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夏金校

中国式打骂会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

中国式打骂会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

一名少年在上海某大桥跳桥自杀。
据悉,男孩是一名 17 岁的在校职高二学生,在学校与同学产生了冲突,遭遇了母亲的一顿批评。
冲动的少年,随即打开车门纵身跳下大桥。

很多网友指责男孩“心理承受能力差”、“太脆弱”、“太极端”...

也有网友认为,这是母亲糟糕的教育方式带来的沉痛结果。

可我们都是旁观者,无需评判,毕竟孩子的离开和一个家庭的破碎已经成为悲痛的事实。

所以,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式打骂教育”到底会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

1 中国孩子普遍被父母打骂过,长大后没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

谁告诉你没有了?

就我们父母辈那个摸石头过河、动辄大棒伺候的教育水平,我可以给你保证,现在大多数成年人都有心理创伤。

只是很多人自己都没意识到罢了。

很多人连什么叫心理创伤都不知道,一提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他就觉得这是精神病才需要的,他能知道自己有没有问题吗?

而且,国内有正经的、成系统的心理学研究才多少年?我印象中还不到三十年(记错的话请指正),以前还有国家组织考试来把关,后来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直接给各机构野蛮生长去了,一群半吊子冒充资深导师在那儿招摇撞骗,连“七天挽回前任、无效退款”这种智商税都遍地跑,真有心理创伤的,怕是早都误诊了吧?

就说一个问题,咱们随便选个人,去问问他周围的亲朋好友,他得了抑郁症怎么办。

保守估计,十个里都得有六个反问他:你是不是闲的?

你和这些人谈心理创伤?他们不打你就不错了。

这种事儿我试过好多次。

写人成年后大半辈子其实都是在给原生家庭还债,一堆人跟我杠什么有病别怨父母、什么养育之恩没齿难忘、什么养不熟的白眼狼。

写原生家庭直接影响到人的择偶,一堆人跟我杠什么“我爸妈离婚了那是不是我肯定要离婚”、什么“恋父恋母好恶心”。

写反刍思维、自我服务偏差、人格缺陷,人直接给你来一句“看不懂,你还是帮我看看他到底喜不喜欢我”。

他们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心理创伤?他们压根就不想了解这些东西。

但把眼睛挡上不看,不代表就没有啊。

前阵子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好羡慕你这种人,不想要的东西可以直接拒绝。

我心想这不是应该的吗?

又聊了聊才知道,她是典型的不懂拒绝,因为从小到大,她吃什么穿什么都是父母一手包办,她如果表示不喜欢就要挨打。

我直接让她去三甲医院找心理诊所了。

这是不是心理创伤?

表面上是不太影响她的生活,但她活得就是很痛苦,这种痛苦累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爆发。

这大概就是题主说的,“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心理创伤”,因为很多人就是忍着,忍到不能忍了,才会想到去求助。

但创伤早就形成了,早就存在了。

多少人在恋爱里是讨好型人格?多少人是依赖性人格?多少人连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多少人连什么是真正的“对我好”都不清楚、别人给颗糖恨不能给人跪下?

这不都是失败的家庭教育留下的心理问题吗。

2 安肯认为:“打骂式教育”只是造成“心理创伤”的原因之一

暴力对待的家庭教育确实会造成心理创伤:

做错了事被父母教训,这没什么好说的。

但你什么也没做错,却被挑理打一顿、语言暴力或者无理由打骂。小时候只能忍着,长大了以后,一部分人就慢慢成了沉默寡言的人,但他们内心可能非常压抑暴躁。由于社会文化对心理问题的“偏见”,让他们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以至于你察觉不到,还认为这类人没有心理创伤。

那为什么很多人小时候曾被父母打或精神暴力过,他们成年后就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吗?

