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夏雪霞

教你分清细菌、病毒、支原体

教你分清细菌、病毒、支原体
高温天气,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依然活跃,门诊高热患儿居多。家属常常纳闷为什么我们家娃又发热了,经常会问医生“医生,这次我们家的娃是什么感染?是细菌感染严重,还是病毒感染严重呢?怎样才能不生病呢?”
细菌、病毒、支原体均属于微生物。微生物是很小很小的生物,小到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除了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外,还有繁殖快、易变异等特点。据估计,我们的星球上可能有一万亿种微生物。根据其大小、结构、组成分为三大类:
 
微生物无处不在,与人类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的,而且有些还是必需的。只有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及动、植物发生病害,称病原微生物。
 
细菌
细菌是原核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荚膜、鞭毛等结构,可以帮助它们保护自己、运动和感知环境。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细菌包括对人体的有益菌和有害菌。正常情况下,体内正常菌群与其宿主之间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微生态平衡状态,但在特定条件下(如宿主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的改变、菌群失调),这一微生态平衡有可能被打破,正常菌群则转化为机会致病菌,引起机会性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百日咳杆菌、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等。引起的疾病常见如肺炎、肺结核、百日咳、胃肠炎、痢疾等。由于致病菌可以产生毒素,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其中内毒素可以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还会引起微循环障碍、休克等。肠毒素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引发呕吐、腹泻等反应。同样的人在感染病原菌一样的情况下,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和细菌的毒力、侵袭力不一样的情况下,疾病的症状也会有所区别。
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一般是使用抗生素,它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从而消除症状和炎症。一般常用抗生素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美唑、头孢吡肟等。
 
病毒
病毒是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生物,是一种无细胞结构,仅有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作为其遗传物质的微生物。测量单位为nm或um。病毒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中,75%是由病毒引起的。
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等。目前腺病毒感染盛行,临床常表现高热不退、睑结膜充血,扁桃体见白色分泌物,因此有这些症状的患儿需及时就医;当前新冠有反弹趋势,提醒大家戴口罩、勤洗手;常见肠道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埃可病毒等,与我们的脊髓灰质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毒性心肌炎密切相关;常见胃肠炎病毒,如引起儿童秋冬季腹泻的轮状病毒以及可感染全年龄组的诺如病毒等。
大部分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除了流感、水痘病毒以外,大部分病毒感染暂无特效药,部分可采取疫苗接种来保护机体。如遇到病毒感染一般可对症治疗,如有发热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如腹泻口服口服补液盐、益生菌等;如流涕、咳嗽口服清热解毒颗粒等。如病毒感染合并症重可慎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等。
 
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MP)是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它的大小一般在0.2-0.3um之间,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该生物由Noccard等于1898年首次分离,1967年被正式命名为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通过飞沫在人和人之间传播,特别是一家人或者密切接触的学生之间。潜伏期4天~3周,MP感染可在1年中任何时候发生,但通常在夏季和秋初更容易流行,且每隔3~7年出现1个流行高峰。在我国南北流行的季节也有差异,南方夏季、秋季更普遍,北方秋冬季更普遍。2023年就是我国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的一个高峰。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一般是使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如果大环内酯类耐药可选择四环素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氧氟沙星等),需注意的事,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病毒、细菌、支原体不存在谁厉害,谁弱,这与感染人体后的机体免疫力、病原体的数量以及致病力有关。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宝宝维生素A和D怎么补?→最新指南建议维生素A、D补至青春期

