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李夏楠

您了解“颈椎病”吗?

您了解“颈椎病”吗?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系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 并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者,称为颈椎病。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颈椎周围的肌肉、肌力不协调导致的颈椎失稳等病因,引起颈椎周围脊神经、颈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全国颈椎病患者约占7%~10%,且发病率逐年增长,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A.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是我国约定俗成的一个术语,其概念和定义在学术界存在争议。1984年,全国“第一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将颈椎病定义为“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颈椎失稳,压迫邻近组织进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将颈椎病的定义修改为“颈椎间盘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包括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在内的周围组织结构,进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再一次修改了颈椎病的定义并沿用至今。
 
B.颈椎病的分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
 
此型发病率最高。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多表现为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表现在相应皮节。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检查可见患侧颈部肌痉挛、压痛,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臂丛牵拉试验(Eaton试验:检查者一手扶患侧颈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牵拉。此时因臂丛神经被牵张,刺激已受压之神经根而出现放射痛)阳性、压头试验(Spurling征:病人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上加压,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阳性,神经系统检查有较明确的定位体征。X线平片可见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变征象。CT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2.脊髓型颈椎病
 
约占颈椎病的10%~15%。突出的髓核、椎体后缘骨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钙化的后纵韧带等均可导致脊髓受压。下颈段椎管相对较小(脊髓颈膨大处),活动度大,故退行性变发生较早、较重,容易发生脊髓受压。脊髓受压早期,压迫物多来自脊髓前方,出现侧束、锥体束损害表现,以四肢乏力、行走不稳为最先出现的症状。随病情加重发生自下而上的上云动神经元性瘫痪。有时压迫物也可来自侧方(关节突关节增生)或后方(黄韧带肥厚),而出现不同类型的脊髓损害。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由于颈椎各种病变结构的刺激通过脊髓反射或脑-脊髓反射而发生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头痛或偏头痛,头晕,在头部转动时加重,有时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眼后部胀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痛和血压升高;头颈及上肢出汗异常以及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胃肠胀气等。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似。
 
4.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突增生肥大可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颈椎退变后稳定性降低,在颈部活动时椎间关节产生过度移动而牵拉椎动脉;颈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等均是本型病因。当患者原有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时则更易发生本病。临床表现有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等。
 
5.其他类型颈椎病
 
其他类型颈椎病较为少见,有颈型颈椎病、食管型颈椎病等。
 
C.颈椎病的诊断
 
1.神经根型颈椎病 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以上疼痛者。
 
2.脊髓型颈椎病 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3.交感型颈椎病 诊断较前两种困难。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还需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耳源性、眼源性、脑源性、血管源性)、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4.椎动脉型颈椎病 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已经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经颅彩色多普勒、DSA、MRA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探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超声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5.食管型颈椎病 具有明确的进行性吞咽困难病史,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前缘巨大骨赘形成;食管镜检查或者影像学检查已经除外食管和纵隔占位性病变。
 
D.颈椎病的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大体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还有介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微创治疗。
 
1.颈椎病的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绝大多数的交感型颈椎病以及少数早期症状轻微的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是通过休息、颈部制动、消炎止痛中西药物以及理疗等治疗措施,减轻周围组织反应性的炎性充血、肿胀等反应,减缓对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炎症性刺激或机械性压迫,使其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保守治疗的优点是治疗过程相对简单,费用相对低廉,大多数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小,患者容易接受。缺点是治疗周期长,对脊髓型颈椎病以及程度较重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差或治疗无效,还要考虑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症状加重,出现难以恢复的神经损害,最后耽误病情。
 
2.颈椎病的微创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良的颈椎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但传统的颈椎病手术也存在着诸如手术创伤、出血、损伤脊髓神经根、植骨块脱落、植骨不融合、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而且手术后患者大多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使得部分患者惧怕手术,这些都会导致手术治疗难以正常施行。随着脊柱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治疗逐渐发展,为更多患者所接受。
 
颈椎病的微创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经皮穿刺激光汽化颈椎间盘减压术、经皮穿刺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经颈前路椎间盘镜切除植骨融合术等。
 
上述颈椎病的微创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切口小、损伤小、安全和恢复快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虽然微创治疗在近期发展较快,但目前仍是传统开放手术的补充,并不能取代传统开放手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游离脱出等原因导致的颈椎病疗效较差;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的透视监视,患者及手术医师较多的暴露在放射线的辐射危险中。
 
