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叶萌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4********817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1届京东好医生 可处方
100%
好评率
4395
接诊人数
4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哈佛大学推荐:让自己变幸福的20件小事

前言,今天读了这篇文章,觉得值得推荐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并身体力行的去做,其实幸福、快乐就在自己身边,让一切阴霾(疾病、痛苦)都抛到脑后吧! 幸福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同。我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于幸福的诠释,也就各有不同。 但无论哪一种幸福的复述,都是源自一个人内心最温情的认知和最丰裕的感受。 幸福不是脸上的虚荣,而是内在的需要;幸福不在别人眼中,而在自己心间。 哈佛大学推荐的这20件小事告诉我们: 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里细碎的小事,就是幸福的来源。 1.面带微笑 首先,请记住:让这个世界灿烂的,不是阳光,而是你的笑容。 就像三毛所说:“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微笑的力量在任何时空,都直抵心灵。 生活不会因为一句怒吼,而有所不同。却会因为一个微笑,变得格外美丽。 所以,当你睁开眼的第一刻,请微笑。 2.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 人生终究是自己的,不要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别人夸奖你奉承你,你不会因此年轻十岁;别人无视你甚至嘲笑你,你也不会因此而变傻变笨。 要知道,这个世界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其他的事,与你何干? 3.每天至少花10分钟的时间静坐 每天都要有点独处的时间,因为:定能生慧。 有位智者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我们不仅需要一段时间的安静,到了一定年纪,我们更会享受所有安静的时光。 很多纷纷扰扰的事,我们都会在这安静的时间里给自己捋明白。 所以,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 4.花点时间与70岁以上的老人 和6岁以下的小孩相处 人一生至少不能放弃两样东西:智慧以及童真。 与老人相处,我们能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与孩子相处,我们会短暂的重拾童真。 而这,恰恰也是生活的绝妙之处。 5.不要太较真 无论是预设好的,还是偏偏如此的事情,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可奈何。 我们无力改变,所以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总比强撑着要强。 尽人事,听天命。 这是世间最大的从容。 6.你不需要赢得每次争论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尝试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对自己的认同。 君子和而不同。你的修养,将会使你更加幸福。 7.不要把宝贵的精力 用在与人谈论八卦上 你若芬芳,蝴蝶自来;你若愁闷,则霉运上门。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你会把你最关注的吸引到生活中来。 所以,尝试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毕竟能丰富生活的,并不只有八卦。 8.人生苦短,别把时间浪费在恨任何人 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 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 要知道,时间是自己的,与其用大把的时间仇视别人,不如宽容别人也放过自己。 远离所有负面情绪,生活终将教会我们: 没有任何人该对我们的人生负责,除了我们自己。 9.没事多喝水 成人的身体70%的成分由水组成,儿童体内的水则占80%。 水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常说,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绝对不可以三天不喝水。 水不仅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对于舒缓情绪,也相当有用。 所以,有事没事都常喝水,喝水是健康之源,水堪比任何良药。 10.在你清醒的时候,请多拥有梦想 海涅曾说:“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我想,生活也是这样,有播种才有收,有憧憬才会更加美好。而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白日梦”。 适当的白日梦并没有什么不好。在匆忙的岁月里,想想诗和远方,多么令人欣喜。 网上有句特别火的段子叫“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所以,何不尝试呢。 最后,在此奉上“成功公式”,助你美梦成真: 正面的思维+积极的情绪+强烈的渴望+坚定的信念+持续的关注=心想事成。 11.每天睡满8小时 有一样东西,它能提高你的记忆力,增加你的魅力; 让你保持苗条,降低食欲;保护你不得癌症和老年痴呆; 不让你感冒和伤风;降低你心脏病、心梗和糖尿病的风险。 会让你感觉更快乐,不抑郁,不紧张。 这种东西,叫做睡眠。 睡眠学专家Matthew Waler如是说。 睡眠比饮食和运动更重要。 如果剥夺一个人睡眠、或食物、或运动24小时,睡眠伤害最大。 每晚睡少于6小时的45岁以上的人,比睡7-8小时的人得心梗和脑梗的概率高200%。 所以建议睡眠时间:晚10点至次日早6点。 12.忘记那些不开心的过去 别总纠结在过去的错误上 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 西方有一句谚语叫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所以,何必太困于心、乱于情。 我们养花不是为了生气的;我们说话不是为了抱怨的;我们拥有记忆不是用来遗憾的。 不要活在对过去的追悔中,不要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 活在当下,才不负年华不负自己。 13.让自己每个月的阅读量都比上个月高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 把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 如果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 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辉甫上,每天多读一点书,何愁没有学富五车的那一天。 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不要到了某个年纪才倍感遗憾:年轻时读的书太少了! 阅读并且悦读吧,趁还来得及的时候。 14.每天花10-30分钟慢跑 知道最有效又最省钱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慢跑,持之以恒的慢跑! 医学权威认为,慢跑是锻炼心脏和全身的好方法。对于减肥和戒烟都大有裨益。 有人说:“每天跑一跑,快乐少不了。” 15.没有人能主宰你的幸福 除了你自己 我们似乎都习惯于看别人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悲喜。 那些不由自己的快乐,其实都不能称之为幸福。幸福,应该是你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觉。 所以,你爱自己应胜于一切。 如果觉得菜淡了,就加点盐吧;觉得洋葱无味,就加个鸡蛋吧。 你的幸福,由你决定。 所以,当下一次感到悲催的时候,千万别再将手指向别人。 16.与朋友保持联系 你工作再忙拼死拼活,它不会在你生病时给你体贴和温暖;而你的朋友们会给你。 所以,记得保持联系哦。 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考验的,感谢时间、空间、名利帮你淘汰掉一些人;而剩下的,请你学会珍惜! 17.时常打电话给你的家人 以前,我们有一个电话时,三天两头就会给家里打电话;现在,我们有很多台手机,三年两载也打不了几个电话。 但是时间从不等人,电话的那一头也不会永远都有那个熟悉的声音。 所以,千万别忘记,时常打电话给你的家人,哪怕是拉拉家常寒寒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记得:常回家看看 18.尝试每天让至少3个人微笑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当一个人微笑时,世界便会爱上他。” 微笑是最能感染人的力量。在尝试让别人笑起来的同时,请你先微笑着过好每一天。 如果能够做到这点,你将收获: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人际…… 19.花点时间去冥想或者练练瑜伽 常常有读者问我:“为什么我与每个人相处都很好,可还是不快乐?”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都在考虑如何变得合群,如何更受大家欢迎,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 学会独处,明白自己,是一个人必要的能力。就像陈道明所说:“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沉淀下来,与自己好好对话。 外在的和谐,源自内在。 20.不管心情如何 赶紧起身,梳洗打扮,闪亮登场 心情是次要的,生活才是主要的。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该做的, 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一个懂得生活的人,绝不会只沉湎于过去。 所以,别颓废、别沮丧。梳洗打扮一番,你依旧是最美的你! 生活何所畏惧,幸福自在眼前。 做到这20件小事,共勉!