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人类的正常情绪之一(七情之一),焦虑情绪、焦虑状态有其积极的作用,是人类面对危险、紧迫、重大或突发事件和处境时,提升自身潜力、准备“战斗”的自我动员。而焦虑症则是一组特殊疾病,既有心理症状,也有躯体症状。患者会对日常生活中不危险的、不紧迫的、不重要的、司空见惯的环境、处境和事件存在过分的、夸大的,甚至是歪曲和错误的认知,从而出现焦虑、恐惧的情绪反应,伴随着交感神经亢奋、肾上腺激素大量分泌,继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紧张、手心脚心出汗、尿频等一系统列躯体反应,同时还会出现回避和逃避行为。
焦虑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职业的人群,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放眼整个人生,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幸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活方式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全社会、全生命周期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焦虑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4 年中国的焦虑症患病率约为 5%,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焦虑症呈现出低龄化和“精英化”的趋势。
根据精神医学领域基础研究、临床观察、流行病调查以及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两大国际权威机构先后对焦虑症的诊断分型进行了调整,首先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于 2013 年发布了《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的第五版(DSM-5),此后,经过多年的努力,201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终于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的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在以上两大分类系统的最新版本中,焦虑(恐惧)症都包括以下亚型: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是一种持续性的内心忐忑、惶恐和惴惴不安,或者对琐碎的日常生活事件(包括家庭、工作、学习、健康、财务等方方面面)过分担心和紧张,伴有肌肉绷紧、坐不住、来回踱步、手心脚心出汗、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可以继发严重失眠和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焦虑的程度在一天之内可以时轻时重,有时也会轻几天重几天,但不会完全消失,危险焦灼的氛围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无所不在、令人无处躲藏,每时每刻都弥漫和充满在患者的四周。
二、惊恐障碍
是突如其来、无法预料的急性焦虑发作,表现为心悸、心跳剧烈、胸痛、胸闷、憋气、恶心、恐慌等,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非真实感,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逐渐缓解。常反复发作,严重时患者会叫急救车或直接去急诊科就诊,尽管各项检查均正常,但仍不放心,每次发作过后患者都会反复到医院做系统的检查。患者往往变得依赖性很强,不敢独处,不敢去偏僻、交通不便、远离医院的环境。总之,只有到医院或医院附近才能放心和放松。
三、场所恐惧症(又称为广场恐惧症)
对以下 2 种或 2 种以上的场所过分恐惧、害怕,平时会极力回避以上场所,如不得已进入上述场所则会感到程度不同的恐慌、紧张和不适,严重时可以达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甚至引起惊恐发作。有些患者长期被“困”在家中。导致恐惧的场所包括:
-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公交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 处于开放空间(例如,空旷的广场、停车场、集市、桥梁等);
- 处于封闭空间(例如,商店、剧院、电影院等);
- 排队或在人群之中;
- 单独外出或离开家。
四、特定的恐惧症
对特定的客体和处境过分恐惧、害怕,平时会极力回避以上客体和处境,一旦不得已遭遇则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的恐慌、紧张和不适,严重时可以达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甚至引起惊恐发作。导致恐惧的对象和处境有以下几类:
- 动物(例如,狗、猫、蜘蛛、昆虫、蛇等);
- 自然环境(例如,高处、黑暗、电闪雷鸣、水面);
- 血-注射-损伤(例如,血、针、刀剪、注射、输血、侵入或有创的检查手术、受伤等);
- 特定的处境(例如,飞机、电梯、幽闭、狭小空间);
- 其他(例如,儿童怕化妆人物、巨大响声等,会导致窒息感和呕吐)。
五、社交焦虑障碍
对一种或多种社交处境过分恐惧、害怕和担心,原因是自认为自己的言谈举止显得害羞、笨拙、不自然、不礼貌,甚至“不道德”,比如会脸红、出汗、口吃、手抖、声音发颤、词不达意,目光总盯着别人,或眼角的余光不由自主地偷看异性身体某些部位等等,认为自己的表现是如此的显而易见,导致周围人不舒服或被冒犯,患者往往能“察觉到”周围人的表情、声响、小动作以及肢体语言表达出对自己不耐烦、生气或看不起,所以患者会尽量回避各种社交处境,包括:当众表演、演讲、课堂提问、小组发言、面对面谈话,在别人关注下吃、喝、操作、工作等。不得已置身上述社交处境时则会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慌、紧张、不适和不自在,严重时可以达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甚至引起惊恐发作。有些患者长期被“困”在家中。
多数患者只是害怕与上级、同事、同学、熟人,或者客户等有一定利害关系和竞争关系的人群相处,而在陌生人群中(尤其不需要深度交流时)则不紧张,在亲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面前也不紧张,但也有些特别严重的病例,对任何人都紧张。
有些患者仅仅存在表演恐惧,但是影响了职业生涯,比如音乐家害怕当众演奏、舞蹈家害怕当众跳舞、运动员害怕当众比赛、教师害怕在课堂上讲课等等。还有些患者虽然只是害怕当众演讲,却也因此而影响了工作、学习或参与学术活动。
六、分离性焦虑障碍
一旦得知依恋的人要离开,或只要其离开,就会过分恐惧、紧张,总担心会失去对方,担心对方会遭遇灾难、事故、重病甚至死亡,担心对方走失或者被绑架等等。每次分离都十分痛苦,甚至出现身体不适,例如头疼、胃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平时不愿意甚至拒绝独处、独自睡眠,独处和独自外出时会过分恐惧、紧张。会反复做噩梦,内容都是有关分离的。由于害怕与所依恋的人分离,所以不愿(拒绝)出门、上学或上班。
在儿童,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父母、祖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在成人,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配偶、伴侣或子女。
七、选择性缄默症
在社交场合遇到成人或其他儿童的时候,选择性缄默症儿童既不主动讲话,也不回应别人的讲话。在自己家里,当着一级亲属(父母)的面能说话,但往往当着好朋友甚至二级亲属(祖父母、堂兄妹)的面也不说话。患者往往同时伴有严重的社交焦虑。
由于患者在学校通常都拒绝讲话,所以其学业和教育水平会受到严重影响,老师无法对其阅读水平和计算水平等进行评估。虽然有的患者会用非言语的方式交流,比如发出“嗯、哦”的声音、用手指点或书写等,还有的患者愿意参加一些不需讲话的校内游戏,但他们的人际交往还是会受到严重影响。
也有的孩子在学校和外人面前均能正常讲话,只是在父母或特定的人面前一言不发。
八、其他类型的焦虑症
包括其他精神疾病导致的焦虑、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焦虑、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焦虑、其他处方药导致的焦虑等等。
文章 你离焦虑症有多远?(CCTV2)
范肖冬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文章 强迫症强迫了谁?
范肖冬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文章 经前期情绪障碍
范肖冬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