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潘峰

常见的脊柱肿瘤有哪些?

常见的脊柱肿瘤有哪些?
脊柱骨肿瘤通常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其中以转移性脊柱肿瘤为常见。由于脊柱肿瘤特殊的解剖位置,其侵袭性生长及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可造成患者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瘫痪、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脊柱原发性骨肿瘤
原发性脊柱肿瘤相对较为少见,占所有肿瘤发病率的0.4%。其中累及胸腰椎较为常见,颈椎较少见。脊柱原发性肿瘤的类型与四肢肿瘤并不一致,在四肢多见的骨软骨瘤、内生骨瘤、骨肉瘤及尤因肉瘤等,在脊柱的发病率低。我国脊柱肿瘤中原发良性肿瘤主要包括骨软骨瘤、骨血管瘤、骨母细胞瘤、软骨瘤、神经纤维瘤、骨样骨瘤、软骨母细胞瘤、神经鞘瘤等;主要的瘤样病变为嗜酸性肉芽肿、动脉瘤样骨囊肿、纤维异样增殖症、孤立性骨囊肿;主要的原发恶性肿瘤为骨巨细胞瘤、脊索瘤、骨髓瘤、恶性淋巴瘤、软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骨肉瘤等。
 
一、良性肿瘤
1.骨样骨瘤 脊柱骨样骨瘤发病率低,多见于腰椎,在脊柱肿瘤中的发病率占7.5%,约 13%的骨样骨瘤发生于脊柱。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多为5~30岁(平均14.5岁),90%患者年龄在 30岁以内。男性居多,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1。
2.骨母细胞瘤 也曾称为成骨性纤维瘤及巨大骨样骨瘤,目前认为骨母细胞瘤是一种良性或局部侵袭性肿瘤。脊柱骨母细胞瘤一般均起源于脊柱后柱结构,仅累及椎体的极为少见,在脊柱肿瘤中占11%左右。33%的骨母细胞瘤发生于脊柱,一般以腰椎、胸椎为多见。该瘤好发于 10~25 岁的青少年,男性与女性之比为 2:1。
3.血管瘤 血管瘤在脊柱良性肿瘤中比较常见,占 10%~12%。女性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其发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在脊柱中好发部位依次为胸椎、腰椎、颈椎和骶椎。
4. 嗜酸性肉芽肿 骨嗜酸性肉芽肿一般是指局限于骨的组织细胞增殖症,可为单发或多发,本病多起自于儿童,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岁以下男性多见,约1/3 见于4 岁以下的幼儿,3/4 见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平均发病年龄为 10岁。在脊柱肿瘤中约占 4%,以腰椎较常见。
5.动脉瘤样骨囊肿 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可以独立发病,也可以在其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的瘤样病变。肿瘤向骨外膨胀生长,有特殊的X线表现。其内容物为充满血液的囊腔血窦,以纤维组织为间隔,内有多核巨细胞聚集,并有骨化存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约占脊椎原发性肿瘤的10%。本病好发于 10~20岁,男女发病率均等。约2/3 病例同时累及椎体与椎弓,约1/4 的病例仅累及椎弓。
6.软骨瘤 属于良性肿瘤,占脊椎肿瘤的 2%左右。该肿瘤主要发生于脊柱后结构,生长缓慢。临床上较少发生脊髓压迫和根性痛。
 
二、恶性肿瘤
1.骨巨细胞瘤 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又称为破骨细胞瘤。发病年龄多在 20~40岁,20 岁以下及55岁以上发病率较低,女性稍多。约占脊柱肿瘤的 15%。颈、胸、腰、骶椎均可受累,但以胸椎和骶椎发生率较高。多见于椎体,随着肿瘤的发展,可侵犯椎弓根、椎板、关节突和棘突;可突破皮质,侵犯椎间孔,或包围硬膜,或侵犯邻近肌肉。
2.骨髓瘤 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 45%。本病多见于 40岁以上的男性,主要发生于50~70岁。脊柱为好发部位,其中腰椎更为常见,其他部位如胸骨、髂骨等也常发现。骨髓瘤主要侵犯骨髓,但也可在骨外形成浸润灶,如发生于肝、脾、肾、淋巴结等,后者大多见于本病的晚期阶段。初期骨髓瘤多发生于椎体。本病应与骨转移癌进行鉴别。
3.脊索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由脊索组织残留的衍生物演变为瘤体,但由于演变过程缓慢,因此好发年龄大多数在 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残留部位以骶尾部最为多见,占 60%左右,其次为颅底蝶骨,个别的见于胸腰椎,一般为单发。
4.骨肉瘤 是一种肿瘤细胞直接形成骨或骨样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 1/4~1/3。骨肉瘤在脊柱的发病率较低,脊柱原发骨肉瘤占脊柱原发性肿瘤的 3.6%~14.5%,占骨肉瘤的 0.85%~3.0%。枕颈部发病极为罕见,迄今报道病例均发生于枢椎。