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96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浅谈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人民大众的身体和心理都经历着双重考验,对疾病的恐慌,居家隔离的不适应等问题接踵而来,心理健康再次被大家关注和重视。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婴幼儿有生长发育的烦恼、青少年有青春期的心理叛逆以及繁重课业的压力;年轻人有刚踏入社会的困惑、中年人则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担当”,还要应付纷繁复杂社会的各种诱惑以及如何保持稳定的婚姻问题;而老年人则需要面对“空巢”的寂寞以及如何适应退休生活的种种问题。当面临各种各样的应激反应时,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经过自己内省力的调整,有的人也许很快能适应这种变化,正所谓“适者生存”就是这么来理解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顺利适应变化,有的人可能表现为心烦、焦虑、失眠甚至于多疑、孤僻、懒散、更有甚者会悲观、厌世、逃避,那么如果出现这各式各样的精神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我来谈谈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意见,只代表个人观点,也许对您的诊疗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我先帮大家扫除一个误区,好多患者及家属认为“是药三分毒”所以非常排斥药物治疗,尤其是西药治疗,认为吃了西药会使人变傻变呆,影响大脑甚至日后生育能力,所以他们往往要求医生开点中药治疗,或者自己有病乱投医,去找所谓的“中药”治疗,我在这里没有任何贬低我们祖国的博大精深的中医诊疗,但据我们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如果中药可以治疗百病,那么我们国家就不需要开设三甲临床医院,也不需要研制西药,只是大家都吃中药就好了,但是国家没有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还有的患者认为自己意志力比较坚强,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意念来摆脱病魔的烦恼,殊不知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效果,也许您最终能够战胜病魔,但是此路非常艰苦而漫长,甚至是痛苦的,就像人饿了要吃米饭一样,你非要用意志力克服饥饿感或画饼充饥,这种方法是不明智的,希望大家慎用或不用,因为好多疾病在初期还是比较好治疗,拖到后期治疗起来就很棘手,希望大家不要固执己见,本身得病吃药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顾此失彼。 解决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误区我们就要来谈谈我们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了。 首先,我们要判断是精神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因为不同的疾病治疗方式和方法不同。比如吸食新型毒品(麻果或冰毒)或酒精引起的幻觉、妄想、情绪问题,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或抑郁症)、或一些脑器质性疾病(癫痫、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等病病)引起的精神问题等一般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如果有以下情况出现应该抓紧时间让患者住院治疗:1.若患者出现兴奋、冲动、伤人、毁物行为,在家难以管理,或是危害社会治安的。2患者有严重的自杀、自伤行为或拒食、拒服药行为。3病期病程时间较长,门诊治疗效果不好的。一般住院治疗一到两个月,让医生帮助患者缓解症状的80%,把药物给调整好,患者也能够认识到服药的重要性再拿着药回家吃并且能够坚持门诊随诊,这种情况预后比较好。当然如果是首发精神疾病的患者,比较配合诊断治疗的可以尝试在门诊治疗。还有一些神经症(疑病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强迫症等)、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以及睡眠障碍的患者没有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患者也可以采取门诊治疗,当然一部分难治性的患者也可以选择住院治疗,因为住院有医生、护士24小时的陪同及监护,随时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一般的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要本着必须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原则,当然每个病人也有个体差异。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治疗都不能说某个药物用了一两周不见效就说这个药物效果不好,就换用其他药物治疗,这样浅尝辄止的治疗永远都治不好疾病。正规的治疗分为治疗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的治疗。治疗期一般需要2-3个月,巩固期需要2-3个月,维持期在第一次起病需要2-3年。治疗期和巩固期的治疗药物的剂量一般和治疗期的最大剂量相同,维持期的治疗剂量根据病情可以调整为治疗剂量的1/2或1/3。当然具体的剂量调整需要病人的医生根据病情来确定。病人病情反复或病情加重大都是因为不能够坚持药物治疗再加上一定的精神刺激所致,所以坚持服药是预防疾病复发的重中之重,是病人及家属都需要重视的事情。 (二)物理治疗 现在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方式是电抽搐治疗和经颅磁刺激治疗。现在我们先谈谈电抽搐治疗,就是老百姓说的 “过电治疗”,听起来好像很可怕的样子,其实是比较经典的一种治疗方式,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对以下病情的患者疗效较客观:1.严重抑郁(有强烈自杀、自伤企图及行为以及明星自责自罪者2.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3.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着4.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者或不能够耐受药物副作用者,以上四种情况短期疗效会比药物治疗快一些,但最终还是要通过服药物治疗方能长期治疗。由于经典的电抽搐治疗有这样那样的副作用,所以现在一般都是改良的电抽搐治疗,即给患者通电前先给予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使得通电后不发生抽搐,则避免了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产生,也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从表面上看就像是患者静滴了麻醉剂和肌松剂后安静的睡一觉就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当然经颅磁刺激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在抑郁症和睡眠障碍中有开展。患者保持清醒,除了有点头痛或头皮痛外没有其他不良反应。 (三)心理治疗 无论是重性精神疾病还是心理疾病我本人认为都需要心理治疗,本人认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急性期可能药物和物理治疗疗效更客观和快捷些,精神疾病的缓解康复期已及心理疾病都需要心理辅导,我们一直强调人是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不分家的,甚至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好多精神疾病患者(常见的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或抑郁症患者)当疾病恢复了之后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没有恢复,让他们简直比登天还难,好多家属苦口婆心都没有办法,殊不知其实这些工作都可以让患者门诊就诊时做心理辅导由医生慢慢疏导患者对疾病有认识能力,并且了解吃药的重要性。还有就是好多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改善了但是由于药物的过度镇静作用或是本身就有孤僻、内向、懒散的症状没有治好,基本上在家就是除了吃就是睡觉或是上网玩游戏打电脑,生活不规律,没有办法适应社会生活,好像渐渐被社会所淘汰了,这些也需要看医生,让医生帮忙制定一个短期或长期的康复治疗计划,这样病人才算是真的治好了,而不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当然还有就是心理疾病的患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重,因为他之所以会有过分的担心或怀疑自己的健康问题或是不停的洗手问题或是反复的心慌、胸闷、气短,反复上医院检查,是因为他心理出问题了,没有表现出来,而是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源于错误的认知观念,或是源于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或是由于病人本身的焦虑性格,更或者是缺乏关爱的一种表现,这些都要医生和患者互相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这篇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至少能让大家少走治疗弯路,早日恢复健康。如有错误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一起为人民大众的精神心理健康尽一份绵薄之力。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42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躯体形式障碍”你有吗?

