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刘瑞立

怀孕常识

怀孕常识
孕前注意
怀孕的最佳季节:5~7月是受孕的最佳时间。准妈妈在5~7月怀孕,到来年的3~5月生育,这样孩子出生正好跨过严寒,又避开酷暑,婴儿的护理相对比较容易。且此时正值春夏交替,各种水果、蔬菜比较充足,将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怀孕的妈妈要吃这些水果
1.【柠檬】帮助钙吸收,降血压、健脾开胃、祛暑安胎;
2.【香蕉】消除水肿、稳定血压、保护肠道;
3.【红枣】益智健脑、养血安神、增强免疫力;
4.【火龙果】美容养颜、减肥、抗衰老;
5.【木瓜】舒筋活络、软化血管、美容养颜、调理肠胃;
6.【板栗】补充叶酸;
7.【橙子】补充VC。
18种可能会致流产,致宝宝变傻的食物
1.螃蟹;2.甲鱼;3.薏米;4.马齿苋;5.罐头食品;6.菠菜;7.巧克力和山楂;8.猪肝;9.久存的土豆;10.热性作物;11.味精;12.桂圆荔枝;13.石榴;14.腌制酸菜;15.西瓜;16.浓茶;17.咖啡可乐型饮料;18.饮酒。
准妈妈们动起来
研究发现准妈妈孕期多做运动婴儿智商更高,强调了母亲的重要作用,而父亲影响非常小,每天做30分钟运动的孕妇生出的宝宝比每天都坐着的孕妇生出的孩子智商高出八个点。
孕妇的肚皮不可随意抚摸
孕妇怀孕不到36周,千万不要频繁摸肚皮,这样会引起子宫收缩,可能导致婴儿早产。不当手法还可造成脐带绕颈、胎位不正。专家推荐以下3种方法抚摸:1、来回抚摸法;2、触压拍打法;3、推动散步法。
妈妈快乐让BB更漂亮
研究表明,妻子怀孕时,脸上一直洋溢着即将做母亲的幸福微笑,生的宝宝都很漂亮。这就是准妈妈好心情起的作用。为什么心情会影响长相?情绪变化与分泌有关,情绪紧张或激动时,体内一种叫乙酰胆碱的物质释放增加,会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遗传是基础,好心情加分。
洗完头能用电吹风吗
电吹风某些部件由石棉做的,吹出的热风中有石棉纤维粒,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血液,经胎盘循环进入胎儿体内诱发胎儿畸形。据统计经常使用电吹风的孕妈妈,胎儿畸形的发生率要比正常孕妇高1倍以上。吹风机工作时会形成电磁场,电磁场的微波辐射对孕妇和胎儿都不利。
孕妇宜多吃板栗
板栗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叶酸、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锌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脾养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之功效。孕妇常吃可健身壮骨、利于骨盆发育,消除疲劳和水肿,缓和情绪,能促进胎儿发育,预防流产、早产,增强生殖功能,有助孕妇预防妊娠纹的出现。
妈妈吃啥让宝宝更聪明呢
各位准妈早,孕期饮食除了营养全面外多吃以下补脑食物,可促进胎儿脑部发育,让你的宝宝更聪明:深色绿叶菜,鱼类,大蒜,鸡蛋,豆类及豆制品,核桃和芝麻,柠檬(提高接受力)菠萝(提高记忆力)和香蕉(提高创造力)。
孕妈春季注意4大事项
防水痘:春季高发,孕妇抵抗力低,一旦感染对胎儿极不利。
防风疹:春季发病为主,会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或胎儿死亡。
防紫外线:春季干燥,孕产妇皮肤易干燥、有脱屑。春季阳光紫外线含量最高,要预防面部皮炎。
防甲流:孕妇是甲流高危人群,且易出现并发症,要重视。
将“胎位不正”扼杀在萌芽之中
想顺产最怕胎位不正,如孕30~34周胎位仍然不正,可通过以下两矫正法;1、侧卧式:习惯左侧卧睡,可换右侧,7天一疗程;2、膝胸卧位式:跪在床上,头挨床,胸部尽量与床贴紧,臀部抬高,大腿与小腿成直角。早、晚各1次,每次1 5分钟,7天一疗程,再复查胎位。
孕期体重都长在哪儿了
一般孕期体重增长10-12.5kg。
主要是:血液组织液约3kg,胎儿约3.5kg,子宫及乳房约2.5kg,胎盘约0.5kg,羊水约0.5kg。
最初3个月体重增长不明显,但在怀孕中期,体重会明显增加,一般会增加7-9kg。到最后3个月体重增加速度会稍慢,每个月增加约1kg。
每个月的胎儿像什么果蔬
孕2月:像葡萄,BB有心跳;
孕3月:像李子,BB眼睛形成;
孕4月:像西红柿,BB胎盘工作;
孕5月:像西柚,BB头发生长;
孕6月:像茄子,BB会吃手和打嗝;
孕7月:像卷心菜,BB脂肪累积;
孕8月:像密瓜,BB胎盘成熟;
孕9月:像免面条瓜(金瓜),BB丰润;
孕10月:像西瓜!
孕期各种营养的补充时间表
0-8周:补叶酸,防畸形。
9-12周:补镁和维生素A。
13-16周:补碘,胎儿甲状腺工作需要。
17-20周:维生素D和钙。
21-24周:补铁。
25-28周:补食物纤维,防便秘。
29-32周:补不饱和脂肪酸。
33-36周:补蔬果。
37-40周:补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
准妈妈饮食参考
孕期营养--每天3-5两主食,少量多餐,三正餐+三加餐;宜清淡、少盐少糖少油;保证每天一斤绿叶菜+俩水果+一个鸡蛋+半斤牛奶+二两瘦肉;每周两次深海鱼。此外每天需饮用1500ml白水。
三美食,远离难看妊娠纹
西红柿含丰富茄红素,其抗氧化能力是维他命c20倍,防妊娠纹很强。注意西红柿性寒,食用前先吃点其他东西;
猪蹄含丰富胶原蛋白质,有效对付妊娠纹。但其脂肪含量较高,不要吃过多;
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预防色素沉淀,有效减轻妊娠纹。但脾胃虚寒准妈不可多吃。
孕妇爬楼梯是否有助于分娩
准妈妈爬楼梯的确有助于分娩,产科医师非常赞同准妈妈做此项运动,即使在产前一两周进行也是有益的。因为在爬楼梯的时候,可活络筋骨,使腿部肌肉牵扯到腹部下部,刺激子宫收缩,促进分娩过程,其运动量和活动度比散步要大。
母乳喂养产前必做准备:
孕8月起按摩乳房乳头,增强乳房血液循环,分泌更多催乳素催产素,帮助产后催乳。
孕7-8月起每天用小毛巾蘸温开水轻擦乳头,防吸吮乳头皲裂。
凹陷或平扁乳头设法慢慢拉出。
孕8月可从乳晕向乳头挤奶,如有黄色液体挤出,其成分与生产后头5天的初乳相同,乳管就通畅了。
临产征兆,准妈妈你得了解
临产征兆有那些?为了让孕妈咪及其家属对分娩有充分的准备,了解临产的征象十分必要。孕妈咪在临产时主要有以下三大信号:见红、阵痛、破水~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待产包八大件
妈妈:1. 户口,身份证,生育服务证等。2. 哺乳衣。3. 防溢乳垫。4. 产褥垫,卫生纸。5. 吸奶器。6. 吸管。7. 月子鞋。8. 毛巾,水盆。
宝宝:1. 连体衣,和尚服。2. 纸尿裤。3. 尿布。4. 红屁股膏。5. 喂奶装备。6. 擦奶巾。7. 湿纸巾。8. 襁褓。
产房里的那些尴尬事
你会被脱光光;
你会被肛检;
你会被剃阴毛;
你会被插尿管;
可能是男医生接生;
你会大小便失禁;
你会被灌肠;
你会被会阴侧切;
你会大喊大叫,毫无形象......
月子期间10注意
一定要休养一个月,产后两周忌随便走动。
产后要紧绑腹带,防止内脏下垂。
前两周只能用温酒水擦澡。
洗脸刷牙须用烧开的水放温再用。
严禁洗头。
不能抱孩子,喂奶应侧躺。
不能亲自为孩子洗澡。
要有安静,舒适的环境,不能吹风。
不能爬楼梯。
不要流泪,少用眼。切记了!
坐月子到底要多少天
传统认为是一个月,即30天。实际上,坐月子精确的时间应该是长达42天。因为,产妇子宫体的回缩需要6周时间,才能恢复到接近非孕期子宫的大小,产后腹壁紧张度的恢复也需6—8周时间。所以,坐月子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30天,而是42天。
容易导致回奶的食物
1.豆豉;2.乳鸽;3.太咸的或者腌制的食物;4.大麦茶;5.全麦麦片;6.韭菜;7.苦瓜汤;8.巧克力;9.香椿;10.麦乳精;11.麦芽;12.花椒;13.猪肝、鸡肝等肝类;14.山楂;15.地瓜;16.柚子;17.鳖;18.西梅;19.提子;20.人参;21.豆角。
产后必知:少喝浓汤
脂肪含量很高的汤,如猪脚汤、肥鸡汤等,有人认为这样的汤最补,殊不知,产妇食用过多高脂肪食物,目前正在开展第一季美腿丝袜大赛,海量妹子美女上传自己的美腿丝袜自拍求打分求交往关 注账号zxzx33后回复关键字美腿即可收看大量美腿丝袜细节还等什么赶紧来吧!会使奶水脂肪含量增加,不能让婴儿很好地吸收营养,还易使发生腹泻,产妇也易引起肥胖。应该多喝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清汤,如精肉汤、蔬菜汤、蛋花汤、鲜鱼汤等。
产后红糖水别喝太久
红糖益气养血、活血化淤,可助产妇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补血,促进恶露排出,利于子宫复位。但过多饮用红糖水,不仅会损坏产妇牙齿,如果夏天坐月子,喝多会导致出汗过多,使身体更虚弱。另外会增加恶露血量,造成继续失血,引起贫血。产后喝红糖水的时间,应以7-10天为宜。
产后妈妈坐月子的特效食谱
山药红豆汤:消除水肿+促进血液循环——山药200克,红豆30克,红糖2大匙:
1.山药切小块。红豆浸泡于水中4小时,捞起。
2.红豆与4杯入锅,以大火煮滚,转小火煮5分钟后,熄火焖30分钟。
3.转大火加山药,煮滚后转小火续煮5分钟,熄火,焖10分钟。
4.加入红糖调味。
5种蔬菜让新妈妈变“奶牛”
1.莲藕(含大量淀粉、维生素和矿物质,行血化淤,清热生乳) 2.黄花菜(含蛋白质及磷、铁、维A、C等,尤其适合做汤) 3.黄豆芽(含大量蛋白质、维C、纤维素等) 4.海带(含碘和铁较多,多吃能增加乳汁中的含量) 5.莴笋(含矿物质钙、磷、铁较多,清热、利尿、活血、通乳)
母乳解冻注意事项
1.先用凉水冲洗,再放入稍烫的水中。
2.不要直接放入微波炉或用火加热,这样会破坏母乳中的营养成分。
3.不要直接喂宝宝,要再加热到适宜宝宝饮用的40度。
4.只能保鲜24小时,否则要扔掉。
5.可能会出现分层现象,或因分解而发蓝、黄、棕,这都是正常现象,摇匀即可。
新生儿照顾必修10门课
第1门课 哺喂母奶或配方奶。
第2门课 睡觉。
第3门课 宝宝哭泣与抱法。
第4门课 换尿片。
第5门课 洗澡。
第6门课 宝宝的穿衣哲学。
第7门课 脐带护理。
第8门课 便便和疾病。
第9门课 亲子互动。
第10门课 婴儿用品消毒。
孩子营养状况公式
考普氏指数:
体重/克÷(身长/厘米×身长/厘米)×10,如3个月婴儿体重6000克,身长62厘米:6000÷(62×62)×10≈16;根据考普氏指数标准,指数达22以上表示太胖;20-22为稍胖;18-20为优良;15-18为正常;13-15为瘦;10-13为营养失调,10以下表示营养重度失调。
照顾新生BB的15个贴心之举
单独小床
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不需要用枕头
选择纯棉衣物
衣服单独清洗
勤洗小屁屁
奶瓶消毒后再用
吃奶后拍嗝
及早出去晒太阳
勤剪指甲
每天洗澡
鼻孔别随便抠
坚持抚触
注意清洁乳头
布尿布配合隔尿垫巾使用
新生BB护理10大禁忌
忌用塑料薄膜做婴儿尿布
忌拧捏婴儿脸蛋
忌让婴儿睡在大人中间
忌用洗衣粉洗婴儿衣服
忌剪婴儿眼睫毛
新衣物宝宝不能直接穿
忌久留婴儿头垢
忌拍打婴儿的后脑、后背
忌在婴儿卧室放花卉
忌给婴儿洗澡过多
塑造“绝世好BB”饮食6步曲
雪白肤色,吃番茄、葡萄、柑橘、冬瓜、洋葱、大蒜、苹果、梨
光滑皮肤,吃动物肝脏、蛋黄、牛奶、胡萝卜、干果
乌发,多吃瘦肉、鱼、紫菜、核桃、芝麻、玉米及绿色蔬菜
乌亮双眼,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高个,多吃虾皮、蛋黄
聪明伶俐,多吃含碘食物
妈妈感冒不能给BB喂奶
错!一般感冒多为上呼吸道感染,且多为病毒所致。母亲有明显感冒症状时,孩子实际早已通过空气和接触被传染了。不给孩子喂奶已起不到减少感染的作用。相反,母亲自身抵抗力不断形成,母乳中也会有一定量的抗体,哺乳反而能提供抗体,增加孩子抵抗力。
闻屁识病
放屁多的现象在婴儿期极为常见
宝宝爱放屁并有酸臭味,这说明是宝宝消化不良的表现,应减少奶量,加喂开水减少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断断续续不停地放屁,但无臭味,这种情况是孩子饿了,应及时喂食
多屁多粪便,常由于孩子多食了淀粉含量高等食物引起,这时应减少摄入高淀粉的食物。
早教效率最高的时间表
①6个月: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
②9个月至1岁:分辨多少、大小的。
③2-3岁:学习口头语言。
④2.5~3.5:形成卫生作息习惯。
⑤4岁前:形象视觉发展。
⑥4-5岁:学习书面语言。
⑦5岁左右:掌握数学概念,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⑧5~6岁:掌握语言词汇能力。
让宝宝更聪明的11个简单方法
1.多和宝宝说话。2.多抚摸宝宝。3.多回应宝宝的呼唤。4.多让宝宝动手动眼。5.多爬。6.多搭积木。7.多看图大、画面清晰、色彩鲜艳的书。8.多给宝宝唱儿歌。9.多和宝宝一起整理玩具。10.多让宝宝玩“肮脏的游戏”,如玩沙子、泥巴等。11.让宝宝多一点情感体验
宝宝多大可以开始刷牙
A:从宝宝出生后,干净柔软的纱布缠绕在手指上,为宝宝清洁牙龈。
B:萌出第一颗乳牙时,用指套牙刷。
C:长出四五颗乳牙时,可以使用硅胶牙刷。
D:乳牙长齐时,可以尝试使用单排的软毛婴幼儿牙刷。
E:3岁就可用有两排的软毛宝宝牙刷了.
清洗宝宝衣服的神奇窍门
宝宝每天活动量都很大,容易出汗,细菌滋生较快,宝宝的衣物如果没有清洗干净,容易引发的问题可大可小,而且宝宝的衣服大多是用棉布做的,棉料质地不是很好清洗,尤其是有吐奶、溢奶、粪便沾到衣物的状况,将小苏打调成浓稠状涂在弄脏处,静置一个晚上,第二天洗,非常干净。
小宝宝"春捂"注意四讲究
①穿衣"下厚上薄":早春要注重对BB下部,尤其腿脚的保暖,免受风寒
②把握时机:冷空气来临前,适当的"捂",可将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门外
③视气温高低及时加减衣服:昼夜温差大于8℃就要"捂";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
④做到"三暖":背暖、脚暖、腹暖 .
宝宝断奶的具体方法
先停早晨的母乳,最后停晚上的一顿母乳;
让孩子自己睡或与家里其他人睡;
母亲避免与孩子一起坐在以前喂母乳时常坐的地方;
若孩子不吃母乳不午睡,带他玩一会转移注意力;
快到吃奶时间喂其他食物;
建立新的、与吃奶没关的入睡方式,如讲故事、听音乐等。
辅食添加顺序
4个月前纯母乳;4-6个月:米糊(粉)、蛋黄,6个月前不能吃蛋清;6个月后可以添加菜泥和青菜粥、水果泥、混合果汁、豆浆和鱼肝油等(鲜榨果汁要1:1兑水稀释);7-9个月:可以加肉泥、肝泥、豆腐、面片、菜粥(勿添加任何佐料,包括盐和糖);9月后慢慢过渡到成人食品,要清淡且循序渐进。
新妈妈如何给婴儿洗澡
给新生儿洗澡最好一天一次,室温保持在26℃~28℃,水温在38℃~50℃之间,选用婴儿专用的浴液,擦洗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并在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擦洗臀部及会阴部,以保证新生儿舒适、干净。每次洗澡的时间安排在喂奶前1~2小时,以免引起吐奶。
婴儿的“通用语言”
澳大利亚悉尼32岁的女子,发现了一种婴儿的“通用语言”,她识别出5个独特的“单词”:
neh表示饿了 (音似“呢”);
owh表示累了 (音似“嗷”);
eh表示要打嗝 (音似“咿”);
eairh表示着凉了 (音似“咿尔”);
heh表示不舒服 (音似 “嗨 ”) 仅供参考。
孩子吃饭9禁 家长需警惕
第一“禁”:偏食。第二“禁”:蹲食。第三“禁”:暴食。第四“禁”:咸食。第五“禁”:快食。第六“禁”:甜食。第七“禁”:看食(边吃饭边看电视)。第八“禁”:走食(乘车走路吃东西)。第九“禁”:笑食(吃食时嬉笑打闹)。
带孩子上街的生活教育
培养观察力:可要求他把见到的事物记下来。
介绍知识:结合城市的发展史及名胜古迹,向孩子讲一些历史知识。
正确选择商场:多进书店、文具店,让孩子感受知识给人们带来的无穷力量。
教会孩子合理地花钱。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坐车排队、与人打交道要用礼貌用语等。
