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邓少楠

关于青少年抑郁的问题

关于青少年抑郁的问题

青少年的抑郁的表现方式往往不同于成年人,容易被低估、忽视,因此更具有隐蔽性。而且即使有了相应的诊断,受限于父母的认知及选择,科学化的治疗率也相对较低。我们通常把抑郁表现从情绪、思维、生理、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情绪:

可以说这个部分是青少年抑郁与成人最大的不同。成人往往是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忧愁,兴趣低落等,而青少年则多表现为烦躁、易怒,甚至逃学、离家出走,我们在专业上把这样的情况叫做 acting out。他们的情绪低落更像是不明所以的内向,自卑,敏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思维:

感觉自己思考变慢,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会主诉上课和做作业效率降低,“想学好但学不动”。

生理:

常常抱怨头痛、头晕、恶心、胃痛、胸闷等,但医学检验又查不出器质性问题,专业上考虑这种情况叫“躯体化反应”,是借由躯体疼痛来表达心理上的痛苦,说“借由”这并不是说他们在“故意假装”,没有病灶,但疼痛不适感都可能是真的,他们会抱怨身体没劲、疲乏,睡眠节律也因此紊乱;还会因此出现进食方面的问题,或者是食欲不佳或暴饮暴食而导致体重的上下变化。

行为:

对多数活动失去兴趣,回避见朋友、亲戚等正常的社交活动及娱乐活动,容易感到焦虑,易怒,严重时还会有关于自杀、自残的想法或言行。

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应对

1.青少年个人方面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合理作息,这是预防抑郁的重要因素。动力学对抑郁症的一个理解是“如果攻击向外表达,就会变成怨恨、愤怒、讽刺等;如果不向外表达,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如羞耻、内疚、自嘲等。如果总是向内攻击自己,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因此,青少年也应该主动学着去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积极的归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培养自信,树立高自尊,建立和维持友谊。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养育者,可以在婴儿早期学习如何与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儿童早期开始注重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父母也是孩子非常好的榜样。父母自身能够觉察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一种健康的态度去应对婚姻冲突,对婚姻有较高的满意度,以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进行养育,允许孩子表达失败和负面情绪,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等都是青少年抑郁的保护因素。

3.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假如经医生确诊为抑郁症,那么就要提起更加的重视,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尽早开始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已有众多实证研究表明,抑郁症在临床上有很多有效的治疗办法。

关于抑郁的几点误解

误解一:抑郁症是精神病,会疯掉?

抑郁症在非常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精神性病症状,而不是变成精神病,但情绪是主症。

误解二:抑郁症就是在于自己看不开,想不开,能想开点了就好了!

抑郁症是种病,患者在大脑上是有器质性病变的,并不是“看得开看不开”的问题,该服药时得服药,心灵鸡汤式的安慰或训诫,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

误解三:这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挺开心,什么抑郁!都是装的?

还能有开心的表现,说明抑郁症还没那么严重,本来是好事,要请家长把“他的抑郁症是装的”这句话缓一缓,很多青少年因此会有二次伤害。

误解四:抑郁的人一定会自杀?

不一定会。我们经常看到媒体上有很多关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让我们觉得抑郁症患者会动不动就自杀,虽然说特别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确实存在着自杀风险,但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抑郁状态,及早干预及早调整,恢复状态还是较为可能的。当然,不能因此忽略掉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性。一些青少年甚至可能会在与成年人发生冲撞时高喊,“你要是不让我玩手机/打游戏/出去见朋友,我就自杀!”,这时候的家长尽可能的不要去刺激他,说负气话比如“别来吓我,有本事你去死啊”等等,青少年的基底神经节发育尚未完善,冲动控制功能并不好,近来也不时有因一气之下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例发生。因此这样的时候最好还是冷处理、或者换个人来和孩子谈谈。

在抑郁症的家庭护理上,家长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家长要注意识别抑郁发作。通常,哪怕抑郁症恢复了,仍然有可能复发,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是否情绪低落、发脾气、整天睡觉、胃口变差、扬言自杀等(不能做绝对判断,可作为参考)

其次,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通常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反感家长絮絮叨叨,这个时候你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我一直在你身边”,这样一直都在而不打扰孩子的陪伴和温暖是孩子需要的。当然,不能极端,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过度提要求,家长还是得注意原则,特别是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上,还是得控制的,基本是控制在 1-2 小时为宜。

最后,关于药物的问题,对症抑郁的药物不一定在首次配药时候都能精准,一般要过 2 周(14 天)的时间,才慢慢起效,或者可能存在需要换药的可能。用药时别因为担心药物有副作用而随意弃选或放弃服药。副作用根据药物不同肯定是有些的,但专业医生会“两害相权取其轻”。具体如何使用药物,还是谨遵医嘱。特别重要!别自作主张换药物或者改变剂量!