今天在《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写的比较通俗易懂,分享给大家。 应该对有此困惑的朋友很受用。 当身体出现不适感时,大多数人 往往会担心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会立即选择就医。 但有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上哪哪都不舒服,尽管做了全面检查也查不出毛病,身体的不适感也没有减轻。 总 被人认为是自找麻烦,觉得不能被周围人理解,从而给生活造成很大困扰。 实际上,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由于躯体形式障碍造成的。患者总是担心自己生病,每一点疼痛、瘙痒,在他们看来都意味着疾病 这类病人最初多就诊于内、外各科,医生对此类病人,识别率较低,故常常造成对此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并由此造成巨大的医药费资源浪费。因此,提高当代各科医生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这种疾病是怎样引起的?又该如何护理呢?本文将带你一同了解这类特殊的疾病。 1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有四种主要类型: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临床多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患者不断求诊或要求进行多种检查无果,就算有医生的合理解释,也不能打消疑虑,常感到痛苦。病程是慢性和波动性的,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方面的问题。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种类型的患者在临床上是最多见的,患者往往会有心悸、出汗、颤抖、脸红等症状,常常有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 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疼痛障碍的主要临特征是一切都以疼痛为中心,生活中最重要的任何事均不能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 发病高峰年龄为30岁-50岁,女性多见。 任何部位都会发生疼痛,头部(15.3%),背部(15.1%)常见,其次有腰部(11.85%),胸部(10.33%)等;疼痛性质不一,头部以刺痛、腰背部以酸痛、四肢以胀痛多见。疼痛影响着全球成千上万人的躯体及情感状态,患者常常感到抑郁、焦虑、缺觉,甚至自暴自弃等症状,约有半数人处于无助状态,甚至考虑自杀。这种莫名其妙的痛使得患者到处就医,服用各种药物,有的甚至对镇静止痛药物产生了依赖。 疑病症,又称疑病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关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确信患有躯体疾病,但不能切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甚至毫无根据)的疑虑或先占观念(又称躯体变形障碍,如总觉得自己很丑,这里那里都需要”整“,导致整容过度)。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 有的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半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有的疑病观念突出,而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有的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较单一或具体。 不管何种情况,患者的疑病观念从未达到荒谬、妄想的程度。患者大多知道患病的证据不充分,因而希望通过反复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 2怎么引起的? 近些年来的研究提示,躯体形式障碍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生物因素 神经心理检查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大脑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和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减退。 心理因素 性格特征 神经质(情绪不稳定)、敏感及内向性格的人,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导致感觉阈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 获益意识 通过呈现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比如一位年迈的女士表现为持续腹痛,从而吸引她子女周末看望)。 表达障碍 有些患者不能口头表达他们的情感,因此运用躯体症状来发泄他们的情绪状态,缓解内心冲突。 社会环境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 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容易导致不良情绪,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增强了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社会文化因素 负性情绪常常被社会看成是无能耻辱的表现,从而阻碍了该类情绪的直接表露,而躯体不适的主诉则是一种“合法”途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患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否认,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关注自身的躯体不适。 3如何治疗?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治疗比较困难,应采取药物-心理-物理综合性治疗。 药物治疗 患者对健康要求高,对躯体反应敏感,宜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为宜。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予适量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治疗,往往用一种抗焦虑药(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小剂量治疗有效;针对躯体症状表现,可予对症处理,如适量服用普萘洛尔、甲氧氯普胺,应短程给药。 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解释、指导、疏通,令其了解疾病症状有关的知识,对于缓解情绪症状、增强治疗信心有效。 2、精神动力学疗法,帮助患者探究并领悟症状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对于症状的彻底缓解有效。 3、认知疗法,对于疑病观念明显且有疑病性格的患者,予以认知矫正治疗,有远期疗效。 4、森田疗法,使患者了解症状实质并非严重,采取接纳和忍受症状的态度,继续工作、学习和顺其自然地生活,对于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效。 物理治疗 可采用脑电生物反馈和体感音乐治疗技术,帮助患者全身放松,控制焦虑和疼痛。 4如何护理? 患者康复角度 1、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 2、出院后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家属护理角度 1、以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去鼓励患者,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督促患者多与外界接触,在社交和工作学习中找到乐趣。 2、对患者多给予积极正性的肯定、鼓励,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鼓励患者多参加工娱活动,比如听音乐、打球、看书、做游戏等等,以转移其自我中心观念,松弛其焦虑、恐惧、紧张情绪。 大众预防角度 1、平时可以多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下棋、画画、写毛笔字、打羽毛球等。2、若感到自我压力较大时,要及时与身边的人沟通,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43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抗抑郁药物的利与弊

