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杨东亮

2023版《儿童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

2023版《儿童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我国 5 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一、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定义

1、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指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

2、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指 MPP 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 7d 及以上,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所见加重、出现肺外并发症者;

3、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UMPP):指 MPP 患儿经过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 72h,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无改善或呈进一步加重的 MPP。原因与 MP 耐药、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混合感染等有关。临床及时识别 MUMPP 更有利于早期有效的治疗,减少重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二、MPP临床表现
MPP多见于 5 岁及以上儿童,但 5 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肺部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三、MPP诊断
符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两项,即可诊断为 MPP:
     

1)单份血清 MP 抗体滴度≥1:160(颗粒凝集法);病程中双份血清 MP 抗体滴度上升 4 倍及以上。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提示:MP-IgM 抗体一般在感染后 4-5d 出现。
   

(2)MP-DNA 或 RNA 阳性。

四、MPP临床分型
   

(一)轻症MPP
不符合重症表现者,病程多在 7-10d 左右,一般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
 

(二)重症MPP(SMPP)

符合下列表现中的任何一项:

1.持续高热(39℃以上)≥5 天或发热≥7 天,体温高峰无下降趋势;
   

2.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之一。这些表现与病变重、合并塑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胸腔积液和肺栓塞等有关;
     

3.出现肺外并发症,但未达到危重症标准;
     

4.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脉氧饱和度≤0.93;
     

5.影像学表现以下情况之一者:(1)单个肺叶≥2/3 受累,存在均匀一致高密度实变或 2 个及以上肺叶出现高密度实变(无论受累面积大小),可伴有中到大量胸腔积液,也可伴有局限性细支气管炎表现;(2)单肺弥漫性或双侧≥4/5 肺叶有细支气管炎表现,可合并支气管炎,并有黏液栓形成导致肺不张;
     

6.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显示病变范围在 24-48h 进展超过 50%;

7.CRP、LDH、D-二聚体之一明显升高者。

(三)危重症MPP(FMPP)

指存在呼吸衰竭和(或)危及生命的严重肺外并发症,需行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者。

五、MPP治疗原则

重点是早期识别和治疗重症MPP 和危重症MPP。 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 5-10d 以内,病程 14d 以后仍持续发热,病情无好转者,常遗留后遗症。 鉴于 MPP 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应根据分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轻症患儿除抗 MP 治疗外,不应常规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患儿应采取不同侧重的综合治疗(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支气管镜、抗凝等联合),既要关注混合感染,也要准确识别和治疗过强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风暴,若不及时控制,将可能增加混合感染和后遗症的发生机率。

(一)一般和对症治疗

轻症不需住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检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等,注意重症和危重症识别。充分休息和能量摄入,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结合病情给以适当氧疗。正确服用退热药,对于有高凝状态并禁食者,需补充水和电解质。干咳明显影响休息者,可酌情应用镇咳药物。祛痰药物包括口服和雾化药物,也可辅助机械排痰、叩击排痰等物理疗法。

(二)抗 MP 治疗

 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为 MPP 首选治疗,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 阿奇霉素用法:轻症可予 10mg/kg/d,qd,口服或静滴,疗程 3d,必要时可延长至 5d;或者第一日10mg/kg/d,qd,之后5mg/kg/d,连用 4 天。 重症MPP推荐阿奇霉素静滴,10mg/kg/d,qd,连用 7d 左右,间隔 3-4d 后开始第 2 个疗程,总疗程依据病情而定,多为 2-3 个疗程,由静脉转换为口服给药的时机为患儿病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体温正常时。对婴幼儿,阿奇霉素的使用尤其是静脉制剂要慎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后 72h,根据体温情况等初步评价药物疗效。

2、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是治疗 MPP 的替代药物,对耐药 MPP 具有确切疗效,用于可疑或确定的 MP 耐药的 MUMPP、RMMP、SMPP 治疗。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 8 岁以上儿童。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提示:8 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米诺环素的作用相对较强,多西环素的安全性较高,在推荐剂量和疗程内,尚无持久牙齿黄染的报道。

多西环素:推荐剂量为 2mg/kg/次,q12h,口服或者静脉。

米诺环素:首剂 4mg/kg/次(最大量不超过 200mg),间隔 12h 后应用维持量 2mg/kg/次(每次最大量不超过 100mg),q12h,口服一般疗程为 10d。

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是治疗 MPP 的替代药物,对耐大环内酯类 MPP 具有确切的疗效,用于可疑或确定 MP 耐药 MUMPP、RMMP、SMPP 治疗。由于存在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18 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

(三)糖皮质激素治疗

主要用于重症和危重症患儿,常规应用甲泼尼龙 2mg/kg/d,部分重症患儿可能无效,需根据临床表现、受累肺叶数量、肺实变范围和密度、CRP 和 LDH 水平、既往经验或疗效调整剂量,可达 4-6mg/kg/d;少数患儿病情严重,存在过强免疫炎症反应甚至细胞因子风暴,可能需要更大剂量。

