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于临枫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个案:
 
近两个月来,18岁的小唐(化名)经常感到非常疲惫,每天就想往床上躺,但又睡不着,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盯着白墙发呆,还出现逃课、学习效率低下、情绪悲伤、孤独、以前的快乐感不知道去哪里了。她的同学反映:“小唐像变了个人似的”。连她自己也觉得好像是哪里出问题了,于是她和她的父母找到了我。
 
经过检查评估,小唐的症状就是临床上常说的“抑郁发作”。追逐病史,其实小唐在大半年前就出现过“轻躁狂发作”。当时,她觉得自己精力极度充沛,喜欢和朋友们待在一起,而且变得非常热衷社交,组织活动,在社交活动中异常开心,觉得世界太美好了,小唐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么开心过,像打了鸡血似的。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一周情绪才平稳。
 
小唐患了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简称为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
 
是指情绪在抑郁与兴高采烈或狂躁之间剧烈或不寻常的波动。情绪波动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极端的。它们可以缓慢或迅速地出现,在数小时到几天之内,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双相障碍的不同类型:
 
主要有两种型:双相Ⅰ和双相Ⅱ。其它型的表现有待另外文章说明。
 
- 双相I型,在极度抑郁状态和强烈躁狂状态之间交替出现。
 
- 双相II型,有抑郁症状,但只有一种较小程度的兴高采烈发作称为“轻躁狂”。
 
- 其它型......
 
双相障碍的原因:
 
目前还不清楚双相障碍的确切原因。许多专家认为,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双相障碍是与基因联系最紧密的。例如父母患有双相障碍,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是没有家族史的青少年的9倍。研究人员还认为,大脑中调节情绪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的失衡会增加患双相障碍的机率。
 
双相障碍的症状:
 
双相障碍的症状包括躁狂症状(情绪高涨)、轻度躁狂症(轻度情绪高涨)和抑郁(情绪低落)。躁狂或轻度躁狂并不等同于在周末拥有超强的精力,或者有非常外向、高效的情形。同样,抑郁也不是因为你没有约会,没有去参加学校舞会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的坏情绪。双相障碍的情绪发作是强烈的,并且被朋友和家人所注意。
 
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症状:
 
- 竞相发言与思考
 
- 更多能量
 
- 睡眠需求减少
 
- 情绪高涨和极端乐观
 
- 大量的活动
 
- 易怒、攻击性行为和急躁
 
- 性冲动——很多性的想法、感觉或行为,以及性语言的使用
 
- 鲁莽的行为,比如花太多的钱,草率的决定,高速驾驶等冒险活动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自尊心膨胀
 
轻躁狂症状:
 
- 感到非常高兴或者高兴
 
- 信心增强
 
- 非常专注于工作或家里的事情(项目)
 
- 创造力和生产力提高
 
- 睡眠需求减少
 
- 精力和性欲增强
 
- 危险行为
 
- 鲁莽行为
 
两相情绪波动持续时间:
 
在成年人中,双相情感波动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可能要短得多,在短短的几个小时或几天内从躁狂或轻度躁狂状到抑郁。
 
双相障碍的诊断:
 
精神病医生会把诊断情况告诉患者或家属。通常医生要排除其它可能导致抑郁和躁狂的原因,如药物、酒精、非法使用药物、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亢等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也可能会推荐做一些血液测试。
 
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虽然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都是表现为抑郁症状,但是还是有不同,这对于两个病的鉴别是有帮助,其治疗方针也有很大的不一样。
 
双相障碍的治疗:
 
可以稳定躁狂或轻度躁狂的药物包括碳酸锂、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和苯二氮卓类药物。锂盐和拉莫三嗪是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一些标准疗法。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多地了解疾病以及如何处理情绪变化。
 
有些患者以抑郁相发作来诊,即使是专科医生也不一定能轻易识别出是否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还是抑郁症的表现。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在治疗其中需要对患者进行细致而密切的观察和及时调整药物。所以,家属和患者都疾病的知晓对于治疗和防止反复是比较重要的。
 
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由于双相障碍多见于年轻的患者,这给正在求学的学生一族及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本身病情复杂,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家人或患者察觉“情绪出现了问题”。如果不能早期干预有可能影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发展、人际关系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风险。因此,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记住:并不是医生硬给孩子贴标签,是有可能孩子情绪有障碍,生病了! 
 

不少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识别自己的情绪问题,并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人生的路更顺利!