新爸妈必知的宝宝长牙5大阶段
1.2颗牙期,4-8个月,可吃马铃薯泥、蛋黄泥等
2.4颗牙期,8~12 个月,可吃肉泥、豆腐等
3.6~8颗牙期,9~13个月,可吃水蒸蛋,蔬菜等
4.8~12颗牙期,13~19 个月,可吃软饭、肉片等
5.12~20颗牙期,16~20个月,可吃米饭、面条等。
宝宝1周岁内不要吃蜂蜜
百花盛开时,尤其夏季,蜜蜂难免采集一些有毒植物的蜜腺和花粉,若正好吃了致病作用花粉酿制成的蜂蜜,就会使人得荨麻型风疹。而食用含雷公藤、山海棠花的蜂蜜,则会使人中毒。科学家建议,为防患于未然,使婴幼儿健康成长,对1周岁以内的婴儿,以不喂食蜂蜜为宜。
育儿须知
一、夜晚开灯睡觉降低孩子免疫力。
二、10月内的孩子禁止摇晃,伤害大脑,最重可致颅内出血和轻微脑震荡。
三、太阳直晒脚心、妈妈的微笑提高孩子免疫力。
四、孩子六岁前用很热的水烫脚,会造成偏平足。
五、孩子如果内八字,反穿左右鞋几个月后能扳过来。六、看电视多的孩子脾气暴燥。
小婴儿不要再摇了
抱着孩子不断抖动,哭得越凶,抖的越厉害,直到孩子睡去,实际上孩子是被抖晕过去了。婴幼儿在一岁半前是脑发育高峰,而且出生后额叶未完全发育,脑组织的发育慢于颅骨的发育,因此颅内空腔较大,剧烈的活动头部会导致“摇拨浪鼓效应”,而最常见的是硬膜下积液。(北大医院儿科)
发烧宝宝食谱:
米汤:将大米煮烂去渣,加入少许白糖;
绿豆汤:将绿豆煮烂,取其绿豆汤,加入适量冰糖;
鸡蛋羹:取1-2个鸡蛋打匀,加适量温水蒸熟;
西瓜汁:可促进毒素的排泄;
鲜梨汁:适于发热伴有咳嗽;
鲜苹果汁:含有维生素C,可中和体内毒素
夏季宝宝巧喝水,远离7种小闹病
夏季天热,宝宝患病容易脱水,怎样喝水最科学?
腹泻、呕吐:喝白开水、小米汤、苹果水、胡萝卜水;
解暑:白开水、西瓜水、酸梅汤;
感冒、发烧:白开水、鲜果汁、淡盐水;
咳嗽痰多:白开水、梨水、荸荠水;
便秘:白开水、白萝卜水、青菜水。
驱蚊小秘方
宝宝皮肤娇嫩,驱蚊最好不用化学品:准备一个可喷水的化妆小瓶,五片复合维生素b,既可。将水灌入小瓶,后放进药片,摇匀,睡前将小瓶对准胳膊、腿、身体等部位喷一下即可。因蚊子害怕复合维生素b的味道。止痒秘方:把一颗蒜瓣掰开,用断面涂抹蚊子咬的包,可迅速止痒。
消除宝宝红屁股的小偏方:
茶油:茶油是天然的高级木本植物油,涂在宝宝的小屁屁上有吸收快、不油腻、无异味等特点。对宝宝的“红屁股”有明显疗效。
香油:用棉花蘸香油擦在坏的屁屁上,如果可以,把棉花也留在那里。经过两三天的时间调理宝宝的小屁股就白嫩如初了。无副作用供参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一、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 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将其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还存在其他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1亿(约占总人口的15.5%),65岁以上人口近1.4亿(约占总人口的10.1%),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早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据估算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 000万,骨量减少者已超过2亿人。尽管缺乏新近的流行病学数据,但估测我国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人数已远超过以上数字。 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 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国内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8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表明:1990-1992年间,50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生率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2002-2006年间,此发生率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分别增加了1.61倍和2.76倍。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仍将处于增长期。据估计,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约为269万例次,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高于前列腺癌。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据2015年预测,我国2015、2035和2050年用于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的医疗费用将分别高达720亿元、1320亿元和1630亿元。 然而,必须强调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需加强对危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识别,即使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率在地区间、城乡间还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诊治率均较低。即使患者发生了脆性骨折(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仅为2/3左右,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尚不足1/4。鉴于我国目前骨质疏松症诊治率过低的严峻现实,本指南建议在医疗卫生工作中重视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防治,注意识别高危人群,给予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 二、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骨骼需有足够的刚度和韧性维持骨强度,以承载外力,避免骨折。为此,要求骨骼具备完整的层级结构,包括Ⅰ型胶原的三股螺旋结构、非胶原蛋白及沉积于其中的羟基磷灰石。骨骼的完整性由不断重复、时空偶联的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维持,此过程称为“骨重建”。骨重建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等组成的骨骼基本多细胞单位(basic multicellular unit, BMU)实施。成年前骨骼不断构建、塑形和重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正平衡使骨量增加,并达到骨峰值;成年期骨重建平衡,维持骨量;此后随年龄增加,骨形成与骨吸收呈负平衡,骨重建失衡造成骨丢失。 适当的力学刺激和负重有利于维持骨重建,修复骨骼微损伤,避免微损伤累积和骨折。分布于哈佛管周围的骨细胞(占骨骼细胞的90%~95%)可感受骨骼的微损伤和力学刺激,并直接与邻近骨细胞,或通过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与其他骨细胞联系。力学刺激变化或微损伤贯通板层骨或微管系统,通过影响骨细胞的信号转导,诱导破骨细胞前体的迁移和分化。破骨细胞占骨骼细胞的1%~2%,由单核巨噬细胞前体分化形成,主司骨吸收。破骨细胞生成的关键调节步骤包括成骨细胞产生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体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NF-κB) ligand,RANKL]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上的RANK结合,从而激活NF-κB,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破骨细胞的增生和生存有赖于成骨细胞源性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CSF)与破骨细胞的受体c-fms相结合。成骨细胞分泌的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也作为可溶性RANKL的受体,与RANK竞争性结合RANKL,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RANKL/OPG的比值决定了骨吸收的程度,该比值受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 25双羟维生素D[1, 25-dihydroxyvitamin D, 1, 25(OH)2D]、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等的影响。骨吸收后,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能感知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的梯度变化而被募集。成骨细胞由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成,主司骨形成,并可随骨基质的矿化而成为包埋于骨组织中的骨细胞或停留在骨表面的骨衬细胞。成骨细胞分泌富含蛋白质的骨基质,包括Ⅰ型胶原和一些非胶原的蛋白质(如骨钙素)等;再经过数周至数月,羟基磷灰石沉积于骨基质上完成矿化。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的数量增加、凋亡减少、寿命延长,导致其骨吸收功能增强。尽管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亦有增加,但不足以代偿过度骨吸收,骨重建活跃和失衡致使小梁骨变细或断裂,皮质骨孔隙度增加,导致骨强度下降。雌激素减少降低骨骼对力学刺激的敏感性,使骨骼呈现类似于废用性骨丢失的病理变化。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方面由于增龄造成骨重建失衡,骨吸收/骨形成比值升高,导致进行性骨丢失;另一方面,增龄和雌激素缺乏使免疫系统持续低度活化,处于促炎性反应状态。炎性反应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7、IL-17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 均诱导M-CSF和RANKL的表达,刺激破骨细胞,并抑制成骨细胞,造成骨量减少。雌激素和雄激素在体内均具有对抗氧化应激的作用,老年人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持续增加,使睾酮和雌二醇的生物利用度下降,体内的活性氧类(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ROS)堆积,促使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凋亡,使骨形成减少。老年人常见维生素D缺乏及慢性负钙平衡,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年龄相关的肾上腺源性雄激素生成减少、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功能下降、肌少症和体力活动减少造成骨骼负荷减少,也会使骨吸收增加。此外,随增龄和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引起的氧化应激及糖基化增加,使骨基质中的胶原分子发生非酶促交联,也会导致骨强度降低。 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图1)。遗传因素主要影响骨骼大小、骨量、结构、微结构和内部特性。峰值骨量的60%至80%由遗传因素决定,多种基因的遗传变异被证实与骨量调节相关。非遗传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疾病、药物、跌倒相关因素等。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基因-环境因素等微小作用积累的共同结果。 图片 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一)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也有多种骨骼外的危险因素与骨折相关。因此,临床上需注意识别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骨折的危险因素,筛查高危人群,尽早诊断和防治骨质疏松症,减少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表1)。 图片 1. 不可控因素 主要有种族(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白种人高于黄种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老龄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2. 可控因素 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等。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二)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骨质疏松症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对个体进行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能为疾病早期防治提供有益帮助。临床上评估骨质疏松风险的方法较多,这里推荐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 OSTA),作为疾病风险的初筛工具。 1. 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 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是根据患者简单病史,从中选择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问题,由患者判断是与否,从而初步筛选出可能具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该测试题简单快速,易于操作,但仅能作为初步筛查疾病风险,不能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具体测试题见(表2)。 图片 2.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 OSTA基于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绝经后妇女的研究,收集多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并进行骨密度测定,从中筛选出11项与骨密度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再经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能较好体现敏感度和特异度的两项简易筛查指标,即年龄和体质量。