需每日评估疗效,若有效,应用 24h 后体温明显下降或者正常,若体温降低未达预期,需考虑甲泼尼龙剂量不足、混合感染、诊断有误、 出现并发症或其他措施处置不当等因素。一旦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好转、CRP 明显下降,可逐渐减停,总疗程一般不超过 14d。
甲泼尼龙减量过程中出现体温反复,有可能是减量过快、出现并发症、混合感染或药物热等因素。

(四)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轻症不推荐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怀疑有黏液栓堵塞和塑形性支气管炎(PB)的重症患儿应尽早进行,以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患儿病情危重、一般情况差、预计黏液栓和塑形物取出难度大等情况存在时,需全身麻醉,可采用负压吸引、活检钳、异物钳、冷冻、刷取等方法。对于因 PB 造成的严重呼吸衰竭,若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缓解,可在体外膜氧合(ECMO)下进行清除。
注意支气管镜检查禁忌症,怀疑合并肺栓塞者应慎用。已发生坏死性肺炎(NP)时,除非怀疑有 PB,一般不建议进行。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管理,避免气胸和皮下气肿的发生,重症患儿术后有可能呼吸困难加重,需观察病情变化。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

(五)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G(IVIG)治疗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重症皮肤黏膜损害、血液系统表现等严重肺外并发症,混合腺病毒感染的重症MPP 或存在超强免疫炎症反应,肺内损伤严重等推荐使用。建议 1g/kg/次,qd,疗程 1-2d。

(六)胸腔引流
     

中到大量胸腔积液者应尽早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或胸腔闭式引流。单纯 MPP 一般不会发生胸膜增厚、粘连和包裹性胸腔积液,无需外科治疗。

(七)预防性抗凝治疗
       

存在 D-二聚体明显升高,但无肺栓塞临床表现的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多用低分子量肝素钙 100U/kg/次,qd,皮下注射,一般 1-2 周。

(八)混合感染治疗

 

1、抗细菌治疗
如高度怀疑或已明确 MPP 合并肺炎链球菌(SP)、金黄色葡萄球菌(SA)感染,且耐药的可能性较低,可联合应用第二、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不推荐常规联合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如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及碳青霉烯类等;混合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或 SMPP 的后期。
抗细菌治疗方案应参考儿童 CAP、HAP 规范和指南。当所使用的抗 MP 药物对混合感染的细菌也敏感时,尤其是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一般不建议额外再加用其他抗菌药物。

2、抗病毒治疗
混合腺病毒感染时,可应用 IVIG 治疗,是否应用西多福韦根据药物可及性、免疫功能状态以及病情决定。合并流感时,可应用抗流感药物。混合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感染,可对症治疗。

3、抗真菌治疗
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患儿、病程长且长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气管插管等患儿,可能合并曲霉或念珠菌感染。肺念珠菌感染病情较轻或氟康唑敏感者首选氟康唑,病情较重或氟康唑耐药者可应用卡泊芬净、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含脂质体)。肺曲霉感染采用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含脂质体)治疗。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哺乳期能吃​「头孢​」吗?需要停哺乳吗?

