功公式”,助你美梦成真: 正面的思维+积极的情绪+强烈的渴望+坚定的信念+持续的关注=心想事成。 11.每天睡满8小时 有一样东西,它能提高你的记忆力,增加你的魅力; 让你保持苗条,降低食欲;保护你不得癌症和老年痴呆; 不让你感冒和伤风;降低你心脏病、心梗和糖尿病的风险。 会让你感觉更快乐,不抑郁,不紧张。 这种东西,叫做睡眠。 睡眠学专家Matthew Waler如是说。 睡眠比饮食和运动更重要。 如果剥夺一个人睡眠、或食物、或运动24小时,睡眠伤害最大。 每晚睡少于6小时的45岁以上的人,比睡7-8小时的人得心梗和脑梗的概率高200%。 所以建议睡眠时间:晚10点至次日早6点。 12.忘记那些不开心的过去 别总纠结在过去的错误上 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 西方有一句谚语叫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所以,何必太困于心、乱于情。 我们养花不是为了生气的;我们说话不是为了抱怨的;我们拥有记忆不是用来遗憾的。 不要活在对过去的追悔中,不要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 活在当下,才不负年华不负自己。 13.让自己每个月的阅读量都比上个月高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 把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 如果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 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辉甫上,每天多读一点书,何愁没有学富五车的那一天。 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不要到了某个年纪才倍感遗憾:年轻时读的书太少了! 阅读并且悦读吧,趁还来得及的时候。 14.每天花10-30分钟慢跑 知道最有效又最省钱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慢跑,持之以恒的慢跑! 医学权威认为,慢跑是锻炼心脏和全身的好方法。对于减肥和戒烟都大有裨益。 有人说:“每天跑一跑,快乐少不了。” 15.没有人能主宰你的幸福 除了你自己 我们似乎都习惯于看别人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悲喜。 那些不由自己的快乐,其实都不能称之为幸福。幸福,应该是你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觉。 所以,你爱自己应胜于一切。 如果觉得菜淡了,就加点盐吧;觉得洋葱无味,就加个鸡蛋吧。 你的幸福,由你决定。 所以,当下一次感到悲催的时候,千万别再将手指向别人。 16.与朋友保持联系 你工作再忙拼死拼活,它不会在你生病时给你体贴和温暖;而你的朋友们会给你。 所以,记得保持联系哦。 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考验的,感谢时间、空间、名利帮你淘汰掉一些人;而剩下的,请你学会珍惜! 17.时常打电话给你的家人 以前,我们有一个电话时,三天两头就会给家里打电话;现在,我们有很多台手机,三年两载也打不了几个电话。 但是时间从不等人,电话的那一头也不会永远都有那个熟悉的声音。 所以,千万别忘记,时常打电话给你的家人,哪怕是拉拉家常寒寒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记得:常回家看看 18.尝试每天让至少3个人微笑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当一个人微笑时,世界便会爱上他。” 微笑是最能感染人的力量。在尝试让别人笑起来的同时,请你先微笑着过好每一天。 如果能够做到这点,你将收获: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人际…… 19.花点时间去冥想或者练练瑜伽 常常有读者问我:“为什么我与每个人相处都很好,可还是不快乐?”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都在考虑如何变得合群,如何更受大家欢迎,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 学会独处,明白自己,是一个人必要的能力。就像陈道明所说:“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沉淀下来,与自己好好对话。 外在的和谐,源自内在。 20.不管心情如何 赶紧起身,梳洗打扮,闪亮登场 心情是次要的,生活才是主要的。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该做的, 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一个懂得生活的人,绝不会只沉湎于过去。 所以,别颓废、别沮丧。梳洗打扮一番,你依旧是最美的你! 生活何所畏惧,幸福自在眼前。 做到这20件小事,共勉!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96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浅谈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人民大众的身体和心理都经历着双重考验,对疾病的恐慌,居家隔离的不适应等问题接踵而来,心理健康再次被大家关注和重视。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婴幼儿有生长发育的烦恼、青少年有青春期的心理叛逆以及繁重课业的压力;年轻人有刚踏入社会的困惑、中年人则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担当”,还要应付纷繁复杂社会的各种诱惑以及如何保持稳定的婚姻问题;而老年人则需要面对“空巢”的寂寞以及如何适应退休生活的种种问题。当面临各种各样的应激反应时,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经过自己内省力的调整,有的人也许很快能适应这种变化,正所谓“适者生存”就是这么来理解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顺利适应变化,有的人可能表现为心烦、焦虑、失眠甚至于多疑、孤僻、懒散、更有甚者会悲观、厌世、逃避,那么如果出现这各式各样的精神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我来谈谈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意见,只代表个人观点,也许对您的诊疗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我先帮大家扫除一个误区,好多患者及家属认为“是药三分毒”所以非常排斥药物治疗,尤其是西药治疗,认为吃了西药会使人变傻变呆,影响大脑甚至日后生育能力,所以他们往往要求医生开点中药治疗,或者自己有病乱投医,去找所谓的“中药”治疗,我在这里没有任何贬低我们祖国的博大精深的中医诊疗,但据我们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如果中药可以治疗百病,那么我们国家就不需要开设三甲临床医院,也不需要研制西药,只是大家都吃中药就好了,但是国家没有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还有的患者认为自己意志力比较坚强,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意念来摆脱病魔的烦恼,殊不知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效果,也许您最终能够战胜病魔,但是此路非常艰苦而漫长,甚至是痛苦的,就像人饿了要吃米饭一样,你非要用意志力克服饥饿感或画饼充饥,这种方法是不明智的,希望大家慎用或不用,因为好多疾病在初期还是比较好治疗,拖到后期治疗起来就很棘手,希望大家不要固执己见,本身得病吃药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顾此失彼。 