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夏金校

心理咨询与心理咨询师的8个问题

心理咨询与心理咨询师的8个问题

咨询心理师、临床心理师、心理咨询师、咨询师、心理医师、精神科医师、学校辅导老师,甚至还有心灵导师,这几个不同职业在名称与意义上常被混淆。不同的国家对于心理咨询行业都有不同的名称。

有些在学校体系,例如各级学校的心理辅导人员,包含中学的专、兼任辅导老师等,除了必要的教师执照之外,有些也会经过额外的研究所训练后,拥有额外的咨询或者临床心理师执照,从这边也可以看出心理师出路的多元性质。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的疑惑,今天我们准备了 8 个问题来做科普。

①、心理咨询师在哪里工作?

通常咨询心理师常见的工作地点为各级大专院校、国中小学生咨询辅导中心、社区心理咨询所/治疗所、也有在社福机构、企业、医院、监狱等场域执业的咨询心理师。有些咨询心理师,喜欢也擅长从事与心理大众教育相关的工作,热爱科普、推广心理咨询知识,利用演讲、工作室、著书来接触大众,执业场所没有固定的地方。

②、心理师与精神科医师的差别?

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能开具药物。心理师(包括咨询与临床心理师)不同于精神科或身心科诊所的医师在于,心理师虽然具备精神科相关药物的基本知识,但“没有”开具药物处方的资格。而在医院工作的心理师,在这方面的知识会较在其他场域工作的心理师来得丰厚,在某些国家,心理师是可以开一些基本的药物。但是在国内,心理师只能跟来访者讨论用药的意愿、药物可能的作用与副作用等等。

心理师基本上相信心理治疗发挥效用之处在于专业性的关系与谈话的历程;

相较于精神科医师则是以药物为治疗主要的方式。

但也有一些精神科医师,深谙精神分析治疗、认知行为治疗,除了药物之外,同时也会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而大部分的心理师当个案需要药物的协助时,也会与精神科医师共同合作,协助稳定基本生活以及让咨询/治疗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③、心理咨询师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区别?

辅导老师多是在学校系统内从事教育的工作,以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式引导个体,增进其自我深度了解和自我接纳,且运用自己的思考及判断做出明智的抉择,解决困难,进而使其能充分有效适应所处环境,并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引导之境界,终而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之最后目标。

在学校工作的咨询心理师与辅导老师相比,通常介入方式会更注重学生身上系统性的问题,会以共同讨论的方式、探索尊重的态度,来关照学生的问题,并从旁帮助学生增加适应问题的能力与自我觉察的程度。

工作中,许多未领有咨询心理师执照的辅导老师在多年的专业进修中,也能将自己的能力扩展除了教育之外,具备有咨询的能力。而长期在学校工作的咨询心理师,也能将自己的能力扩展到具有教育的能力。

④、咨询心理师与临床心理师的差别?

咨询心理师与临床心理师广义来说都在从事心理咨询/治疗的工作,在大部分的情况之下,咨询与治疗是很难以定义的方式来清楚地区分。

两者原先的差别在于,训练的内容与场所,临床心理师在研究所的训练内容上会以病理学、心理评估,并以生物与发展层面来了解、学习人所遇到的困扰,例如抑郁与焦虑对大脑的影响,学习的范围甚至包含了心理神经学、脑波等理论知识。而在医院的学习则包含了各类病房(日间、成人、儿青、安宁)病房轮调,并跟随资深临床心理师、医师做学习。

咨询心理师在训练内容则是以咨询学派、人格发展为主,并以社会、人文的角度切入了解人,考试前的实习也多半在高级中学、大专院校、社区自费心理治疗/咨询所,同样会由资深的心理师督导。

有些人将心理咨询定义为着重于当一般人出现暂时适应不良的状态时,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师在保密的情况下,互相讨论解决方法、寻求支持、宣洩情绪的管道、帮助自我探索和成长。所以大部分的咨询心理师多在咨询教育场域工作,例如各级学校,社区的咨询治疗所,以及企业与社会机构。

