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张怀礼

一个原本正常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精神分裂的

一个原本正常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精神分裂的

一个人除非突然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等外在因素,否则是不会突然就患上精神病的,部分躯体因素、物理化学因素也有可能引发精神障碍。

这里主要谈的是精神分裂症这种非器质性的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都不是突然发生的,有的患者发病时间较短,好象是急性起病,被某个事件刺激发病了,实际上前期往往都有一个漫长的潜伏过程,只是在这个潜伏期内患者的表现,没有引起周围人的关注而已。

根据本人三十多的工作经历和观察来看,结合传统精神病学关于精神分裂症多因素共同致病的理论,提出了精神分裂症以下五个时期的发展过程。

一、种子期:

生物基因或大脑结构缺陷,埋下精神分裂症隐患。但是有很多基因缺陷的人并不会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个性上有些偏离而已,看起来某些方面与有的孩子有些不同,因为孩子较小,并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

家长总是认为孩子长大了,问题就会自然消失。这方面的因素主要与生物遗传基因、个体神经类型有关,突出的表现有些孩子从小就比较难带。

这个阶段是精神障碍预防的最早期,有家族史的,个性明显偏差的,环境适应困难的,思想稀奇固怪的孩子,家长就要注意了,将来是精神障碍的易感者,不是说一定会精神分裂症,而是容易被与各种精神障碍结缘。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幼儿期和少年期。

二、萌芽期:

在生物学基础上,成长过程中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稳定的人格缺陷,偏离了社会要求的常模水平,具体表现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稳定化的反应风格,偏离了与社会大多数人的一致性,呈现社会大众视野中的“小众”、“非主流“”、“另类”特征。

这个阶段并不表现为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思想、行为出现明显的偏离常态。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如下情况,敏感多疑,自尊心强,人际关系协调困难,自卑,在现实生活中成功体验较少,规则感不足,不断在挫折中强化了自己的认知偏差,社会功能出现明显的缺陷。

这个阶段突出的表现是“性格的改变“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固执己见,易牛角尖,总是认为别人不够友好,自我反省的能力弱,外归因倾向明显,问题是别人的,自己没有错,为人处事缺少迂回曲折的弹性。

如果在这个阶段及时施以帮助,帮助患者调整认知,化解心理矛盾,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环境,提升患者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精神分裂这个问题有可能就此中止,不再进入下一个阶段,或是延缓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时间。

这个阶段主要是指青春期及青壮年期,是精神分裂症的两个高发期。

三、滋长期:

人格缺陷在持续 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社会不适应和心理冲突,这时期处于严重的焦虑、迷茫、恐惧、烦躁、痛苦之中。

这个阶段突出的表现是环境适应能力的矛盾。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需履行应尽的义务,客观地评估自己和他人,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适应环境的要求,应对环境中各种冲突和矛盾,确立合适的对标对象,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应及时转弯。这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共同要求。

而这一点恰恰是精神分裂症最有困难的地方。

到了这个阶段,很多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已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了,轻则效率下则 ,重则难以为则,成绩下滑,工作出错,人际关系紧张等,但是分裂的症状尚没有出现,说明这个阶段,患者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尚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四、爆发期:

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超过患者承受极限,精神体系崩溃。

这个阶段看似”正常“,其实正处于暴风雨的前夜,周围人从外表上只是感觉这个人有些“怪”而已,并未发现幻觉、妄想、行为怪异的分裂症状。

外人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患者内心的各种矛盾、冲突在不断堆积和纠结之中。

这个阶段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整个人被焦虑、迷茫、恐惧包围了,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有的孩子会与家长倾诉痛苦,但是大多数家长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往往辅以简单的安慰和说教,甚至认为孩子是自寻烦恼没事找事,将孩子一顿训斥。

最后一扇门被关上了,孩子不再抱有求助的希望,再大的困难只好自己硬扛。

在这个阶段患者已到临近精神崩溃的边缘,只差一根导火线了。很多人会认为孩子也没有遇到什么大事就发病了啊,到了这个阶段,哪怕是一根轻微的稻草,都有可能压跨骆驼的,这里讲的是患者经过长期的内外消耗,已不堪承受之重了。

