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刘谦民

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常拉肚子?

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常拉肚子?

拉肚子医学上称为腹泻,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助于排出毒素,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腹泻是指每日排便次数在 3 次以上,或粪便中水分增加导致粪质稀薄,或每日排便量超过 200 克。根据病程可将腹泻分为急性(不足 4 周)和慢性(超过 4 周)腹泻两种。急性腹泻主要见于急性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一般急性腹泻有明确的病因,来的快好的也比较快,这里不做详细叙述,下面重点谈谈慢性腹泻,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常腹泻。

先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腹泻

1、渗出性腹泻:当肠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炎症、溃疡等病变的破坏时,造成大量的渗出而引起的腹泻,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渗出性腹泻的特点为:粪便含有渗出液和血,结肠尤其左侧结肠的病变多引起肉眼脓性便,粪便 pH 偏碱。

2、分泌性腹泻:是因为胃肠分泌过多水分与电解质而致的腹泻。分泌性腹泻有以下临床特点:①排出大量水样粪便,每天可多达数升;②粪便含大量电解质;③粪便无脓血;④禁食后腹泻仍不止;⑤一般无腹痛。

3、渗透性腹泻:由于肠腔内含有大量不被吸收的溶液(非电解质),肠腔内有效渗透压过高,阻碍肠壁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所致。渗透性腹泻有两个临床特征:①禁食后或停止摄入不被吸收的物质后腹泻即停止;②化验分析大便的电解质含量减少。渗透性腹泻时由于不能被吸收的溶质造成肠腔高渗状态,而使水分泌入肠腔,电解质则分泌减少。

4、肠运动异常:当肠运动过慢或过快时,均可引起腹泻,运动减弱可使小肠细菌过多繁殖,损害肠粘膜,细菌还分解结合胆盐,引起脂泻;肠蠕动过快时,肠内容物与小肠粘膜不能充分接触,吸收不完全,大量小肠内容物进入结肠,导致腹泻。其临床特点有:①粪便稀烂或水样,而无或少炎症细胞。②肠鸣音亢进。③可伴有腹痛。

哪些病可以引起腹泻

1、肠源性腹泻:这是引起慢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肠道的各种炎症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炎性肠病等,各种肠道肿瘤如大肠癌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等。下列病原体常引起慢性蝮泻: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肠结核、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肠道念珠菌病。部分患者感染性腹泻后可出现肠易激综合征。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包括: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憩室炎、尿毒症性肠炎等。小肠吸收不良性疾病包括: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等。②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③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如肝外胆管梗阻、肝内胆汁淤积、小肠细菌过多(盲袢综合征)等。小肠吸收面减少如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道等。

2、胃源性腹泻:包括胃部疾病和肠内容物或胆汁返流入胃造成的腹泻。主要表现为腐败性消化不良,晨起或餐后大便次数增多,糊状便多于水样便,排气量多,且有臭味,粪便呈碱性反应,镜检有横纹肌纤维。产生腹泻的原因有:①胃内未充分消化的食物(主要是蛋白质)在肠内引起腐败性消化不良;②胃手术后,胃内未消化的食物大量倾泻入肠内,引起肠蠕动增加;③胃酸分泌减少或缺如影响胰腺外分泌功能,从而导致脂肪泻发生。

3、胰源性腹泻:常发生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化和胰腺广泛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炎常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胰腺外分泌不足的症状,如不耐油腻食物,食后上腹饱胀不适、腹泻、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每日大便 3~5 次,粪便量多,色淡而发油光,有恶臭、多气,显微镜下有脂肪球,亦有未完全消化的肌肉纤维。

4、肝胆源性腹泻: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这与胃肠道有淤血所致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有关。肝癌患者常可出现腹泻、纳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因缺乏特异性而易被忽略。长期胆汁淤积性黄疸和重症肝病患者,因胆汁形成减少或引流不畅可导致脂肪的消化吸收不良。

5、全身疾病性腹泻: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6、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是指持续地或反复地出现排稀便或水样便,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的综合征。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的腹泻,一般由胃肠功能失调引起。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精神因素、肠运动感觉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关。经各种检查均未能发现引起腹泻的器质性病变。

