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峰值和谷值之间震荡的非稳定状态,既包括 1 天之内患者血糖变化状况,又包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日与日间、周与周间或月与月间)比较显著的血糖变化。
1 天之内的血糖波动既包括餐前餐后的血糖变化,又包括由用餐之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波动。正常人在生理状态下,血糖也有一定波动。由于人体有着非常精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使得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 2~3mmol/L。
2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血糖调节机制受损,再加上饮食控制不当、降糖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使得血糖总体水平升高。尤其是餐后血糖会显著升高,全天 24 小时血糖曲线波动明显增加,一天内的血糖差可能数倍于正常人。其中餐后血糖的变化更为显著地增加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异常不仅表现为总体血糖水平的升高,同时还伴有血糖波动幅度的增大。研究显示,严格的血糖控制对于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成为血糖控制金标准的地位。然 HbA1c 反映的是过去 2~3 个月血糖水平的整体状况,并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而血糖波动也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密切相关。HbA1c 联合血糖波动幅度能更好地预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糖波动的幅度在糖尿病患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全面的血糖控制应实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波动”的三方面控制。血糖过度波动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多项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结果均支持血糖波动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2007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餐后血糖管理指南》明确指出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且过度血糖波动甚至会产生比持续高血糖更为严重的危害。心血管疾病(CVD )的发生(尤其是加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患者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谈到血糖波动对大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作用,就要首先讨论对整体血糖波动起到关键影响的餐后高血糖。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一致提示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独立相关。DECODE 研究表明,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与冠心病和总病死率之间密切相关,这一结果和其他许多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一致,提示餐后或负荷后波动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独立相关,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并获得较为平稳的血糖波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既然意识到了血糖波动的危害,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就应该尽量减少血糖的大幅波动,提倡“平稳降糖”。有学者提出,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使一天内的血糖波动控制在 5mmol/L 以内。具体措施包括:
- 确定合适的降糖目标
- 选择恰当的药物
- 控制餐后血糖过度增高
-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低血糖很容易诱发血糖波动,尤其要注意,但仅靠饮食和运动控制的“糖友”则很少发生低血糖,故而提倡食疗和运动非药物疗法作为基础控糖手段。
为了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既要重视血糖水平控制的达标,又要减小血糖波动。控制血糖波动要特别关注控制餐后血糖水平,同时要尽可能减少药物治疗引起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随着越来越多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以及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严格”的血糖控制逐步向着“精细降糖,平稳达标”的方向进展,即不仅要求 HbA1c 水平达标,还要注意减少过高的血糖波动,不忽略 1 天之内葡萄糖的最高及最低浓度变化,而作为“驾辕之马”的食疗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文章 护肝的中药材有哪些
杨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
文章 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
杨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
文章 糖尿病饮食注意
杨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