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朱玥

精神疾病如何治疗?

精神疾病如何治疗?

首先建议患者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精神心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及时选择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咨询。其次,建议家属重视患者精神或心理状态的改变,在患者寻求治疗或康复途中提供帮助和支持;如果家属因为照料患者感到困惑或压力重重,建议家属咨询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精神科医生将综合考虑疾病特征、患者个体因素、不同治疗方式的特点以及患者的治疗偏好等因素,选择某种治疗或几种方式联合治疗,目标是尽量使每位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收益。

 精神疾病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不同疾病有相应治疗药物,例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镇静助眠药、抗痴呆药等。其中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包括传统药物及新型药物。新型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更少,部分药物有更多剂型供患者选择,例如:肠溶片、缓释片、口服液、滴剂、长效针剂等,其中部分抗精神病药的长效针剂可间隔1月或3月注射一次,为不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心理治疗:包括个体治疗、家庭治疗、夫妻治疗、团体治疗等,又分为不同学派取向的治疗。
物理治疗: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反射治疗,光照治疗,经络氧治疗等。不同治疗方式有对应的适应症。
除上述常用治疗方式外,精神疾病的治疗还包括工娱治疗、森田疗法、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另有一些患者自助组织,例如酒精依赖患者的匿名戒酒者协会(AA)。此外,为了支持照料者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也扩展衍生出一些医患家属联谊会的形式,例如痴呆家属联谊会、进食障碍家属联谊会等形式。

接受治疗的途径?

包括门诊治疗、封闭式住院治疗、(半)开放式住院治疗、日间康复治疗等多种。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不只是“失眠”-- 睡眠周期性波动,警惕双相障碍可能

双相障碍患者在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期间主要表现为情绪亢奋或容易激惹、言语及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睡眠方面常见睡眠需要减少,每晚只睡3-4个小时就足够,白天仍然精神饱满。然而,有部分双相障碍患者的睡眠表现为奇怪的周期性循环,却很少引起患者的重视,常导致延误就诊。 案例1:一位来诊的37岁女性,主要症状是“每个月有1/3时间睡不着(失眠),1/3的时间睡不醒(嗜睡),还有1/3的时间睡眠正常”。经过仔细询问,这位患者回忆起多年来在失眠期间感到情绪“亢奋”,精力充沛,做事积极,工作效率高;而嗜睡期间情绪低落、多卧床不愿出门,经常请病假休息。病情常年累月如此循环,患者却并未重视,直到患病的同事建议才得到诊疗。而这位患者当前正考虑怀孕事宜,目前却必须完成治疗后才能考虑怀孕了。如果能尽早意识到睡眠异常也需要就诊,就能更早完成治疗周期,不至于延误高龄产妇的备孕计划。 案例2:另有一位25岁年轻男性,回忆自己从初中开始就有睡眠的周期性循环,模式大致为“情绪低落(失眠)——情绪“亢奋”(睡眠正常)——情绪正常”,但并未重视,如此持续多年,直到病情加重后才就诊。 案例3:一位60多岁中老年女性患者,患有双相障碍几十年,常年服用心境稳定剂,至今仍觉得自己只在春秋冬三季容易“抑郁”,而矢口否认自己有(轻)躁狂的问题。患者对于抑郁期间自己的表现能够清晰描述“起不来床,不想动,不愿说话,能连续睡几天,浑身没劲,就诊都困难”;而对于自己轻躁狂发作期间表现认为“很正常啊,挺开心的”,唯一承认的变化是“可以起得来床了,不需要睡那么多觉了”。 可见,上述几位双相障碍患者在病情波动时都伴有睡眠异常,然而患者往往容易忽视自身情绪变化,只注意到睡眠形式或质量的改变。对于一部分没有意识到自身(轻)躁狂表现属异常的患者,如果能因为睡眠原因及时就诊,会为及时诊疗提供宝贵机会。建议患者或家属如果发现自己或亲人有类似情况,及时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咨询,高度警惕是否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朱玥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49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失眠”背后需留意哪些精神问题?