而临床心理师在医院训练中,更加着重于“心理症状”的缓解,针对的族群也多半是状况较严重、受议题影响较深、甚至是有用药需求的对象。也因此,经常会处理不只是一般人适应性上或暂时性的问题,会针对问题状况持续久且偏向人格状态较偏离常态的人,针对个案的身心症状与病征,做更直接的处遇治疗,所以主要的工作场域多在医疗院所。

但在社区的心理咨询或是治疗所当中,心理师在长期的不断进修与训练中,并随着所工作的场域需求,调整工作的方式,以及专业的进修。在同工作场域下,两者的差异会随着时间逐渐减少。专业的心理师会融合自身经验与过程中知识的累积,形成属于自己的治疗风格,成为所谓的“治疗师”。

⑤、咨询心理师的专业法规与伦理要求?

心理咨询对专业伦理与法规的要求包括:以协助个案获取最大利益为优先考量、尊重其人格成长与发展,尊重个案的自主决定、自由选择权、公平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与个别差异之个案不带有偏见或歧视的进行咨询、尊重个案之价值观,不强加自身价值观在个案身上以展现自我权力或优越性、避免与个案产生双重关系、亲密关系、性关系,且随时觉察自己的限制,需仅言慎行,遵守承诺,不对个案造成伤害,遵循保密与保密例外之原则。

咨询心理师也被期待与法规上的要求,对个人内在不断的进行探索与觉察的练习、持续进行专业进修、持续觉察个人价值观与个人与人互动界限之限制或变动、深入了解自身性别、性倾向、宗教、种族、社会阶级特权…等等因素,对个案所可能造成的影响。也需要随时有另一位心理师/督导来从旁提醒与协助自身的成长与觉知。

⑥、心理咨询是什么?跟心理治疗的差异?

心理咨询是什么会因为不同心理师所擅长学派之差异、各自生命经验之不同、以及工作场域(社区、学校、医院、监狱)职业之区别,而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基本上来说,心理咨询,是心理师怀抱着“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对人的关怀”两者,以真诚、温暖的态度协助来谈者面对眼前、过去、未来的困扰的一种专业。

在法规与伦理的范围内保障来谈者的隐私,通过谈话达到理解,经由专业、理性的角度分析,用诚挚与温暖的态度承接情绪,借由知识理论形成计划与方向、通过倾听与接纳提升动力,与来谈者一同面对身处的困境、并合作规划一条走出困境的路。

是否进入到心理治疗,则是端视来谈者的状态、期待与需求,在人格层面以外可以笼统地归于咨询,反之则归于心理治疗。

不论是咨询或是治疗,都是受过专业的训练,咨询或是治疗内的谈话都是具有方向性、目的性、疗愈性、保密性的,心理师所说出的话是经过考虑专业的分析后才说出,且为得是追随个案的脚步或带领着个案前进而说;咨询师不只注重谈话的内容,更注重的是双方谈话内容之外的历程、脉络与意义。

⑦、心理咨询的过程?

心理师会根据每个人独特的发展与困境的议题,根据本身的性格特质和身处的不同环境下情况,用最适合的方式,通过和案主一次一次持续性的对话、讨论以及练习,来安抚与滋养自己的心。

一般来说咨询中会经历 1.自我揭露-探索。2.自我整理-理清楚。3.自我调整-新的经验。以及 4.自我改变-解决问题等四个阶段。

真实的咨询经验,在理清阶段和新的经验其实是循环出现的,在会谈的过程中,会对于问题现状有了一个整理,对自己的关系有了一个觉察和发现,进而可能会带来一个新的经验。

而改变通常是双向的,有可能是因为内在情绪松动了,所以进而可以改变外在行为的互动;也可能是先做了某些过往不敢做的事情,但发现没那么糟,进而改变了认知或情绪,也更愿意进行调整。

真正实际的咨询历程就是在探索中订定目标,确立一个目标之后不断在理清、调整与改变三者中循环,直到对自己的状态满意为止,或双方对于现状都认为能够称之为一个里程碑,此时就可以讨论是否要先暂时结束。

⑧、心理咨询的疗效?

