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 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通俗来说,D-二聚体就是纤维蛋白(俗称血凝块)降解的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是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近年来它已成为多种其他疾病诊断与临床监测的必需指标。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常用的D-二聚体(D-D)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乳胶颗粒凝集法、与胶体金免疫过滤检测法。正常人血浆
D-D 水平 3 月) 则与正常水平无差异。
心梗
在急性心梗(AMI)患者中可以观察到 D-二聚体的升高,且使用尿激酶溶栓后
D-二聚体的浓度较前下降,因此,冠心病患者伴有升高的 D-二聚体可能预示着更高的 AMI 风险。
D-二聚体并非AMI的独立预测因子,在 AMI 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尚不满意。所以,D-二聚体虽然在心梗中有所升高,但在AMI的预后判断中仍需谨慎。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血栓性疾病的一项根本治疗措施,D-二聚体测定可用于监测溶栓药物的疗效,动态观察D-二聚体值变化可以指导溶栓给药并评价治疗效果。
在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若D-二聚体持续上升或下降缓慢,可能提示新发血栓存在,或溶栓药物用量不足。这一特性在急性心梗和脑梗溶栓后尤为明显。D-二聚体变化不大,则可能为陈旧机化的血栓。
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都显著升高。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活化,会导致血浆 D-D 含量增高。
糖尿病患者血浆 D-D
水平较无糖尿病的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且合并有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较无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血浆 D-D 增高显著。
妊娠
正常妊娠期间D-二聚体会呈现生理性的升高。妊娠期受激素水平等影响,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Ⅶ等凝血因子水平增加,抗凝蛋白活性降低,使机体呈现出高凝倾向以减少母体分娩时的出血,因此,妊娠期健康女性D-二聚体可生理性增高,且水平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与健康孕妇相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妊娠结局的预测指标。正常产妇分娩后
D-二聚体很快降低,在先兆子痫产妇反而上升,直至 4 ~ 6 周才恢复正常。全程动态性检测妊娠女性D-二聚体的变化对妊娠期可能的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肝脏疾病
D-二聚体是反映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之一,肝脏疾病越严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D-D 水平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重型肝炎时最高,其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癌时,通过分泌促凝因子,导致纤溶亢进和 D-二聚体升高。
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异常患者多伴有 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且随 eGFR 的下降,升高明显。D-二聚体的异常升高可作为肾脏受损程度的标志,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肿瘤
肿瘤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VTE是肿瘤患者第二大死因。肿瘤的侵袭生长可刺激凝血级联反应,导致纤维蛋白的生成及后续被纤溶酶分解,进而血液高凝、D-二聚体数值飙升,这不仅可以作为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判断标准,同时也提醒医生对肿瘤患者进行更加细致的评估和监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具有 D-D、FIB
水平升高,APTT、PT、TT 水平下降特点,且在急性加重期 COPD 患者中,随肺功能分级增加,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可将其用于
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评估。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且疾病活动期凝血-纤溶系统异常更加显著,血栓形成的倾向较明显。随着病情的好转和稳定逐渐呈下降趋势。
所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D-二聚体水平都会显著升高,并且活动期时患者的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
D-二聚体可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处于亢进状态,并且在多种疾病中D-二聚体会表现出不同程度水平的升高,进一步反映血液状态。D-二聚体对诊断血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肝脏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具有明显参考价值,但因其特异性低,可受到多个因素的干扰,比如高龄、妊娠、溶栓史、手术史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浓度升高,在临床上需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鉴别其实际意义。有哪些?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 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通俗来说,D-二聚体就是纤维蛋白(俗称血凝块)降解的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是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近年来它已成为多种其他疾病诊断与临床监测的必需指标。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常用的D-二聚体(D-D)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乳胶颗粒凝集法、与胶体金免疫过滤检测法。正常人血浆
D-D 水平 3 月) 则与正常水平无差异。
心梗
在急性心梗(AMI)患者中可以观察到 D-二聚体的升高,且使用尿激酶溶栓后
D-二聚体的浓度较前下降,因此,冠心病患者伴有升高的 D-二聚体可能预示着更高的 AMI 风险。
D-二聚体并非AMI的独立预测因子,在 AMI 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尚不满意。所以,D-二聚体虽然在心梗中有所升高,但在AMI的预后判断中仍需谨慎。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血栓性疾病的一项根本治疗措施,D-二聚体测定可用于监测溶栓药物的疗效,动态观察D-二聚体值变化可以指导溶栓给药并评价治疗效果。
在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若D-二聚体持续上升或下降缓慢,可能提示新发血栓存在,或溶栓药物用量不足。这一特性在急性心梗和脑梗溶栓后尤为明显。D-二聚体变化不大,则可能为陈旧机化的血栓。
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都显著升高。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活化,会导致血浆 D-D 含量增高。
糖尿病患者血浆 D-D
水平较无糖尿病的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且合并有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较无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血浆 D-D 增高显著。
妊娠
正常妊娠期间D-二聚体会呈现生理性的升高。妊娠期受激素水平等影响,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Ⅶ等凝血因子水平增加,抗凝蛋白活性降低,使机体呈现出高凝倾向以减少母体分娩时的出血,因此,妊娠期健康女性D-二聚体可生理性增高,且水平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与健康孕妇相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妊娠结局的预测指标。正常产妇分娩后
D-二聚体很快降低,在先兆子痫产妇反而上升,直至 4 ~ 6 周才恢复正常。全程动态性检测妊娠女性D-二聚体的变化对妊娠期可能的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肝脏疾病
D-二聚体是反映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之一,肝脏疾病越严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D-D 水平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重型肝炎时最高,其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癌时,通过分泌促凝因子,导致纤溶亢进和 D-二聚体升高。
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异常患者多伴有 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且随 eGFR 的下降,升高明显。D-二聚体的异常升高可作为肾脏受损程度的标志,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肿瘤
肿瘤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VTE是肿瘤患者第二大死因。肿瘤的侵袭生长可刺激凝血级联反应,导致纤维蛋白的生成及后续被纤溶酶分解,进而血液高凝、D-二聚体数值飙升,这不仅可以作为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判断标准,同时也提醒医生对肿瘤患者进行更加细致的评估和监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具有 D-D、FIB
水平升高,APTT、PT、TT 水平下降特点,且在急性加重期 COPD 患者中,随肺功能分级增加,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可将其用于
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评估。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且疾病活动期凝血-纤溶系统异常更加显著,血栓形成的倾向较明显。随着病情的好转和稳定逐渐呈下降趋势。
所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D-二聚体水平都会显著升高,并且活动期时患者的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
D-二聚体可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处于亢进状态,并且在多种疾病中D-二聚体会表现出不同程度水平的升高,进一步反映血液状态。D-二聚体对诊断血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肝脏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具有明显参考价值,但因其特异性低,可受到多个因素的干扰,比如高龄、妊娠、溶栓史、手术史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浓度升高,在临床上需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鉴别其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