早在2021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 《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认为维生素A和D同补适合中国儿童现状,建议补至3周岁。今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建议维生素AD补至青春期。 1、为什么我国儿童需要补充维生素AD呢?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缺乏和边缘缺乏率高,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0-18岁儿童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率较普遍。 2、维生素AD不足与哪些原因有关呢?(1)围生期储存不足(2)生长发育迅速(3)营养供给不足(4)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无法满足婴儿的每日需求量。特别早产儿、双胎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自身储存不足,对维生素A、D营养的需求量明显增高。(5)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通常较少,学龄前、学龄期及青春期儿童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仍较低。(6)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是人体最主要的维生素D来源,其合成与季节、海拔、纬度、照射强度、户外活动时间、暴露皮肤的面积等因素有关。(7)维生素AD营养素补充不足。(8)疾病的影响感染性疾病、消化道疾病、肝胆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均可影响维生素AD的吸收、代谢。麻疹、猩红热等感染性疾病期间会到导致维生素AD的大量消耗;肥胖儿童体内循环维生素D含量下降,活性降低。 3、维生素AD不足有哪些危害?(1)维生素A缺乏:视力障碍、免疫力下降、生长发育受阻、皮肤病变、贫血、心理行为发育(2)维生素D缺乏:骨骼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精神神经症状、过敏、肥胖、增加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3)维生素AD缺乏共患病:生长发育、反复呼吸道感染、孤独症谱系障碍 4、怎么补充维生素AD?每日持续补充维生素A、D才能预防维生素A、D缺乏,每日需补充维生素A1500~2 000U,维生素D400~800U。此外建议母乳喂养、食含维生素A、D丰富的食物、多晒太阳。 5、长期摄入维生素AD会导致中毒吗?基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生理需要量补充,采取预防性补充措施,不会引起维生素 A、D 中毒。

夏雪霞

主治医师

无锡市骨科医院

3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教你分清细菌、病毒、支原体

高温天气,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依然活跃,门诊高热患儿居多。家属常常纳闷为什么我们家娃又发热了,经常会问医生“医生,这次我们家的娃是什么感染?是细菌感染严重,还是病毒感染严重呢?怎样才能不生病呢?” 细菌、病毒、支原体均属于微生物。微生物是很小很小的生物,小到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除了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外,还有繁殖快、易变异等特点。据估计,我们的星球上可能有一万亿种微生物。根据其大小、结构、组成分为三大类: 微生物无处不在,与人类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的,而且有些还是必需的。只有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及动、植物发生病害,称病原微生物。 细菌 细菌是原核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荚膜、鞭毛等结构,可以帮助它们保护自己、运动和感知环境。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细菌包括对人体的有益菌和有害菌。正常情况下,体内正常菌群与其宿主之间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微生态平衡状态,但在特定条件下(如宿主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的改变、菌群失调),这一微生态平衡有可能被打破,正常菌群则转化为机会致病菌,引起机会性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百日咳杆菌、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等。引起的疾病常见如肺炎、肺结核、百日咳、胃肠炎、痢疾等。由于致病菌可以产生毒素,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其中内毒素可以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还会引起微循环障碍、休克等。肠毒素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引发呕吐、腹泻等反应。同样的人在感染病原菌一样的情况下,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和细菌的毒力、侵袭力不一样的情况下,疾病的症状也会有所区别。 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一般是使用抗生素,它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从而消除症状和炎症。一般常用抗生素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美唑、头孢吡肟等。 病毒 病毒是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生物,是一种无细胞结构,仅有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作为其遗传物质的微生物。测量单位为nm或um。病毒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中,75%是由病毒引起的。 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等。目前腺病毒感染盛行,临床常表现高热不退、睑结膜充血,扁桃体见白色分泌物,因此有这些症状的患儿需及时就医;当前新冠有反弹趋势,提醒大家戴口罩、勤洗手;常见肠道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埃可病毒等,与我们的脊髓灰质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毒性心肌炎密切相关;常见胃肠炎病毒,如引起儿童秋冬季腹泻的轮状病毒以及可感染全年龄组的诺如病毒等。 大部分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除了流感、水痘病毒以外,大部分病毒感染暂无特效药,部分可采取疫苗接种来保护机体。如遇到病毒感染一般可对症治疗,如有发热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如腹泻口服口服补液盐、益生菌等;如流涕、咳嗽口服清热解毒颗粒等。如病毒感染合并症重可慎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等。 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MP)是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它的大小一般在0.2-0.3um之间,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该生物由Noccard等于1898年首次分离,1967年被正式命名为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通过飞沫在人和人之间传播,特别是一家人或者密切接触的学生之间。潜伏期4天~3周,MP感染可在1年中任何时候发生,但通常在夏季和秋初更容易流行,且每隔3~7年出现1个流行高峰。在我国南北流行的季节也有差异,南方夏季、秋季更普遍,北方秋冬季更普遍。2023年就是我国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的一个高峰。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一般是使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如果大环内酯类耐药可选择四环素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氧氟沙星等),需注意的事,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病毒、细菌、支原体不存在谁厉害,谁弱,这与感染人体后的机体免疫力、病原体的数量以及致病力有关。

夏雪霞

主治医师

无锡市骨科医院

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