1、胃肠功能紊乱:这种情况在青壮年之中最常见,主要还是跟当代年轻人不注意饮食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喜欢吃重口味食物,尤其是喜欢吃高脂肪或者是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会导致慢性腹泻的发作。饮食习惯不好,经常暴饮暴食的人,或者是冷热食物交替食用,也会出现慢性腹泻的现象。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也会影响日常饮食的消化,从而出现慢性腹泻的现象。

2、消化吸收不良:特点是粪便有恶臭,便中有油滴和不消化的食物,腹泻量大,往往有明显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形成原因是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胰液或胆汁分泌不足、食糜在肠道停留时间较短等。患有慢性胰腺炎、胆囊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有胃肠手术史的人容易发生脂肪泻。

3、肠道慢性炎症:包括慢性痢疾、肠结核、血吸虫病等,以及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粪便的性状可因致病原因不同而呈现特异性,比如轮状病毒肠炎出现蛋花汤样便,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会出现脓血便。

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本症以严重腹泻或慢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腹泻多为淡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如蛋花样。近年来,由于冰箱的普及使用,有的家庭储存大量的肉食品及疏莱,过久的储存使食物变质,食用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造成呕吐、腹泻。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明明疼的是心,为何治的是“胃”

一个老朋友的儿子小张今年刚 30 多岁,就经常感觉心口痛,尤其是晚上,去医院检查心脏,结果没什么问题,医生建议他去看消化科,于是就找到了我。经过详细询问和检查,引起小张心口疼痛的原因是胃食管反流病。 心疼疼得不一定是心 老百姓最怕的是心脏病,确实心绞痛是最常见的。普通人只要是胸部疼痛,第一个先想到心脏。那么胸痛就一定是心脏引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胸痛可分为心源性胸痛和非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胃食管反流病。文章开头提到的小张就是由于晚上睡觉时身体躺平,胃酸反流至食道,时间长了引起发炎,症状表现为烧心、吐酸水、胸骨后疼痛、异物感、吞咽困难等。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回流到食管,引起临床症状或食管粘膜损伤的疾病。本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贲门松弛、关闭不全,不能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以致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等物质损伤了食道粘膜,引起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 胃食管反流病怎么治 一般治疗。主要是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调理。平时要少食多餐,饭后不要平躺。戒烟戒酒,避免食用脂肪、巧克力、茶、咖啡等食物。睡觉时抬高床头,睡前 3 小时禁食, 大约 25%的患者经改变上述生活习惯后症状可获改善。 药物治疗。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不能改善反流症状者,应开始系统的药物治疗。治疗目的为减少反流,缓解症状,降低反流物质对黏膜损害,增强食管黏膜抗反流防御功能,达到治愈食管炎,防止复发,预防和治疗重要并发症的作用。 外科手术治疗。凡长期服药无效或需终身服药者、或不能耐受扩张者、或需反复扩张者都可考虑行外科手术。Belsey、Nissen 及 Hill 胃底折叠术是目前临床上最使用广泛的三种抗反流手术。抗反流手术对缓解症状及食管黏膜损伤的愈合有效率可达 85%,但长期随访发现仍有 10%复发率。 胃食管反流病的自我保养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人如何进行自我保健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注意少量多餐,吃低脂饮食,可减少进食后返流症状的频率。相反,高脂肪饮食可促进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易导致胃肠内容物返流。 忌酒戒烟。由于烟草中含尼古丁,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加重返流,吸烟还能减少食管黏膜血流,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机体抵抗力,使炎症难以恢复。酒的主要成份为乙醇,不仅能刺激胃酸分泌,还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是引起胃食管返流的原因之一。 睡眠时可将头侧的床脚用木块垫高 15~20cm,对减轻夜间返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改变不良睡姿。有人睡眠时喜欢将两上臂上举或枕于头下,这样可引起膈肌拾高,胃内压力随之增加,使胃液逆流而上。 尽量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过度弯腰、穿紧身衣裤、扎紧腰带等。 体重超重者宜减肥。因为过度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可促进胃液返流,特别是平卧位尤甚,故应积极减轻体重以改善返流症状。 心口疼痛要分清原因 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许多人一旦发生胸部疼痛,就会误以为心脏出了问题。除了上文我们提到的胃食管反流病,还有其他疾病也会引起胸痛。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有时确能引起非心源性胸痛。但不能说凡是非心源性胸痛都是胃痛。因为有些胃的邻近器官所感受的刺激也可通过同一神经通路表现为胸痛。食管下段病变引起的疼痛也可反应在“心口”。肺纵膈引起的疼痛也是非心源性胸痛之一。此外,胆道疾病如胆总管下端结石、胆道蛔虫等都可有剑突下痛。胆道的疼痛会表现在上腹中部剑突下区域,即所谓的“心窝部”。当蛔虫钻入胆道时,虫体会引起总胆管下端“闸门”一圈增厚的环形肌的强烈收缩和痉挛,就会产生“心窝部”一阵阵的疼痛。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54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老年人饮食十要十不要