5.软骨肉瘤 为恶性软骨源性肿瘤,在软骨组织肿瘤中占 19.08%,仅次于成骨肉瘤。按发生部位可分为中心型、周边型和骨膜型;按发病过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软骨肉瘤在脊柱的发病率约为 6%,在各节段之间无明显分布差异。发病年龄11~60岁,以30~60 岁为多见。儿童的软骨肉瘤预后差。男女性别比为 1.8:1。

6.脊柱转移性肿瘤
转移性脊柱肿瘤远较原发性脊柱肿瘤常见,其发病率是原发性肿瘤的 35~40 倍,其中以胸腰椎为多见,其次为颈椎。转移至脊柱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肺和肝脏,居第3位。研究表明死于恶性肿瘤的病人约有 40%以上发生脊柱转移。脊柱转移性肿瘤是指原发于骨外的恶性肿瘤,通过血行、淋巴等途径转移至脊柱,并继续生长。由脊柱邻近的软组织肿瘤直接侵犯脊柱而发生继发性骨损害者,不属于脊柱转移性肿瘤。最容易产生脊柱转移的恶性肿瘤依次为: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胃肠道肿瘤、妇科肿瘤和黑色素瘤,其中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最为多见。
 
7.椎管内肿瘤
研究显示,平均每年每10万人中约有1.3人发生椎管内肿瘤。椎管内肿瘤按发病部位可分为硬膜外、髓外硬膜内和髓内肿瘤。硬膜外肿瘤主要为发生于椎体的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以转移性为多见。髓外硬膜内肿瘤主要为脊膜瘤、神经纤维瘤和转移瘤等,其中大多数是脊膜瘤和神经鞘瘤。髓内肿瘤主要包括胶质瘤、室管膜瘤等。在原发性的髓内肿瘤中,星形细胞瘤最为多见,其次为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细胞瘤,较少见的是非胶质源性肿瘤、胚胎源性肿瘤和髓内转移瘤。
神经鞘瘤是起源于施万鞘的良性肿瘤,起病缓慢,多在中年时发现,占所有脊柱肿瘤的 25%,以胸段最多见,其次为颈段和腰段。脊膜瘤为最常见的一种脊柱肿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 26%,女性多于男性,以30~60 岁最为多见,多发生于胸段,其次为颈段和腰骶段。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什么是硬膜外脂肪增多症?

硬膜外脂肪增多症多见于腰椎,好发于男性,由硬膜外脂肪组织病理性增生所致,造成椎管狭窄,可引起进行性脊髓病、神经根病和(或)马尾综合征。 椎管内脂肪充填于硬膜外间隙中,是椎管的重要成分,对硬膜囊起缓冲作用,但是当椎管内的脂肪过度沉积时,也会压迫硬膜囊引起症状。硬膜外脂肪增多症是长期摄入皮质类固醇后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也见于类固醇分泌过多性疾病(如Cushing 综合征)、肥胖者。当有硬膜外脂肪增多而临床无Cushing综合征及无糖皮质激素使用史者,称之为特发性硬膜外脂肪增多症,并不常见。 MRI 为诊断该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常选取的测量平面是S1上方终板层面,测量的参数包括硬膜囊前后径、腹侧和背侧硬膜外脂肪层的前后径及椎管的前后径。 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标准诊断为: 1. 病史、查体与节段相符; 2. MRI矢状位提示病变节段硬膜外脂肪明显增多,超过相邻椎板前缘连线(胸腰段); 3. MRI轴位上硬膜外脂肪厚度>7 mm(与椎管大小有关,且不同个体椎管大小不同); 4. MRI轴位上硬膜外脂肪厚度与椎管前后径比值>50%; 5.BMI>27.5; 6.长期激素使用史,或有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等。 胸段硬膜外脂肪增多时,脂肪通常堆积于椎管后方,向前压迫脊髓。而腰段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病例,脂肪通常包绕整个硬膜囊,所以当硬膜外脂肪体积较大时,明显压迫硬膜囊,由于脊膜-脊椎韧带的牵拉作用而使硬膜囊呈多边形,在MRI横断面上呈现典型的“Y字征”或“星形征”。这些韧带出现在硬膜外间隙前方和后方的正中线、旁正中及外侧,将脊膜外表面固定于骨性椎管上。 随着硬膜外脂肪的堆积增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受压症状。当脂肪增多发生于胸椎时,进行性背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当发生于腰椎时,可出现下肢的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治疗上应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限制碳水化合物、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加强体育锻炼,严格控制体重。对于原发疾病导致内源性类固醇激素分泌过多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疼痛,可以选择止痛药物对症治疗。如果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选择开放或微创手术治疗,开放手术如椎板减压脂肪切除术,微创手术如单、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可达到相同的治疗目的而损伤更小。

潘峰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骨质疏松的生化检查(骨代谢/骨转换标志物)包括哪些?有什么临床意义?

