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李素玲

浅谈亲子关系2

浅谈亲子关系2

今天我们说一说如何与 3 岁到 6 岁孩子的沟通。

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快速发育,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把他当成小大人。直接从正面说怎么做,需要帮助吗?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努力完成一些事情,培养从小与他人合作,怎么做更好?如何持续改进?

此时期的孩子,如果找你主动聊天,家长应该感到非常高兴。

要蹲下来,或者是坐下来。静静地听孩子诉说。此时期建立的信任感,对将来青春期的顺利度过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要用心体会孩子的感受,要与孩子有眼神的交流。眼神里充满关爱充满喜悦,交流时要先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可以用一些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孩子诉说内心的想法,此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秘密。要对孩子的秘密保密,切忌没有孩子的同意,不要大肆宣扬。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隐私的意识。他会悄悄告诉你,这是我和你的小秘密哦。

此期的孩子极富童真,偶尔会有一些似梦非梦的语言,千万不要纠正,不要扼杀。

让他把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尽情地描述,这样可以激发他的创造力,想象力。

3 岁到 6 岁的孩子,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

要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规则,并且引导他们遵守游戏中的规则。既开发了智力,又增加了注意力,最重要的是学习了规则。这对将来上学走向社会是否能遵守校规和法规都奠定的坚实的基础。游戏中所要的道具或玩具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最大喜好。可以通过这些的获得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这样会提升孩子的受挫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孩子延迟获得后的幸福指数。

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更多时候的理解和感受,要比讲道理有效得多。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身体力行,让孩子看。父母只管做好自己,让孩子不断“模仿”好的自己长大,这就是潜移默化,这就是我们赋予孩子最大的言传身教。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孩子出现自伤行为,该怎么办?

自伤行为,又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以下简称“自伤”),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有意、反复地以不同的方式(如利用利器刺或割、打火机或烟头烧烫、以头、手、脚等撞击硬物等)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不具有致死性或致死性低,但具有故意和上瘾两大特点。 普遍来说,自伤者具有的核心困扰是:情绪障碍。他们体验到的经常是负性情绪,如悲伤,愤怒,厌恶,内疚,恐惧,蔑视,焦虑等多种令人不快甚至厌恶的情绪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缓解,日积月累,便容易萌生自杀的念头,更有可能实施自伤行为,以此呼应负性情绪。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究竟遇到了什么无法摆脱的困境才迫使他们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苦闷,抑郁或愤怒呢?家长更是会焦急苦恼的追问:我的孩子到底怎么啦? 这不由应了雨果的那句话:在上帝创造的万物中,最光明的东西是人心。不幸的是,最深暗的东西也是人心,其实造成青少年自伤的原因极其复杂。他是多层次,多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青少年对自伤的原因一般这样解释:我太差了,所以惩罚自己,我不喜欢我自己,我是失败者,我对自己很生气;自伤让我感觉自己还活着。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价值感太低,精神极度空虚。 据多数来访者坦言,自伤行为让他们在短时间内释放负面情绪,恢复内心平静。但可怕的是,这容易产生一个“双循环情景”:自伤虽然在短时间内缓解负性情绪。但同时又会加速负性情绪的产生和堆积,从而导致更加频繁而惨烈的自伤行为。因此自杀行为并不能从实质上帮助缓解和疏通情绪,就如同饮鸩止渴。 第一,从生理学层面分析,自伤行为之所以短暂有效,是因为自伤过程让大脑分泌出的阿片肽,5-羥色胺等化学物质能够产生短暂的生理效应,达到麻醉自我的目的。 第二,从心理学层面分析,是因为自伤过程中产生的疼痛感使情绪上的痛苦得到转移,情绪联结得以中断,因而负面情绪产生的影响就有可能暂时失效。 如何避免自伤行为的发生?首先,父母应反思家庭内部关系的建设。着力重建或修复夫妻关系及亲子关系。不是急于要求孩子立即好起来,而是应想方设法建立更多有利于孩子宣泄情绪的出口,包括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其次,青少年自身应学会自救。学会看见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逃避它,觉察和理解负面情绪。以下介绍两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方法一:心理着陆技术。当我们感到被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淹没的时候,可试着将注意力从内心转移到外部世界。我们可以试着将目光放到周围环境:比如房间物品的摆放,周围的椅子、桌子的构造;还可以停留在一件小物件上,例如对一支笔,一件挂饰等进行观察,观察其外观,颜色,特征,构造等,用手抚摸、用心感受它,慢慢深呼吸,这都有助于快速缓解负面情绪潮涌,从而避免负面情绪可能引发的自伤行为。 方法二:正念训练。正念训练具有使心安静下来的魔力。它不仅让你活在当下,体验到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快乐和幸福,还可以帮助你疏通负面情绪。增强觉察力和控制力,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正念公众号和小程序的资源。跟着音频从内观呼吸的训练开始,提升自己的觉察力和调控力,坚持几个月就会收到明显成效。 最后,从学校,社会层面来讲,要给青少年营造包容的成长空间。创造多维度的评价系统,理想社会拥有已形成的主流价值观,但也该包容多元价值观,这样,成长空间才更优化。 我们坚信,医治一切心理障碍的唯一“灵丹妙药”是——爱。唯有用无私之大爱,才能有效化解孩子的心理创伤。 载自《心理与健康》2022.01 总第 300 期。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心理教师 陈秋梅。