这根稻草可能是一件重要的事,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甚至是可能是同学的一个眼神,一个玩笑,都有可能彻底引爆问题。这根稻草出现的时侯,就是精神分裂症的起爆点。

通常在发病之前会经历一段生活事件,虽然有时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重要。

五、转折期:

病情爆发以后,各种精神症状不同程度地出现,有的以幻觉为主,看见死人、怪物,听见有人议论、评价,有的听到有人在背后做作或谋害等等,有的表现为妄想或思维混乱,有的表现为情绪狂躁失控,有的表现为行为躁动,举止怪异,这些症状外人理解不了,对于患者自身而言,都是有具体的含义的,症状往往对应着生存与发展的心理需求。

不妨深度思考一下,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他到底需要哪些元素,可以以自己为例来具体剖析,你就会对患者的症状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在我其它文章中多有述及,这里不再重复。

在门诊药物与住院治疗的情况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缓解,精神功能得到部分恢复。 但是患者上述的矛盾、纠结、冲突等问题,是不是仍然摆在那,只是被精神分裂的症状掩盖了,不那么突出而已了。

患者因为治疗,工作、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压力暂时解除而已,但所有的治疗和康复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回归社会,回到原来的工作学习和家庭环境,这只是时间问题,消除症状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当患者重新面对原来的问题时,他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大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和方式上,于是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之中。

药物能控制精神症状,但很难显著提升患者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后,形成的实用经验,但是患者、家长莫不希望在短期内实现“能力”的突飞猛进,于是到处求医问药,却不愿停下脚步用心思考来龙去脉。

六、分化期: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自知后,开始反省和完善自我,提升自己与社会化要求的匹配,通俗地讲就是向主流靠近,被社会接纳,融入大环境,获得满意的康复水平。

但是多数患者由于条件限制,陷入缓解、复发、再缓解、再复发的轮回。

总体来讲,大约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恢复良好,大部分患者预后不佳,要想成为三分之一中的一员,就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康复的过程就是成长过程的逆向修正。这是人性的弱点背道而驰的,是痛苦的,艰难的,需要坚强意志的,有多少人愿意去为些不懈努力呢,坚持一阵容易,长期坚持不易!

一株小苗长成了弯曲的大树,再想去修正树干,难度可想而知。

即使不能完全将弯曲的树干完成育直,只要积极主动,用心投入,刻意练习,在坚强意志的支配下,就会离目标更近,再近!

如果你希望了解精神分裂症相关康复知识,可以看看下面这本通俗的科普书。

七、后记:

写下三千多字的内容,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既不容易得到太多的认同,医生也很难有时间关注这些,即使关注到,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具体解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我相信,总有一些真正需要这些知识的读友,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点方向。

大家只关注具体的精神症状,发病时间和严重程度,对照诊断标准用药,根据《诊疗规范》《治疗指南》等,既省力也不会惹麻烦,在当前医患双方信任度不高的情况下,按标准动作进行,自保成为了大多数医生的首选项目,按教科书的治疗方案开展诊疗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创新,别出新裁是有风险的。

但我还是用了两天的时间,辛辛苦苦码了几千字,总有一些人需要这些知识。以上情况,可能有人认为我纯粹瞎扯。也可能有的人表现不够典型,有兴趣的人可以根据文中的表现,对照身边的患者,看看是否如此。

如果你觉得我所言属实,那就动动你的小手指,鼓励一下码字精神吧,

让我知道你还在关注我,让我相信还需要继续写下去!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涉及到患者很多方面,难以用短文表述,即使讲了方法,仍然需要有效地执行,而成败取决于细节和坚持,这是更难的事情。

一句话的内容,甚至可能需要患者用一生的时间去努力,但愿每个人都多些坚持和耐心!

