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白云霞

儿女的孝心成了父母的心病

儿女的孝心成了父母的心病

在心理门诊经常会遇到很多自觉儿女孝心,吃喝不愁,但总感到心情不好,睡不着,吃不下,身上多处不适的老年人。他们有的生活在子女身边,子孙承欢膝下,有的儿女出钱,让他们全国各地旅游,无论是自己还是外人看来,都是晚年幸福,实在没什么可以烦心的事情,可如此幸福的晚年为什么就是不开心呢?

A 大娘的女儿在北京工作,收入可观,在北京安定下来后就把 A 大娘接到了北京生活。最开始 A 大娘夫妇俩非常的开心,因为可以跟女儿生活在一起,了却了平日的思念之苦,还能享儿女的清福,能在大城市里生活。可时间久了,A 大娘就感觉到在北京除了女儿女婿,没有任何的朋友,北京虽大,但平日里就只能待在家中。女儿女婿工作又特别忙,早出晚归,有时几天都难得跟他们说上一句话。日子一天天过去,原本爱说爱笑的 A 大娘越来越不愿活动,跟老伴讲话也变得越来越少,什么家务都不想做,每天感觉特别累,经常躺在床上不愿活动。A 大娘还出现睡眠不好,胃口变差,日渐消瘦,有时心慌,有时胸闷,有时说不清楚的难受。因为 A 大娘的医保关系在老家,所以就回到老家医院就诊,做了很多检查也没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听从医生建议来心理门诊就诊。A 大娘述说了自己最近的生活状态后,自己也发现可能是因为在北京生活,闷在家里太久,少与他人交流,自己把生活的重心全放在了女儿女婿身上,但他们工作太忙,不免让自己感到不被关心与关注,为此失望落泪。经过与心理医生交谈后,A 大娘意识到孩子们有孩子们的生活,自己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现在回到老家,要联系联系老朋友,跟他们多聊聊天,多参加老朋友的娱乐活动。即使以后再回到北京与孩子们生活,也要积极认识新朋友,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让自己动起来,不能总闷在家里,丰富自己晚年生活。

B 大娘退休多年,退休后基本过着冬天在海南,夏天回北方老家避暑的生活,无论在哪里都能坚持经常跳跳广场舞,与老朋友们欢声笑语的生活。B 大娘当时觉得生活很美好,就是看着别人都成了爷爷奶奶,在一起谈论都自家孙子如何如何,不免心中着急,催促儿子儿媳快点让自己抱上孙子,并承诺一旦孙子诞生,自己愿意包办一切,不用小两口操心。后来真的如愿以偿,小孙子的降临让全家都乐开了花。B 大娘也兑现承诺,孙子出生后除了让儿媳喂奶,其他事情一手操办。可没过多久,B 大娘就因为晚上陪孙子睡觉睡不好,白天又得不到休息变得疲惫不堪,自己老的育儿方法又时常被儿子儿媳挑剔与否定,自己的生活习惯与年轻人也难以融合,平日里家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B 大娘感觉自己牺牲这么多,放着原来好日子不过,在儿女家搭钱做月嫂,做保姆,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换不来,换来的却是儿女的埋怨与一肚子的气。几次想狠下心不管了,但是想到当初自己的承诺,想到离开孙子的不舍,不得不忍气吞声继续坚持。B 大娘的家人发现 B 大娘话越来越少,反应变慢,记性变差,双眼总是泪汪汪的,还经常说头疼,胃疼,心慌等,于是带着 B 大娘到医院检查看病。查了很多检查后也没发现什么大毛病,在内科医生的建议下来到心理科。B 大娘倒完自己的苦水后,没想到儿媳也想找心理医生聊一聊。儿媳诉说着自己产后,婆婆一手包办孩子的事情,天天围着孩子转,自己想看看孩子也时常被婆婆拦在房门外。儿媳说婆婆霸道,只顾自己喜爱孩子,自己做妈妈的就成了一个喂奶的机器,晚上想跟孩子睡一起,婆婆也不同意,经常因为半夜婆婆抱着孩子来吃奶被吓到。婆婆的很多育儿方法与现在的育儿理念大相径庭,本来儿媳自己想坚持母乳喂养,可婆婆早早的就给孩子吃奶粉,说早点断奶好带回婆婆家养,一想到要跟孩子分离儿媳就心如刀割。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断,婆媳二人均患"抑郁症",考虑儿媳尚在哺乳期,建议定期心理治疗。建议 A 大娘服用抗抑郁药物同时联合心理治疗。经过治疗后,婆媳双方都认识到因双方沟通不足,双方都需要各自调整,婆婆放手一些事情,既减轻自身压力,也让儿媳体验当妈妈的快乐与责任。在育儿理念及方法上,全家认真学习相关的书籍统一方法,摩擦越来越少,B 大娘与儿媳的脸上都恢复了往日的笑容。B 大娘也表示,通过学习才知道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从自身与儿媳看心理科后也关注到心理的重要性,发现孩子还是要时常在母亲的陪伴下才能健康的成长,放弃了原来要带孙子回自家抚养的念头。