同时,也要认识到药物作用的局限性,药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情绪很低落的糟糕状态,但通常抑郁症发作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问题,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也有人格因素的基础。这个时候,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真正让你生气的 是你内心的执着!

来源|学佛网 作者|宗萨仁波切 我们经常会说:哦,那个人让我生气,因为她做了什么什么。如果仔细检查一下的话,你会发现,事实上并不是那个人做了什么让你生气,让你生气的是你内心的执着。如果你没有任何执着,那个人做任何事也不会激怒你。 你是个非常非常爱干净的主妇,你不能容忍家里有任何不干净的地方,你的家每天都要打扫一遍以确保你感觉良好,你开门倒垃圾的时候却发现你的邻居把你们俩家之间的过道弄得一团糟。你因此而怒火中烧,你去敲他们家的门。但如果你不是那么爱干净,你就会无动于衷。因此,这件事本身并不具备激怒你的因素,你会被激怒完全是因为你有洁癖。 再举个例子,你非常喜欢周杰伦,但你的同屋却告诉你他的歌是垃圾。这足以令你感到不快或激怒你。我们来分析一下,你认为她那句话激怒了你,事实上这句话很可能只是对你才有这种作用。如果她是说给一个同样不喜欢周杰伦或者一个不知周杰伦为何人的人听,那个人一定不会被激怒。相反的,她还可能会很开心。所以,并非那句话激怒了你,只是你内心的执着激怒了你。 如果你希望不被激怒,有两个选择。 让所有的人都认为周杰伦的歌很美是第一种,那样就没有人会告诉你周杰伦的歌是垃圾。不过这很不容易实现。你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来让每个人相信周杰伦的歌是非常动听的。你必需把每一个人都摆平,一个都不放过,即使只剩下一个,他都可能发出不和谐的声音,让你再度被激怒。想一下,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你有可能完成吗? 另一种方法是放弃你的执着,这样无论其他人说什么你都无所谓。你知道,没有任何外境具有激怒你的企图或作用。 我们经常说这样的话,我们抱怨别人把屋子弄得一团糟,抱怨别人说那些我们不爱听的话,抱怨我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总是把造成我们痛苦的原因归咎他人。 萨特说:他人是我们的地狱。我们认为让我们痛苦的罪魁祸首是别人,而不是我们自己。 我们都不想要痛苦,所以我们试着说服别人按我们希望的方式行事,不要说那些我们不爱听的话,对我们尊重,以及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这可能在短期内会奏效,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服从你,即便你是美国总统。 总是有突如其来的痛苦等着你,而你对此毫无防范。如果仔细审视你的痛苦,你会发现,你搞错了对象,你冤枉了好人,并不是其他人做了什么让你痛苦,是你自己让你痛苦。你有各种执着和习惯,当他们遭遇反弹的时候,你就会感受痛苦。 刚才我们说到消除痛苦的方法是你放弃你的执着,虽然我用了“放弃”这个词,但其实并没有什么需要放弃的,你不需要把任何东西扔掉,因为本来就没有真实存在的东西,你以为自己紧握在手心的东西是真实的,但如果你展开你的手掌,你会发现一无所有。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就已经放弃了。 如果你不明白你的敌人是你自己,你会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埋怨他人或改造他人,这样你永远不会得到你想要的。你希望避免痛苦,但你走错了路。 你必须了解痛苦并非他人造成,这样你就可以顺藤摸瓜的找到痛苦的发源地。我们的痛苦来源于我们的习气,而我们的习气来自“我执”,我们有“我执”,那是因为我们的“无明”。你最后会找到“无明”那里,一切都是从它开始。

邓少楠

住院医师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136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于青少年抑郁的问题