3.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手术是颈椎病的终极治疗方式。手术治疗通过解除对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压迫,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达到阻止病情发展,恢复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手术治疗原则上适合绝大多数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少数长期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神经根型及交感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前路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前路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等,后路手术则包括椎板切除及各种椎管扩大成形术,此外,还有前后路联合手术及其他未广泛开展的术式。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具体分析。
 
1)ACDF
 
游离颈阔肌皮瓣,经胸锁乳突肌内侧间隙、颈动脉鞘与气管食管之间的间隙进入椎前,切开椎前筋膜,即可显示椎间盘和椎体,采用透视定位椎间隙水平,切除椎间盘,必要时切除后骨刺、肥厚或者骨化的后纵韧带,在椎体间植入自体髂骨块,椎前放置引流,关闭伤口。该术式可以解决①椎间隙狭窄患者间盘和后骨刺、后纵韧带切除困难,②椎体间后凸畸形无法矫形,③由于椎间隙无法撑开不能植入所需高度的植骨块。
 
2)ACCF
 
基本手术方法同上,术中切除椎体是松质骨可能出血比较明显。减压后重建可以采用自体髂骨块,但更多采用钛网内植入自体椎体碎骨的植骨融合,之后使用螺钉系统固定。优点基本同上,但同时需注意避免①横向上切除不够,使得后方减压不彻底,②椎体次全切除偏向一侧,使得对侧减压不够。
 
3)颈椎椎板成形术
 
基本原理是保留椎板,通过椎板截骨的方法使得椎板向后向外移动,从而扩大骨性椎管的面积,使得椎管有效空间扩大,脊髓获得减压。一般来说,”单开门“手术较”双开门“手术应用更为广泛,开门侧椎板成型范围内的黄韧带需要切开,两端的黄韧带一般自中线到开门侧切开即可,保留中线到铰链侧的黄韧带有利于椎板旋转后的稳定性。对于开门侧的固定,早期选用自体骨植入,现更多使用钢板系统(如Arch钢板)进行固定。该术式方法较前路手术简单,不易伤及气管、食管等重要结构,通过椎管扩大,增加脊髓的有效空间,可以直接解除来自后方的压迫,同时通过弓弦原理,脊髓向后退让,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缺点包括软组织损伤大,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高,合并后凸畸形时脊髓减压效果受限,术后C5神经根功能障碍发生率高。
 
4)颈椎椎板切除术
 
一般来说,治疗颈椎病时减压的范围为C3~7,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或黄韧带骨化减压范围需超过骨化一个节段。在椎板侧块关节交界处用开槽的方法切断椎板,切断椎板间黄韧带,一次性完整切下所有椎板。当椎板成形术施行困难,如骨质坚硬(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或氟骨症等)、各种原因需要后路二次手术时,可选择椎板切除术。
 
E.术后康复锻炼
 
1.颈椎手术术后颈托佩戴时间应尽可能短,让颈椎尽早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这有利于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颈椎病行经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颈托只需佩戴1~2周,椎体次全切除或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可佩戴6周,颈后路椎板成形术的患者颈托佩戴不超过2周。颈椎外伤、畸形、感染和肿瘤的患者应根据病情个体化使用,在满足颈椎稳定性的前提下尽早去除外固定。 图片
 
2.颈椎术后患者应尽早开始颈部肌肉锻炼,特别是颈椎后路手术患者,早期肌肉锻炼不仅可以减轻伸肌装置萎缩,而且可以减少肌肉间的粘连,减轻术后僵硬感。
 
3.手术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的情绪,可提前对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对话沟通等技巧培训,留意患者心理变化,提升患者康复信心。
 