目前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我发现门诊前来咨询就诊的患者年龄越来越小,患者家属对药物治疗存有各种疑问,我在《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应该能解答不少患者的疑虑。 在患者与医生的良性互动之下,用科学的方法原则指导使用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患者是利大于弊的。 临床上,许多不同疾病的患者都需要服用抗抑郁药,尤其是抑郁症患者,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时间的规范化治疗。 然而,在确诊抑郁症后,许多患者却对抗抑郁药物望而生畏: “我听说一吃药就药物依赖了,戒不掉,千万不能开始吃!” “我有朋友也是抑郁症,吃了抗抑郁药之后特别难受,病也没好,叫我不要吃!” “抗抑郁药会让人发胖!” “吃了抗抑郁药感觉昏昏沉沉的,脑子不清醒,我还要工作呢,我不能吃!” 等等诸如此类的担忧,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小编将为你解答这些疑问,让你对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该吃的药要吃呀! 与抑郁症带来的心理与躯体危害相比,服用抗抑郁药物明显是利大于弊的 抑郁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加剧患者的自杀风险,同时也会提高其罹患心血管等慢性躯体疾病的风险。抗抑郁药物已经被证实是抑郁症尤其是中重度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各个国家的抑郁症治疗指南中均被作为一线的首选推荐。 大部分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都会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而减轻,开始服药后前 1-2 周副作用较明显 由于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一般为 2-4 周,起效时间较长,故可能刚开始用药时患者会出现明显不适,而体会不到抗抑郁药物带来的正性治疗作用。但只要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物疗效显现后副作用也会随之减轻。早期阶段便放弃服药是十分可惜的,也会人为的增加“难治性抑郁症”出现的概率。 临床上存在许多处理抗抑郁药副作用的基本方法,例如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睡前服药、饭后服药等等 医生都会在初期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药物,之后再慢慢增加药物剂量,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患者对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而对于能引起疲劳嗜睡的药物,例如米氮平、帕罗西汀等,医生将嘱咐患者在睡前服用,这样在减少副作用的同时还能有助于患者的睡眠。同时,饭后服药也能减轻药物的胃肠道副作用。 对于实在无法忍受的副作用,应该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将会减少剂量或改变药物种类 患者对于副作用的态度十分重要,不同的患者可能对不同的副作用的在乎程度是不同的。例如胃肠道不适一类的副作用,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应该可以耐受;但有些副作用患者可能会觉得实在无法耐受,例如体重增加、嗜睡。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减少药物剂量,或是换用另一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则是允许的。 不要因为出现了副作用而擅自停药,一定要与医生沟通后共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果擅自停药将会导致抑郁症状复发或诱发“停药综合征” 突然的停药往往会导致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出现骤然下降, 由此造成一系列的撤药反应,例如头晕、心慌、紧张、焦虑等,但这样的副作用持续时间并不长,而且只在少部分抗抑郁药中会出现。其实更严重的擅自停药的副作用在于患者缺少了抗抑郁药物的保护,从长远来看更容易出现疾病复发,这就如果糖尿病患者停用糖尿病药物一样,虽然不会有撤药反应,但疾病会复发。 需要警惕少见但严重的副作用 虽然抗抑郁药物尤其是新型抗抑郁药物引起临床严重不良事件的几率非常的小,但是如果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副作用,例如出现自杀倾向、胸痛、呼吸困难、嘴唇肿胀、皮肤风团等,需要立即就医。 抗抑郁药会导致上瘾或者药物依赖吗? 现在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新型抗抑郁药,并不会出现因为成瘾导致依赖的情况。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在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后停药,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昏、感觉异常、恶心等情况。 这种不适情况并非是对抗抑郁药产生了“依赖”,而是一种“撤药反应”。因为长期服药,机体对药物产生了适应性,一旦停药或减量过度,就会出现这种反应。故如果因为害怕“上瘾”,而擅自减少药量或者停药,将会加剧“撤药反应”,反而对治疗没有好处。 抗抑郁药会导致疲劳嗜睡?从而使工作能力下降? 一部分抗抑郁药例如米氮平、帕罗西汀、阿米替林等药物的镇静作用较强,吃了比较容易犯困,可以在睡前服用此类药物或者减少药物剂量。 如果仍出现嗜睡情况,可以换用镇静作用小的药物例如安非他酮、文拉法辛、舍曲林、艾丝西酞普兰等。对于睡眠过多或者疲劳的患者,医生还可以联用莫达非尼改善患者的情况。 抗抑郁药物虽然可能引起白日困倦,但不及时治疗抑郁症更会极大影响工作效率。 抗抑郁药会让人发胖? 部分抗抑郁药物由于能增加食欲,影响代谢,会使患者的体重有一定增加。由于许多患者在之前患抑郁过程中存在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而治疗好转之后由于心宽体胖而出现了体重增加,这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治疗作用。 对于体重有担忧或者存在高体重风险的患者,医生可以建议让他们服用对体重增加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舍曲林、安非他酮。米氮平、阿米替林、丙咪嗪等药物具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体重的副作用,在开药前医生会征询患者意见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我担心抗抑郁药影响性功能,怎么办? 性功能障碍本身就是抑郁症的一种症状,同时抗抑郁药物尤其是 SSRI 类也会引起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碍、射精延迟等等。一旦出现此类问题,患者应当克服羞怯心理与医生沟通,医生可以换用对性功能影响轻微的药物例如安非他酮、米氮平、奈法唑酮等,但解决此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彻底、及时的治疗抑郁症,获得痊愈。 吃了抗抑郁药却病情恶化? 由于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长,在服用早期患者感受不到症状改善,同时出现一定副作用,会让患者以为是“病情恶化”。同时部分抗抑郁药物例如氟西汀、帕罗西汀在服用早期可能出现激活作用,表现为焦虑、激越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联用抗焦虑药物改善症状。 抗抑郁药物还可能出现的其它常见副作用有 口干、便秘、腹泻、恶心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头痛、头晕、震颤、随体位改变的低血压等等,这些不良反应患者一般都会随着服药时间减轻,并且极少有患者因此中断服药。 总结 抗抑郁药被证实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虽然其存在一定副作用,但是大部分副作用会随着治疗时间而减轻,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作为患者,如果存在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在用药之前可以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医生所开具药物的特点,了解药物产生副作用的原因,告知医生对治疗效果的期望。例如,对体重有要求,需要充足精力进行白日工作,或者不希望影响性功能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应当将自己的症状改善情况与出现的不适均反馈给医生,与医生共同讨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人诉求与精神躯体特点,从小剂量起始,采用科学的用药方案,并在用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与种类,在保证患者的药物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减轻药物副作用。 总体来说,在患者与医生的良性互动之下,用科学的方法原则指导使用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患者是利大于弊的。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43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处理孩子厌学?