计算方法是: OSTA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2,结果评定见(表3)。也可以通过简图(图2)根据年龄和体质量进行快速查对评估。 图片 图片 OSTA主要是根据年龄和体质量筛查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但需要指出,OSTA所选用的指标过少,其特异性不高,需结合其他危险因素进行判断,且仅适用于绝经后妇女。 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推荐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根据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股骨颈骨密度建立模型,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髋部骨折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前臂、髋部或肩部)的概率。针对中国人群的FRAX可通过登陆以下网址获得:http://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country=2。]]> FRAX 工具的计算参数主要包括部分临床危险因素和股骨颈骨密度(表4)。FRAX 工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图片 (1) 应用人群:不需FRAX评估者:临床上已诊断骨质疏松症(即骨密度T-值≤-2.5) 或已发生脆性骨折者,不必再用FRAX评估骨折风险,应及时开始治疗。 需要FRAX评估风险者:具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危险因素,未发生骨折且骨量减少者(骨密度为T-值-1.0~-2.5),可通过FRAX计算患者未来10年发生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部骨折的概率。对于FRAX评估阈值为骨折高风险者,建议进行骨密度测量,并考虑给予治疗。 FRAX工具不适于已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人群。 (2) 地区、人种差异问题:FRAX的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基于来自欧洲、北美、亚洲、澳大利亚等多个独立大样本前瞻性人群研究和大样本的荟萃分析,因此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针对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正在进行中,初步研究提示目前FRAX预测结果可能低估了中国人群的骨折风险。 (3) 判断是否需要治疗的阈值:建议给予患者治疗的FRAX阈值,尚存争议,有研究认为不同国家、性别、不同年龄段应有不同的干预阈值。美国指南建议FRAX预测的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20%时,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建议给予治疗;而欧洲部分国家建议FRAX预测的髋部骨折概率≥5%为治疗阈值。鉴于FRAX可能低估中国人群的骨折风险,本指南建议FRAX预测的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20%时,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建议给予治疗。 (4) FRAX的其他不足:除FRAX包括的骨折危险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也与骨折发生相关。如跌倒是诱发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但FRAX计算中没有包括跌倒。FRAX的危险因素纳入了糖皮质激素使用史,但没有涉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剂量及疗程。FRAX也没有纳入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多种其他药物。FRAX尽管列入了部分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成骨不全症等,但有待进一步完善。 4. 跌倒及其危险因素 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等,应重视对下列跌倒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干预。 环境因素:包括光线昏暗、路面湿滑、地面障碍物、地毯松动、卫生间未安装扶手等。 自身因素:包括年龄老化、肌少症、视觉异常、感觉迟钝、神经肌肉疾病、缺乏运动、平衡能力差、步态异常、既往跌倒史、维生素D不足、营养不良、心脏疾病、体位性低血压、抑郁症、精神和认知疾患、药物(如安眠药、抗癫痫药及治疗精神疾病药物)等。 四、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一)疼痛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 (二)脊柱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 (三)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骨折发生的常见部位为椎体(胸、腰椎),髋部(股骨近端),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腓骨、骨盆等部位亦可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 (四)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骨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危害常被忽略,主要的心理异常包括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均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应重视和关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心理异常,并给予必要的治疗。 五、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基于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骨密度测定、影像学检查及必要的生化测定。临床上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包括两方面:确定是否为骨质疏松症和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一)常用骨密度及骨测量方法 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者是单位面积(面积密度)所含的骨量。骨密度及骨测量方法较多,不同方法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疗效监测以及骨折危险性评估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目前临床和科研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外周QCT(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pQCT)和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等。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DXA测量的结果。 我国已经将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临床上为诊治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测定指征见(表5)。 图片 1. DXA检测骨密度 DXA骨密度测量是临床和科研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折风险性预测和药物疗效评估,也是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骨骼评估方法。其主要测量部位是中轴骨,包括:腰椎和股骨近端,如腰椎和股骨近端测量受限,可选择非优势侧桡骨远端1/3(33%)。DXA正位腰椎测量感兴趣区包括椎体及其后方的附件结构,故其测量结果受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如椎体和椎小关节的骨质增生硬化等)和腹主动脉钙化影响。DXA股骨近端测量感兴趣区分别为股骨颈、大粗隆、全髋和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其中用于骨质疏松症诊断感兴趣区是股骨颈和全髋。另外,不同DXA机器的测量结果如未行横向质控,不能相互比较。新型DXA测量仪所采集的胸腰椎椎体侧位影像,可用于椎体形态评估及其骨折判定(vertebral fracture assessment, VFA)。 2. 定量CT QCT是在CT设备上,应用已知密度的体模(phantom)和相应的测量分析软件测量骨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可分别测量松质骨和皮质骨的体积密度,可较早地反映骨质疏松早期松质骨的丢失状况。QCT通常测量的是腰椎和/或股骨近端的松质骨骨密度。QCT腰椎测量结果预测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风险的能力类似于DXA腰椎测量的评估。QCT测量也可用于骨质疏松药物疗效观察。 3. 外周骨定量CT pQCT测量部位多为桡骨远端和胫骨。该部位测量结果主要反映的是皮质骨骨密度,可用于评估绝经后妇女髋部骨折的风险。因目前无诊断标准,尚不能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及临床药物疗效判断。另外,高分辨pQCT除测量骨密度外,还可显示骨微结构及计算骨力学性能参数。 4. 定量超声 QUS定量超声测量的主要是感兴趣区(包括软组织、骨组织、骨髓组织)结构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所造成超声信号的衰减结果,通常测量部位为跟骨。QUS测量结果不仅与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还可提供有关骨应力、结构等方面的信息。目前主要用于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筛查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评估,但还不能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药物疗效判断。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QUS筛查判定标准,可参考QUS设备厂家提供的信息,如结果怀疑骨质疏松,应进一步行DXA测量。 (二)胸腰椎X线侧位影像及其骨折判定 椎体骨折常因无明显临床症状被漏诊,需要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人群中开展椎体骨折的筛查。胸腰椎X线侧位影像可作为判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首选的检查方法。常规胸腰椎X线侧位摄片的范围应分别包括胸4至腰1和胸12至腰5椎体。基于胸腰椎侧位X线影像并采用Genant目视半定量判定方法(图3),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程度可以分为Ⅰ、Ⅱ、Ⅲ度或称轻、中、重度。该判定方法分度是依据压缩椎体最明显处的上下高度与同一椎体后高之比;若全椎体压缩,则压缩最明显处的上下高度与其邻近上一椎体后高之比;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轻、中、重度判定标准分别为椎体压缩20%~25%、25%~40%及40%以上。 图片 另外,DXA胸腰椎的侧位椎体成像和脊椎CT侧位重建影像的椎体压缩骨折的判定也可参照上述标准。如在胸腰椎X线侧位影像评估椎体压缩性骨折时见到其他异常X线征象时,应进一步选择适宜的影像学检查,进行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建议存在以下情况时,行胸腰椎侧位X线影像或DXA侧位椎体骨折评估(VFA),以了解是否存在椎体骨折(表6)。 图片 (三)骨转换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 BTMs), 是骨组织本身的代谢(分解与合成)产物,简称骨标志物。骨转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表7),前者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性及骨吸收水平。在正常人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疾病状态时,血循环或尿液中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代表了全身骨骼代谢的动态状况。这些标志物的测定有助于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判断骨转换类型、预测骨丢失速率、评估骨折风险、了解病情进展、选择干预措施,监测药物疗效及依从性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如果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需排除高转换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畸形性骨炎及某些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图片 在以上诸多标志物中,推荐空腹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peptide, P1NP)和空腹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serum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 S-CTX)分别为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 (四)骨质疏松症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基于DXA骨密度测量结果和/或脆性骨折。 1. 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 DXA测量的骨密度是目前通用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指标。