随着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与老人随子迁移已成为当今社会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会引发焦虑情绪。但无论是空巢老人还是随子迁移的老人的这些焦虑情绪及焦虑症状都很少得到忙于工作儿女的关注。加上老年人常常认为心情不好也要自己忍着不能给儿女添负担,少于儿女沟通,更难让他人了解他们内心的苦楚。长期的焦虑情绪继而引起焦虑的躯体症状,常见的有头晕头痛,胃痛恶心,乏力疲惫,心慌,胸闷,身上不明原因的疼痛等等。当老年人出现躯体症状时才会引起儿女的关注,但到医院各科就诊完事相关检查后未见异常时,不免让家人着急与疑惑。所以,作为儿女更应该关注老年人心理状态,更帮助老年人报名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活动等增加老年人晚年生活娱乐。作为老年人也不要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全部放在儿女身上,也有老有所乐,找寻自己的社交圈,与同龄人互吐心声不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在自己心情不好或躯体不适时也能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尤其是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不要心存芥蒂,认为看心理科或精神科就成了"精神病"。"焦虑症"也好,"抑郁症"也好,"失眠症"等都是需要在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治疗下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我该如何表达我的“抑郁症”           ——一例学生抑郁症案例分享

随着张国荣,崔永元,乔任梁等明星罹患“抑郁症”的爆炸性新闻,“抑郁症”的相关信息也越来越多的闯入我们的生活。虽然我们对“抑郁症”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却未曾真正的了解它,更多的是谈“抑郁症”而色变,不知如何应对与处理,致使真正患上“抑郁症”的人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在我的患者当中,A 同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是一名高二的学生,这次来心理咨询门诊,是学校的老师要求家长带她来的,所以从家长到她自己都不是自愿的。家长并没认为 A 同学有什么心理问题,A 同学也跟家长说,自己挺好的,但迫于老师的压力,一家三口来到我的门诊。老师让 A 同学来心理咨询门诊,是因为发现她手臂上有很多用刀割过的伤痕,虽然不深,但老师发现已经很多次了,担心其出问题,所以通知家长带她看医生。A 同学的妈妈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事,说这个孩子在初中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A 同学看起来乐呵呵的,也不发表什么言论。 了解完基本情况后,请家长回避,我与 A 同学正式开始心理咨询。家长出去后,我明显的观察到 A 同学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低着头,双肩下沉,躬着背,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A 同学直接表达,“医生,我知道我得了抑郁症,只是怕父母担心,而且他们不会相信我得抑郁症的,所以我在他们面前总是一副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她向我表述,他在学校的几次情绪失控,有时用一杯凉水直接从头上浇下来,有时生气的时候会用眉刀割自己的手臂,还给我展示了她的伤痕,有的是最近刚刚结痂的,有的是看起来很久的疤痕。还有一次在班级里,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跳楼,但因纱窗太紧,在开纱窗的过程中被同学叫住才停了下来。她还不避讳的说,其实计划自杀已经很久了,在网上查过相关的资料。并跟父母开玩笑的说,让他们再生一个,其目的是认为如果她真的离开,至少她们还有一个孩子。心理咨询师的一个原则是,当患者有明显的自杀观念及计划时是一定要向家属交代的,建议他们去有病房的医院住院治疗,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可其父母不以为然,说那不可能,小孩子只是说说唬人的。无奈下,我再三叮嘱他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发生,如果不想去住院,目前不想服药,也要坚持心理治疗。 一周后,A 同学又在父母的陪伴下复诊,她说跟我聊完后感觉好一些,终于有一个人了解她的处境。她说听同学们谈论乔任梁的自杀事件,内心非常气愤,气愤为什么世人这样不理解抑郁症病人,她想为抑郁症患者说几句话,又害怕被同学们看成异类。A 同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孩子,她喜欢画漫画,喜欢写作,她说她自己正在画一本患了抑郁症女孩的漫画,这个女孩最后是好,还是自杀的结局她还没有想好。我鼓励他坚持写作,坚持画漫画,用这样的方式升华她自己的情感。咨询过后,我又是百般解释抑郁症,以达到其父母认识抑郁症,正视孩子的病情,其母亲也落下了懊悔的眼泪。随着一次次咨询,A 同学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她说“我真的没想到,我会活着度过这次期末考试,现在我想通了,我想听您的建议,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继续写作,继续画漫画,等我有一天成功了,出名了,我要为抑郁症代言,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抑郁症,正视抑郁症”。后来,因为 A 同学马上要高考,学习忙,就没再来复诊。其后,我随访了几次孩子的母亲,其母亲说孩子状态很好,还考上了重点大学。 患上抑郁症的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能很好的通过网络,书籍获得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但是他们的家长却存在滞后性,很难准确的理解抑郁症的相关信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难以置信或不愿意相信,孩子会患上抑郁症。然而学生无论在人格上还是在经济基础上都尚未独立,尤其是每日都去上学,时间更加不自由,这就导致即使学生自身知道自己有抑郁症,却没有时间跟金钱去医院就诊,向家长求助,家长却不理解,不重视,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病情。在学校,学生不敢向同学透露,怕被同学排斥看不起,不敢跟老师透露,怕被劝退学。这样的两难境界,让这些患上抑郁症的孩子更加雪上加霜。所以,国家要求各学校必须设置心理咨询室是非常有必要的。完善校内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宣教,筛选出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保护其隐私的前提下定期进行心理咨询,防患于未然。如有自杀风险,精神异常等需进一步治疗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至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少一个抑郁症患者,少一个不幸家庭。