临近期末考试,门诊有不少家长咨询孩子不上学的问题,在《武志红》公众号看到一篇好文章,或许对大家有帮助,分享给大家: 在上海长宁区中山公园旁,安静的工作室里,每周都有 5~6 个家庭前来向我求助。 其中, 绝大部分问题都与孩子「厌学」有关。 我亲眼目睹那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厌倦、抗拒学习,排斥家长和老师,甚至拒绝上学。 许多家庭因此陷入了巨大的烦恼和痛苦之中,以绝望来形容都不为过。 针对这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我独创了“大白六步法”。这是一个以“发展家庭功能”为核心的心理干预方法,包含:理解、评估、启动、决策、联结、发展六步骤。 这一工作模式迄今为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绝大多数按照“六步法”执行的家庭,迅速产生了明显、积极的改变。 许多四处求助无门的家长因此慕名而来。 注:大白是美国动画片《超能陆战队》中的私人健康顾问机器人。在我创建的“守望者优势性格夏令营”中,孩子们都喜欢称呼我为“大白营长”,家长们则更愿意叫我“大白博士”。我也很喜欢这个称呼,温暖又有力量的大白形象很符合我助人的角色。“大白六步法”也是让家长们学会温柔、有力量、有智慧地去解决问题。 Story 1 从道歉开始,修复家庭爱的联结 小 A 是个帅气又聪明的小伙,在私立学校上五年级。 他的父亲性格严肃而急躁,母亲谨慎而怯懦。 孩子秉承了父亲的性格特点,总会看不惯别人,在学校常与他人发生言语冲突。 有一次,因为觉得自己的科学任课老师人品有问题,张口就骂了对方。学校很快对他做了严厉的处罚。 当孩子遇到问题,家长第一个反应是 —— 你怎么会这样? 别人怎么没问题? —— 这些话往往会把孩子、也把家长自己逼入“死胡同”! 小 A 愤恨不已,认为太不公平,把自己关在家中的房间里,拒绝再去上课。 父母百般劝说无果,无奈接受了他不去学校的事实。 厌学的核心症结不全在孩子身上,而更在于父母丧失了「陪伴孩子克服学校困难」的能力。 结果,小 A 在家一待就是半年,每天与网络游戏为伴,昼伏夜出,生活规律完全打破,情绪也变得越来越低落、烦躁。 在来见我之前,家长已经想了很多方法: 苦口婆心劝说,软硬兼施压迫; 提出换班级、换学校甚至换国家; 做沙盘游戏、找咨询师与孩子交朋友 ...... 都没有明显的效果,父母从失望到绝望。 这些方法之所以会无效,归根结底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指望通过单一改变孩子来解决问题。 Story 2 给父亲赋能,唤醒沉睡的父亲功能 小 K 刚上三年级,活泼聪明,爱运动、爱看书、爱玩手机,唯独不爱做作业。 妈妈每天陪伴儿子做功课,可谓软硬兼施、殚精竭力,却收效甚微。 小 K 生活在典型的中国家庭 —— 父亲能干、忙碌而疏离, 母亲焦虑、烦躁而控制。 家庭访谈中,妈妈第一次有机会、把对孩子的担心和绝望情绪在丈夫面前表达出来。 通过现场观察夫妻二人的关系,我发现:其实这个父亲对儿子有着很强的信心和接纳,并且,他仅有的几次参与指导孩子学习过程都非常成功。 接下来就比较顺利。父亲在和我完成家庭访谈之后,被启动了对孩子爱的责任感,竟然强烈要求自己和孩子单独相处两周,妈妈欢快地回了娘家。 两周后回来,妈妈惊喜地发现:孩子的学习和精神状态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父亲利用这两周的时间,一起和孩子制定了系统的学习奖惩制度。 他保证:以后工作再忙,自己也会抽出时间,和妻子讨论孩子的学习策略。 妈妈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家还有一个真正可以依靠的男人。 父亲通过这些行为,很好地建立了和孩子、太太之间的联结。 父母在家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角色以适应各种变化。很多孩子出问题,往往是因为家长的角色固化,缺少灵活变通(如例中男性只呈现丈夫角色,而没有呈现父亲角色)。 小 K 的爸爸,及时唤醒了自己心中沉睡的“父亲功能”,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在被很多改变感动的同时,我也思考:是什么因素使得“大白六步法”如此有效? 我想主要有三点 —— 第一,由于我有多年的家庭治疗的训练,能够比较容易观察到家庭内部之间微妙的互动,敏锐地抓到影响家庭功能健康运作的关键点,进而鼓励家长在关键点上下功夫,容易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第二,有了第一条的效果,家长对我产生很强的信任,内心燃起了希望和更强的改变动力。 第三,首次会谈结束后,“大白”团队会持续给家长进行细致的行为指导,在关键点上给予提醒、建议和反馈,使得家长不会产生方向性的错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家庭就叫做「功能良好」的家庭。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是功能良好呢? 打个比方,就是那些天天在“跳舞”,而且跳得不错的家庭。 所谓“跳舞”,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的互动。 我最喜欢跳“探戈”的家庭 —— 有张力、不怕冲突,有节奏清晰的美感,有活力四射的性感,能承受跌宕起伏,又能够峰回路转。 我超喜欢这些被孩子逼迫出来的、有着疯狂“舞姿”的爸爸和妈妈们。 疯狂的天才父母,才能造就疯狂而快乐的天才儿童。 把下面这首疯狂的诗献给大家。 这首诗来自一位曾经被教育打压得非常抑郁、厌学的 9 岁孩子,在“大白六步法”的帮助下得以存活并开始快乐生活。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43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森田疗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患者朋友对"顺其自然"的理解都是不够深或是错误的,因而造成森田疗法对他们的治疗毫无效果,甚至使他们对森田疗法本身是否有效都产生了怀疑。究其原因,其实是他们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其含义,以为"顺其自然"就是"任其自然",就是对自己的问题不加控制,痛苦就让其自己痛苦下去所造成的。如强迫观念的患者,他可能就会错误的认为"顺其自然"就是让自己一直强迫思考下去。 要正确地理解"顺其自然"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自然",既你要知道什么是"自然规律"。比如白天与黑夜的轮回、天气有晴也有雨,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规律,它是不能人为控制的,我们人必须遵循、接受这些规律才会过得快乐。倘若人整天都抱怨为什么会有黑夜,或者认为下雨是不应该的,那么就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肯定是自讨苦吃。 而我们人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自然规律的,比如情绪,它本身就有一套从发生到消退的自然规律。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会走完自己的规律而结束,反之则不然。举例来说,比如你马上要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这时你感到焦虑、紧张,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你不去管你的情绪,它很快就会消失或者转化为你努力复习的动力,而倘若你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紧张或焦虑,与它对抗,那么你就违背的情绪的"自然规律",焦虑、紧张就会越来越严重。又比如说一个社交恐怖症的患者,性格内向,他和陌生人说话时感到紧张和不自在。他觉得不应该如此,非要在和陌生人面前故意表现得不紧张,其结果是他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到现在看到熟人也开始紧张了。而他之所以会发展到现在的这种症状,其原因就是他违背他自己的"自然规律"。他的性格是内向的,而内向的人的特点就是腼腆和害羞,和陌生人谈话,肯定会出现紧张、不自在的心理反应。而他自己却不接受自己的"自然规律",和"自然规律"对抗,结果必然会如此。 人本身还有一个自然的现象是古怪的、可怕的、肮脏的念头是必然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的,在这里我们暂且把它称作杂念,而杂念也和情绪一样,它也有自己的一套从发生到消失的规律。倘若你接受它存在,并知道它是毫无意义的"杂念",不理会它,那么它将不会影响你,很快就消失了。反之,你越去注意它和它辩论等,那么你就会被它束缚。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他的头脑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杂念——我要把老师杀了。这个念头使他非常的害怕,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念头,他觉得自己太可怕了,所以就不停地自责和想为什么自己会出现这样的想法,从而对这一念头形成了强迫。这个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念头,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的老师平时对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以至于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念头的出现其实就是这个学生的潜意识对压力的一种发泄。在这里,让学生明白其潜意识过程是不太现实的,但倘若这个学生事前就明白杂念是必然会出现的道理,那么他有可能就不会那么在意这个杂念了,从而避免强迫观念的形成。 上面讲的是"顺其自然"中"自然"这两个字的含义。那么怎么样才是正确的"顺其自然"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在认识的"自然"的前提上,不去在意那些有"自然规律"的情绪或杂念。举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如我们把平静的湖水比做是我们的思想,而把向湖水里投石所引起的涟漪比喻成影响我们情绪或杂念。那么你说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制止涟漪不断的产生呢?是继续向湖水投石头还是根本不用去管它能制止涟漪呢?答案当然是不再投石,根本不去管它。这根本就不用去管它就是"顺其自然"。 当然为了能让"顺其自然"对你的问题产生效果,就得结合"为所当为",因为这八个字是连成一体,不能分开的。也就是说,你在"顺其自然"的同时,还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观的现实中,该工作就去做工作,该学习就去学习,该聊天就去聊天等,做自己该去做的事情去。