随着大众对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关注度增加,有许多哺乳期妈妈就有了这样的疑问:吃了抗微生物药物(抗生素)还能哺乳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开这个疑惑。 一、哺乳期药物安全分级 与药物妊娠期分级一样,哺乳期药物同样有国际标准的安全分级。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其中,L1~L2 级药物都是相对安全,母亲用药期间可以正常哺乳: L1 最安全,即大量哺乳期女性用药后未见婴儿副作用,对婴儿的危害轻微; L2 较安全,即有限数量的哺乳期女性用药研究后,未见证据或极少证据表明对婴幼儿有害; L3 中等安全,即没有哺乳期女性的用药对照数据,但是婴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存在,或者对照研究仅显示轻微的副作用,需要权衡利弊后使用; L4 可能危险,即有明确证据显示对婴儿有副作用,但是哺乳期女性用药后利大于弊; L5 禁忌,即有明确证据证实对婴儿有明显危害,或者对母婴的风险均较高。 另外,评价药物在哺乳期的安全性,还可以使用相对婴儿剂量(RID)这一数据,即每公斤体重乳汁中摄入的药物的剂量占母体摄入量的比例,一般小于 10% 为相对安全。 二、药物分泌进入乳汁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乳汁分泌受到药物分子量、药物脂溶性和蛋白结合率等因素的影响。分子量小于 200,弱碱性、脂溶性高、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相对容易通过乳汁分泌,进入婴儿消化道吸收的量就相对偏高。多数抗微生物药物分子量大,自乳汁的排出量少,婴儿最终的暴露量较低,可以暂不停止哺乳,根据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进行避开药物在乳汁中的峰浓度时间哺乳即可。 三、哺乳期可用的抗生素推荐 一般情况下,孕期能使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对哺乳期女性而言也是相对安全的,首选阿莫西林、头孢类抗微生物药物。 上述药物过敏,可以考虑更换为克林霉素(仅有注射剂),但该药物不推荐用于出生 1 月内的新生儿乳母;也可以考虑红霉素类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琥乙红霉素等,但因该类药物本身脂溶性强,相对更容易分布于乳汁中,特殊情况确实需要使用的,尽量采取错峰哺乳的方式,避开乳汁峰浓度时间。 四、不推荐哺乳期使用的抗生素 有部分抗微生物药物可能对婴幼儿有不良反应,如氯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类药物,需要在哺乳期禁用或避免使用。如必须使用以上几类药物时,需要暂停哺乳,可定时挤出乳汁丢弃,在最后一次用药药物 5~7 个半衰期后恢复哺乳。 五、哺乳期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注意事项 母亲静脉给药后,其血浆药物浓度即刻达到峰值;口服给药后一般需要经过消化道的吸收,服药后 30~60 分钟达到血浆药物浓度峰值。乳汁中的药物达峰时间则相应延后,一般比血浆峰值晚 30~120 分钟,且一般无法达到血浆峰浓度。因此,可以选择在哺乳后立即静脉给药,或在口服药物后立即哺乳,并尽可能延长下一次哺乳的时间间隔,以减少乳汁中的药物存储。 最后但是也很重要的是:在使用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药物期间,需要注意观察婴儿是否有出现过敏、呕吐或腹泻等不良反应,此类反应可能与婴儿机体本身对药物的特异性敏感度有关,即使摄入药物剂量偏低,也可能出现,此时应暂停母乳喂养,及时就医诊治。

杨东亮

临床药师-副主任药师

京东互联网医院药师团队

50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哺乳期,背奶妈妈可以吃中药吗?

喜获宝宝后,很多妈妈都会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很有可能要面临一边喂奶,一边要吃药的问题。其中一些妈妈怕西药会影响到宝宝的安全,选择服用中药。那么,哺乳期妈妈到底能不能服用中药?中药一定就安全吗? 哺乳期妈妈是可以服用中药的,但安不安全需要看分类! 1.哪些药物可以可以用? 药食同源或药食两用的中药(卫生部有药食同源药品目录),或全部由这种中药组成的中成药,如山药、山楂、蒲公英、夏枯草、健胃消食片等。 2.哪些药物谨慎用? 如川乌、大青叶、大黄、木通、马兜铃、天南星、木鳖子、白附子、朱砂、全蝎、硫黄、番泻叶、薄荷、蟾酥、干漆、土鳖虫、千金子、天仙子、水蛭、附子、闹羊花、草乌、雄黄、麝香、花椒等药物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谨慎使用,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停止用药。 3.哪些药物禁止用? 如巴豆、砒霜、乌头、铅粉、马钱子、红大戟、轻粉、斑蝥、芫花、玄明粉、麦芽、蜈蚣等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还有一些已知的对某一脏器有毒性的药物,如黄药子对肝脏的毒性等。这些多为剧毒药物,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或者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哺乳期妈妈应‘绝对禁止’使用。 4.还需要注意 炒麦芽、芒硝、薄荷、花椒等药物具有回乳退乳作用,哺乳妈妈不可轻易服用。

杨东亮

临床药师-副主任药师

京东互联网医院药师团队

5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 您想要了解的药物相互作用,都在这里啦!

该制剂包含两个药物: ---奈玛特韦(SARS-CoV-2主要蛋白酶Mpro,也称为3CLpro或Nsp5蛋白酶抑制剂) ---利托那韦(HIV-1蛋白酶抑制剂和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CYP)3A4抑制剂) 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均是CYP3A4的底物,利托那韦通过不可逆地抑制CYP3A4酶,提高奈玛特韦的血浆浓度,从而增强抗病毒作用。利托那韦是一种有效的CYP3A4抑制剂,也是CYP1A2、CYP2B6、CYP2C9、CYP2C19的诱导剂。此外,利托那韦也抑制转运蛋白P-糖蛋白(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导致某些药物(例如直接口服抗凝药)的肠道吸收增加。利托那韦还抑制肝摄取转运蛋白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和1B3,导致他汀类药物的血浆浓度增加。 鉴于此,在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时必须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尤其是对于慢性病或合并用药的患者。因为药物代谢酶CYP3A4覆盖多种药物底物,任何潜在的诱导或抑制效应均会影响该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现将药物相互作用列表如下。

杨东亮

临床药师-副主任药师

京东互联网医院药师团队

521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