白云霞

主治医师

伊春市第一医院

160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出不去门的王大爷

王大爷第一次就诊,由其老伴搀扶着进门,不稳的步态,给我的第一想法是不是走错了门诊。坐下来询问病史,才知道王大爷最近这三年一直在看病,奔走于各个医院的“内科”,“神经内科”。曾服用过很多药物,最开始有效,但后来效果不明显。那是什么原因让王大爷花费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奔走在各大医院呢?原来王大爷有个“怪病”,就是总觉得双腿无力,害怕摔倒,以至于现在不敢出门,在家也很少活动。家人与他本人都觉得他得了很重的病,可就是怎么查也没查出来,吃什么药也不见改善,无奈之下听从神经内科医生的建议,来心理门诊看一看。 在与王大爷的接触过程中,明显能感觉到王大爷语速较快,除了不敢走路,还有心烦,容易紧张,害怕,时常还感到身上忽冷忽热的,变的比以前敏感,就连吃饭也要放凉了再吃,怕烫。睡眠差,入睡困难,时常吃“安眠药”,但仍有睡不好的时候。睡不着就心烦的在家里走来走去。当时我诧异,怎么在家能走呢?王大爷说睡不着的时候就躺不住,就想下地走,走一会儿累了就歇会。在我的鼓励下,王大爷延着墙边走了几步,小碎步,让我想到了“帕金森综合征”的“慌张步态”。可在我查体时未感到肌张力增高,加上患者已经看了多次“神经内科”,所以最后我排除了“帕金森综合征”的可能。患者的焦虑情绪明显,时间较长,伴睡眠差,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 一周后,患者诉服药第一天,感觉走路改善,非常开心,但第二天就又感觉无力,不敢走。自觉心情略有改善,但仍感紧张,放松不下来。发现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积极鼓励患者继续服药,并要自己加强锻炼。第三周时,患者夜眠改善,不再有晚上坐立不安,走来走去的现象,心情也进一步改善,但仍困扰双腿无力问题。第四周时,患者自觉紧张,害怕的感觉已基本缓解,睡眠如常,仍有时感忽冷忽热,但一周只出现2次,每次持续时间不长。仍感双腿无力,但程度减轻,也可出家门,在家门口附近与邻居聊天。第五周时,不服用“安眠药”睡眠也正常,心烦,紧张,害怕,忽冷忽热,吃东西怕烫等症状均已缓解。双腿虽略感无力,但程度已大大减轻,可至户外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与周围邻居聊天,下棋,心情很好。王大爷与王大娘对我十分感谢,三年没怎么出门,现在的生活是以前不敢想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终于知道这个“怪病”原来是“心病”,心情好了,有一点点不舒服也可忽略不计。 在临床中,我们时常看到很多伴有躯体不适的心身疾病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除了身体出现问题,其实心理也出现问题。一味的注重寻求身体不适的原因,而忽略了心理调整,致使“病”越来越重,却找不到根源,总也好不起来,之后更加丧失信心,心情跌入谷底,变的绝望。对于这类患者首先鼓励其“带着症状”生活,因为躯体症状很难在短时间内缓解消失,如果不让其“带着症状”,往往患者会因没有在就诊后症状就消失而变得对心理治疗丧失信心,从而放弃治疗。当患者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时,往往可以从“沉浸在症状”中除了看病什么都不做,变为“带着症状”照常去生活,工作,从而转移注意力。有的患者发现干其他事情时原来的症状就消失了;有的患者虽然症状没有消失,但却恢复了正常工作与生活,扭转了生活状态。对于一些有躯体症状的患者,从心理学上来讲,在“潜意识”当中有很多内心冲突无法解决,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有的患者沉浸于“病人”的角色获得更多的他人关心与关注,从而无法自拔,但这种“躯体不适”也是患者确切能感受到的,这又形成了新的冲突。所以这些内心冲突就需要在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慢慢解决。