当然也许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困惑你的观念、杂念仍旧会出现,让你感到痛苦,但只要你相信它们是迟早会自然地消失的,并努力地去做好现实生活中你该去做的事情。那么,那些杂念、情绪就会在你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40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生活能治愈的,是愿意自愈的人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 在表面平静的生活背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几条汹涌的暗流。 如何才能顺利跨过人生的暗流,通往彼岸? 罗伯特用无数临床案例,拼凑起了一位“蛤蟆先生”,并讲述了他从抑郁到痊愈的过程。 当你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就会明白: 在人生的长河里,没有谁会是你的摆渡人。 能将你摆渡过岸的,只能是你自己。 1 这世上,从来不缺带伤的人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但一路走来,内心早已伤痕累累。 他从小生长在“没有欢乐”的家庭里,父亲古板严苛,母亲懦弱无能。 从父母那里,蛤蟆从未感受过爱和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 从7岁被送去私立学校,到大学选择拉丁语专业,再到毕业后继承家族产业,蛤蟆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由别人决定。 他像自己人生里的“局外人”,只能将伤痛深埋心底。 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 他绞尽脑汁地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父辈的辉煌说事,丝毫不在意他的付出; 为了得到认可,他努力取悦他们,可换来的却是横加指责; 为了看起来合群,他甚至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 然而,哪怕是牺牲了自己,也未能换来他人的好感。 这一桩桩琐事,像一把刻刀,在蛤蟆心里划下深深浅浅的伤痕。 深陷生活的窘境,蛤蟆试图买醉消愁,可结果却令他跌入更深的泥淖。 在一次酩酊大醉后,他偷了一辆车,又化妆成洗衣妇逃难。 他抢过马,偷过钱,一路颠沛流离,最终被捕入狱。 生活从未善待蛤蟆,蛤蟆的内心防线,也在出狱后彻底崩盘。 他患上了抑郁症,家园被黄鼠狼一度霸占,连最喜欢的村校董事一职,也即将被好友取代。 曾经衣着光鲜的蛤蟆先生,最后却活成了蜷缩在桌子下面,大气都不敢喘的臭蛤蟆。 或许,每个人的身上,都曾有过蛤蟆先生的影子。 你费尽心思讨好一个人,可对方不仅不感激,还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 你用尽全力去工作,但命运总给你使绊子,让你的一切辛劳付诸东流; 甚至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连你最亲近的人,也总是对你恶语相向,让你一边背负着恩情,一边又咽下苦水。 曾经看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带伤。无论愿不愿意,你都无路可退。” 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孤独地跋山涉水。 难过的时候,你可以允许自己停下,但是不可以让自己倒下。 无论前方有多艰难。 我们都要裹挟着伤痕与失落,在挣扎徘徊中,咬牙向前,寻求内心的治愈。 2 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蛤蟆彻底颓废之后,一度想要轻生。 好在朋友河鼠及时制止了他,并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 就这样,他第一次来到“苍鹭小筑”,会见了咨询师苍鹭。 苍鹭问:“谁让你来的?” 蛤蟆不假思索地说:“是河鼠他们。” 但苍鹭却摇摇头,告诉他:“能让你来的,只能是你自己。” 起初,蛤蟆被这个愚蠢的问题激怒,但冷静过后,他才明白: 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 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任由蛤蟆自己分析原因。 而苍鹭的问题,也一直是这三个: “这件事,你怎么看?” “你有什么感觉?” “你会怎么做?”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内心的伤疤,开启了自我性格探索之旅。 在就诊的这几个月中,他始终记得苍鹭说的一句话:“要不要与生活和解,你自己说了算。” 有了苍鹭的鼓励,蛤蟆终于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 他强迫自己早起,沿着花园的小径走向船坞,并把废弃已久的赛艇修好,痛快地划了一次船。 他耐心地去观察路边的一棵小草,感受自然界色彩的奇妙。 慢慢地,蛤蟆接纳了痛苦的过去,并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情绪。 他试着改变不公的事,拒绝不友善的人,等他卸下社交上的重担后,整个人也开始变得神清气爽。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哭诉,就给你大开方便之门,更不会因为你的慈悲善良,就对你另眼相待。 人生苦难重重,想要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 就像苍鹭所说: “再好的心理咨询,都出于就诊者的自愿。治愈的过程,都是为了让你自己找到答案。”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医生。 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3 生活能治愈的,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 几个月后,重获新生的蛤蟆即将结束他的治疗之旅。 在之前的治疗过程中,苍鹭让蛤蟆给自己的心情打分,蛤蟆从最初的2分打到了现在的8分。 剩下的2分,就是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 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 蛤蟆谨记着这句忠告,然后告别了苍鹭。 他重拾爱好,给自己买了一艘新船,参加了几次皮划艇比赛;之后又开着自己最喜欢的大篷车,做了一次短途旅行。 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了魄力与勇气。 他从好友手中夺回了村校董事的职位,还竞聘上了河岸板球俱乐部的主席。 他放弃继承令他厌烦的家族产业,转而从事喜爱的房地产。 他安排商业会晤,紧锣密鼓地筹划新公司,将自己每日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一切步入正轨后,蛤蟆又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要和过去的自己来一次正式地告别。 他卖掉了蛤蟆庄园,走出了这座承载他悲伤,见证他抑郁的豪宅。 他在美丽的河岸边,另建新居,开始享受生活所带来的真正幸福。 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像蛤蟆一样,被自己的命运困住。 想要挣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自己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 杨绛曾说: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 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受。 而所有的治愈,也都得靠自己的力量。 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凝聚了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几十年的心理学心得。 现实中,他曾对无数个蛤蟆先生说: “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 但不要灰心,不要沮丧。 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 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16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苏菲的愤怒选择轮》-教你如何发泄愤怒情绪