4.可以应用NSAIDs药物等进行对症止痛消炎治疗。
 
5.手法按摩和适度的热疗都可以缓解轴性症状,注意选择物理治疗时需考虑体内内植物的影响。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您了解“痛风性关节炎”吗?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 )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这种病症会因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出现晶体性和抑制性的差异病变。 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上是一种表现为手足小关节存在对称性和多关节侵袭性的骨滑膜炎性反应,这种病症严重的时候会使患者存在关节畸形,甚至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因此临床应引起重视。好发于 40 岁以上男性,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发生于其他较大关节,尤其是踝部与足部关节。 1.病因 尿酸盐在人体关节附近软组织以及关节骨缘处沉积致使相关部位发生炎症是引发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诱因。痛风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患者首发症状,患者发病之后会存在有典型的尿酸排泄减少的表现,并且患者会合并嘌呤代谢障碍,导致患者出现高尿酸血症。临床因为尿酸盐沉积在滑膜、骨质和关节囊中,容易诱发患者产生晶体关节病变,所以临床的病症表现相对较为严重。 2.临床表现 痛风性关节炎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慢性关节炎期,大部分患者在痛风性关节炎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仅出现血尿酸波动性提高或者持续性提高,在急性关节炎患者易发生红、肿、热 等病征。多在夜间突然发病,受累关节剧痛,首发关节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为踝、膝等。关节红、肿、热和压痛,全身无力、发热等。可持续 3~11 天。饮酒、暴食、过劳、着凉、手术刺激、精神紧张均可成为发作诱因。 3.诊断 临床表现、化验、X 线检查有助于诊断,但完全确诊要由滑膜或关节液查到尿酸盐结晶,因为牛皮癣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时尿酸含量也升高。诊断标准为: 急性关节炎发作一次以上,在 1 天内即达到发作高峰。 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整个关节呈暗红色。第一跖趾关节肿痛。 单侧跗骨关节炎急性发作。 有痛风石。 高尿酸血症。 非对称性关节肿痛。 发作可自行停止。 凡具备上述条件 3 条以上,并可排除继发性痛风者即可确诊。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 X 线临床诊断 早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 X 线表现为受累关节处存在界限清晰的椭圆形或梭形软组织影,属可逆性改变;中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 X 线表现为关节旁非对称软组织表现为结节状隆起,邻近骨质处存在不规则凹缺状和分叶状,于边缘骨质表现为蛋壳刺状翘起,另外关节软骨内、骨内存在沉积的尿酸盐,骨质受侵蚀后,呈穿凿样囊性破坏;晚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X 线表现为偏心性软组织包块呈显著增大趋势,骨质存在严重破坏现象,且骨质边缘表现出线性硬化,呈类圆形凿孔,关节面呈严重塌陷及关节面间隙狭窄。通过研究发现,对患者实施 X 线和 CT 检查均具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其中 X 线检查操作较为简单,费用低,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使用范围;而 CT 检查的费用相对较高,操作相对复杂。 4.治疗 (一)综合康复治疗方案 A.物理治疗[1]。 冷疗,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1 次/d。 运动疗法,肌力增强训练,肌耐力训练,1 次/d。 关节松动技术,改善关节活动度,1 次/d。 牵伸训练,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软组织长度和柔韧性,1 次/d。 持续性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continuous passive joint movement,CPM),改善关节活动度,1 次/d。 偏振红外光,促进加速组织活动物质的生成和疼痛物质的代谢,尽快消除炎症和水肿,2 次/d。 蜡疗,对缓解疼痛有效,2 次/d。 超声波治疗,对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有可靠的治疗效果,松解手术瘢痕,2 次/d。 超短波治疗(无热量),加速炎症消退,加快肉芽组织生长,促进伤口愈合,2 次/d。 B.作业治疗。 在消除或减轻重力的体位或者使用合适的辅助具的前提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1 次/d。 C.康复护理。 低嘌呤饮食指导,抬高患肢,膝关节主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导。 D.药物治疗。 苯溴马隆片 50 mg 口服、1 次/d,非布司他片 40 mg 口服、2 次/d,秋水仙碱 1 mg 口服、1 次/d,碳酸氢钠片 0.5 g 口服、3 次/d,碳酸钙 D3 片 1 片口服、1 次/d,骨化三醇软胶囊 0.25 μg 口服、2 次/d,盐酸乙哌立松片 50 mg 口服、2 次/d,依托考昔片 60 mg 口服、1 次/d。 人体内的嘌呤来源于食物、组织内的核酸分解或者是体内新生成的嘌呤。目前在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中,别嘌呤醇较早且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主要机制为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钼蝶呤活性中心,阻止转化为尿酸,而 XO 的钼蝶呤活性中心会自发性氧化,因此会减弱别嘌呤醇的作用,为追求效果需要增加别嘌呤醇的使用剂量,可能引发药物不良反应,且实验证明长期大量使用别嘌呤醇会对肾脏产生较大的损伤。非布司他是一种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选择性抑制剂,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嘌呤类生成尿酸,XO 的钼蝶呤活性中心自发性氧化失效并不会影响药物作用。其主要是经肝脏代谢,因此,非布司他对于别嘌呤醇过敏或者无法耐受及疗效不明显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治疗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二)手术治疗 但有文献表明关节镜手术是目前治疗难治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关节镜手术治疗的目的着重于消除刺激因素,迅速减轻疼痛和处理关节内的合并损伤。而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至正常水平,是恢复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 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下膝关节探查清理+半月板修整成形+膝关节松解术;痛风包块切除+关节成形+筋膜瓣成形术;关节手法松解术等。 5.预防 A.饮食。 低嘌呤、低脂、低盐、低蛋白饮食,并应戒酒,多吃碱性食物,以防痛风急性发作,并有利于尿酸排泄。 B.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大于 2000ml。