01 受经济条件限制,很多人连身体疾病都没钱治,更没法“有钱有闲”到足以关心自身心理创伤的程度;

02 很多人不把心理创伤当做一种疾病,而是认为“矫情”、“白眼狼”、“吃饱了撑的”;

03 不良家庭教育只是“造成心理创伤/问题”其中的一环,被父母打骂过的孩子不一定会出现心理创伤。

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有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生物因素

  • 遗传基因
  • (检测出/未检测)精神疾病家族史
  • 激素变化
  • 大脑或器质病变导致体内激素变化

心理因素

  • 人格特质
  • 自卑敏感脆弱、急躁多疑、苛刻等
  • 原生家庭
  • 父母关系、家庭教育、榜样学习等

社会因素

  • 成长经历
  • 校园欺凌、失恋、灾难等创伤经历
  • 人际压力
  • 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人际压力等

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理论上好的家庭教育不只是培养出一个正常人,而是培养出十分积极乐观、十分优秀上进的人。但这样的人现实中能找到几个?

只要你性格中有“一分负能量”,那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小时候被父母暴力对待过、上学被同学排挤过、谈恋爱被对象伤过,也可能你的性格本就如此,或者大脑出现了病变...所以出现心理创伤不只是“一分负能量”,自然也不是“被打过,就会有”那么简单。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如何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

每 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一面,开学了,孩子们进入了校园,但是,心真正进入了课堂了吗?一开始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就各有千秋,作为孩子、家长与老师也都在积极的应对与调整。 一个暑假过完了,孩子进入了校园,是真正的在认真学习吗?是否出现了厌学情绪呢?作为家长、老师,如何应对孩子的厌学情况?来吧,与一附ifEDU团队的老师们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吧。 为了孩子的未来,一起分享、一起加油哦。考虑到每期文章都是分类、分期推出,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及时了解最新的系列内容,欢迎与我们一起分享。 1.现象篇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是一对孪生兄弟。厌学情绪是逃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学行为则是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人们常把逃学和厌学联系起来。厌学可表现为很多种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作业拖拉、粗心大意,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看书,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而逃学作为厌学的极端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不去上学。 厌学和逃学虽然是一种负性的情绪和行为,但还不是一种诊断名词,所以在常用的诊断标准里没有这两种现象的诊断标准。但其可能会共患某种有诊断标准的障碍如抑郁症,有时厌学和逃学反而是抑郁症等精神疾患的一种结果。

夏金校

主任医师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138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别把抑郁症不当病

别不把抑郁症不当病 抑郁症,表现为无明显原因或者因为一些不良事件诱发的心情不好,兴趣下降,精力下降,并出现躯体不舒服的症状,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干不了事。 01 许多家属为此非常不理解,说“就这么点小事,至于这么想不开吗?”“做了各种检查,不是没查出来病吗?”“有什么值得心情不好的,想开不就没事了。”“怎么这么矫情?”“心情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该上班还得上班呀。” 有些家属会说“坚强一点,克服一下,就会好起来。”大众对抗抑郁药物的了解远不如降压药,感冒药,甚至消炎药的了解多,很多人认为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非常大,就很排斥使用抗抑郁药,希望通过坚强的意志力或心理治疗克服这个疾病。由于这个病有部分自限性的可能,当疾病程度比较轻,有些会慢慢好转起来。但是当病情比较重,又持续时间很长的时候,还是建议去精神科就诊,必要的时候用上药物治疗。 举个例子,一个青年学生失恋后,开始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回忆自己从小就不被大家喜欢,把很久以前曾经发生的一次同学小矛盾,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好,导致大家都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现在看同学也不喜欢自己,让父母担心了。许多家长或亲人就认为孩子想不开,反复开导劝说,认为心眼小,想开了就好了,不愿带孩子来看精神科。只有当事情发展的不像家长预料的那样,变得越来越糟糕,甚至出现严重的自杀行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比如在单位晋升遇到困难,出现失眠,许多人认为是小心眼,以常人的思路来劝说当事人,但收效并不好时,就要小心是否患有抑郁症。 02 当情绪持续不好,每天大部分时间都高兴不起来,兴趣下降持续 2 周以上需警惕。可能就患有了抑郁症,这时患者也知道自己不应该为外界的事情所干扰,也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想开了,仍旧高兴不起来,那就不是简单的劝说就可以解决的了,就需要进行精神科专科门诊就医,必要时还得使用抗抑郁药物才能好起来。 如果抑郁情绪达到了疾病的程度,就不是简单心理问题,而是有生物学的改变。主要与大脑中某些生物指标或功能改变有关,但真正的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仍然是不清楚的,可能跟大脑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炎性因子、大脑微观结构改变等有关。 03 大众对抑郁症的了解有限,认为是想不开,问题不大,不需要治疗。其实抑郁症也是一个很严重的疾病,对社会功能的危害很大。当疾病较重时,患者痛苦难耐,甚至痛不欲生,伴随各种身体不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无法完成必要的社会功能,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运动都无法完成。 如果初期症状轻微,减少不良事件对自己的干扰,通过自我调整或者心理咨询,有些患者是可以慢慢好转起来,但是如果抑郁症状持续时间长,程度重,经过非药物治疗调整仍无法改善,就需要药物治疗,与此同时,必要的休息和积极治疗也是刻不容缓的。