对于绝经后女性、50岁及以上男性,建议参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测量结果(表8):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1个标准差及以内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或低骨量);降低等于和超过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骨密度通常用T-值(T-Score)表示,T-值= (实测值-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标准差。基于DXA测量的中轴骨(腰椎1-4、股骨颈或全髋)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T-值≤-2.5。 图片 对于儿童、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其骨密度水平的判断建议用同种族的Z值表示,Z-值=(骨密度测定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将Z-值≤-2.0视为“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或低骨量。 2. 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 脆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如髋部或椎体发生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而在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测定显示低骨量(-2.5<T-值<-1.0),也可诊断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见表9。骨质疏松症诊疗流程见(图4)。 图片 图片 (五)骨质疏松症鉴别诊断及实验室检查 1. 骨质疏松症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可由多种病因所致。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之前,一定要重视和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以免发生漏诊或误诊。需详细了解病史,评价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各种病因、危险因素及药物,特别强调部分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疾病可能缺少特异的症状和体征,有赖于进一步辅助检查。需要鉴别的病因参见(表1),主要包括: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甲状旁腺疾病、性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等),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影响钙和维生素D吸收和代谢的消化系统和肾脏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多种先天和获得性骨代谢异常疾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骨代谢药物等。 2. 基本检查项目 对已诊断和临床怀疑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至少应做以下几项基本检查,以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1) 基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血清蛋白电泳,尿钙、钠、肌酐和骨转换标志物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通常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值在正常范围,当有骨折时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可有轻度升高。如以上检查发现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转至相关专科做进一步鉴别诊断。 (2) 骨骼X线影像:虽可根据常规X线影像骨结构稀疏评估骨质疏松,但X线影像显示骨质疏松时其骨质已丢失达30%以上。胸腰椎侧位X线影像可作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及其程度判定的首选方法。另外,X像影像所示的骨质密度受投照条件和阅片者主观等因素的影响,且不易量化评估,故X线影像不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但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选择性进行相关部位的骨骼X线影像检查,可反映骨骼的病理变化,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3. 酌情检查项目 为进一步鉴别诊断的需要,可酌情选择性进行以下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性腺激素、血清泌乳素、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 25OHD)、甲状旁腺激素、甲状腺功能、尿游离皮质醇或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血气分析、尿本周蛋白、血尿轻链,甚至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骨髓穿刺或骨活检等检查。 六、骨质疏松症防治 骨骼强壮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增加致残率或致死率,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包括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避免跌倒和骨折。骨质疏松症初级预防:指尚无骨质疏松但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应防止或延缓其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骨质疏松症二级预防和治疗:指已有骨质疏松症或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防治目的是避免发生骨折或再次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 (一)基础措施 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 调整生活方式 (1) 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建议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 g/kg体质量,并每天摄入牛奶300 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2) 充足日照:建议上午11:00到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 min(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每周两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3) 规律运动:建议进行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运动可改善机体敏捷性、力量、姿势及平衡等,减少跌倒风险。运动还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适合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及抗阻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肌肉力量练习包括重量训练,其他抗阻运动及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骨质疏松症患者开始新的运动训练前应咨询临床医生,进行相关评估。 (4) 戒烟。 (5) 限酒。 (6) 避免过量饮用咖啡。 (7) 避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 (8) 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2.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 钙剂: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附件表S1) 建议,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 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 000~1 200 mg。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给予钙剂补充。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400 mg,故尚需补充元素钙约500~600 mg/d。钙剂选择需考虑其钙元素含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种类钙剂中的元素钙含量见附件表S2,其中碳酸钙含钙量高,吸收率高,易溶于胃酸,常见不良反应为上腹不适和便秘等。枸橼酸钙含钙量较低,但水溶性较好,胃肠道不良反应小,且枸橼酸有可能减少肾结石的发生,适用于胃酸缺乏和有肾结石风险的患者。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时应避免使用钙剂。补充钙剂需适量,超大剂量补充钙剂可能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钙剂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图片 (2) 维生素D: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症。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维生素D不足还会影响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在我国维生素D不足状况普遍存在,7个省份的调查报告显示:55岁以上女性血清25OHD平均浓度为18 μg/L,61.0%绝经后女性存在维生素D缺乏。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附件表S3) 建议,成人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 IU(10 μg)/d;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推荐摄入量为600 IU(15 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 000 IU(50 μg)/d;维生素D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剂量可为800~1 200 IU/d。对于日光暴露不足和老年人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建议酌情检测血清25OHD水平,以了解患者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指导维生素D的补充。有研究建议老年人血清25OHD水平应达到或高于75 nmol/L(30 μg/L),以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临床应用维生素D制剂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浓度。不推荐使用活性维生素D纠正维生素D缺乏,不建议1年单次较大剂量普通维生素D的补充。 图片 (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显著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本指南推荐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适应证(表10):主要包括经骨密度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已经发生过椎体和髋部等部位脆性骨折者;骨量减少但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 图片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传统中药(表11)。通常首选使用具有较广抗骨折谱的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和迪诺塞麦等)。对低、中度骨折风险者(如年轻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水平较低但无骨折史)首选口服药物治疗。对口服不能耐受、禁忌、依从性欠佳及高骨折风险者(如多发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极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注射制剂(如唑来膦酸、特立帕肽或迪诺塞麦等)。如仅椎体骨折高风险,而髋部和非椎体骨折风险不高的患者,可考虑选用雌激素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ed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ERMs)。新发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降钙素。迪诺塞麦(denosumab)是RANKL的抑制剂,为单克隆抗体,国外已经广泛使用,在国内已经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尽管尚未(即将)上市,亦纳入本指南。中药具有改善临床症候等作用,但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证据尚不足。现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FDA)已经批准的主要抗骨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特征和应用规范介绍如下(药物类别按照英文字母排序)。 图片 1. 双膦酸盐类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是焦磷酸盐的稳定类似物,其特征为含有P-C-P基团。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双膦酸盐与骨骼羟磷灰石的亲和力高,能够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活跃的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不同双膦酸盐抑制骨吸收的效力差别很大,因此临床上不同双膦酸盐药物使用剂量及用法也有所差异。