李夏楠

住院医师

滨州市人民医院

146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您了解“颈椎病”吗?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系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 并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者,称为颈椎病。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颈椎周围的肌肉、肌力不协调导致的颈椎失稳等病因,引起颈椎周围脊神经、颈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全国颈椎病患者约占7%~10%,且发病率逐年增长,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A.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是我国约定俗成的一个术语,其概念和定义在学术界存在争议。1984年,全国“第一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将颈椎病定义为“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颈椎失稳,压迫邻近组织进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将颈椎病的定义修改为“颈椎间盘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包括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在内的周围组织结构,进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再一次修改了颈椎病的定义并沿用至今。 B.颈椎病的分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 此型发病率最高。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多表现为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表现在相应皮节。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检查可见患侧颈部肌痉挛、压痛,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臂丛牵拉试验(Eaton试验:检查者一手扶患侧颈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牵拉。此时因臂丛神经被牵张,刺激已受压之神经根而出现放射痛)阳性、压头试验(Spurling征:病人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上加压,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阳性,神经系统检查有较明确的定位体征。X线平片可见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变征象。CT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2.脊髓型颈椎病 约占颈椎病的10%~15%。突出的髓核、椎体后缘骨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钙化的后纵韧带等均可导致脊髓受压。下颈段椎管相对较小(脊髓颈膨大处),活动度大,故退行性变发生较早、较重,容易发生脊髓受压。脊髓受压早期,压迫物多来自脊髓前方,出现侧束、锥体束损害表现,以四肢乏力、行走不稳为最先出现的症状。随病情加重发生自下而上的上云动神经元性瘫痪。有时压迫物也可来自侧方(关节突关节增生)或后方(黄韧带肥厚),而出现不同类型的脊髓损害。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由于颈椎各种病变结构的刺激通过脊髓反射或脑-脊髓反射而发生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头痛或偏头痛,头晕,在头部转动时加重,有时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眼后部胀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痛和血压升高;头颈及上肢出汗异常以及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胃肠胀气等。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似。 4.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突增生肥大可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颈椎退变后稳定性降低,在颈部活动时椎间关节产生过度移动而牵拉椎动脉;颈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等均是本型病因。当患者原有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时则更易发生本病。临床表现有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等。 5.其他类型颈椎病 其他类型颈椎病较为少见,有颈型颈椎病、食管型颈椎病等。 C.颈椎病的诊断 1.神经根型颈椎病 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以上疼痛者。 2.脊髓型颈椎病 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3.交感型颈椎病 诊断较前两种困难。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还需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耳源性、眼源性、脑源性、血管源性)、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4.椎动脉型颈椎病 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已经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经颅彩色多普勒、DSA、MRA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探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超声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5.食管型颈椎病 具有明确的进行性吞咽困难病史,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前缘巨大骨赘形成;食管镜检查或者影像学检查已经除外食管和纵隔占位性病变。 D.颈椎病的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大体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还有介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微创治疗。 1.