一、要吃慢不要吃快。 老年人由于咀嚼和胃肠消化功能都有所减退,进食不要过快,应细嚼慢咽。细嚼慢咽,不仅可锻炼和提高老人的咀嚼功能,而且食物通过充分咀嚼后,口腔唾液中的消化酶与碎细的食物混合成食团,更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二、要吃热不要吃烫。 进食过热过烫的食物,会直接损伤口腔及消化道和胃黏膜,引起口腔、食道和胃部病变,严重者有致癌的危险。过凉过冷的食物,会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从而引起消化不良,有时还会导致腹痛腹泻的发生。老年人进食食物的温度应适中,一般以50℃左右为宜。 三、要吃好不要吃饱。 老年人吃得过饱,一方面可增加胃肠负担,引起腹胀不适和消化不良,严重者还可导致心脑血管病等危急重症的突发而危及生命;另一方面还可因某些营养摄入过多,导致营养过剩,从而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等老年性疾病,影响健康长寿。因此,老年人每餐只吃七八成饱为宜。 四、要吃杂不要吃精。 食物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其所含营养素种类是否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比例是否合适。但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 单调的膳食组成往往很难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老年人长期食用精白的米面,摄入的纤维素少了,就会减弱肠蠕动,易患便秘。 五、要吃软不要吃硬。 老年人的牙齿大都不好,太硬的食物咬不动或是不能完全嚼碎,再加上老年人消化功能差,粗糙坚硬的食物进入胃后不易消化,不仅会损伤胃黏膜而致病,而且还会引起消化不良。老年人的饮食,宜软硬适度,粗细适中,对于那些纤维素较多较硬的食物,应尽量切细煮烂后食用。 六、要吃淡不要吃咸。 老年人的心、肾功能衰退, 排泄作用减弱, 如长期口味重,吃含盐多的食物,体内水分存留多, 会使心脏、肾脏增加负担,易引起血压升高等不良后果。因此,为了健康专家建议: 老年人一般每日吃盐以 6~8 克为宜。 七、要吃早不要吃晚。 三餐进食时间宜早不宜迟,有利于食物消化与饭后休息,避免积食或低血糖。 八、要多吃素不要多吃肉。 老年人膳食中肉类脂肪过多,会引起营养平衡失调和新陈代谢紊乱,易患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病症,不利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多吃各种蔬菜与水果,可以摄取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素,满足人体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九、要吃鲜不要吃陈。新鲜食物所含的营养索损失少,而且味道鲜美。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减退,肝脏的解毒功能降低,在饮食中应避免一切腐败变质及隔夜的食物。 十、要喝茶不要喝酒。 老年人适量喝茶,可补充维生紫B1、B2、叶酸、烟酸等必需的营养物质,饮茶可提神、醒脑、改善肠胃功能,防治高血压、冠心病、以及防癌等。但老年人饮酒,害多利少,酒中的乙醇能溶解细胞脂质和其他些物质,使人体的细织器官受损害,还可损害智力和加剧老年痴呆的形成。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42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日常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调理。饮食方面,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流质,半流质食物,比如说小米粥南瓜粥等等都具有很好的促进消化,帮助肠胃蠕动的作用。可以多吃一些高蛋白,高钙质食物,比如说乳制品,乳类食物以及瘦肉等等,平时应该避免吃油腻食物,辛辣性的食物少吃一些烧烤制品。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和髙纤维食物。 2、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上避免过量饮酒、吸烟,避免久坐、久站,多进行有氧运动,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睡觉前尽量不要吃过多的食物给肠胃增加负担,保持充足的睡眠情况,维护正常的生物钟,保持愉悦的心情。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担心、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心胸宽广、情绪乐观,心情好,胃肠功能就会好。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61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