解决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误区我们就要来谈谈我们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了。 首先,我们要判断是精神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因为不同的疾病治疗方式和方法不同。比如吸食新型毒品(麻果或冰毒)或酒精引起的幻觉、妄想、情绪问题,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或抑郁症)、或一些脑器质性疾病(癫痫、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等病病)引起的精神问题等一般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如果有以下情况出现应该抓紧时间让患者住院治疗:1.若患者出现兴奋、冲动、伤人、毁物行为,在家难以管理,或是危害社会治安的。2患者有严重的自杀、自伤行为或拒食、拒服药行为。3病期病程时间较长,门诊治疗效果不好的。一般住院治疗一到两个月,让医生帮助患者缓解症状的80%,把药物给调整好,患者也能够认识到服药的重要性再拿着药回家吃并且能够坚持门诊随诊,这种情况预后比较好。当然如果是首发精神疾病的患者,比较配合诊断治疗的可以尝试在门诊治疗。还有一些神经症(疑病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强迫症等)、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以及睡眠障碍的患者没有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患者也可以采取门诊治疗,当然一部分难治性的患者也可以选择住院治疗,因为住院有医生、护士24小时的陪同及监护,随时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一般的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要本着必须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原则,当然每个病人也有个体差异。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治疗都不能说某个药物用了一两周不见效就说这个药物效果不好,就换用其他药物治疗,这样浅尝辄止的治疗永远都治不好疾病。正规的治疗分为治疗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的治疗。治疗期一般需要2-3个月,巩固期需要2-3个月,维持期在第一次起病需要2-3年。治疗期和巩固期的治疗药物的剂量一般和治疗期的最大剂量相同,维持期的治疗剂量根据病情可以调整为治疗剂量的1/2或1/3。当然具体的剂量调整需要病人的医生根据病情来确定。病人病情反复或病情加重大都是因为不能够坚持药物治疗再加上一定的精神刺激所致,所以坚持服药是预防疾病复发的重中之重,是病人及家属都需要重视的事情。 (二)物理治疗 现在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方式是电抽搐治疗和经颅磁刺激治疗。现在我们先谈谈电抽搐治疗,就是老百姓说的 “过电治疗”,听起来好像很可怕的样子,其实是比较经典的一种治疗方式,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对以下病情的患者疗效较客观:1.严重抑郁(有强烈自杀、自伤企图及行为以及明星自责自罪者2.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3.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着4.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者或不能够耐受药物副作用者,以上四种情况短期疗效会比药物治疗快一些,但最终还是要通过服药物治疗方能长期治疗。由于经典的电抽搐治疗有这样那样的副作用,所以现在一般都是改良的电抽搐治疗,即给患者通电前先给予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使得通电后不发生抽搐,则避免了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产生,也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从表面上看就像是患者静滴了麻醉剂和肌松剂后安静的睡一觉就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当然经颅磁刺激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在抑郁症和睡眠障碍中有开展。患者保持清醒,除了有点头痛或头皮痛外没有其他不良反应。 (三)心理治疗 无论是重性精神疾病还是心理疾病我本人认为都需要心理治疗,本人认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急性期可能药物和物理治疗疗效更客观和快捷些,精神疾病的缓解康复期已及心理疾病都需要心理辅导,我们一直强调人是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不分家的,甚至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好多精神疾病患者(常见的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或抑郁症患者)当疾病恢复了之后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没有恢复,让他们简直比登天还难,好多家属苦口婆心都没有办法,殊不知其实这些工作都可以让患者门诊就诊时做心理辅导由医生慢慢疏导患者对疾病有认识能力,并且了解吃药的重要性。还有就是好多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改善了但是由于药物的过度镇静作用或是本身就有孤僻、内向、懒散的症状没有治好,基本上在家就是除了吃就是睡觉或是上网玩游戏打电脑,生活不规律,没有办法适应社会生活,好像渐渐被社会所淘汰了,这些也需要看医生,让医生帮忙制定一个短期或长期的康复治疗计划,这样病人才算是真的治好了,而不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当然还有就是心理疾病的患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重,因为他之所以会有过分的担心或怀疑自己的健康问题或是不停的洗手问题或是反复的心慌、胸闷、气短,反复上医院检查,是因为他心理出问题了,没有表现出来,而是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源于错误的认知观念,或是源于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或是由于病人本身的焦虑性格,更或者是缺乏关爱的一种表现,这些都要医生和患者互相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这篇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至少能让大家少走治疗弯路,早日恢复健康。如有错误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一起为人民大众的精神心理健康尽一份绵薄之力。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42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躯体形式障碍”你有吗?