导读: 苏菲搭了一座很高很高很高的摩天大楼。可是,弟弟诺亚把它碰倒了,苏菲很生气。在妈妈的引导下,苏菲制作了愤怒选择轮——上面画着她想到的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主意:可以拧枕头、可以吹气球、可以跳舞…… 正面管教系列图书作者、正面管教培训体系联合创始人、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通过这个故事,讲述了帮助孩子制作愤怒选择轮的重要性和意义——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 这个温馨的故事,就如何恰当表达愤怒和正确处理愤怒,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具体实用的方法。 苏菲搭了一座很高很高的摩天大楼。她非常兴奋,想让妈妈来看看。突然,弟弟诺亚踢着足球跑了进来。哗啦!“哎呀!”诺亚大叫一声。 “啊啊啊……!”苏菲大喊,“看看你干的好事,诺亚!你毁了我的摩天大楼!”苏菲非常生气!诺亚有大麻烦了。 “停!”妈妈及时赶来,救了诺亚。妈妈尽力安慰苏菲:“我能理解你为什么这么生气。你费了很大劲儿,搭起了那么漂亮的摩天大楼,结果它被碰倒了。” “是啊,”苏菲哭着说,“我真想给诺亚的脸一拳。” 妈妈拥抱着苏菲:“有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可以感到生气,但是不可以打人。你能想出既不伤害别人,又能帮助你平静下来的办法吗?”苏菲想啊想,想啊想,使劲儿想着。 我可以拧枕头,而不是诺亚的脖子。 我可以把所有的愤怒都吹进一个气球里。 我可以跳舞,想怎么跳就怎么跳,随便踢腿,而不是踢诺亚。我可以把我的愤怒画出来。 苏菲的主意冒出来得越来越快。“我可以跳绳,跳得高高的;我还可以从1数到10,慢慢地数。” 妈妈说:“这些主意都很棒,既能表达你的愤怒,又不会伤害别人。你怎么才能记住它们呢?” 苏菲认真地想了想:“我知道了!我可以把我的主意画出来。” “好主意,”妈妈说,“你觉得制作一个饼图圆盘怎么样?这样,你就可以在每一块饼图里画上一个主意。” “好啊!”苏菲说,“我喜欢这个主意。”苏菲找齐了所有材料,坐在桌子旁,认真地制作她的圆盘。她先剪出一个圆形,画上几条线,让它看上去像个比萨。然后,她在每一块饼图里画上自己的一个主意,并取名为“愤怒选择轮”。然后,就在第二天…… 啊啊啊!诺亚又有大麻烦了! 但是,就在这时,苏菲想起了她的愤怒选择轮。 苏菲仔细看着她的愤怒选择轮,心想:我该做什么?我该做什么?然后,她指向了气球。 苏菲吹啊吹啊,然后,她跑去找妈妈。“看,妈妈!我用了我的‘愤怒选择轮’,我所有的坏情绪都在这个气球里了。我感觉棒极了!” “太好了。你现在知道了,生气的时候总是可以选择该做什么。我很想知道你下次会怎么做。”妈妈很快就知道了。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08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线上线下就诊指南

亲爱的患者朋友,非常荣幸我能够为您提供专业服务,下面我门诊就诊的相关注意事项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 叶萌医生线下门诊时间一览表 1、预约挂号: 关注“武汉市精神卫生官方”微信公众号,在下方“预约挂号”选择“门诊服务”点进去“二七院区”-“精神科“(周二上午)“二七院区”-“精神科”(周三下午)这是专家门诊时间,如果想挂心理咨询门诊,需要点击“二七院区”-”心理门诊“选择”心理诊“(周四上午),具体操作见下图: 温馨提示: (1)一般提前一周网上放号,如果实在没有线上挂到号,可以直接到诊室找我,现场加号,以免耽误就诊或随诊。 (2)如果需要空腹做检查的患者朋友预约挂号后就诊当天无需候诊,直接到诊室开相关检查即可,因为做检查需要一段时间。一般早上空腹(不吃药、不吃饭)检查比较稳妥,一般服药一个月左右需要复查一次,观察药物浓度,观察药物有没有副作用,医生好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3)首诊患者一般间隔一周或半个月复诊(根据病情),复诊稳定患者一个月就诊一次即可。(病情稳定患者或因疫情不方便来院患者也可以选择京东健康平台复诊或开药)这个平台除了安眠药之外都可以直接申请开药,写好地址直接邮寄至您家里,方便快捷. 2、叶萌医生门诊时间 3、线上问诊:一般门诊患者较多,就诊时间有限,有很多疑虑或注意事项以及服药情况不了解,或者还有许多需要补充的病情或外院检查资料,可以选择线上补充咨询。可以有一次免费咨询机会,但是医生都是利用中午、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在线回复大家,可能需要等待,希望大家谅解。 (1)如何线上问诊:两种方式,任选其一即可。 a.线下门诊时微信扫码,先关注京东互联网医院公众号,再点开我的头像,按照文字要求把资料输入,即可进入咨询页面。 b.还是“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官方”公众号,点击“网络咨询-试运行”进入“名医咨询”,往下滑直至找到我的头像点开直接咨询,具体操作见下图: (2)具体咨询形式有三种选择: 图文咨询、电话咨询和私人医生,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问诊方式。(温馨提示:医生是利用休息时间为您服务)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00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人民日报:教育孩子“36个心理计”,家长请每天朗读3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父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吗? 孩子太自卑,怎么让他建立信心? 孩子厌学,怎么循循善诱? 逆反心理太强,如何调节亲子关系? 独生子女,怎样教他胸怀开阔...... 人民日报向家长们推荐了“家庭教育36个心理计”,极为实用,转发分享给所有父母们。内容如下图所示,滚动可以查看全文。下文有逐字稿,方便各位家长仔细阅读! 1扮弱计 让孩子当一次“小大人” 孩子责任感要从小培养,如果你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风雨无惧的样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需要关心的。 因此,父母们不妨偶尔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会惊奇发现孩子竟因此变成了懂事“小大人”,而你也可以从孩子帮助中获得很多。 2补强计 让孩子由自卑变自信 补强法则告诉我们: 当一个人行为得到满意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因此,当孩子得到认可,他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 3诱导计 帮孩子跨过厌学的泥潭 几乎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有厌学情绪。 可以理解但不能放任,这会阻碍孩子学习热情。 然而强制学习也不是好办法,这只会加深孩子的反感。 聪明的做法是诱导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学习。 4冷淡计 让孩子有一点自控力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无微不至关怀,然而这会让孩子养成任性的习惯,将给他的未来生活埋下巨大隐患。 建议孩子任性时不妨试试冷处理,这会使他们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动收敛脾气。 5受挫计 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 “逆境可以出人才,而且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具生存竞争力。” 为了增强孩子耐挫力,父母们不妨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教育,这种挫折教育对增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处。 6放手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什么都为孩子做好,家长应当试着放开手,让孩子自主去做。 第一次也许做不好,但以后就会做得又快又好。 千万不要做包办父母,放开手为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也会少麻烦。 7纵容计 让孩子在“淘气”中开发潜能 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太淘气”,是“破坏狂”,其实这类孩子往往很聪明,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较强,意志力也更坚定。 因此,聪明的家长要试着“纵容”孩子的淘气和“破坏”行为,并借机挖掘潜能,培养兴趣,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个“爱迪生”。 8处罚计 让孩子正视错误 教育孩子就要赏罚分明,做得好要给予奖励,但做错事时一定不要姑息。 哪怕只是小错也要进行适度的处罚,这样孩子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免得在错误里越陷越深。 9制冷计 给自负的孩子“泼冷水” 自负是指自我评价过高,目中无人,这种心理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 因此,一旦发现自负的苗头,父母就应当运用“制冷”的手段,适时泼点冷水,让孩子学会理性评价、正确认识自己。 10包容计 让孩子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 孩子也许不够聪明,也许有很多缺点,可是作为父母,你绝对不能对孩子存有偏见,羞辱或嫌弃自己的孩子。 对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 11样板计 父母要给孩子当好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 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已,处处事事以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12鼓励计 给孩子不断进取的力量 孩子很容易对白己失去信心,很突易因为困难而放弃努力。 因此,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这样他们就能带着父母的期待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13倾听计 认真了解孩子感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心声,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想法、感受,才能对他们生理和心理问题、变化做出及时处理。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14赏善计 让孩子在赞美声中进步 教育孩子,奖励比惩罚更有效。 多奖励,适当使用惩罚。 用肯定优点代替否定缺点,这样既可以避免给孩子造成伤害,又可以取得更好进步。 15点拨计 巧妙提示孩子自觉走正途 絮絮叨叨说教、凡事替孩子包办的父母,是孩子最不喜欢的。 聪明家长只会在孩子遇到难题或行为错误时,从旁稍加提示引导,帮孩子解决疑难。 