其实,根据不同的个案,会带来不同的主题,就算是谈同一主题,不同个案与不同咨询历程,也设有不同的咨询目标。只要可以针对个案独特的需求,从旁协助达成个别化的咨询目标,即具有疗效性。

根据不同或同个议题都可能有不同层次的目标设定,这与个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思维程度、所欲解决问题复杂度、以及个人期待有关。

心理师会在前几次评估需求并与个案讨论,将目标订在:情绪支持抚慰、深化探索觉察、实际问题解决、引导行为改变、或是性格改变(需要长时间)……等等不同层次的目标。

当然,咨询目标也会随着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历程转变、现实环境中事件发生的状况、心理师与来访者双方的关系互动等等因素的改变,随时调整。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如何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

每 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一面,开学了,孩子们进入了校园,但是,心真正进入了课堂了吗?一开始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就各有千秋,作为孩子、家长与老师也都在积极的应对与调整。 一个暑假过完了,孩子进入了校园,是真正的在认真学习吗?是否出现了厌学情绪呢?作为家长、老师,如何应对孩子的厌学情况?来吧,与一附ifEDU团队的老师们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吧。 为了孩子的未来,一起分享、一起加油哦。考虑到每期文章都是分类、分期推出,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及时了解最新的系列内容,欢迎与我们一起分享。 1.现象篇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是一对孪生兄弟。厌学情绪是逃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学行为则是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人们常把逃学和厌学联系起来。厌学可表现为很多种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作业拖拉、粗心大意,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看书,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而逃学作为厌学的极端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不去上学。 厌学和逃学虽然是一种负性的情绪和行为,但还不是一种诊断名词,所以在常用的诊断标准里没有这两种现象的诊断标准。但其可能会共患某种有诊断标准的障碍如抑郁症,有时厌学和逃学反而是抑郁症等精神疾患的一种结果。

夏金校

主任医师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139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别把抑郁症不当病

别不把抑郁症不当病 抑郁症,表现为无明显原因或者因为一些不良事件诱发的心情不好,兴趣下降,精力下降,并出现躯体不舒服的症状,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干不了事。 01 许多家属为此非常不理解,说“就这么点小事,至于这么想不开吗?”“做了各种检查,不是没查出来病吗?”“有什么值得心情不好的,想开不就没事了。”“怎么这么矫情?”“心情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该上班还得上班呀。” 有些家属会说“坚强一点,克服一下,就会好起来。”大众对抗抑郁药物的了解远不如降压药,感冒药,甚至消炎药的了解多,很多人认为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非常大,就很排斥使用抗抑郁药,希望通过坚强的意志力或心理治疗克服这个疾病。由于这个病有部分自限性的可能,当疾病程度比较轻,有些会慢慢好转起来。但是当病情比较重,又持续时间很长的时候,还是建议去精神科就诊,必要的时候用上药物治疗。 举个例子,一个青年学生失恋后,开始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回忆自己从小就不被大家喜欢,把很久以前曾经发生的一次同学小矛盾,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好,导致大家都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现在看同学也不喜欢自己,让父母担心了。许多家长或亲人就认为孩子想不开,反复开导劝说,认为心眼小,想开了就好了,不愿带孩子来看精神科。只有当事情发展的不像家长预料的那样,变得越来越糟糕,甚至出现严重的自杀行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比如在单位晋升遇到困难,出现失眠,许多人认为是小心眼,以常人的思路来劝说当事人,但收效并不好时,就要小心是否患有抑郁症。 02 当情绪持续不好,每天大部分时间都高兴不起来,兴趣下降持续 2 周以上需警惕。可能就患有了抑郁症,这时患者也知道自己不应该为外界的事情所干扰,也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想开了,仍旧高兴不起来,那就不是简单的劝说就可以解决的了,就需要进行精神科专科门诊就医,必要时还得使用抗抑郁药物才能好起来。 如果抑郁情绪达到了疾病的程度,就不是简单心理问题,而是有生物学的改变。主要与大脑中某些生物指标或功能改变有关,但真正的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仍然是不清楚的,可能跟大脑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炎性因子、大脑微观结构改变等有关。 03 大众对抑郁症的了解有限,认为是想不开,问题不大,不需要治疗。其实抑郁症也是一个很严重的疾病,对社会功能的危害很大。当疾病较重时,患者痛苦难耐,甚至痛不欲生,伴随各种身体不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无法完成必要的社会功能,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运动都无法完成。 如果初期症状轻微,减少不良事件对自己的干扰,通过自我调整或者心理咨询,有些患者是可以慢慢好转起来,但是如果抑郁症状持续时间长,程度重,经过非药物治疗调整仍无法改善,就需要药物治疗,与此同时,必要的休息和积极治疗也是刻不容缓的。