夏金校

主任医师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138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长如何处理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

孩子常见的情绪问题有哪些表现: 01.固执 举个简单的例子: 家有一个熊孩子,晚上突然想吃棉花糖。但是因为天已经很晚了,父母就没有出去给他买。然后他就一直不停的说:“不行,我今天就要吃,现在就要吃!”你不给他买他就一直嚷嚷,固执得很,怎么跟他商量都不行,一点都不愿意让步。 02.与人相处时发生冲突 举例: 孩子在学校里与人相处时,常常会因为你碰了我一下,或者我碰了你一下这样的小事而发脾气,和小伙伴产生矛盾和冲突。 03.爱哭 举例: 孩子一遇到问题就会哭。比如不想上学了,从早上起床就开始一直哭。好不容易哄好了,他又说我不想吃鸡蛋不想喝牛奶,于是又开始哭,父母怎么哄也哄不好。 04.与家人对抗 举例: 父母说什么他都跟你耍脾气,你要他去做些事情,他就暴怒,跟父母吵架,甚至动手。我们常在新闻里看到,孩子与妈妈发生很大的情绪冲突,两个人你说我,我说你,互相生气,有些孩子还会动手打妈妈。 05.独自消化不会表达 举例: 有一类孩子,有了情绪后常常自己躲在房间里独自消化,不会跟父母说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心情不好等等。即便父母问他,他也会说没事儿。但具体问过之后,他可能才会说出自己与小朋友发生冲突了,但对于自己的情绪怎么样却不懂得如何表达。 我们往往会根据孩子们的种种表现, 给孩子们打上各种标签: 通常孩子们刚刚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最多会认为孩子是行为问题,不会觉得那是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科的问题。比如孩子耍脾气、攻击别人、执拗、爱哭、跟父母对抗等等。父母们被老师叫到学校,大多也是因为这些“行为问题”。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会弥散。比如孩子最初只是在家里发脾气,但慢慢会弥散到学校里,跟老师、跟同学发生冲突。然后老师会找到家长,告知孩子在学校里的种种“恶劣表现”,希望家长能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这时,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赶紧带着孩子去看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在诊断评估后,也会给孩子们打上一些“标签”。 如,动作比较刻板,不跟人打交道、兴趣狭窄的孩子可能会被诊断为自闭症;在学校里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会被诊断为多动症;还有强迫症、儿童精神分裂、对立违抗、品行障碍等精神科疾病。 当被诊断为病症后,医生会建议家长给孩子做心理咨询或者治疗。没有被诊断为病症的孩子,医生通常会指导家长,可能是家庭教育方面出了问题。 这时外面的人也会跑过来帮你归类:孩子变成这样都是父母管教不好;或者是爷爷奶奶隔代溺爱造成的...... 父母与孩子互相影响, 陷入死循环。 家长遇到这种事一定会很痛苦,因为不管在教养的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父母都很爱孩子。父母的痛苦在于:我们也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但事实却总是孩子的发展与我们的期待背道而驰。 我们都知道父母会影响和改变孩子,但其实,孩子也会影响和改变父母。 比如孩子被打上各种标签后,妈妈往往是最痛苦的。比如,她会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做好才使孩子变成了这样;比如,她会焦虑,不知道孩子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多久才能解决好;还比如,有的妈妈控制不住发脾气,因为诸如写作业这类的事情而与孩子发生争吵...... 父母因为孩子的各种“标签”而痛苦,于是对孩子施加控制和压力,然后孩子也会感到痛苦,于是又产生各种新的情绪问题,然后家长又因为这些新的问题而产生新的焦虑,父母与孩子之间来来往往陷入了死循环...... 