目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双膦酸盐主要包括阿仑膦酸钠(表12)、唑来膦酸(表13)、利塞膦酸钠(表14)、伊班膦酸钠(表15)、依替膦酸二钠(表16)和氯膦酸二钠(表17)等。 图片 图片 双膦酸盐类药物总体安全性较好,但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 胃肠道不良反应:口服双膦酸盐后少数患者可能发生轻度胃肠道反应,包括上腹疼痛、反酸等症状。故除严格按说明书提示的方法服用外,有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者、功能性食管活动障碍者慎用。若存在肠吸收不良,可能影响双膦酸盐的吸收。 (2) 一过性“流感样”症状:首次口服或静脉输注含氮双膦酸盐可出现一过性发热、骨痛和肌痛等类流感样不良反应,多在用药3 d内明显缓解,症状明显者可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 (3) 肾脏毒性:进入血液的双膦酸盐类药物约60%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或酌情减少药物剂量。特别是静脉输注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每次给药前应检测肾功能,肌酐清除率<35 mL/min患者禁用。尽可能使患者水化,静脉输注唑来膦酸的时间应不少于15 min,伊班膦酸钠静脉输注时间不少于2 h。 (4) 下颌骨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ONJ):双膦酸盐相关的ONJ罕见。绝大多数(超过90%)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大剂量注射双膦酸盐以后,以及存在严重口腔疾病的患者,如严重牙周病或多次牙科手术等。ONJ主要见于使用静脉注射双膦酸盐的肿瘤患者,发生率不等,约1%~15%。而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ONJ发病率仅为0.001%~0.01%,略高于正常人群(<0.001%)。对患有严重口腔疾病或需要接受牙科手术的患者,不建议使用该类药物。降低ONJ发生风险的措施:在开始抗骨吸收治疗前完成必要的口腔手术,在口腔手术前后使用抗生素,采用抗菌漱口液,拔牙后正确闭合创面,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对存在ONJ高风险患者(伴有糖尿病、牙周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缺陷、吸烟等)需要复杂侵入性口腔手术时,建议暂停双膦酸盐治疗3~6个月后,再实施口腔手术,术后3个月如无口腔特殊情况,可恢复使用双膦酸盐。 (5) 非典型股骨骨折(atypical femur fracture, AFF):即在低暴力下发生在股骨小转子以下到股骨髁上之间的骨折,AFF可能与长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有关。对于长期使用双膦酸盐患者(3年以上),一旦出现大腿或者腹股沟部位疼痛,应进行双股骨X线摄片检查,明确是否存在AFF,MRI或核素骨扫描均有助于AFF的确诊。长期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中(通常3年以上,中位治疗时间7年),AFF风险轻微增加,停用双膦酸盐以后,风险随之下降。AFF在使用双膦酸盐患者中绝对风险非常低(3.2~50例/10万人年),一旦发生AFF,应立即停止使用双膦酸盐等抗骨吸收药物。 2. 降钙素类 降钙素(calcitonin)是一种钙调节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降钙素类药物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降钙素类制剂有两种:鳗鱼降钙素类似物(表18)和鲑降钙素(表19)。 图片 降钙素总体安全性良好,少数患者使用后出现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可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确定是否做过敏试验。降钙素类制剂应用疗程要视病情及患者的其他条件而定。 2012年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机构委员会通过Meta分析发现,长期使用(6个月或更长时间)鲑降钙素口服或鼻喷剂型与恶性肿瘤风险轻微增加相关,但无法肯定该药物与恶性肿瘤之间的确切关系;鉴于鼻喷剂型鲑降钙素具有潜在增加肿瘤风险的可能,鲑降钙素连续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3. 绝经激素治疗 绝经激素治疗(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MHT)类药物(表20)能抑制骨转换,减少骨丢失。临床研究已证明MHT包括雌激素补充疗法(estrogen therapy, ET)和雌、孕激素补充疗法(estrogen plus progestogen therapy, EPT),能减少骨丢失,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非椎体及髋部骨折的风险,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 图片 绝经妇女正确使用绝经激素治疗,总体是安全的,以下几点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1) 子宫内膜癌:对有子宫的妇女长期只补充雌激素,证实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表明对有子宫妇女补充雌激素的同时适当补充孕激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不再增加。所以,有子宫的妇女应用雌激素治疗时必须联合应用孕激素。 (2) 乳腺癌:国际绝经学会最新推荐:乳腺癌的相关因素很多,与绝经激素治疗相关的乳腺癌风险很低,小于每年1/1 000,且应用5年内没有发现乳腺癌风险增加。美国妇女健康倡议(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研究中,单用雌激素超过7年,乳腺癌风险也没有增加,但雌激素加孕激素组5年后乳腺癌风险有所增加。关于绝经激素治疗的全球共识指出,激素治疗与乳腺癌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孕激素及其应用时间长短。与合成的孕激素相比,微粒化黄体酮和地屈孕酮与雌二醇联用,乳腺癌的风险更低。乳腺癌是绝经激素治疗的禁忌症。 (3) 心血管病疾病:绝经激素治疗不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女性,60岁以前或绝经不到10年开始激素治疗,可能对其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已有心血管损害,或60岁后再开始激素治疗,则没有此保护作用。 (4) 血栓:绝经激素治疗轻度增加血栓风险。血栓是激素治疗的禁忌证。非口服雌激素因没有肝脏首过效应,其血栓风险更低。 (5) 体质量增加:雌激素为非同化激素,常规剂量没有增加体质量的作用。只有当大剂量使用时才会引起水钠潴留、体质量增加。绝经后激素治疗使用的低剂量一般不会引起水钠潴留。雌激素对血脂代谢和脂肪分布都有一定的有利影响。 鉴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建议激素补充治疗遵循以下原则:① 明确治疗的利与弊; ② 绝经早期开始用(<60岁或绝经10年之内),收益更大,风险更小; ③ 应用最低有效剂量; ④ 治疗方案个体化; ⑤ 局部问题局部治疗; ⑥ 坚持定期随访和安全性监测(尤其是乳腺和子宫)。⑦ 是否继续用药,应根据每位妇女的特点,每年进行利弊评估。 4.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ERMs),SERMs不是雌激素,而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在不同靶组织导致受体空间构象发生不同改变,从而在不同组织发挥类似或拮抗雌激素的不同生物效应。如SERMs制剂雷洛昔芬(表21)在骨骼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的风险;而在乳腺和子宫则发挥拮抗雌激素的作用,因而不刺激乳腺和子宫,有研究表明其能够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浸润性乳癌的发生率。 图片 雷洛昔芬药物总体安全性良好。国外研究报告该药轻度增加静脉栓塞的危险性,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故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和久坐者禁用。对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绝经后女性的研究显示,雷洛昔芬并不增加冠状动脉疾病和卒中风险。雷洛昔芬不适用于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5. 甲状旁腺素类似物 甲状旁腺素类似物(parathyroid hormone analogue,PTHa)是当前促骨形成的代表性药物,国内已上市的特立帕肽(表22)是重组人甲状旁腺素氨基端1-34活性片段(recombinant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1-34,rhPTH1-34)。间断使用小剂量PTHa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 图片 患者对rhPTH1-34的总体耐受性良好。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肢体疼痛、头痛和眩晕。在动物实验中,大剂量、长时间使用特立帕肽增加大鼠骨肉瘤的发生率。但该药在美国上市后7年骨肉瘤监测研究中,未发现特立帕肽和人骨肉瘤存在因果关系。特立帕肽治疗时间不宜超过24个月,停药后应序贯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治疗,以维持或增加骨密度,持续降低骨折风险。 6. 锶盐 锶(strontium)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功能和生化效应。锶的化学结构与钙和镁相似,在正常人体软组织、血液、骨骼和牙齿中存在少量的锶。雷奈酸锶(表23)是合成锶盐,体外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雷奈酸锶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可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 图片 雷奈酸锶药物总体安全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头痛、皮炎和湿疹,一般在治疗初始时发生,程度较轻,多为暂时性,可耐受。罕见的不良反应为药物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DRESS) 。具有高静脉血栓风险的患者,包括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以及有药物过敏史者,应慎用雷奈酸锶。同时,需要关注该药物可能引起心脑血管严重不良反应,2014年欧洲药品管理局发布了对雷奈酸锶的评估公告:在保持雷奈酸锶上市许可的情况下限制该药物的使用,雷奈酸锶仅用于无法使用其他获批药物以治疗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用药期间应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如果患者出现了心脏或循环系统问题,例如发生了缺血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或脑血管疾病,或高血压未得到控制,应停用雷奈酸锶。存在某些心脏或循环系统问题,例如卒中和心脏病发作史的患者不得使用本药物。 7.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 目前国内上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vitamin D analogue)有1α羟维生素D3(α-骨化醇)(表24)和1, 25双羟维生素D3(骨化三醇)(表25)两种,国外上市的尚有艾迪骨化醇。因不需要肾脏1α羟化酶羟化就有活性,故得名为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更适用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以及1α羟化酶缺乏或减少的患者,具有提高骨密度,减少跌倒,降低骨折风险的作用。 图片 图片 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用上述剂量的活性维生素D总体是安全的。长期使用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同时补充较大剂量的钙剂,并建议定期监测患者血钙和尿钙水平。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可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 8. 维生素K类(四烯甲萘醌) 四烯甲萘醌(menatetrenone)(表26)是维生素K2的一种同型物,是γ-羧化酶的辅酶,在γ-羧基谷氨酸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γ-羧基谷氨酸是骨钙素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具有提高骨量的作用。 图片 9. RANKL抑制剂 迪诺塞麦(denosumab)(表27)是一种核因子kappa-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抑制剂,为特异性RANKL的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够抑制RANKL与其受体RANK的结合,减少破骨细胞形成、功能和存活,从而降低骨吸收、增加骨量、改善皮质骨或松质骨的强度。现已被美国FDA批准治疗有较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图片 (三)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临床关注问题 1. 关于疗程的建议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成功标志是骨密度保持稳定或增加,而且没有新发骨折或骨折进展的证据。对于正在使用抑制骨吸收药物的患者,治疗成功的目标是骨转换指标值维持在或低于绝经前妇女水平。患者在治疗期间如发生再次骨折或显著的骨量丢失,则需考虑换药或评估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如果治疗期间发生一次骨折,并不能表明药物治疗失败,但提示该患者骨折风险高。 除双膦酸盐药物外,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一旦停止应用,疗效就会快速下降,双膦酸盐类药物停用后,其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作用可能会保持数年。