不求更好地成为自己,只求更好地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个体,适合自己就好,即使身患精分,照样可以绽放自己的精彩!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有温度的精神心理科砖家,分享有温度的精神康复知识,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读友。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从小培养孩子这4种能力,将来可以大大减少父母为孩子的操心

昨天心理门诊来了五家孩子初诊,其中初三的3个,还有一个被骗百万的成人。要想你的孩子未来健康,适应社会,从小就要训练他的四种心理能力: 1.感知能力, 对周围环境,他人的刺激信号及自我内部信号及时准确反应。 2.区分能力。己与非己,想象与现实,合法与违法,圈内与圈外等,能与不能,界线淸楚。 3.选择能力。面对期待和诱惑,能有效取舍目标,什么都想要的人,最终会庸人自扰。抓主要,抓主流,抓关键,盯能得到的。大脑如机场跑道,容纳数量有限,被琐事占了,正事就失去位置。 4.坚持能力。很多事情,很多任务都是长途,不象游戏短视频可以及满足。分析阻碍,自我赋能,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到达终点,实现目标。 上述4种能力是一个孩子未来适应社会变化,实现人生愿景,回报社会和人民的关键能力,从小就要通过预设各种生活场景,来有意识训练,小时候多费心,长大以后,父母会少费力。 一定要在生活场景中进行,不是唠叨和说教。

张怀礼

主任医师

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63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对于精神分裂症而言,退而求次,才是人生的最佳选项

如果孩子或自己已成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中的一员,那么退而求次,就变成人生的最佳选项。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往往都会伴随人的终生,曾经的梦想、愿景都将被改写,变成难以企及的地平线。如果仍以病前的梦想作为追求的目标,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挫败,这是自身综合特质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极少数可以涅槃重生的个例除外。 这时候无论为家长也好,还是患者自身也好,就需要在现实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第二选择,那就是立足于现状,在此基础上活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成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群体里少数中的一员,你同样也是人生赢家。 任何事情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用时间来换空间,斗转星移,曾经的痛苦和苍桑渐渐成为浮云。 同样换了一种环境,也可以给生命带来新的活力。最重要的是换个角度看人生,放下与自己的斗争,活出真实的自己,同样可以绽放精彩。 对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影响最大的不是病情本身,而是没有学会放过自己,一直在执念飞驰的人生之路上迷茫地游走,始终找不到方向 ,无法落叶生根!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专注心理治疗的的精神科砖家,分享有温度的的精神科知识,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读友。

张怀礼

主任医师

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66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分裂症”觉得自己有点“冤”

有些精神障碍患者,以自己患病为由,不吃正餐只吃外卖,不想扫地洗衣做饭,甚至连房间脏乱不堪,这些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对于患者的这些问题,家长往往因为孩子患病而迁就,即使家长有要求,孩子也常以生病没力气为理由拒绝。 除了少数严重精神衰退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大多数精障患者并没有丧失这些基本的能力,正常吃饭、扫扫拖地、整理房间的能力还是正常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过了药物控制,即使幻觉妄想等认知、行为障碍并未完全消失,但是基本的生活能力并没有丧失,即使无法完成需要复杂脑力的活动,但完全可以胜任近于本能的简单义务。 什么问题都让“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这两货病背上这“锅”,它俩心里一定觉得有点“冤”。 愿意积极乐观生活,积极履行生活义务,勇敢面对各种环境变化的精神障碍患者,他们未来的康复能力,大概率要超过逃避义务、回避困难、自我封闭的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好,双相情感障碍也罢,与没有患者的人群一样,每天都得去面对和完成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任务,只是任务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患病者要比非患者面临的课题更多,不仅每天要面对新的发展任务,还要去完成非患者所不存在的问题,不但要去完成“新课”,还要补“旧课”,自然需要比非患者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 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尽可能去完成可胜任的义务,这是从患者走向康复的起点。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专注心理治疗的的精神科砖家,分享有温度的的精神科知识,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读友。

张怀礼

主任医师

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6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