解决问题先了解情绪的发展基础 想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用科学的角度去看情绪发展最初的状态是什么? 从精神心理角度,我们说情绪是脑的功能。就是你的大脑发育到什么样的程度,你的情绪也应该随之匹配。 爬行脑:它是最原始的部分,控制大脑许多本能功能,比如说呼吸、运动等本质的功能,主管“战或逃”机制。 举例: 如果我们抢走了一只小狗正在啃的骨头。有的小狗会冲你汪汪汪的叫,会咬你,这叫“战”的反应;另外一些小狗则会跑掉,这就是“逃”的机制。 我们在情绪的状态下,我们的脑大部分用的就是战或逃的机制。拿小朋友来讲,当情绪发生的时候,我会攻击,跟你吵架;或者逃避。用的就是爬行脑的机制(战或逃)。 情绪脑:大脑发展已经更进一步,开始控制人的情感、哺乳,在记忆中起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它会把你相关事件的记忆存储在那里,当你有相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它就会调动相类似的当时发生的情绪。 举例: 孩子放学回家,妈妈问他今天有作业吗,有的孩子只因为这一句话就会勃然大怒,书包一摔,冲着妈妈就发脾气:你管我有没有作业? 可是你问他今天有没有作业这件事情,其实是并没有伤害他的,那为什么会激惹到他呢? 很可能在他过去的经验当中,有那么一次记忆,就是他放学回家后,他本来是想先吃饭再写作业的,但是你命令他先写作业再吃饭,当时因为这个问题你们俩发生了冲突。 所以,每当你问她有没有作业的时候,他的情绪脑就会激活那部分回忆,认为你又开始要插手这件事情了。情绪脑会造成我们在很多类似的环境里,会用相似的处理模式去解决问题。所以孩子才对你发了脾气。 但父母一般是理解不了的,也许你会觉得这孩子又发神经了,然后你的脾气也上来了,两个人就又吵起来了。但是你现在学到了这个知识,就应该知道,当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你要回顾过去的亲子关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事情,然后积极与孩子沟通,解决这个情绪。 理性脑:也叫新皮层,是用来思考、观察、听和创造的。我们经常说的全脑开发,开发的就是这个理性脑。 理性脑相当于大脑的冷却剂。当我们产生情绪的时候,理性脑可以冷却我们的情绪,然后从事情的发展角度、与人沟通的角度、策略的角度等等去指导你解决问题。但是如果理性脑发展的不好,它就会失去功能,那么我们就会被情绪所掌控。 关于理性脑,孩子在六七岁之前基本没有发育好,也就是说,六七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用情绪来解决问题的。所以,家长可以多用理性脑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去刺激孩子的理性脑生长,进而开发孩子理性脑的功能。 了解了情绪发展的基础,我们还要知道, 一个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必须拥有下面五个技能: 01.执行技能 就是他当前具不具备某种执行能力。 举例: 我们有一个小朋友是书写障碍。就是他提起笔,可能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或写字的时候经常超出田字格;或者要么少一笔要么多一笔。 父母们通常不会发现孩子有书写障碍,反而会批评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你看别的孩子都写的特别工整,就你写的这么丑”。 但其实很多时候是家长误解了孩子,就是他有没有这个执行技能,有没有书写的能力。如果我们判断他是缺乏书写技能的,我们要做的则是提高他的书写技能,而不是批评他的学习态度。 02.语言处理技能 就是一个孩子能不能把你的信息理解好。 我们经常会对家长说,在给孩子发布指令的时候,指令要清晰、简短。因为有的孩子是没有这种语言处理能力的,比如你跟他讲一个复杂的长句,他没有办法抓住你句子当中的核心,更别说是来理解你语言背后的一个可能隐藏的信息了。 03.情绪管理技能 举例: 有些孩子因为一些事情哭了,你给他一个棒棒糖,他可能迅速就能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长大后,即便情绪不好了,他也会通过一些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但有些孩子是缺乏这个技能的。比如曾经有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人来找我咨询,跟我讲她的丈夫出轨了。