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孙豪

拒绝受“疟”

拒绝受“疟”

2024年4月26日是第17个“全国疟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消除疟疾,建设健康世界”。

随着日照市市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对传染病的高度重视及我市医务工作者专业水平的提高,2023年度,日照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成功识别并及时救治了2例疟疾患者,均为国外务工返回国内人员,有效降低了该病的漏诊率、死亡率。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疟疾,以便更准确地认识和预防这一疾病。

一、何谓疟疾?

疟疾(Malaria),是由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后而感染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通常又叫“冷热病”“打摆子”“发疟子”,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20天后会发病。

二、好发季节及人群

疟疾通常在夏季和秋季。

1.边境地区居民:与疟疾流行国家(如坦桑尼亚、刚果、肯尼亚、缅甸、泰国等)接壤的地区,人员往来频繁,感染风险高。

2.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卫生条件较差,易受疟疾的威胁。

3.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工作,尤其是前往疟疾流行国家(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增加感染的几率。

三、临床表现

疟疾临床症状:高热、突发寒战、大量出汗等,具体如下:

四、如何预防?

疟疾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防蚊虫叮咬最重要。

1.户外作业,可穿长袖、长裤,皮肤暴露处可涂趋避剂。

2.睡前在卧室点蚊香,使用蚊帐,房屋安装纱门、纱窗。

3.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做好灭蚊工作。

五、疟疾可以治愈吗?

疟疾可防可治,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缩短病程。

1.西医药物治疗:青蒿素类药物:如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等,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氯喹曾广泛使用的抗疟药物;伯氨喹用于预防复发和清除体内残留疟原虫。

2.中医特色治疗:艾灸、拔罐、针灸、中药等。

中医治疟的原理并不是直接用药杀死疟原虫,而是升举人的阳气,中医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艾灸:以灸养身,以灸养阳,温经散寒,通畅经络,温补气血。

拔罐:祛风散寒,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运行。

六、特别提醒

1.出国人员,应充分了解所去国家或地区的疟疾流行情况,在国外,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出现发热或感冒症状,立即就医。

2.回国人员,从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区返回人员,如出现高热、大汗等不适,立即就医,一旦明确诊断,配合医生规范治疗,确保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误诊、漏诊及延误治疗。

让我们加强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合力,守护健康!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保护易感染人群,预防百日咳,从我们身边做起!

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宝宝,免疫力较低,容易感染。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孕妇:孕期免疫力可能下降,增加感染几率。 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百日咳杆菌的侵袭。 医务工作者:长期接触患者,感染风险较大。 聚集性场所人员:如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容易传播。 免疫力低下者:如患有慢性病、免疫缺陷疾病等人群。 为了预防百日咳,我们可以: 1. 按时接种疫苗。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 避免接触感染者。 保护易感染人群,预防百日咳,从我们身边做起!

孙豪

主治医师

日照市中医医院

22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百日咳:不可忽视的呼吸道疾病

百日咳,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特点: 咳嗽: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声尖锐。 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出现。 脸红:由于咳嗽剧烈。 呕吐:常见症状之一。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接触传播: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按时接种百日咳疫苗。 避免接触感染者:尤其是儿童。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勤通风。 治疗方法: 及时就医:根据病情进行治疗。 抗生素治疗: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百日咳虽然危害较大,但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让我们共同关注百日咳,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孙豪

主治医师

日照市中医医院

22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了解发热: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发热,是身体应对外界病原体入侵或其他异常情况的一种自然反应。 发热的原因: 1. 感染:细菌、病毒等引起。 2. 免疫反应:身体对抗感染的表现。 3. 其他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 发热的好处: 1. 增强免疫系统:帮助身体抵抗病原体。 2. 抑制病原体繁殖:创造不利于它们生长的环境。 发热的症状: 1. 体温升高:常用体温计测量。 2. 身体不适:如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 应对发热的方法: 1. 多休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应对疾病。 2. 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3. 合理用药: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退烧药。 需要注意的是,发热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身体的一种信号。在处理发热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降低体温,更要关注引起发热的原因。 了解发热,正确应对,让我们的身体更好地对抗疾病。 如果你对发热还有其他疑问,可以京东医生咨询呼吸科孙豪医生。

孙豪

主治医师

日照市中医医院

2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