白云霞

主治医师

伊春市第一医院

158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忽高忽低的“高血压”——一例抑郁症案例分享

在综合医院的内科诊室里,常常有些很奇怪的患者,本来血压高,一用高血压药物,血压又非常低,不用又很高,让内科医生不知如何是好。作为综合医院内的心理科,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那这些看着有点奇怪,内科又看不好的“病”该如何处理呢?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希望对您有些帮助! 苏大娘,今年 66 岁了,最近总是感觉头昏,头胀不舒服,到医院检查,血压“140/104mmHg”,内科诊断“高血压”,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 10mg,每日一次”,患者服用后血压偏低,有时低至“90/60mmHg”,自觉头昏的更厉害。后内科医生又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25mg*0.5 片,每日一次”,患者服用后依旧血压偏低。停服高血压药物,血压再度升高至“140/100 mmHg”左右。患者内心十分矛盾,无论吃与不吃高血压药物,头都是难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该患者来到心理门诊,进行心理咨询了解到,苏大娘的老伴长期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十几年下来非常辛苦,但苏大娘又不愿让孩子们受累就一力承担。日积月累的劳累,很少出门,渐渐没了朋友,跟老伴也说不上几句话,内心孤独,郁闷,总也找不到开心的事情。苏大娘越来越不愿意讲话,更不愿意出门见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吃饭也没什么胃口,晚上也睡不好,就更别说花心思打扮自己了。除了不开心,她还总愿意操心,担心孩子们工作是否顺利,担心孩子路上是否安全,每日惴惴不安,紧张,害怕。身上除了头部不舒服,还经常胃痛,心慌,却一直自己咬牙挺着不告诉儿女。经过一番了解苏大娘的病情后,确诊其有“抑郁症”。一边帮苏大娘进行心理疏导,并鼓励其采取如户外散步等运动,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同时给予苏大娘“舍曲林 50mg,每日一次”治疗。2 周后,苏大娘的血压在未服降压药的情况下降至“130/90mmHg”左右,心情自觉略有好转,但仍有时坐立不安,紧张,担心,害怕自己生病拖累儿女。2 周内逐渐加量“舍曲林至 50mg*2 片”。服用“舍曲林”1 月后,患者自觉头部不适基本缓解,在未服用高血压药的情况下,血压尚平稳,心情自觉也明显好转,坐立不安,紧张等也基本消失。1 月后的苏大娘精神状态良好,这次复诊还带了一条粉色的围巾,她说已经好几年没有心情打扮自己了,现在出门前也知道“美美”了。看到苏大娘脸上露出了笑容,身上不舒服也消失了,证明这奇怪的“病”已经好了。 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表现的那么明显,不都是想着该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眼中的抑郁症,往往被描述的很明显,整日愁眉苦脸,见谁都说自己不开心,活着没意思等等。但是像苏大娘这样丧失内心愉悦感,难以开心,但又怕给儿女添负担,不愿表露自己内心的不悦,身边人很难观察到她的抑郁倾向,甚至于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症。这样的患者其实除不开心之外,还常伴有兴趣匮乏,少与他人交流,身上总是说不清的难受,有时东痛西痛,血压不稳,今天头疼,明天胃痛的抑郁症患者其实更为常见。只是大家还没有意识到,原来这也是抑郁的表现。这一类患者往往都认为心情不好很正常,并不是什么问题,而自己身上不舒服,才是真的生病了,所以就至内科门诊就诊,但往往各项检查却都未见明显异常,可是患者确实感受到躯体不适,加上家属的不理解,认为其无病呻吟,没事找事,则更加心情不好,甚至觉得自己得了绝症又无人理解与重视,进而可出现悲观厌世等。还有些患者表现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变慢,反应迟钝等,这是抑郁症的认知损害表现。有些患者表现为胃口不好,体重下降,或者是就是想吃东西,体重上升等,一个月内的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 5%。睡眠质量差,早醒,或者总是想睡觉,感觉睡不醒等,这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所以当大家有了上诉的困扰,或发现周围的人有类似表现,不妨去心理科,心身科,精神科去咨询一下,让专业的医生为您评估一下,是否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对于一些轻度抑郁的患者,心理咨询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白云霞

主治医师

伊春市第一医院

1601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