另外,由于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超过5年的获益证据有限,而且使用超过5年,可能会增加罕见不良反应(如下颌骨坏死或非典型股骨骨折)的风险,建议双膦酸盐治疗3~5年后需考虑药物假期。目前建议口服双膦酸盐治疗5年,静脉双膦酸盐治疗3年,应对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如为低风险,可考虑实施药物假期停用双膦酸盐;如骨折风险仍高,可以继续使用双膦酸盐或换用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如特立帕肽或雷洛昔芬)。特立帕肽疗程不应超过两年。 抗骨质疏松药物疗程应个体化,所有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在最初3~5年治疗期后,应该全面评估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包括骨折史、新出现的慢性疾病或用药情况、身高变化、骨密度变化、骨转换生化指标水平等。如患者治疗期间身高仍下降,则须进行胸腰椎X线摄片检查。 2. 关于骨折后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应重视积极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包括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等。迄今很多证据表明使用常规剂量的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口服或静脉双膦酸类药物,对骨折愈合无明显不良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应建议开展骨折联络服务(fracture liaison service, FLS)管理项目,促进多学科联合诊治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时合理使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以降低再发骨折的风险。 3. 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和序贯治疗 骨质疏松症如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不仅要长期、个体化治疗,也需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骨形成促进剂获准使用后,药物的序贯或联合治疗更为普遍。目前已有的骨质疏松联合治疗方案,大多以骨密度变化为终点,其抗骨折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体来说,联合使用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应评价潜在的不良反应和治疗获益,此外,还应充分考虑药物经济学的影响。联合治疗方案包括同时联合方案及序贯联合方案。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和特点,对联合用药暂做以下建议。 (1) 同时联合方案:钙剂及维生素D作为基础治疗药物,可以与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联合使用。 不建议联合应用相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个别情况为防止快速骨丢失,可考虑两种骨吸收抑制剂短期联合使用,如绝经后妇女短期使用小剂量雌/孕激素替代与雷洛昔芬,降钙素与双膦酸盐短期联合使用。 联合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骨形成促进剂和骨吸收抑制剂,可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转换水平,但缺少对骨折疗效的证据,考虑到治疗的成本和获益,通常不推荐。仅用于骨吸收抑制剂治疗失败,或多次骨折需积极给予强有效治疗时。 (2) 序贯联合方案:尚无明确证据指出禁忌各种抗骨质疏松药物序贯应用。特别是如下情况要考虑药物序贯治疗:① 某些骨吸收抑制剂治疗失效、疗程过长或存在不良反应时;② 骨形成促进剂(PTH类似物)的推荐疗程仅为18~24个月,此类药物停药后应序贯治疗。推荐在使用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骨形成促进剂后序贯使用骨吸收抑制剂,以维持骨形成促进剂所取得的疗效。 (四)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学文献中无骨质疏松之名,按骨质疏松症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中相近的病症有骨痿,见于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或仅感觉腰背酸软无力的骨质疏松患者(“腰背不举,骨枯而髓减”);骨痹,症见“腰背疼痛,全身骨痛,身重、四肢沉重难举”的患者。根据中医药“肾主骨”,“脾主肌肉”及“气血不通则痛”的理论,治疗骨质疏松症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为基本治法。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多以改善症状为主,经临床证明有效的中成药可按病情选用。可能改善本病证侯的,且药物有效成分较明确的中成药主要包括骨碎补总黄酮(表28),淫羊藿苷(表29)和人工虎骨粉(表30)。 图片 图片 此外,中药古方青娥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及CFDA批准具有改善骨质疏松症侯的中成药临床上均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根据2015年12月CFDA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可以与钙剂和维生素D联用。 近年来,有关服用含有补骨质成分的中药制剂导致肝损伤的报告较多,故建议有肝病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禁用该类制剂。 (五)康复治疗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及康复工程等。 1.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简单实用,不仅可增强肌力与肌耐力,改善平衡、协调性与步行能力,还可改善骨密度、维持骨结构,降低跌倒与脆性骨折风险等,发挥综合防治作用。运动疗法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治疗性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抗阻运动(如负重练习)、冲击性运动(如体操、跳绳)、振动运动(如全身振动训练)等[128]。我国传统健身方法太极拳等可增加髋部及腰椎骨密度,增强肌肉力量,改善韧带及肌肉、肌腱的柔韧性,提高本体感觉,加强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运动锻炼要注意少做躯干屈曲、旋转动作。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应在保证骨折断端稳定性的前提下,加强骨折邻近关节被动运动(如关节屈伸等)及骨折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等,以预防肺部感染、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及废用性骨质疏松;后期应以主动运动、渐进性抗阻运动及平衡协调与核心肌力训练为主。 2. 物理因子治疗 脉冲电磁场、体外冲击波、全身振动、紫外线等物理因子治疗可增加骨量;超短波、微波、经皮神经电刺激、中频脉冲等治疗可减轻疼痛;对骨质疏松骨折或者骨折延迟愈合可选择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体外冲击波等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等治疗可增强肌力、促进神经修复,改善肢体功能。联合治疗方式与治疗剂量需依据患者病情与自身耐受程度选择。 3. 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以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康复宣教为主,包括指导患者正确的姿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安全性。作业疗法还可分散患者注意力,减少对疼痛的关注,缓解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焦虑、抑郁等不利情绪。 4. 康复工程 行动不便者可选用拐杖、助行架等辅助器具,以提高行动能力,减少跌倒发生。此外,可进行适当的环境改造如将楼梯改为坡道,浴室增加扶手等,以增加安全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佩戴矫形器,以缓解疼痛,矫正姿势,预防再次骨折等。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病,涉及骨骼、肌肉等多种组织、器官,需要综合防治。在常规药物、手术等治疗的同时,积极、规范、综合的康复治疗除可改善骨强度、降低骨折发生外,还可促进患者生活、工作能力的恢复。 (六)骨质疏松症防治监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接受治疗期间应对如下情况进行监测:疗效,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是否充足,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新出现的可能改变治疗预期效果的共患病。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显著提高骨强度,从而降低骨折风险。临床上,对疗效的监测受限于缺少直接检测“骨强度”的临床工具,目前可使用替代指标监测疗效,如骨密度和骨转换标志物及脊椎影像学检查。 1. 治疗依从性监测 依从性差是骨质疏松症治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依从性是防治诸如骨质疏松症等慢性无症状性疾病所面临的挑战。因为患者对疾病危害的认知度低,坚持治疗的积极性不够。时间愈久,愈易忽视,依从性越低,影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 提高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依从性需要有效的医患沟通,密切监测,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树立有效治疗可降低骨折风险的信念,有助于维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及时告知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和骨密度结果,并解释其与骨折风险下降相关,可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应用简便的治疗方案也有助于改善依从性。 2. 骨密度检测在疗效监测中的作用 尽管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长期抗骨折效力是否取决于其增加和维持骨密度的能力仍存有争议。但临床试验研究已经广泛采用DXA检测骨密度作为疗效判断的指标。连续检测骨密度已经成为临床实践中监测疗效的重要手段。 必须强调,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治疗时,骨密度的变化并非是预测骨折风险下降的敏感指标。研究显示,骨密度增加仅能解释双膦酸盐治疗相关的骨折风险下降的7%~18%和雷诺昔芬治疗相关的脊椎骨折风险下降的4%;而迪诺塞麦治疗36个月全髋骨密度变化可解释其降低新发椎体骨折风险的35%和降低非椎体骨折风险的84%。提示骨密度变化对解释骨折风险的下降在不同的药物是不同的,这也表明骨密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对骨折风险下降可能更重要。早期监测骨密度的变化对预测抗骨吸收药物治疗反应的价值有限。而促骨形成药物治疗时,骨密度的增加对解释临床骨折风险的下降占有更大比重,如特立帕肽引起脊椎骨密度增加可解释脊椎骨折风险下降的30%~41%,骨密度的监测对促骨形成药物治疗疗效评估比抗骨吸收治疗有更大价值。 在治疗期间精确地发现骨密度变化,要求其变化大于测定的精确度误差(precision error)。从严格的统计学观点看,需监测95%置信区间的最小有意义变化值(least significant change, LSC),骨密度的变化值至少应为精确度误差的2.77倍。为了将精确度误差降至最低,连续骨密度测量最好在同一台仪器由同一技术员实施。如何评估精确度误差和计算LSC可参见网站(www.ISCD.org)。尽管将骨密度变化作为监测疗效的指标仍有争议,但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NOF)和国际临床骨密度测量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nty for Clinical Densitometry, ISCD)均推荐骨密度测量为治疗的常规监测指标。NOF建议应每两年进行一次重复测量骨密度,而ISCD提倡首次随访测定应在启动治疗或改变治疗后1年进行。但本指南仍推荐在药物首次治疗或改变治疗后每年、效果稳定后每1~2年重复骨密度测量,以监测疗效。 QCT测量的腰椎体积骨密度(vBMD)可用于监测男女两性与衰老、疾病和治疗相关的骨密度变化,但应根据体模数据建立其精确度。 pDXA、pQCT和QUS测量的外周骨骼并不能如脊椎和髋部对治疗有相同幅度的反应,故目前还不宜用于监测治疗反应。 3. 骨转换标志物在治疗监测中的作用 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中,BTMs的变化明显早于骨密度。当用强效的抗骨吸收治疗时,BTMs快速下降,并于几个月内降至较低平台期,这种BTMs短期的下降与后续持久的骨密度变化和骨折风险的下降相关。而对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早期的骨形成标志物的升高预示着随后骨密度增加。监测中当患者BTMs的变化超过LSC时,才具临床意义。LSC是将BTMs测定的“精确度误差”乘以2.77得到的。为避免BTMs生物变异的影响,应采集禁食过夜标本。如重复测定,应在相同时间采集标本并在同一实验室检测。 4. 脊椎影像学检查 每年进行精确的身高测定对于判断骨质疏松症治疗疗效非常重要。当患者身高缩短2 cm以上,无论是急性还是渐进,均应进行脊椎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是否有新脊椎骨折发生。在为明确是否有椎体骨折而行首次脊椎影像学检查后,若再次出现提示新发椎体骨折的状况,如身高变矮、出现新的腰背痛、形体变化或在作胸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新的脊椎畸形时,应再次行相应的脊椎影像学检查。若患者考虑短暂停药(药物假期),应重复进行脊椎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有无新发椎体骨折;若治疗期间仍有新发椎体骨折,则表明需要更强的治疗或继续治疗,而不是考虑停药。

