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表人:
李月
阅读量:
142人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
一、病因
ITP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 免疫因素:机体产生了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被巨噬细胞吞噬和破坏,从而使血小板数量减少。
- 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等,可能诱发ITP。
- 遗传因素:部分ITP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 其他因素:药物、妊娠、恶性肿瘤等也可能与ITP的发病有关。
二、临床表现
- 皮肤黏膜出血:这是ITP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血疱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咯血、尿血、颅内出血等。
- 乏力:由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可能会感到疲劳、乏力。
三、诊断
- 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减少,一般低于100×10 ⁹/L。
- 骨髓检查: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伴有成熟障碍。
-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可检测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但并非确诊ITP的必需检查。
- 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四、治疗
-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外伤。对于血小板计数较高、出血症状较轻的患者,可暂时观察,不予治疗。
-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ITP的首选药物,可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常用的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 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长春新碱等。
-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艾曲泊帕等,可促进血小板生成。
-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治疗ITP。
-
脾切除: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程迁延6个月以上、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脾切除后,约70%的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
-
其他治疗:对于严重出血或血小板计数极低的患者,可输注血小板,但应尽量避免反复输注,以免产生同种抗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五、预后
ITP的预后因人而异,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出血症状得到缓解。但部分患者病情可能反复发作,甚至发展为难治性ITP。少数患者可能因严重出血而危及生命。
总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配合医生,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病情变化。同时,要注意避免感染、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以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