骨在生命过程中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旧骨吸收,新骨形成,不断更新。骨钙向骨外逸出,血钙向骨中沉积,保持动态平衡。骨形成、骨吸收和静止三个阶段构成了骨再建。骨形成与骨吸收的速率称为骨转换率。在骨的再建过程中,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都参与其中,其变化情况,包括骨矿的变化,骨基质的变化,骨转换率等,都能从生化检查中反映出来。 骨质疏松的生化检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反映骨形成的指标;第二,反映骨吸收的指标;第三,反映骨矿代谢的指标;第四,反映钙调节激素的指标;第五,反映性激素与其它相关激素的指标。 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有九种,其中主要包括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血清I型前胶原展开肽。 碱性磷酸酶(ALP):很多器官都可以产生碱性磷酸酶,如肝胆系统、肾、小肠、胎盘及骨骼等。总碱性磷酸酶由骨、肝、肾、肠、胎盘和 Regan,Nagao等同工酶组成,特异性不强。骨的碱性磷酸酶由成骨细胞合成与分泌,当成骨细胞转变为骨细胞时,它的活性逐渐降低,最终消失。碱性磷酸酶与骨的矿化作用关系密切,在骨形成中,当成骨细胞数量增加或功能增强时,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碱性磷酸酶之所以能促进骨矿化,是因为它催化无机磷酸盐水解,从而降低焦磷酸盐浓度,焦磷酸盐是骨矿化作用的强抑制剂,磷酸盐浓度下降,对骨矿化作用抑制削弱,于是骨的矿化作用增强。在很多骨路疾病中,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变化较其它生化指标出现的早,且幅度较大,诊断的特异性也高,而且与病变程度呈一致性关系,对代谢性骨病的诊断、签别诊断、病程演变、动态观察及预后估计均有重要意义。原发性骨质疏松病人,碱性磷酸酶一般正常。 骨钙素,又称骨Gla 蛋白,或称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 (BGP),是由成骨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非胶原蛋白,由49个氨基酸组成。BGP中谷氨酸羧化后才具有生物活性,可与 Ca2+和羟基磷灰石结合。BGP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骨的正常钙化。骨转换率增高的代谢性骨病中,BGP升高,并与血浆中ALP的浓度呈正相关。测定血浆中BGP水平,可以了解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活性。 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有九种,其中主要是尿羟脯氨酸、尿羟赖氨酸、酸性磷酸酶、尿中胶原吡啶吩、空腹尿Ca/Cr比值。 尿羟脯氨酸(HOP)是胶原蛋白特有的一种氨基酸,99%存在于人体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中。骨基质90%~95%是由胶原构成的。尿经脯氨酸50%来自于骨组织,在没有明显皮肤疾病和其它结缔组织疾病时,尿羟脯氦酸可反映骨代谢的状况。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约有28%尿羟脯氨酸高于正常。 尿羟赖氨酸(HIDIC)是胶原含有的另一种特异氨基酸,含量比HOP少,但判定骨吸收可能比HOP更敏感。 尿中胶原吡啶吩是反映胶原分解的指标之一,比尿中HOP更特异、更灵敏。 酸性磷酸酶(TRAP)主要由破骨细胞释放,TRAP 水平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的状态。高转换率的骨质疏松患者,TRAP 可能增高。前列腺癌骨转移,TRAP也可能升高。 反映骨矿成分的生化指标:主要测定血中和尿中钙、磷、镁等离子浓度。原发性骨质疏松病人血中钙、磷水平正常。 反映骨调节激素的生化指标:主要测定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活性维生素D3(1, 25 (OH)2D3)。 反映性激素及其它有关激素的指标:主要测定雌激素、孕激素(女性)、雄激素、甲状腺素等。 骨质疏松生化检查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生化检查对骨代谢状况的判定有一定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对骨质疏松有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原发性骨质疏松,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一般都在正常范围,而继发性骨质疏松,则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有一项或多项异常;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形成指标(BGP)与骨吸收指标(HOP、HDLG、TRAP、尿吡啶吩、尿Ca/Cr比值)均可能增加,骨转换率高;老年性骨质疏松骨形成与骨吸收指标正常或降低,骨转换率低。 第二,生化检查可重复性强,可在短期内重复检查,便于动态观察,指导和调节用药,评价药物疗效。 第三,可以通过评价骨量的年丢失率指导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 第四,生化检查与骨密度检测结合起来,可以更确切的预测骨折危险度。