今天在《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写的比较通俗易懂,分享给大家。 应该对有此困惑的朋友很受用。 当身体出现不适感时,大多数人 往往会担心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会立即选择就医。 但有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上哪哪都不舒服,尽管做了全面检查也查不出毛病,身体的不适感也没有减轻。 总 被人认为是自找麻烦,觉得不能被周围人理解,从而给生活造成很大困扰。 实际上,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由于躯体形式障碍造成的。患者总是担心自己生病,每一点疼痛、瘙痒,在他们看来都意味着疾病 这类病人最初多就诊于内、外各科,医生对此类病人,识别率较低,故常常造成对此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并由此造成巨大的医药费资源浪费。因此,提高当代各科医生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这种疾病是怎样引起的?又该如何护理呢?本文将带你一同了解这类特殊的疾病。 1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有四种主要类型: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临床多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患者不断求诊或要求进行多种检查无果,就算有医生的合理解释,也不能打消疑虑,常感到痛苦。病程是慢性和波动性的,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方面的问题。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种类型的患者在临床上是最多见的,患者往往会有心悸、出汗、颤抖、脸红等症状,常常有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 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疼痛障碍的主要临特征是一切都以疼痛为中心,生活中最重要的任何事均不能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 发病高峰年龄为30岁-50岁,女性多见。 任何部位都会发生疼痛,头部(15.3%),背部(15.1%)常见,其次有腰部(11.85%),胸部(10.33%)等;疼痛性质不一,头部以刺痛、腰背部以酸痛、四肢以胀痛多见。疼痛影响着全球成千上万人的躯体及情感状态,患者常常感到抑郁、焦虑、缺觉,甚至自暴自弃等症状,约有半数人处于无助状态,甚至考虑自杀。这种莫名其妙的痛使得患者到处就医,服用各种药物,有的甚至对镇静止痛药物产生了依赖。 疑病症,又称疑病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关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确信患有躯体疾病,但不能切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甚至毫无根据)的疑虑或先占观念(又称躯体变形障碍,如总觉得自己很丑,这里那里都需要”整“,导致整容过度)。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 有的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半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有的疑病观念突出,而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有的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较单一或具体。 不管何种情况,患者的疑病观念从未达到荒谬、妄想的程度。患者大多知道患病的证据不充分,因而希望通过反复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 2怎么引起的? 近些年来的研究提示,躯体形式障碍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生物因素 神经心理检查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大脑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和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减退。 心理因素 性格特征 神经质(情绪不稳定)、敏感及内向性格的人,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导致感觉阈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 获益意识 通过呈现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比如一位年迈的女士表现为持续腹痛,从而吸引她子女周末看望)。 表达障碍 有些患者不能口头表达他们的情感,因此运用躯体症状来发泄他们的情绪状态,缓解内心冲突。 社会环境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 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容易导致不良情绪,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增强了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社会文化因素 负性情绪常常被社会看成是无能耻辱的表现,从而阻碍了该类情绪的直接表露,而躯体不适的主诉则是一种“合法”途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患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否认,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关注自身的躯体不适。 3如何治疗?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治疗比较困难,应采取药物-心理-物理综合性治疗。 药物治疗 患者对健康要求高,对躯体反应敏感,宜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为宜。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予适量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治疗,往往用一种抗焦虑药(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小剂量治疗有效;针对躯体症状表现,可予对症处理,如适量服用普萘洛尔、甲氧氯普胺,应短程给药。 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解释、指导、疏通,令其了解疾病症状有关的知识,对于缓解情绪症状、增强治疗信心有效。 2、精神动力学疗法,帮助患者探究并领悟症状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对于症状的彻底缓解有效。 3、认知疗法,对于疑病观念明显且有疑病性格的患者,予以认知矫正治疗,有远期疗效。 4、森田疗法,使患者了解症状实质并非严重,采取接纳和忍受症状的态度,继续工作、学习和顺其自然地生活,对于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效。 物理治疗 可采用脑电生物反馈和体感音乐治疗技术,帮助患者全身放松,控制焦虑和疼痛。 4如何护理? 患者康复角度 1、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 2、出院后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家属护理角度 1、以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去鼓励患者,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督促患者多与外界接触,在社交和工作学习中找到乐趣。 2、对患者多给予积极正性的肯定、鼓励,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鼓励患者多参加工娱活动,比如听音乐、打球、看书、做游戏等等,以转移其自我中心观念,松弛其焦虑、恐惧、紧张情绪。 大众预防角度 1、平时可以多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下棋、画画、写毛笔字、打羽毛球等。2、若感到自我压力较大时,要及时与身边的人沟通,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434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