颈椎病的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绝大多数的交感型颈椎病以及少数早期症状轻微的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是通过休息、颈部制动、消炎止痛中西药物以及理疗等治疗措施,减轻周围组织反应性的炎性充血、肿胀等反应,减缓对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炎症性刺激或机械性压迫,使其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保守治疗的优点是治疗过程相对简单,费用相对低廉,大多数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小,患者容易接受。缺点是治疗周期长,对脊髓型颈椎病以及程度较重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差或治疗无效,还要考虑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症状加重,出现难以恢复的神经损害,最后耽误病情。 2.颈椎病的微创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良的颈椎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但传统的颈椎病手术也存在着诸如手术创伤、出血、损伤脊髓神经根、植骨块脱落、植骨不融合、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而且手术后患者大多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使得部分患者惧怕手术,这些都会导致手术治疗难以正常施行。随着脊柱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治疗逐渐发展,为更多患者所接受。 颈椎病的微创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经皮穿刺激光汽化颈椎间盘减压术、经皮穿刺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经颈前路椎间盘镜切除植骨融合术等。 上述颈椎病的微创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切口小、损伤小、安全和恢复快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虽然微创治疗在近期发展较快,但目前仍是传统开放手术的补充,并不能取代传统开放手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游离脱出等原因导致的颈椎病疗效较差;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的透视监视,患者及手术医师较多的暴露在放射线的辐射危险中。 3.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手术是颈椎病的终极治疗方式。手术治疗通过解除对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压迫,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达到阻止病情发展,恢复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手术治疗原则上适合绝大多数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少数长期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神经根型及交感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前路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前路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等,后路手术则包括椎板切除及各种椎管扩大成形术,此外,还有前后路联合手术及其他未广泛开展的术式。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具体分析。 1)ACDF 游离颈阔肌皮瓣,经胸锁乳突肌内侧间隙、颈动脉鞘与气管食管之间的间隙进入椎前,切开椎前筋膜,即可显示椎间盘和椎体,采用透视定位椎间隙水平,切除椎间盘,必要时切除后骨刺、肥厚或者骨化的后纵韧带,在椎体间植入自体髂骨块,椎前放置引流,关闭伤口。该术式可以解决①椎间隙狭窄患者间盘和后骨刺、后纵韧带切除困难,②椎体间后凸畸形无法矫形,③由于椎间隙无法撑开不能植入所需高度的植骨块。 2)ACCF 基本手术方法同上,术中切除椎体是松质骨可能出血比较明显。减压后重建可以采用自体髂骨块,但更多采用钛网内植入自体椎体碎骨的植骨融合,之后使用螺钉系统固定。优点基本同上,但同时需注意避免①横向上切除不够,使得后方减压不彻底,②椎体次全切除偏向一侧,使得对侧减压不够。 3)颈椎椎板成形术 基本原理是保留椎板,通过椎板截骨的方法使得椎板向后向外移动,从而扩大骨性椎管的面积,使得椎管有效空间扩大,脊髓获得减压。一般来说,”单开门“手术较”双开门“手术应用更为广泛,开门侧椎板成型范围内的黄韧带需要切开,两端的黄韧带一般自中线到开门侧切开即可,保留中线到铰链侧的黄韧带有利于椎板旋转后的稳定性。对于开门侧的固定,早期选用自体骨植入,现更多使用钢板系统(如Arch钢板)进行固定。该术式方法较前路手术简单,不易伤及气管、食管等重要结构,通过椎管扩大,增加脊髓的有效空间,可以直接解除来自后方的压迫,同时通过弓弦原理,脊髓向后退让,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缺点包括软组织损伤大,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高,合并后凸畸形时脊髓减压效果受限,术后C5神经根功能障碍发生率高。 4)颈椎椎板切除术 一般来说,治疗颈椎病时减压的范围为C3~7,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或黄韧带骨化减压范围需超过骨化一个节段。在椎板侧块关节交界处用开槽的方法切断椎板,切断椎板间黄韧带,一次性完整切下所有椎板。当椎板成形术施行困难,如骨质坚硬(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或氟骨症等)、各种原因需要后路二次手术时,可选择椎板切除术。 E.术后康复锻炼 1.颈椎手术术后颈托佩戴时间应尽可能短,让颈椎尽早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这有利于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颈椎病行经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颈托只需佩戴1~2周,椎体次全切除或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可佩戴6周,颈后路椎板成形术的患者颈托佩戴不超过2周。颈椎外伤、畸形、感染和肿瘤的患者应根据病情个体化使用,在满足颈椎稳定性的前提下尽早去除外固定。 图片 2.颈椎术后患者应尽早开始颈部肌肉锻炼,特别是颈椎后路手术患者,早期肌肉锻炼不仅可以减轻伸肌装置萎缩,而且可以减少肌肉间的粘连,减轻术后僵硬感。 3.手术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的情绪,可提前对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对话沟通等技巧培训,留意患者心理变化,提升患者康复信心。 4.可以应用NSAIDs药物等进行对症止痛消炎治疗。 5.手法按摩和适度的热疗都可以缓解轴性症状,注意选择物理治疗时需考虑体内内植物的影响。

李夏楠

住院医师

滨州市人民医院

148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