睡眠是一种生理现象。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睡眠中的梦境还具有积极的心理学意义。长期“睡眠不好”、“失眠”,会对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临床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从而影响日常能力的一种主观体验。 许多门诊患者因为“睡眠不好”来诊,认为自己“只是睡不好,开点睡眠药就行!”。然而,“睡眠不好”真的只是睡眠问题么?简单服用睡眠药是不是一定能解决问题? 1.失眠背后的情绪杀手 精神科门诊的失眠患者,首先要排除失眠是否由于精神心理疾病引起。例如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就诊原因是“睡眠不好”,以早醒、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等类型常见,少数不典型的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度(嗜睡),每天睡十几个小时。焦虑障碍患者也可能出现睡眠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噩梦等睡眠问题。其他严重精神疾病也可能以睡眠差为初始症状,或以失眠作为病情波动、疾病复发的信号。 双相障碍患者在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期间常见睡眠需要减少,每天只睡3-4个小时,白天仍然精力充沛,活动增多。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睡眠表现为随着情绪的高低起伏而出现周期性循环波动,需要高度警惕是否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2.失眠可能是严重精神疾病波动或复发的早期信号 部分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坚持服药、病情维持平稳,但某段时间可能在一些外因影响下、或者没有明确诱因的情况下,出现了失眠表现,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总时长减少、夜间易醒等表现。若失眠现象持续加重,部分患者后续将出现病情波动;另有部分患者在当前失眠的背后其实已经出现少量凭空听到声音、疑心等症状,只是由于症状表现轻微或患者回避等原因(患者可能并不认为这是问题,不愿暴露自己的所听所感所想、甚至有意回避家属,也会让失眠现象看起来只是“单纯的失眠”),没能被家属发现。重点是:失眠现象往往容易被识别,并且可能是精神疾病波动或复发的早期信号,请留意并及时与专科医生沟通。 3.影响睡眠的其他常见原因 一些老年患者,外科手术后出现睡眠节律紊乱——白天睡、晚上活动,同时有明显的意识不清、注意力涣散等表现,要警惕是否出现了术后意识障碍,建议及时请精神专科医生会诊处理。另有一些患者,因睡眠不好反复就诊检查,都未发现明确原因。后经睡眠监测发现存在睡眠呼吸暂停。引起失眠的原因还有多种,例如脑外伤、肿瘤、感染等损害了大脑特定部位后,都可能导致失眠;酒精或药物滥用的患者也可能出现失眠。可见,“睡眠不好”并非真的只是睡眠问题,需要专科医生判断并及时进行相应治疗。 当然,有一类失眠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睡眠问题”。当引起失眠的各种原因都被排除或者被治愈后,仍遗留有失眠的症状,可能考虑为“原发性失眠”。除了注重睡眠卫生,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或睡眠行为治疗,辅助按摩等,提高生活质量。

朱玥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48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焦虑症如何治疗?需要治疗多久?

焦虑症患者应当首先在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接受全面检查评估,明确当前诊断(是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或特定恐怖症如社交恐怖症、广场恐怖等)及病情严重程度。根据检查评估结果,可以结合个人治疗偏好,与医生协商共同确定相应治疗方案:例如是选择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或建议二者同时进行。 焦虑症规范化治疗有据可循,目前国内外都有相应治疗指南可供参考。焦虑症的药物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有些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感觉症状明显改善、就匆忙减药或停药,并不推荐此种做法。不建议在急性期治疗后很快减药或停药,足够长的维持治疗期能够更好地预防复发、长期维持病情稳定。我国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指南提示,“维持治疗8个月或更久可降低复发的危险性”,如果急性期治疗有效,推荐继续维持治疗至少1年。如果焦虑症复发过多次,一旦停药就出现病情波动,或症状长期慢性存在,则建议维持服药更长时间,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因此,焦虑症的治疗时长,既要遵循规范化的治疗指南,也要充分考虑患者个人及病情特点,精神科医生会综合上述因素给出适患者个人的建议。 如果想要减停药物,切记不能骤减骤停。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

朱玥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50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