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张怀礼

一个正常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双向情感障碍的?

一个正常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双向情感障碍的?

土砖家聊双相情感障碍这个大问题,小医生谈双相障碍发病原因,不如大三甲专家权威,也有人可能嗤之以鼻,我分享的不是大师口中的权威科学,而是我长期临床工作的思考和总结。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从事精神心理科临床诊疗和心理教学工作三十余年,专注精神康复赋能,心理行为建设,人格矫正与重塑,心理咨询师执业赋能。今天探讨一个正常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双向情感障碍的。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前因后果、发病逻辑,目前尚无公认和统一的说法,各种猜想、假说和学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

尽管如此,我们仍有必要去探寻双相情绪障碍的发病路径和发病逻辑,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其发病的来龙去脉及病情的最终走向与预防,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生物学层面的原因,比如家族遗传、基因缺陷、神经递质、神经类型等,这方面研究要求和研究条件较高,即使你发现自己的遗传基因问题,但对患者而言,你也无法改变基因,实用意义有限。

作为基层精神心理科医生,我更倾向于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我更关注知识对患者的实用性,理论再先进,成果再超前,只有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水平服务,对患者而言才有实际意义。这里主要从离患者切身利益最近的社会心理层面来探讨双相情感障碍。

我在一线工作30年余年,从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总结来看(非双盲对照性学术研究),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发展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当然还可能包括这里未涉及的其它若干因素:

1、易感特质

双相患者神经系统灵活性往往较差,对刺激反应敏感,刺激阈值较低,平衡性弱,个性固执甚至有些偏激,处理问题时心理弹性不足,难以审时度势灵活进退。

题主有讲到自己性格阴郁,自我封闭,不喜与人交流,平素也没什么朋友,思想复杂多思多虑,情商不高,常被人欺负,生活还没有规律。这种特质或这种状态,很容易出现情感性精神障碍,但是不一定就会发生,只是代表了一种倾向性,也可以称为双相情感易感者。

2、诱发因素

患者内向敏感,情感沟通少,情绪管理能力弱,遇到打击和委屈自己扛,不擅长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个体在环境掌控方面,往往是处于弱势的,每天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不如意的大小烦心事,没有一定的情绪管理和排解能力,负性情绪就会不断蓄积,到达一定强度时,个体就会处于水满自溢的高风险状态,这时可能一件并不起眼的小事,就会引发患者情绪行为的彻底崩溃。

3、症状维持

经受挫败和打击后,情绪跌入低谷,如果不良刺激持续存在,抑郁、无助、矛盾,悲哀等负性情感就会扩散,并且产生身心的交互影响,导致精神状态和生理状况进一步恶化,抑郁加重,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一个人是不会甘心被环境轻易左右的,必然会反复挣扎和斗争,甚至会采用反向心理防御,从抑郁状态转向亢奋,幻想自己变得强大,无所不能,情绪高昂,精力充沛,信心爆棚,甚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呈现出“躁狂”表现。

4、循环往复。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而言,抑郁与躁狂交替发生,有些患者交替发作现象比较明显,但也有患者交替现象并不显著,有的以抑郁为主要表现,躁狂症状不突出,有的患者则相反。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掌控命运,实际情况往往相反,个人可掌控的部分非常有限,很多时候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患者经过虚幻的无效折腾后,发现自己仍然还是原来的深坑里难以自拨,什么都没有改变得了,自然不可避免地重新坠入抑郁状态之中。

在漫长的时间里,随着生存环境的波动,患者在努力挣扎扑腾与无望无助躺平之间循环往复,构成了双相障碍周而复始地波动。

尽管双相情感障碍成因复杂,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去探索对双相障碍的前因后果,即使没有来自实验室的研究数据,也没有艰深难懂的新潮概念,但是我们以人为本,以人的思想情感、人性需求、自我价值、发展需要等着眼点,去探索双相情感障碍这个问题,就会离双相患者深遂的心灵更近一些,比高深复杂的抽象理论更接地气,让社会大众看得见、看得懂,双相情感障碍这个“重性精神障碍”背后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从小培养孩子这4种能力,将来可以大大减少父母为孩子的操心