夏金校

主任医师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138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长如何处理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

孩子常见的情绪问题有哪些表现: 01.固执 举个简单的例子: 家有一个熊孩子,晚上突然想吃棉花糖。但是因为天已经很晚了,父母就没有出去给他买。然后他就一直不停的说:“不行,我今天就要吃,现在就要吃!”你不给他买他就一直嚷嚷,固执得很,怎么跟他商量都不行,一点都不愿意让步。 02.与人相处时发生冲突 举例: 孩子在学校里与人相处时,常常会因为你碰了我一下,或者我碰了你一下这样的小事而发脾气,和小伙伴产生矛盾和冲突。 03.爱哭 举例: 孩子一遇到问题就会哭。比如不想上学了,从早上起床就开始一直哭。好不容易哄好了,他又说我不想吃鸡蛋不想喝牛奶,于是又开始哭,父母怎么哄也哄不好。 04.与家人对抗 举例: 父母说什么他都跟你耍脾气,你要他去做些事情,他就暴怒,跟父母吵架,甚至动手。我们常在新闻里看到,孩子与妈妈发生很大的情绪冲突,两个人你说我,我说你,互相生气,有些孩子还会动手打妈妈。 05.独自消化不会表达 举例: 有一类孩子,有了情绪后常常自己躲在房间里独自消化,不会跟父母说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心情不好等等。即便父母问他,他也会说没事儿。但具体问过之后,他可能才会说出自己与小朋友发生冲突了,但对于自己的情绪怎么样却不懂得如何表达。 我们往往会根据孩子们的种种表现, 给孩子们打上各种标签: 通常孩子们刚刚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最多会认为孩子是行为问题,不会觉得那是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科的问题。比如孩子耍脾气、攻击别人、执拗、爱哭、跟父母对抗等等。父母们被老师叫到学校,大多也是因为这些“行为问题”。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会弥散。比如孩子最初只是在家里发脾气,但慢慢会弥散到学校里,跟老师、跟同学发生冲突。然后老师会找到家长,告知孩子在学校里的种种“恶劣表现”,希望家长能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这时,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赶紧带着孩子去看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在诊断评估后,也会给孩子们打上一些“标签”。 如,动作比较刻板,不跟人打交道、兴趣狭窄的孩子可能会被诊断为自闭症;在学校里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会被诊断为多动症;还有强迫症、儿童精神分裂、对立违抗、品行障碍等精神科疾病。 当被诊断为病症后,医生会建议家长给孩子做心理咨询或者治疗。没有被诊断为病症的孩子,医生通常会指导家长,可能是家庭教育方面出了问题。 这时外面的人也会跑过来帮你归类:孩子变成这样都是父母管教不好;或者是爷爷奶奶隔代溺爱造成的...... 父母与孩子互相影响, 陷入死循环。 家长遇到这种事一定会很痛苦,因为不管在教养的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父母都很爱孩子。父母的痛苦在于:我们也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但事实却总是孩子的发展与我们的期待背道而驰。 我们都知道父母会影响和改变孩子,但其实,孩子也会影响和改变父母。 比如孩子被打上各种标签后,妈妈往往是最痛苦的。比如,她会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做好才使孩子变成了这样;比如,她会焦虑,不知道孩子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多久才能解决好;还比如,有的妈妈控制不住发脾气,因为诸如写作业这类的事情而与孩子发生争吵...... 父母因为孩子的各种“标签”而痛苦,于是对孩子施加控制和压力,然后孩子也会感到痛苦,于是又产生各种新的情绪问题,然后家长又因为这些新的问题而产生新的焦虑,父母与孩子之间来来往往陷入了死循环...... 