Sour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Second Edition

希望可以帮助你!以下是我的 联系信息: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个案: 近两个月来,18岁的小唐(化名)经常感到非常疲惫,每天就想往床上躺,但又睡不着,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盯着白墙发呆,还出现逃课、学习效率低下、情绪悲伤、孤独、以前的快乐感不知道去哪里了。她的同学反映:“小唐像变了个人似的”。连她自己也觉得好像是哪里出问题了,于是她和她的父母找到了我。 经过检查评估,小唐的症状就是临床上常说的“抑郁发作”。追逐病史,其实小唐在大半年前就出现过“轻躁狂发作”。当时,她觉得自己精力极度充沛,喜欢和朋友们待在一起,而且变得非常热衷社交,组织活动,在社交活动中异常开心,觉得世界太美好了,小唐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么开心过,像打了鸡血似的。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一周情绪才平稳。 小唐患了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简称为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 是指情绪在抑郁与兴高采烈或狂躁之间剧烈或不寻常的波动。情绪波动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极端的。它们可以缓慢或迅速地出现,在数小时到几天之内,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双相障碍的不同类型: 主要有两种型:双相Ⅰ和双相Ⅱ。其它型的表现有待另外文章说明。 - 双相I型,在极度抑郁状态和强烈躁狂状态之间交替出现。 - 双相II型,有抑郁症状,但只有一种较小程度的兴高采烈发作称为“轻躁狂”。 - 其它型...... 双相障碍的原因: 目前还不清楚双相障碍的确切原因。许多专家认为,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双相障碍是与基因联系最紧密的。例如父母患有双相障碍,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是没有家族史的青少年的9倍。研究人员还认为,大脑中调节情绪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的失衡会增加患双相障碍的机率。 双相障碍的症状: 双相障碍的症状包括躁狂症状(情绪高涨)、轻度躁狂症(轻度情绪高涨)和抑郁(情绪低落)。躁狂或轻度躁狂并不等同于在周末拥有超强的精力,或者有非常外向、高效的情形。同样,抑郁也不是因为你没有约会,没有去参加学校舞会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的坏情绪。双相障碍的情绪发作是强烈的,并且被朋友和家人所注意。 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症状: - 竞相发言与思考 - 更多能量 - 睡眠需求减少 - 情绪高涨和极端乐观 - 大量的活动 - 易怒、攻击性行为和急躁 - 性冲动——很多性的想法、感觉或行为,以及性语言的使用 - 鲁莽的行为,比如花太多的钱,草率的决定,高速驾驶等冒险活动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自尊心膨胀 轻躁狂症状: - 感到非常高兴或者高兴 - 信心增强 - 非常专注于工作或家里的事情(项目) - 创造力和生产力提高 - 睡眠需求减少 - 精力和性欲增强 - 危险行为 - 鲁莽行为 两相情绪波动持续时间: 在成年人中,双相情感波动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可能要短得多,在短短的几个小时或几天内从躁狂或轻度躁狂状到抑郁。 双相障碍的诊断: 精神病医生会把诊断情况告诉患者或家属。通常医生要排除其它可能导致抑郁和躁狂的原因,如药物、酒精、非法使用药物、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亢等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也可能会推荐做一些血液测试。 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虽然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都是表现为抑郁症状,但是还是有不同,这对于两个病的鉴别是有帮助,其治疗方针也有很大的不一样。 双相障碍的治疗: 可以稳定躁狂或轻度躁狂的药物包括碳酸锂、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和苯二氮卓类药物。锂盐和拉莫三嗪是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一些标准疗法。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多地了解疾病以及如何处理情绪变化。 有些患者以抑郁相发作来诊,即使是专科医生也不一定能轻易识别出是否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还是抑郁症的表现。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在治疗其中需要对患者进行细致而密切的观察和及时调整药物。所以,家属和患者都疾病的知晓对于治疗和防止反复是比较重要的。 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由于双相障碍多见于年轻的患者,这给正在求学的学生一族及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本身病情复杂,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家人或患者察觉“情绪出现了问题”。如果不能早期干预有可能影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发展、人际关系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风险。因此,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记住:并不是医生硬给孩子贴标签,是有可能孩子情绪有障碍,生病了! 不少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识别自己的情绪问题,并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人生的路更顺利! Sour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Second Edition 希望可以帮助你!以下是我的 联系信息:

于临枫

副主任医师

于临枫诊所

142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你有“舍不得睡”的习惯吗?