刘瑞立

主治医师

阳江市人民医院

90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血脂的饮食疗法

治疗高血脂食物选择要点   ⑴节制主食。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尤应注意节制。忌食纯糖食品及甜食。   ⑵多食用鱼类(尤其是海产鱼类)、大豆及豆制品、禽肉、瘦肉等能提供优质蛋白,而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较低的食物。   ⑶控制动物肝脏及其它内脏的摄入量,对动物脑、蟹黄、鱼子等要严格限制。   ⑷用植物油烹调,尽量减少动物油脂摄入。   ⑸多食用蔬菜、水果、粗粮等,保证适量食物纤维、维生素、无机盐摄入。尤应多食用含尼克酸、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6等丰富的食品。   ⑹已发现许多食品具有降血脂作用:   ①大蒜:大蒜可升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对防止动脉硬化有利。   ②茄子:茄子在肠道内的分解产物,可与过多的胆固醇结合,使之排出体外。   ③菌类:灵芝、香菇及木耳。能降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据研究,其降胆固醇作用,比降血脂药物安妥明强10倍。   ④洋葱及海带:洋葱可使动脉脂质沉着减少;而海带中的碘和镁,对防止动脉脂质沉着也有一定作用。   ⑤大豆: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吃115克豆类,血胆固醇可降低20%,特别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明显。   ⑥茶叶:茶能降血脂,茶区居民血胆固醇含量和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⑦鱼类:鱼中含有大量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对降血胆固醇有利。   ⑧植物油:含有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能降血胆固醇,尤以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等为佳。   ⑨其它食物:如山楂、芹菜、冬瓜、粗燕麦、苹果等,均有不同程度降血脂作用。   ⑺。一日食谱举例   早餐:去脂牛奶250毫升(脱脂牛奶250克),玉米面发糕(玉米面100克),拌莴笋丝150克(莴笋150克)。   午餐:馒头或米饭100克(面粉或大米100克),炖豆腐(海米15克,香菇25克,豆腐100克),炒茄丝(茄子100克)。   晚餐:馒头或米饭(面粉或大米100克),西红柿炒圆白菜(西红柿50克,圆白菜100克),清炖鸡块(鸡块100克)。 水果疗法   ⒈山楂   山楂含有三萜类、生物类黄酮和丰富维生素C成分,具有扩张血管壁、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降低血压等作用。另外,还含有山楂酸、柠檬酸,均有显著的降血脂功效,只是有的老年人食用山楂会引起反酸等胃部不适,须酌情慎用。山楂含钙量最高,对中老年人补钙有益。   ⒉苹果   苹果是人们容易忽视的“降脂果”,它的降脂作用源于其中丰富的果胶,这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能与胆汁酸结合,像海绵一样吸收多余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帮助其排出体外。果胶还能与其它降胆固醇的物质,如维生素C、果糖等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降血脂功效。苹果分解的乙酸也有利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⒊香蕉   香蕉味甘性寒,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含有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二羟基苯乙胺,主要功用是清肠胃,治便秘,并有清热润肺、止烦渴、填精髓、解酒毒等功效,香蕉的果柄却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⒋荔枝   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荔枝拥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降低血压等。   ⒌猕猴桃   猕猴桃富含精氨酸,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动,阻止血栓的形成,对降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特别功效。猕猴桃含有维生素C、E、K等,属营养和膳食纤维丰富的低脂肪食品。 灵芝治疗高血脂   灵芝单用或与调节血脂药合用可降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同时,还能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障碍。灵芝的保肝作用可防止或减轻化学合成调节血脂药引起的肝损伤。灵芝的调节血脂作用是其对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的基础。 灵芝防治高血脂   灵芝制剂对高血脂症确有一定的疗效,可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常规的抗高血脂症药合用。临床疗效特点如下:   ⒈ 灵芝制剂可不同程度地减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   ⒉ 灵芝制剂还能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障碍。   ⒊ 灵芝制剂与常规的降血脂药合用,有协同作用,可相互增强疗效。   ⒋ 灵芝制剂治疗高血脂症的疗效与病情轻重、用药剂量及疗程长短等有关,一般病情属轻、用药剂量及疗程长短有关,一般病情属轻、中度患者疗效好,剂量较大,疗程较长者疗效较好。   ⒌ 目前常用的化学合成抗高血脂症药常能引起肝损伤,合用时,由于灵芝有保护肝脏作用可防止或减轻这些药物引起的肝损伤。   ⒍用药后尚见食欲增加、睡眠改善、体力增强等效果。 编辑本段保健   简单起来一句话:一定要减肥   问:具体来讲, 血脂高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饮食是一种非药物治疗的方法。高血脂的患者首先来讲,要坚持一个合理的饮食,坚持低胆固醇营养平衡的饮食。应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及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像瘦肉、禽肉、鱼、虾、豆类、豆制品、谷类、水果及蔬菜等。这样的话就可以降低血脂当中的成分,还有应该少吃一些肥肉、奶制品、蛋黄、脑、肝、肾及肠等动物内脏。这些东西就胆固醇的浓度比较高,另外还要少吃甜食。   问:血脂高一定要戒酒吗?   病人要戒酒,尤其血脂高的病人,一般健康人的话,我们叫戒严限酒,对于高血脂的病人,还是要不饮酒,因为酒精的摄入量多对血脂还是有影响的。   问:血脂多长时间检查一次才合适?   当检测出高血脂的时候,我们希望病人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我们建议病人四到六周去查一次,监测两到三个月,如果这个血脂趋于正常了,以后可以三到六个月复查一次,如果还不达标,需要加上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后我们也建议病人要四到六周监测,达标以后三个月到六个月的监测时间。 注意事项   一、合理饮食   人体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两种。高脂血症与饮食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体脂肪的积聚和部分类脂的来源,主要来自饮食。只有一部分类脂是在体内合成的,称为内生性类脂。   控制饮食对高脂血症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1.饮食提倡清淡,基本吃素。但不宜长期吃素,否则饮食成分不完善,反而可引起内生性胆固醇增高。   2.宜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饮食,如动物脑髓、蛋黄、鸡肝、黄油等。   3.脂肪摄入量每天限制在30~50克。   4.限制糖类食品,不吃甜食和零食。   5.多吃蔬菜和水果。   6.宜低盐饮食,食油宜用豆油、花生油、菜油、麻油等。   7.饥饱适度。   每餐进食量以下一餐就餐前半小时有饥饿感为度,不宜采用饥饿疗法,过度的饥饿反而使体内脂肪加速分解,使血中脂酸增加。   二、戒烟忌酒   香烟中的尼古丁,能使周围血管收缩和心肌应激性增加,使血压升高,心绞痛发作。不适当饮酒能使心功能减退,对胃肠道、肝脏、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损害,应绝对戒烟忌酒。   三、适量饮茶   茶叶中含有的儿茶酸有增强血管柔韧性、弹性和渗透性的作用,可预防血管硬化。茶叶中的茶碱和咖啡碱能兴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疲劳和具有利尿作用。适量饮茶能消除油腻饮食而减肥。但过多喝浓茶,会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对身体有害。   四、适当运动   控制肥胖是预防血脂过高的重要措施之一。除饮食控制外,提倡坚持体育锻炼,如慢跑、五禽戏、太极拳、打乒乓球、老年迪斯科等。平时经常参加体力劳动。要控制体重的增长。   五、限制咖啡   咖啡因会增加体内的胆固醇。因此,应注意尽量少喝咖啡,并禁服含有咖啡因的药物。   六、正确烹调。   在烹调动物性食品中,绝对避免油炸。较适宜的方法是蒸和烤,这样才能使食物中的油脂滴出。    七、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高胆固醇者,饮食治疗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营养。 保健汤食   对于血脂偏高但未出现并发症的多数患者,也可以通过坚持食用以下保健汤食,以达到降低血脂、预防病情发展的目的。   ⒈海带木耳肉汤:取海带、黑木耳各15g,瘦猪肉60g,味精、精盐、淀粉适量。猪肉切成丝或薄片,用淀粉拌好,与已切丝的海带、木耳同入锅,煮沸后加味精和淀粉,搅匀即可。   ⒉百合芦笋汤:取百合50g,芦笋250g,黄酒、味精、精盐、水适量。先将百合发好洗净,锅中放入水加百合烧几分钟后,再加黄酒、精盐、味精调味,倒入盛有芦笋的碗中,即成。   ⒊山楂鲤鱼汤:取约500g的鲤鱼一条,山楂片25g,面粉150g,黄酒、葱段、姜片、精盐、白糖各适量,鸡蛋1只。先将鲤鱼洗净切块,加入黄酒、精盐阉15分钟。将面粉加入清水和白糖适量,打入鸡蛋搅成糊,将鱼块入糊中浸透,取出后粘上干面粉,入爆过姜片的油中炸3分钟捞起,再加山楂和少量水、面粉,制成芡汁,倒入炸好的鱼块煮15分钟,加入葱段、味精即成。   ⒋山楂首乌汤:取山楂、何首乌各15g,白糖60g。先将山楂、何首乌洗净、切碎,一同入锅,加水适量,浸渍2小时,再熬煮约1小时,去渣取汤,日服1剂,分2次温服。   ⒌山楂银花汤:取山楂30g,金银花6g,白糖20g。先将山楂、金银花用文火炒热,加入白糖,改用小火炒成糖饯,用开水冲泡,日服1剂。   ⒍香菇豆腐汤:取干香菇25g水发(或鲜香菇150g),豆腐400g,鲜竹笋60g,佐料若干。将香菇去蒂切成丝以豆油略炒盛起,清水适量煮开,投入香菇丝、笋丝、豆腐丁,煮开后加精盐、胡椒粉,用湿淀粉勾芡,起锅后淋上香油,佐餐食用。   ⒎枸杞猪肉汤:取枸杞子15g,猪瘦肉250g,精盐、黄酒、葱段、胡椒粉、猪肉汤适量。枸杞子去杂洗净,猪肉切丝炒至白色,加入黄酒、葱、姜、精盐煸炒,注入肉汤,放入枸杞子,煮至肉熟烂,出锅加入胡椒粉、味精,佐餐食用。 如何简易消血稠   对于血液黏稠度增高者,医生强调饮食宜清淡,戒烟忌酒,适当参加体育运动是最治本的疗法。有人主张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是早、午、晚各饮一杯淡盐水或凉白开水,特别是在血稠发生率较高的夏季,饮水就能收到预防功效。更有人劝老年人应养成不渴也喝水的习惯。还有研究认为,饮茶有抗凝血作用;黑木耳有溶血作用,长期饮用和食用可防止血栓形成。此外,玉米、大豆、黑豆、大蒜、姜、洋葱、山楂、牛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血脂、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临床观察表现,诸如维生素C、维生素E、阿斯匹林、潘生丁、复方丹参等药物都具有改善血管功能,增加血液流速,抑制血液凝集和溶解血栓等作用,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临床中,有一些老年人本身没有器质性疾病,可总感头痛脑涨,稍微劳动就胸闷、心慌、气短,终日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有时还有视物不清、站立不稳的现象。这种人经常会被检查出血液粘稠度高,简称“血稠”。   过度吸烟、饮酒,可致血稠,所以喜好烟酒的老人,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应喝上一大杯白开水,这样可降低血稠度。平时还可多喝茶(特别是绿茶)。   生活不规律,长时间精神紧张或心理压力过重,也容易导致“血稠”,故平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并保持心情愉快。另外,散步、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也有助于加速体内脂质代谢,降低血调度。   血稠患者平时饭菜宜清淡,多吃些粗粮、绿叶蔬菜和瓜果,如黄豆、黑豆、玉米、燕麦、荞麦、牛奶、生姜、大蒜、洋葱、黑木耳、香菇、山楂、柠檬、西红柿、红葡萄、香芹、螺旋藻、胡萝卜、苹果和猕猴桃等。   这些食品有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动物脂肪(特别是内脏)和甜食能加重“血稠”,故应少吃。 水蛭与水蛭素降脂   水蛭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的胆固醇,甘油三脂均有明显的降脂作用。研究人员王达平等取家兔随机分为造型组、预防组、治疗组3组,各组每日加喂胆固醇(每只8g),预防组每日喂服水蛭粉1g/只,治疗组则在造型结束后投药。经治疗6周后,将家兔全部处死,立即割检,从主动脉起始部到髂总动脉,取出整条主动脉,剥离外膜,剖开,平铺于福尔马林中固定,苏丹Ⅲ染色,采用九宫格法分别计算每条主动脉动的As斑块面积占主动脉或冠状动脉总面积的百分数,然后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试验结果是:预防组对TC(血清总胆固醇),TG(甘油三脂)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脂血症家兔造型组(喂含胆固醇)和预防组(喂饲胆固醇同时加服水蛭粉)AS病理变化差别显著(P<0.01)试验结果还证明治疗组通过用水蛭治疗,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下降非常显著(P<0.01),水蛭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消退作用,实验发现斑块内胶原纤维增生,胆固醇结晶减少,说明水蛭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对高脂血症家兔的实验结果表明,天然水蛭素不仅能显著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减少血管壁脂质沉积,尚能防止6一酮一PCFl。的降低,使6一酮一PGFlα、TXB2两者间的比值保持相对平衡。水蛭水提液、醇提液、水煎醇沉液对正常大鼠的全血粘度、RBC聚集指数、还原比粘度有明显降低作用。水煎醇沉液对血瘀模型犬的RBC压积、全血及血浆粘度有明显降低作用。因此说明,水蛭素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误区   误区一: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   许多人觉得,高血脂就是“油水”过多,也就是甘油三酯指标高。其实不然,血脂是血液中脂肪类物质的统称,其中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异常一般包括三类情况,即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范围、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范围,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下。[1]   专家指出,对人体健康存在严重危害的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胆固醇”,血液中含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会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再加上其他损害血管内皮因素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斑块一旦破裂,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造成血管狭窄或直接导致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目前重要的血脂检测指标。即使总胆固醇水平不是很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过多,仍应当引起重视。   相反,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保护性的脂蛋白,能够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如果胆固醇增多仅仅是由于高密度脂蛋白较多引起的,对身体健康并没有影响。   误区二:瘦人不会得高脂血症   在人们的印象中,高血脂往往与肥胖划上约等号,似乎高血脂只是胖人的专利。而那些身材苗条的人容易忽视血脂检查。戴秋艳教授指出,人的血脂水平与体型并无必然联系。   高脂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脂血症与环境及遗传相关。继发性高脂血症则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肝病、胰腺炎等。因此,体形瘦的人并不能对高脂血症免疫。   误区三:化验单上无“箭头”就正常   大多数高血脂患者都是在体检验血时发现的,所以很多人都格外关注体检结果中的胆固醇指标,化验单上没有发现“箭头”就觉得安然无事。   其实,一般人群和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经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相应的血脂正常值是不同的。这些人群的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应低于血脂化验单上的参考值,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低于100mg/dL或者2.6mmol/L。   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其胆固醇指标也不能仅仅参考化验单上的指标,而应该控制得更低一些。且这类人群作为患高脂血症的高危人群,应该每年检测一次血脂。   误区四:没有症状就不必治疗   很多高血脂患者并没有特殊的症状,所以就把血脂异常视作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以为短期内不会导致大问题。事实上,高血脂是心脑血管健康的“慢性杀手”。   高脂血症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最容易引发三类疾病:一是心脏疾病,包括心脏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二是脑血管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硬化导致脑血栓、脑出血;三是肾脏疾病,肾动脉硬化很容易引发尿毒症。为了预防上述心脑肾疾病的出现,降血脂治疗不可忽视。   误区五:夏季饮食清淡就可停药   不少患者觉得,夏季天气炎热,吃得清淡,血脂就不会升高,从而忽略了正常用药。其实,降脂药往往有两方面作用:一是能降低血脂;二是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动物实验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降脂的他汀类药物可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体积缩小。   调脂、降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期间除了要调整饮食和增强运动外,降脂药物的增减应该听取医生的意见,不要随意停药。   误区六:血脂降得越低越好   高血脂对血管潜移默化的危害必须引起重视,但血脂也绝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国外有研究发现,血脂过低,肿瘤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因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   专家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变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的科学研究结果也一致表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明显减小患冠心病的危险。因此,大多数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都主张,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降至100 mg/dL(2.6 mmol/L)以下。