解决问题先了解情绪的发展基础 想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用科学的角度去看情绪发展最初的状态是什么? 从精神心理角度,我们说情绪是脑的功能。就是你的大脑发育到什么样的程度,你的情绪也应该随之匹配。 爬行脑:它是最原始的部分,控制大脑许多本能功能,比如说呼吸、运动等本质的功能,主管“战或逃”机制。 举例: 如果我们抢走了一只小狗正在啃的骨头。有的小狗会冲你汪汪汪的叫,会咬你,这叫“战”的反应;另外一些小狗则会跑掉,这就是“逃”的机制。 我们在情绪的状态下,我们的脑大部分用的就是战或逃的机制。拿小朋友来讲,当情绪发生的时候,我会攻击,跟你吵架;或者逃避。用的就是爬行脑的机制(战或逃)。 情绪脑:大脑发展已经更进一步,开始控制人的情感、哺乳,在记忆中起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它会把你相关事件的记忆存储在那里,当你有相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它就会调动相类似的当时发生的情绪。 举例: 孩子放学回家,妈妈问他今天有作业吗,有的孩子只因为这一句话就会勃然大怒,书包一摔,冲着妈妈就发脾气:你管我有没有作业? 可是你问他今天有没有作业这件事情,其实是并没有伤害他的,那为什么会激惹到他呢? 很可能在他过去的经验当中,有那么一次记忆,就是他放学回家后,他本来是想先吃饭再写作业的,但是你命令他先写作业再吃饭,当时因为这个问题你们俩发生了冲突。 所以,每当你问她有没有作业的时候,他的情绪脑就会激活那部分回忆,认为你又开始要插手这件事情了。情绪脑会造成我们在很多类似的环境里,会用相似的处理模式去解决问题。所以孩子才对你发了脾气。 但父母一般是理解不了的,也许你会觉得这孩子又发神经了,然后你的脾气也上来了,两个人就又吵起来了。但是你现在学到了这个知识,就应该知道,当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你要回顾过去的亲子关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事情,然后积极与孩子沟通,解决这个情绪。 理性脑:也叫新皮层,是用来思考、观察、听和创造的。我们经常说的全脑开发,开发的就是这个理性脑。 理性脑相当于大脑的冷却剂。当我们产生情绪的时候,理性脑可以冷却我们的情绪,然后从事情的发展角度、与人沟通的角度、策略的角度等等去指导你解决问题。但是如果理性脑发展的不好,它就会失去功能,那么我们就会被情绪所掌控。 关于理性脑,孩子在六七岁之前基本没有发育好,也就是说,六七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用情绪来解决问题的。所以,家长可以多用理性脑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去刺激孩子的理性脑生长,进而开发孩子理性脑的功能。 了解了情绪发展的基础,我们还要知道, 一个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必须拥有下面五个技能: 01.执行技能 就是他当前具不具备某种执行能力。 举例: 我们有一个小朋友是书写障碍。就是他提起笔,可能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或写字的时候经常超出田字格;或者要么少一笔要么多一笔。 父母们通常不会发现孩子有书写障碍,反而会批评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你看别的孩子都写的特别工整,就你写的这么丑”。 但其实很多时候是家长误解了孩子,就是他有没有这个执行技能,有没有书写的能力。如果我们判断他是缺乏书写技能的,我们要做的则是提高他的书写技能,而不是批评他的学习态度。 02.语言处理技能 就是一个孩子能不能把你的信息理解好。 我们经常会对家长说,在给孩子发布指令的时候,指令要清晰、简短。因为有的孩子是没有这种语言处理能力的,比如你跟他讲一个复杂的长句,他没有办法抓住你句子当中的核心,更别说是来理解你语言背后的一个可能隐藏的信息了。 03.情绪管理技能 举例: 有些孩子因为一些事情哭了,你给他一个棒棒糖,他可能迅速就能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长大后,即便情绪不好了,他也会通过一些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但有些孩子是缺乏这个技能的。比如曾经有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人来找我咨询,跟我讲她的丈夫出轨了。