昨天心理门诊来了五家孩子初诊,其中初三的3个,还有一个被骗百万的成人。要想你的孩子未来健康,适应社会,从小就要训练他的四种心理能力: 1.感知能力, 对周围环境,他人的刺激信号及自我内部信号及时准确反应。 2.区分能力。己与非己,想象与现实,合法与违法,圈内与圈外等,能与不能,界线淸楚。 3.选择能力。面对期待和诱惑,能有效取舍目标,什么都想要的人,最终会庸人自扰。抓主要,抓主流,抓关键,盯能得到的。大脑如机场跑道,容纳数量有限,被琐事占了,正事就失去位置。 4.坚持能力。很多事情,很多任务都是长途,不象游戏短视频可以及满足。分析阻碍,自我赋能,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到达终点,实现目标。 上述4种能力是一个孩子未来适应社会变化,实现人生愿景,回报社会和人民的关键能力,从小就要通过预设各种生活场景,来有意识训练,小时候多费心,长大以后,父母会少费力。 一定要在生活场景中进行,不是唠叨和说教。

张怀礼

主任医师

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63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对于精神分裂症而言,退而求次,才是人生的最佳选项

如果孩子或自己已成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中的一员,那么退而求次,就变成人生的最佳选项。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往往都会伴随人的终生,曾经的梦想、愿景都将被改写,变成难以企及的地平线。如果仍以病前的梦想作为追求的目标,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挫败,这是自身综合特质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极少数可以涅槃重生的个例除外。 这时候无论为家长也好,还是患者自身也好,就需要在现实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第二选择,那就是立足于现状,在此基础上活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成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群体里少数中的一员,你同样也是人生赢家。 任何事情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用时间来换空间,斗转星移,曾经的痛苦和苍桑渐渐成为浮云。 同样换了一种环境,也可以给生命带来新的活力。最重要的是换个角度看人生,放下与自己的斗争,活出真实的自己,同样可以绽放精彩。 对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影响最大的不是病情本身,而是没有学会放过自己,一直在执念飞驰的人生之路上迷茫地游走,始终找不到方向 ,无法落叶生根!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专注心理治疗的的精神科砖家,分享有温度的的精神科知识,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读友。

张怀礼

主任医师

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66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分裂症”觉得自己有点“冤”

有些精神障碍患者,以自己患病为由,不吃正餐只吃外卖,不想扫地洗衣做饭,甚至连房间脏乱不堪,这些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对于患者的这些问题,家长往往因为孩子患病而迁就,即使家长有要求,孩子也常以生病没力气为理由拒绝。 除了少数严重精神衰退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大多数精障患者并没有丧失这些基本的能力,正常吃饭、扫扫拖地、整理房间的能力还是正常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过了药物控制,即使幻觉妄想等认知、行为障碍并未完全消失,但是基本的生活能力并没有丧失,即使无法完成需要复杂脑力的活动,但完全可以胜任近于本能的简单义务。 什么问题都让“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这两货病背上这“锅”,它俩心里一定觉得有点“冤”。 愿意积极乐观生活,积极履行生活义务,勇敢面对各种环境变化的精神障碍患者,他们未来的康复能力,大概率要超过逃避义务、回避困难、自我封闭的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好,双相情感障碍也罢,与没有患者的人群一样,每天都得去面对和完成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任务,只是任务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患病者要比非患者面临的课题更多,不仅每天要面对新的发展任务,还要去完成非患者所不存在的问题,不但要去完成“新课”,还要补“旧课”,自然需要比非患者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 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尽可能去完成可胜任的义务,这是从患者走向康复的起点。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专注心理治疗的的精神科砖家,分享有温度的的精神科知识,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读友。

张怀礼

主任医师

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6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