那么按道理讲,她首先应该跟我诉说她在被欺骗的过程中有多伤心,和被欺骗的感觉。 但事实上,她没有办法跟我讲这些情绪的问题,她只能跟我讲怎么跟自己老公分财产,或者她老公是怎么跟她保证的。所以她在管理情绪方面是很麻烦的,就是一想到老公出轨这件事情,她就会控制不住的崩溃大哭,但有时又表现得很冷漠。总之她没有一个恰当的情绪管理技能让她去跟自己老公沟通这件事情。 04.认知灵活技能 开篇我们就讲了有些孩子特别固执,他想要一样东西你不给他,他就一直哭,怎么哄都哄不好,那我们说这样的孩子就非常的拧,在认知方面是不够灵活的。 05.社交技能 就是他有没有跟人沟通打交道的技能。 举例: 有些孩子与妈妈散步的时候,遇到熟人不会打招呼。你教他怎么叫人,他也不叫。那这个时候家长可能就会觉得很尴尬,自己的小孩没有教好。 但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到什么呢,就是这个孩子,他没有发展出来社交技能。所以家长应该做的,是跟他去沟通,在社交环境下,我们应当表现出来的一些素质和方法。 家长做出改变,重新认识孩子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还会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否掌握相应的技能。 比如最近我遇到的一个年轻人,20多岁了,他跟我讲他的情绪十分不稳定,有时会特别暴躁,比如正跟朋友聊着天呢,他就会突然生气。有时他又觉得特别难过,比如看看抖音视频自己就会哭很久,然后也安慰不了自己。 我问他在小的时候,当他难过了,爸爸妈妈有没有跟他沟通过,有没有帮助过他。他说,没有。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对于他的情绪问题,他都是自己独自去面对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看到情绪问题时,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情绪。看到孩子哭,大多家长也是手足无措的,要么跟孩子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啊;要么就开始训斥孩子,你不许哭之类的。 所以,如果家长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情绪问题,那么孩子处理情绪的技能自然就没有发展起来,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在对情绪发展的基础,以及父母在其中的作用有了深入了解后,接下来 家长就要做出改变, 重新认识孩子的情绪: 01.家长要认识到我们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独一无二的意思,是他不可能每一样都跟别的孩子一样。我们不能把他的问题去跟别的孩子对比。他有他好的地方,也有他可能稍微欠缺的地方。是这些好的与不好的综合起来才组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孩子。 02.家长需要训练他的五个技能 上述讲到的五个技能,家长平时要仔细去观察、记录孩子的表现,看到孩子实实在在的困扰有哪些,比如说情绪管理方面有问题,或者社交方面有问题等等。哪个方面不足就要训练他的相应技能,而不是去评价或批判他。 03.懂得暂时搁置教育计划 比如说,今天家长想让孩子完成一套额外的试卷,但因为他的情绪比较激烈,那么家长就要搁置这个教育计划,而不是逼着孩子一定要写这个试卷,然后与孩子沟通,此时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会情绪激烈,又该怎么解决。 应对问题的SPCP策略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应对孩子各种情绪问题的策略,叫SPCP策略,也叫积极合作式问题解决法(solving problems collaboratively and proactively , 缩写为SPCP)。 即:要积极合作使问题解决。 SPCP策略分为三步,虽然看起来简单,但里面蕴含了很多技巧。下面我以完整个案的形式给大家讲解: 第一步:共情和接纳 即将心比心,就是我们要帮助孩子冷静下来。 前两天一个孩子来到我的咨询室,跟我说是他爸妈让他来的,因为他已经休学一个月了。孩子在见到我的时候就跟我讲:我知道你想干什么,你就是想跟我爸妈一样想劝我上学。 那么首先我要共情他,我跟他说:你爸妈让你上学这件事情让你很烦,是吗?然后他就开始说了:对啊,很烦。