潘峰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59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坐骨神经痛到底是怎样引起的?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深受坐骨神经痛的困扰之时,会反复问医生:这坐骨神经痛到底是怎样引起的,为什么这么难受?医生一般会回答:是由于神经受压引起的,或者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但如果深究其中的机制,可能也并非人尽皆知。对椎间盘突出引起疼痛的原因,已有相当的了解,但仍存在认识盲区。既往研究认为,疼痛是由于压迫和牵张所致;而且术中试验还证实,牵拉正常神经根并不产生疼痛,而牵拉己受压迫的神经根时则产生疼痛。 自 1934年Mixter 和 Barr 里程碑式地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与神经根受挤压有关,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还有其他突出后的继发性病理过程参与。其中髓核物质的生化影响可能是重要的疼痛机制;此外,神经根及神经节细胞本身的继发改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也参与了坐骨神经痛的形成。 解剖学上,神经根袖在起姶部固定于硬膜,在椎管内有些纤维带或系膜样组织(Hoffmann韧带)将其固定在后纵韧带及椎体骨膜上,在椎间孔处有放射状纤维(椎间孔韧带)将其悬吊固定,使之既能有少许移动,又不致移动过多。另有研究观察了神经根与其周围的骨及韧带的固定情况,发现有韧带將硬膜及神经根袖在椎间盘表面固定于后纵韧带及椎体后面骨膜,远侧的硬膜鞘及神经固定在椎间孔,将神经在椎管内固定于其前方的硬膜韧带。当椎管宽大时,神经根受到较大突出物的张力而产生症状,即所谓“张力机制”(单侧);而当合并侧隐窝狭窄时,则可产生双向压迫,即 “嵌压机制”(双侧),有的可同时受到上述两种力。年轻人椎管宽大,受张力机会多,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多,病程久可因神经根的逐渐松弛,疼痛也逐渐减轻甚至不痛;而老年人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压迫机制多,且不易缓解。这可解释有的突出不痛,有的疼痛可自行缓解,腰椎牵引也可使之渐渐松解,经皮穿刺减压缓解疼痛的机制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坐骨神经痛的另一发生机制为,髓核里的化学物质释出后引起化学性神经根炎,产生疼痛反应。有人强调髓核里的糖蛋白及组胺等物质溢出引起化学性神经根炎,是部分椎间盘突出引起疼痛的原因。髓核摘除术中测定局部组织内的pH值为酸性。化学性因素可破坏正常的生理传导,使神经形成“人工突触”,使传入纤维发生短路,引起疼痛。 破裂溢出的髓核组织产生的化学刺激和免疫反应引起坐骨神经痛的机制已趋于明确,其中的磷脂酶A2是人体内重要的炎症介质和致痛物质, 临床上绝大部分手术病例在突出减压后疼痛立即缓解,充分说明牵张和压迫因素对疼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术后压迫解除、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炎症消退,也考虑为疼痛缓解的机制。

潘峰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46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患者即将进行手术,询问手术类型及风险,关注术后恢复和用药建议。患者男性70岁

就诊科室:脊柱科

总交流次数:7

医生建议:手术建议: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微创手术或开放式手术。术后注意恢复,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康复锻炼,保持积极心态。用药建议:术后用药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建议带上所有药物去医院就诊。根据医生指导合理用药。

潘峰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患者因腰椎间盘脱出及坐骨神经痛寻求治疗,想了解手术相关情况及治疗方案。患者男性45岁

就诊科室:脊柱科

总交流次数:49

医生建议:针对腰椎间盘脱出及坐骨神经痛,建议先采用针灸和牵引等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如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微创手术或椎腔镜手术治疗。手术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同时处理多个部位需慎重考虑。生活中注意避免长时间坐立、弯腰等动作,加强腰部肌肉锻炼,预防疾病复发。

潘峰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腰部疼痛,合并左大腿疼痛,无外伤史,之前检查医生说不严重。患者男性36岁

就诊科室:脊柱科

总交流次数:30

医生建议:腰痛可能是腰间盘突出或腰肌劳损,建议口服艾瑞昔布片和腰痹通胶囊,外贴必艾得巴布膏,佩戴腰围保护,避免久坐和弯腰,加强腰背肌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数情况下可以恢复。

潘峰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