那么按道理讲,她首先应该跟我诉说她在被欺骗的过程中有多伤心,和被欺骗的感觉。 但事实上,她没有办法跟我讲这些情绪的问题,她只能跟我讲怎么跟自己老公分财产,或者她老公是怎么跟她保证的。所以她在管理情绪方面是很麻烦的,就是一想到老公出轨这件事情,她就会控制不住的崩溃大哭,但有时又表现得很冷漠。总之她没有一个恰当的情绪管理技能让她去跟自己老公沟通这件事情。 04.认知灵活技能 开篇我们就讲了有些孩子特别固执,他想要一样东西你不给他,他就一直哭,怎么哄都哄不好,那我们说这样的孩子就非常的拧,在认知方面是不够灵活的。 05.社交技能 就是他有没有跟人沟通打交道的技能。 举例: 有些孩子与妈妈散步的时候,遇到熟人不会打招呼。你教他怎么叫人,他也不叫。那这个时候家长可能就会觉得很尴尬,自己的小孩没有教好。 但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到什么呢,就是这个孩子,他没有发展出来社交技能。所以家长应该做的,是跟他去沟通,在社交环境下,我们应当表现出来的一些素质和方法。 家长做出改变,重新认识孩子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还会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否掌握相应的技能。 比如最近我遇到的一个年轻人,20多岁了,他跟我讲他的情绪十分不稳定,有时会特别暴躁,比如正跟朋友聊着天呢,他就会突然生气。有时他又觉得特别难过,比如看看抖音视频自己就会哭很久,然后也安慰不了自己。 我问他在小的时候,当他难过了,爸爸妈妈有没有跟他沟通过,有没有帮助过他。他说,没有。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对于他的情绪问题,他都是自己独自去面对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看到情绪问题时,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情绪。看到孩子哭,大多家长也是手足无措的,要么跟孩子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啊;要么就开始训斥孩子,你不许哭之类的。 所以,如果家长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情绪问题,那么孩子处理情绪的技能自然就没有发展起来,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在对情绪发展的基础,以及父母在其中的作用有了深入了解后,接下来 家长就要做出改变, 重新认识孩子的情绪: 01.家长要认识到我们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独一无二的意思,是他不可能每一样都跟别的孩子一样。我们不能把他的问题去跟别的孩子对比。他有他好的地方,也有他可能稍微欠缺的地方。是这些好的与不好的综合起来才组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孩子。 02.家长需要训练他的五个技能 上述讲到的五个技能,家长平时要仔细去观察、记录孩子的表现,看到孩子实实在在的困扰有哪些,比如说情绪管理方面有问题,或者社交方面有问题等等。哪个方面不足就要训练他的相应技能,而不是去评价或批判他。 03.懂得暂时搁置教育计划 比如说,今天家长想让孩子完成一套额外的试卷,但因为他的情绪比较激烈,那么家长就要搁置这个教育计划,而不是逼着孩子一定要写这个试卷,然后与孩子沟通,此时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会情绪激烈,又该怎么解决。 应对问题的SPCP策略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应对孩子各种情绪问题的策略,叫SPCP策略,也叫积极合作式问题解决法(solving problems collaboratively and proactively , 缩写为SPCP)。 即:要积极合作使问题解决。 SPCP策略分为三步,虽然看起来简单,但里面蕴含了很多技巧。下面我以完整个案的形式给大家讲解: 第一步:共情和接纳 即将心比心,就是我们要帮助孩子冷静下来。 前两天一个孩子来到我的咨询室,跟我说是他爸妈让他来的,因为他已经休学一个月了。孩子在见到我的时候就跟我讲:我知道你想干什么,你就是想跟我爸妈一样想劝我上学。 那么首先我要共情他,我跟他说:你爸妈让你上学这件事情让你很烦,是吗?然后他就开始说了:对啊,很烦。