这样,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长也达到了教育目的。 16虚拟计 让孩子产生“我很棒”的感觉 “有了天才的感觉,你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你会成为英雄。 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 用虚拟的手段,给孩子制造一个“我很棒”的自我感觉,他就会逐渐“棒”起来。 17容 过计 让孩子在错误中学到更多 孩子难免有些过失、错误。有的是无意,有的是故意的。 如果孩子所犯过错的性质不是很严重,那么家长就不妨给予宽容、谅解。 这样孩子不仅会在内疚自责中更认真地改正错误,还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宽容心态。 18训诫计 让孩子认识错误、改过自新 孩子就是孩子,会不断出现各种问题和错误,有些错误可以宽容,而有些错误是不能姑息的,必须对孩子进行合理、有效批评,以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即使是再宽大的父母,也不能让这种合理的管教缺位。 19熏陶计 在生活中给孩子好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因此,父母如果能在家庭生活中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陶冶孩子的情趣、品行,就可以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20疏导计 让孩子由对立变成合作 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处在于“疏”而不在“堵”,父母也可从中得到启示。 在教育孩子时太过专制只会引起孩子逆反,跟你“对着干”,但如果采取明智、开放的疏导策略,孩子就会愿意跟你愉快合作。 21尊 子计 让孩子与父母贴得更近 亲子间之所以出现冲突矛盾,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不够尊重,使他们心怀恐惧、不满,拉开彼此距离。 尝试去尊重孩子,你们一定会成为最受欢迎的父母。 22对等计 与孩子实现良好沟通 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前提,就是平等,做他的好朋友。 这样他才愿意向你说心里话,家长才可以及时帮他们摆脱各种问题。 如果总是摆着家长的架子,专制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那么亲子沟通的大门就会慢慢关上。 23攻防计 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在教育孩子时也是这样,与其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再去管教、愤怒,还不如提前就打好“预防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24训俭计 帮孩子克服骄奢之气 现在孩子都是家里“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就养成了骄奢的习惯。 花钱大手大脚,不知爱惜物品,这种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因此家长应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帮他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才是真正的爱他。 25伴 教计 在参与中教出好孩子 如果父母能够参与孩子生活,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做些事,那么不但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鼓舞孩子。 同时,还可以对孩子多一些了解,这对开发孩子潜力、培养成才非常重要。 26防微计 别让小毛病变成大问题 生活中,孩子有时会有一些小毛病,比如霸道、无礼、懒惰等。 这时就要注意了,问题虽小但也要严管,防微杜渐,否则小毛病会变成大问题。 不要姑息孩子的小毛病,严管同样是爱的表现。 27劝 和计 让孩子与老师相互包容 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会发生一些摩擦和误会,这时家长就要担当“和事佬”的角色,帮助双方消除矛盾、误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让孩子依旧尊敬老师,老师继续爱护孩子。 28立规计 用合理的规则让孩子学会自控 孩子白控能力较差,而家长“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说教又容易引起厌烦。 这时,家长可以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则,作为孩子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9减负计 别给孩子太大压力 生活中,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 而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压力过大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孩子减负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请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30激发计 激励孩子爱学习 教育孩子要找对方式,当劝导、说教都不凑效时,家长们不妨试试这招——激发计。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来故意刺激孩子,让他们由不爱学习变成积极学习。 31悦纳计 让孩子喜欢并接受自己 如果孩子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长处,那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自卑、嫉妒等。 因此,家长要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优点,要让孩子喜欢自己,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生活。 32用 忍计 温和地纠正孩子“出格”行为 孩子常会做一些令父母无法容忍的“出格”行为,而“急风骤雨”式的教育只会使孩子走向极端。 因此,家长们只能“戒急用忍”,压下火气,多理解和包容孩子。 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引向正途。 33励勇计 培养孩子大胆探索的个性 生活中,常常是那些勇于探索、大胆无畏的人才能取得杰出成就,获得幸福。 因此,父母为了孩子未来着想,不要过度保护,不要过分强调培养“听话”的孩子,而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做勇敢的孩子。 34感化计 以真情感动孩子的心灵 教育孩子,不能光是说教、责骂、劝导,有时候还必须要以情感之,这样才能撼动孩子的心灵,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但是,要感化孩子必须要情真意切,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5平等计 培养胸怀开阔的孩子 孩子个个都是“小太阳”,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然而这样的性格对人际交往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生活中,父母们应注意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培养他们分享、合作的精神,逐步培养出一个胸怀开阔的孩子。 36苦 磨计 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毅力 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而很多孩子由于生活过于安逸,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 因此,聪明的父母应该多让孩子经受一些艰难困苦的磨练,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教育孩子不仅需要爱,更需要正确的爱的方式,也就是方法技巧。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 如果这个老师没有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教养水平低,即使很爱孩子,也无法真正成就孩子。 教养孩子,需要与孩子“斗智斗勇”,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具有独特性、独立性、发展性 教育孩子,是需要父母终生努力的事业,也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叶萌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982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13条记录共2页
叶萌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20980 次
总文章 13 篇
在线服务患者 2071 次
患者评价 3212 个
获得锦旗 40 个
入驻时间 2020-11-26 13:01:31
叶萌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40 个
医德高尚
16个
感恩有您
6个
济世良医
13个
医者仁心
4个
果香四溢
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