李素玲

副主任医师

太原市社会福利精神康宁医院

104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浅谈亲子关系

无论你年龄多大,对于首次做父母的人来说,都需要学习。你做好了初为父母的准备了吗?你做好了全身心陪孩子的心理准备了吗? 首先要无条件的接纳一个家庭新成员----婴儿的到来,他的世界只有你,他的生存全靠你,你要无条件的接受他的哭闹, 接受他的的嗷嗷待哺,接受他的的生病,接受因他的到来带给你的诸多不自由。接受因他带给你的身材改变...... 首先我们针对的人群是三岁以内的孩子,初为父母,不要唯我独尊,学会倾听。一味的否定孩子的想法。会扼杀掉一个天才孩子。学会倾听,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学会倾听,培养孩子的自信能力。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付出和陪伴。孩子的潜力离不开父母的引领和鼓励,孩子的自信离不开父母的接纳与肯定。无论孩子是优秀的,还是普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活出精彩,活的快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要用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一切,无论他是否健全,要用淡定的心情接受孩子带给你的喜悦,尽管他很普通,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做一个优秀的引领者。将艺术品推向世界。 陪伴成长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培养孩子多元化的兴趣。从兴趣中挖掘孩子的潜力。切忌盲目的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千万不要过度,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从小要把孩子当成小大人,充分的尊重孩子的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和孩子做很好的朋友。要鼓励孩子和我们说出他的真实想法。不控制,不安排。要和孩子在规则中游戏,在游戏中创新。 你要知道,你对孩子的悉心陪伴和忘我付出,都会植入他的潜意识。孩子对你的安全依恋,就是他将来顾念你的资本,也是他将来不断前行的动力,更是他与你无尽的亲情。

李素玲

副主任医师

太原市社会福利精神康宁医院

10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浅谈亲子关系2

今天我们说一说如何与 3 岁到 6 岁孩子的沟通。 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快速发育,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把他当成小大人。直接从正面说怎么做,需要帮助吗?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努力完成一些事情,培养从小与他人合作,怎么做更好?如何持续改进? 此时期的孩子,如果找你主动聊天,家长应该感到非常高兴。 要蹲下来,或者是坐下来。静静地听孩子诉说。此时期建立的信任感,对将来青春期的顺利度过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要用心体会孩子的感受,要与孩子有眼神的交流。眼神里充满关爱充满喜悦,交流时要先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可以用一些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孩子诉说内心的想法,此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秘密。要对孩子的秘密保密,切忌没有孩子的同意,不要大肆宣扬。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隐私的意识。他会悄悄告诉你,这是我和你的小秘密哦。 此期的孩子极富童真,偶尔会有一些似梦非梦的语言,千万不要纠正,不要扼杀。 让他把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尽情地描述,这样可以激发他的创造力,想象力。 3 岁到 6 岁的孩子,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 要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规则,并且引导他们遵守游戏中的规则。既开发了智力,又增加了注意力,最重要的是学习了规则。这对将来上学走向社会是否能遵守校规和法规都奠定的坚实的基础。游戏中所要的道具或玩具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最大喜好。可以通过这些的获得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这样会提升孩子的受挫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孩子延迟获得后的幸福指数。 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更多时候的理解和感受,要比讲道理有效得多。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身体力行,让孩子看。父母只管做好自己,让孩子不断“模仿”好的自己长大,这就是潜移默化,这就是我们赋予孩子最大的言传身教。

李素玲

副主任医师

太原市社会福利精神康宁医院

1034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