最近看到一篇有关一个深圳20岁的女大学生阿雯(化名)放假报复性熬夜差点连命都给搭上的报道深有感触。 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显示,90后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小时,六成以上觉得睡眠时间不足。其中,31.1%的人属于“晚睡晚起”的作息习惯,30.9%的被访者属于“晚睡早起”,能保持“早睡早起”作息的只占17.5%。 不包括加班,被迫短时间熬夜的情况,睡得晚、起得早,已经越来越成为年轻一族或主动或被动的作息习惯。这背后,既有很多个人因素,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底色。 很多年轻人认为白天上班不自由,太忙太辛苦,只有深夜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他们躺上床,在自己自由的空间里放松的不仅是劳顿而倦怠的身体,还有心灵。或者夜宵配小酒,或者打游戏,或者追剧,或者刷朋友圈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人干涉……明明困得厉害,也得刷刷抖音,看看视频,总之如果不熬到凌晨两三点,都觉得没有珍惜宝贵的自由时间。 这是一种报复性的熬夜,但是,究竟在报复什么?其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虽然知道熬夜存在危害,但仍然乐此不疲在抵抗睡眠?这种现象源于补偿心理:白天对控制时间的需求未被满足,于是一次次地利用夜晚来弥补未被满足的需要,从而获得发泄的快感与摘掉面具的真实,这种感觉很容易让人“上瘾”,以致于陷入熬夜的恶性循环,形成了新的“生物钟”。 1. 几点睡算熬夜? 最佳的睡眠时间是多久? 什么是睡眠相位延迟障碍? 正常的生理情况下,人体大约在晚上10点到午夜产生困意想睡觉,熬过12点困意就过去了。长时间的熬夜,会让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发生紊乱。导致入睡时间不断推迟,这就是睡眠周期(相位)被延迟。相对于个人期望的睡眠和觉醒时间,在本该睡觉的时间不睡觉,造成日间困倦,我们称之为睡眠相位延迟障碍(Delayed Sleep Phase Disorder,DSPD),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晚睡晚起”。 2. 报复性熬夜的影响 1)新陈代谢下降 如果经常熬夜,身体没有充足的时间自我修复,时间长了新陈代谢就会下降,加上白天工作压力大吃不下或不够时间吃饭,晚上拼命吃或宵夜,那么发胖的速度非常快。 2)认知功能的影响: 长期熬夜会出现各种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记忆力和执行力下降,从而引起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等问题。 3)情绪波动加剧: 睡眠不足易出现烦躁、发脾气迁怒于配偶、孩子或同事, 精神不够容易让人感觉到懒散,从而感到自卑。 4)影响社会功能: 现实中,大部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不适合晚睡晚起者。他们容易产生厌学,迟到、工作没有激情,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 报复性熬夜更像是一种反抗,牺牲自己的健康,反抗家人、同事、领导、环境等施加给自己的不自在,实际上却是生活中的一种无奈。 相信很多人心里一定非常多次与自己对话,并告诉自己一定要早睡,一定要放下手机,做到自律,好好调节自己的睡眠规律,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放在工作和学习上。但是,即使下定了决心,一旦碰到困难,总愿意又钻回去”舒服区”。我们总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对不良的生活习惯妥协,结果一天又一天的恶性循环。 3. 怎么改变“舍不得睡”的现状? a. 养成规律作息 定时睡觉、定时起床。可以与有同样习惯的朋友建一个朋友圈,互相提醒和督促。 要避免晚间诱惑,制造早睡的动力。 如可以在睡觉前好好泡个澡,或者听听放松的音乐,让我们脑子有一个信号:‘我该准备睡觉了’。 b. 规律运动 让人感到有朝气、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信心满满的。 c.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每天都有户外晒晒太阳。 报复性熬夜给身体和心理健康埋下很多的隐患,有很多的疾病年轻的时候没出现,不代表不存在,一旦健康出现危机,可能为时已晚。 如果有心理问题要咨询,请联系以下信息: 祝健康!

于临枫

副主任医师

于临枫诊所

136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果你的父母总是吵架

当你在房间里做功课、读杂志或听iPad,你听到父母在隔壁房间的说话声,从开始的柔和逐渐变得越来越激烈,声音越来越大。当你听到歇斯底里的对骂声再次出现时,你会不经意把播放器的音量调大,以便掩饰父母的吵架声;拳头砸桌面的砰砰声;摔东西撞击地板的咚咚声;还有嚎哭声,愤怒的话语,甚至是诅咒...... 这时,你的胃可能打成了一个结,你想,“他们又吵了!”此时你的弟弟或妹妹跑进你的房间,眼里含着泪水,脸上充满恐惧,你心疼地抱着他,直到安静下来。 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是否比你想象的还要多。当然,父母偶尔争吵是正常的。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会有分歧,从家庭财政到抚养孩子。有些分歧可能很大,比如是搬到一个新城市或是换个新工作。但有些看起来很小,比如说晚餐吃什么,或者今晚该轮到谁去扔垃圾、谁洗衣服。 在大多数家庭中,争论都会发生。但是像上面所描述的那样激烈的争吵实在让人心烦,也深深地伤害着孩子。 当孩子看到父母争吵失控时,他们会感到失去了保护,没有安全感,他们的世界似乎正在崩溃。 孩子们可能会担心、会哭、甚至胃痛,并可能出现很难入睡、不想上学,他们甚至会因此而感到羞愧,退出正常的活动或朋友圈。 在父母的争吵中孩子会担心某一方并不罕见。因为孩子可能觉得其中一方被虐待,另一方对他们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他们还可能担心,其中一方如此愤怒,以致于可能失去控制,双方扭打起来,导致身体受伤。 事实上,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也不是重点小学,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愿不愿意给他一个和谐的环境,是父母愿不愿意用更加丰富的、科学的、肯定的语言方式而非争吵,建立亲密、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去帮助孩子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连接。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于临枫

副主任医师

于临枫诊所

1289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