青少年的抑郁的表现方式往往不同于成年人,容易被低估、忽视,因此更具有隐蔽性。而且即使有了相应的诊断,受限于父母的认知及选择,科学化的治疗率也相对较低。我们通常把抑郁表现从情绪、思维、生理、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情绪: 可以说这个部分是青少年抑郁与成人最大的不同。成人往往是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忧愁,兴趣低落等,而青少年则多表现为烦躁、易怒,甚至逃学、离家出走,我们在专业上把这样的情况叫做 acting out。他们的情绪低落更像是不明所以的内向,自卑,敏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思维: 感觉自己思考变慢,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会主诉上课和做作业效率降低,“想学好但学不动”。 生理: 常常抱怨头痛、头晕、恶心、胃痛、胸闷等,但医学检验又查不出器质性问题,专业上考虑这种情况叫“躯体化反应”,是借由躯体疼痛来表达心理上的痛苦,说“借由”这并不是说他们在“故意假装”,没有病灶,但疼痛不适感都可能是真的,他们会抱怨身体没劲、疲乏,睡眠节律也因此紊乱;还会因此出现进食方面的问题,或者是食欲不佳或暴饮暴食而导致体重的上下变化。 行为: 对多数活动失去兴趣,回避见朋友、亲戚等正常的社交活动及娱乐活动,容易感到焦虑,易怒,严重时还会有关于自杀、自残的想法或言行。 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应对 1.青少年个人方面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合理作息,这是预防抑郁的重要因素。动力学对抑郁症的一个理解是“如果攻击向外表达,就会变成怨恨、愤怒、讽刺等;如果不向外表达,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如羞耻、内疚、自嘲等。如果总是向内攻击自己,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因此,青少年也应该主动学着去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积极的归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培养自信,树立高自尊,建立和维持友谊。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养育者,可以在婴儿早期学习如何与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儿童早期开始注重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父母也是孩子非常好的榜样。父母自身能够觉察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一种健康的态度去应对婚姻冲突,对婚姻有较高的满意度,以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进行养育,允许孩子表达失败和负面情绪,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等都是青少年抑郁的保护因素。 3.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假如经医生确诊为抑郁症,那么就要提起更加的重视,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尽早开始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已有众多实证研究表明,抑郁症在临床上有很多有效的治疗办法。 关于抑郁的几点误解 误解一:抑郁症是精神病,会疯掉? 抑郁症在非常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精神性病症状,而不是变成精神病,但情绪是主症。 误解二:抑郁症就是在于自己看不开,想不开,能想开点了就好了! 抑郁症是种病,患者在大脑上是有器质性病变的,并不是“看得开看不开”的问题,该服药时得服药,心灵鸡汤式的安慰或训诫,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 误解三:这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挺开心,什么抑郁!都是装的? 还能有开心的表现,说明抑郁症还没那么严重,本来是好事,要请家长把“他的抑郁症是装的”这句话缓一缓,很多青少年因此会有二次伤害。 误解四:抑郁的人一定会自杀? 不一定会。我们经常看到媒体上有很多关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让我们觉得抑郁症患者会动不动就自杀,虽然说特别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确实存在着自杀风险,但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抑郁状态,及早干预及早调整,恢复状态还是较为可能的。当然,不能因此忽略掉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性。一些青少年甚至可能会在与成年人发生冲撞时高喊,“你要是不让我玩手机/打游戏/出去见朋友,我就自杀!”,这时候的家长尽可能的不要去刺激他,说负气话比如“别来吓我,有本事你去死啊”等等,青少年的基底神经节发育尚未完善,冲动控制功能并不好,近来也不时有因一气之下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例发生。因此这样的时候最好还是冷处理、或者换个人来和孩子谈谈。 在抑郁症的家庭护理上,家长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家长要注意识别抑郁发作。通常,哪怕抑郁症恢复了,仍然有可能复发,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是否情绪低落、发脾气、整天睡觉、胃口变差、扬言自杀等(不能做绝对判断,可作为参考) 其次,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通常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反感家长絮絮叨叨,这个时候你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我一直在你身边”,这样一直都在而不打扰孩子的陪伴和温暖是孩子需要的。当然,不能极端,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过度提要求,家长还是得注意原则,特别是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上,还是得控制的,基本是控制在 1-2 小时为宜。 最后,关于药物的问题,对症抑郁的药物不一定在首次配药时候都能精准,一般要过 2 周(14 天)的时间,才慢慢起效,或者可能存在需要换药的可能。用药时别因为担心药物有副作用而随意弃选或放弃服药。副作用根据药物不同肯定是有些的,但专业医生会“两害相权取其轻”。具体如何使用药物,还是谨遵医嘱。特别重要!别自作主张换药物或者改变剂量! 同时,也要认识到药物作用的局限性,药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情绪很低落的糟糕状态,但通常抑郁症发作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问题,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也有人格因素的基础。这个时候,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邓少楠

住院医师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13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