刘瑞立

主治医师

阳江市人民医院

90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湿疹最佳治疗方法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那么,有什么呢?下面我带您去看看吧! 湿疹的原因: 1、诱发湿疹的原因之一: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等,这些都会造成皮肤敏感度升高,从而易诱发湿疹产生。 2、诱发湿疹的原因之二:身体皮肤接触过敏原诱发湿疹。很多化妆品、衣物染料、装修材料释放的气体、植物花粉、空气尘埃等因素都有可能诱发湿疹。 3、诱发湿疹的原因之三:由真菌感染洗发的疾病促使了湿疹的产生。 湿疹的治疗方法: 一般疗法: ①尽可能追寻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刺激。去除病灶,治疗全身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肠寄生虫病、糖尿病、精神神经异常、小腿静脉曲张等。 ②注意皮肤卫生,勿用热水或肥皂清洗皮损,不任用刺激性止痒药物。 ③禁食酒类、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鱼虾等易于致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饮食与发病的关系。 ④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全身疗法: ①抗组胺药物: H1 受体拮抗剂有镇静、止痒、减少渗出等作用,常用药有氯苯那敏扑尔敏 4mg/次,3 次/d,儿童 0.35mg/kgd;赛庚啶 2mg/次,3 次/d;苯海拉明 25mg/次,3 次/d;亦可选择无中枢镇静副作用的药物,如特非那定 60mg/次,2 次/d;西替利嗪 10mg /次,1 次/d。可两种药物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也可与 H2 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 ②非特异性脱敏治疗: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可用 10%葡萄糖酸钙 10ml 或 10%硫代硫酸钠 10ml 静脉注射,1 次/d;或 0.25%普鲁卡因 20ml 加维生素 C 1~2g 静脉注射,1 次/d。 ③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主张应用,对急性期炎症显著且泛发者可考虑短期服用,如泼尼松 20~40mg/d,见效后可酌情减量以至停用。 ④免疫调节剂:可选用冻干卡介苗卡提素、胸腺素、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对慢性湿疹,尤其是老年患者有效。 ⑤抗生素:对伴有细菌感染、发热、淋巴结肿大者,可选用如内服红霉素、环丙沙星或肌注青霉素等。 物理及放射疗法:液氮冷冻治疗,浅层 X 线或放射性核素 32P 或 90Sr 敷贴疗法等,可用于病期较久和顽固的慢性局限性湿疹。 湿疹的饮食: (1 )薏米红豆煎:薏米 30 克,红小豆 15 克,加水同煮至豆烂,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2 )马齿苋煎:鲜马齿苋 30~60 克,水煎,每日分数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3 )冬瓜汤:带皮冬瓜 250 克,切块,煮汤食用。 (4 )黄瓜煎:黄瓜皮 30 克,加水煎煮沸 3 分钟,加糖适量,1 日 3 次,分服。 (5 )绿豆海带粥:绿豆 30 克,水发海带 50 克,红糖适量,糯米适量。水煮绿豆。

刘瑞立

主治医师

阳江市人民医院

91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患者咨询药物与酒精反应问题,自述心跳加速、紧张,担心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男性17岁

就诊科室:全科

总交流次数:26

医生建议:建议:患者服用了某些药物后应避免饮酒,以防出现双硫仑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平时建议遵医嘱用药,并避免饮酒,以确保健康。具体药物请咨询医生。

刘瑞立

主治医师

阳江市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我怀疑自己患有肩周炎,肩膀疼痛,想知道是否可以用光疗治疗,包括有积液的情况下,另外术后伤口能否进行光疗?

就诊科室:全科

总交流次数:13

医生建议:对于肩周炎,光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即使存在积液,也可以使用光疗来缓解疼痛和促进恢复。每次照射半小时,一天2次左右。然而,在进行光疗之前,需要确保任何伤口已经完全愈合并形成瘢痕。请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正确使用光疗。

刘瑞立

主治医师

阳江市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我最近感觉身体有些不适,担心自己可能感染了HIV,虽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想了解如何检测和预防。

就诊科室:全科

总交流次数:8

医生建议:首先,需要通过血液测试来确定是否感染HIV。即使在早期,HIV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和避免共用注射器等高风险行为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需要尽快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复查也非常重要。

刘瑞立

主治医师

阳江市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