然后就开始讲他为什么不上学,上学有哪些苦恼等等。 我又跟他说:哦,的确你很不容易啊,别人上学可能都没有像你这样经历过这么多挫折,是这些挫折让你暂时不想回归学校啊。 当这个孩子被共情以后,他就会跟我敞开心扉去跟我聊这些话题。 等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他自己就开始跟我去分析学校里有哪些好的东西,比如说学校可以增长知识,可以有小伙伴,将来通过学习还会找到一口饭吃。然后他也会理性的跟我讲,现在是哪些挫折让他没有办法去学校。到这时,他就开始动用他的脑子去思考上不上学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了。 第二步:界定问题的所在 就是引导孩子说出他事情的原委。 这个孩子跟我回忆他上幼儿园的时候不想上学,他的父母就是不懂得处理孩子的情绪,他一直大哭,但爸妈还是把他扔在了幼儿园里,从来没有问过他,你为什么哭,为什么不想上学,有哪些事情是爸爸妈妈可以跟你一起去解决的。 包括他上初中的时候,他的父母也是直接让他去了一所他不喜欢的学校,也从来没有跟他沟通过上学的问题,问过他的想法,他就觉得父母没有尊重过他的意愿。 当他说清楚这个原委以后,他自己其实也舒了一口气,因为他在梳理中也明白了,现在这种不上学的状态也好,跟父母搞对抗的情况也好,他明白了自己问题的真正症结在哪里。 第三步:邀请共同找出解决办法 深入地沟通之后,我会跟他讲: 你现在不上学,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比如来自父母给你的压力,因为他们希望你上学;来自伙伴的压力,因为你不上学,你跟你的伙伴就会逐渐脱节;另外伙伴的父母也会对你有不好的评价,于是不让你们在一块儿玩;再就是以后你大了,你要靠什么活着。 然后我就邀请他一起去思考去探索这些问题。慢慢的就会变成,不是我让他去上学,而是他自己认为“我的确该回到学校”;是“我”自己要上学,而不是你们让我上学。那么“我要上学”,我是要得到什么的。比如我要得到尊重,我要得到理解,同时我也需要控制我的行为,比如说之前发展出来的打游戏的一些坏行为。 至此,这个孩子通过共情接纳,界定问题所在,然后邀请他一起去开动脑筋,一起想解决办法,我们调动了他的理性脑去解决问题,所以他就不会产生情绪,也不会跟我发生冲突。 父母除了在家能做到这些事情以外,还要懂得 寻求专业的帮助, 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01.科学的评估 让专业人士去评估孩子的发展发育情况,评估孩子有没有发展性问题,包括上面我们提到的孩子情绪管控五项必备技能,以及评估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没有问题。 02.系统的心理咨询与训练 训练师及咨询师会根据孩子发展的欠缺能力,科学设计训练内容,同时通过心理咨询来缓解孩子因能力不足而带来的情绪困扰。 03.脑电生物反馈技术 我们还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比如脑电生物反馈技术,它可以刺激神经元的发育,促进大脑皮层的结构更加完善,提高应对任务的能力及情绪调节能力。 04.经颅磁技术 它可以直接刺激神经元的传导信号,改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影响情绪的神经递质),通过对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的改变来提高脑功能。 以上我们从“孩子常见的情绪问题”讲到“情绪发展的基础”,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家长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并在最后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应对问题的SPCP策略”,以及“从专业角度可以给孩子哪些帮助”。 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指南,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并能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

夏金校

主任医师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1377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