然后就开始讲他为什么不上学,上学有哪些苦恼等等。 我又跟他说:哦,的确你很不容易啊,别人上学可能都没有像你这样经历过这么多挫折,是这些挫折让你暂时不想回归学校啊。 当这个孩子被共情以后,他就会跟我敞开心扉去跟我聊这些话题。 等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他自己就开始跟我去分析学校里有哪些好的东西,比如说学校可以增长知识,可以有小伙伴,将来通过学习还会找到一口饭吃。然后他也会理性的跟我讲,现在是哪些挫折让他没有办法去学校。到这时,他就开始动用他的脑子去思考上不上学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了。 第二步:界定问题的所在 就是引导孩子说出他事情的原委。 这个孩子跟我回忆他上幼儿园的时候不想上学,他的父母就是不懂得处理孩子的情绪,他一直大哭,但爸妈还是把他扔在了幼儿园里,从来没有问过他,你为什么哭,为什么不想上学,有哪些事情是爸爸妈妈可以跟你一起去解决的。 包括他上初中的时候,他的父母也是直接让他去了一所他不喜欢的学校,也从来没有跟他沟通过上学的问题,问过他的想法,他就觉得父母没有尊重过他的意愿。 当他说清楚这个原委以后,他自己其实也舒了一口气,因为他在梳理中也明白了,现在这种不上学的状态也好,跟父母搞对抗的情况也好,他明白了自己问题的真正症结在哪里。 第三步:邀请共同找出解决办法 深入地沟通之后,我会跟他讲: 你现在不上学,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比如来自父母给你的压力,因为他们希望你上学;来自伙伴的压力,因为你不上学,你跟你的伙伴就会逐渐脱节;另外伙伴的父母也会对你有不好的评价,于是不让你们在一块儿玩;再就是以后你大了,你要靠什么活着。 然后我就邀请他一起去思考去探索这些问题。慢慢的就会变成,不是我让他去上学,而是他自己认为“我的确该回到学校”;是“我”自己要上学,而不是你们让我上学。那么“我要上学”,我是要得到什么的。比如我要得到尊重,我要得到理解,同时我也需要控制我的行为,比如说之前发展出来的打游戏的一些坏行为。 至此,这个孩子通过共情接纳,界定问题所在,然后邀请他一起去开动脑筋,一起想解决办法,我们调动了他的理性脑去解决问题,所以他就不会产生情绪,也不会跟我发生冲突。 父母除了在家能做到这些事情以外,还要懂得 寻求专业的帮助, 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01.科学的评估 让专业人士去评估孩子的发展发育情况,评估孩子有没有发展性问题,包括上面我们提到的孩子情绪管控五项必备技能,以及评估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没有问题。 02.系统的心理咨询与训练 训练师及咨询师会根据孩子发展的欠缺能力,科学设计训练内容,同时通过心理咨询来缓解孩子因能力不足而带来的情绪困扰。 03.脑电生物反馈技术 我们还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比如脑电生物反馈技术,它可以刺激神经元的发育,促进大脑皮层的结构更加完善,提高应对任务的能力及情绪调节能力。 04.经颅磁技术 它可以直接刺激神经元的传导信号,改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影响情绪的神经递质),通过对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的改变来提高脑功能。 以上我们从“孩子常见的情绪问题”讲到“情绪发展的基础”,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家长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并在最后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应对问题的SPCP策略”,以及“从专业角度可以给孩子哪些帮助”。 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指南,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并能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

夏金校

主任医师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138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