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砖家聊双相情感障碍这个大问题,小医生谈双相障碍发病原因,不如大三甲专家权威,也有人可能嗤之以鼻,我分享的不是大师口中的权威科学,而是我长期临床工作的思考和总结。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从事精神心理科临床诊疗和心理教学工作三十余年,专注精神康复赋能,心理行为建设,人格矫正与重塑,心理咨询师执业赋能。今天探讨一个正常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双向情感障碍的。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前因后果、发病逻辑,目前尚无公认和统一的说法,各种猜想、假说和学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
尽管如此,我们仍有必要去探寻双相情绪障碍的发病路径和发病逻辑,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其发病的来龙去脉及病情的最终走向与预防,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生物学层面的原因,比如家族遗传、基因缺陷、神经递质、神经类型等,这方面研究要求和研究条件较高,即使你发现自己的遗传基因问题,但对患者而言,你也无法改变基因,实用意义有限。
作为基层精神心理科医生,我更倾向于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我更关注知识对患者的实用性,理论再先进,成果再超前,只有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水平服务,对患者而言才有实际意义。这里主要从离患者切身利益最近的社会心理层面来探讨双相情感障碍。
我在一线工作30年余年,从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总结来看(非双盲对照性学术研究),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发展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当然还可能包括这里未涉及的其它若干因素:
双相患者神经系统灵活性往往较差,对刺激反应敏感,刺激阈值较低,平衡性弱,个性固执甚至有些偏激,处理问题时心理弹性不足,难以审时度势灵活进退。
题主有讲到自己性格阴郁,自我封闭,不喜与人交流,平素也没什么朋友,思想复杂多思多虑,情商不高,常被人欺负,生活还没有规律。这种特质或这种状态,很容易出现情感性精神障碍,但是不一定就会发生,只是代表了一种倾向性,也可以称为双相情感易感者。
患者内向敏感,情感沟通少,情绪管理能力弱,遇到打击和委屈自己扛,不擅长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个体在环境掌控方面,往往是处于弱势的,每天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不如意的大小烦心事,没有一定的情绪管理和排解能力,负性情绪就会不断蓄积,到达一定强度时,个体就会处于水满自溢的高风险状态,这时可能一件并不起眼的小事,就会引发患者情绪行为的彻底崩溃。
3、症状维持
一个人是不会甘心被环境轻易左右的,必然会反复挣扎和斗争,甚至会采用反向心理防御,从抑郁状态转向亢奋,幻想自己变得强大,无所不能,情绪高昂,精力充沛,信心爆棚,甚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呈现出“躁狂”表现。
4、循环往复。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而言,抑郁与躁狂交替发生,有些患者交替发作现象比较明显,但也有患者交替现象并不显著,有的以抑郁为主要表现,躁狂症状不突出,有的患者则相反。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掌控命运,实际情况往往相反,个人可掌控的部分非常有限,很多时候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患者经过虚幻的无效折腾后,发现自己仍然还是原来的深坑里难以自拨,什么都没有改变得了,自然不可避免地重新坠入抑郁状态之中。
在漫长的时间里,随着生存环境的波动,患者在努力挣扎扑腾与无望无助躺平之间循环往复,构成了双相障碍周而复始地波动。
尽管双相情感障碍成因复杂,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去探索对双相障碍的前因后果,即使没有来自实验室的研究数据,也没有艰深难懂的新潮概念,但是我们以人为本,以人的思想情感、人性需求、自我价值、发展需要等着眼点,去探索双相情感障碍这个问题,就会离双相患者深遂的心灵更近一些,比高深复杂的抽象理论更接地气,让社会大众看得见、看得懂,双相情感障碍这个“重性精神障碍”背后的故事!
文章 从小培养孩子这4种能力,将来可以大大减少父母为孩子的操心
张怀礼
主任医师
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文章 对于精神分裂症而言,退而求次,才是人生的最佳选项
张怀礼
主任医师
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文章 “精神分裂症”觉得自己有点“冤”
张怀礼
主任医师
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