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发表人:
杨莉
阅读量:
1282人
服药过程中有些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药物的副作用,特别是刚开始服药时,但是大多数是轻微的,并且很快会消失。即使副作用较重无法忍受,停药后很快药物也会从体内完全清除,大部分不适也会消失。
食欲下降:主要出现在早上或中午,多数儿童在傍晚食欲恢复。每天应给服药的孩子提供丰富足量的食物,特别是在食欲好时(如晚餐)补充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也可用一些增进食欲的酶类或中药制剂。和早餐一起服用或饭后服药可以减轻食欲下降的副作用,但疗效也可能稍有下降。
心率和血压增加:在服药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率和血压可能会有轻度增加,然而这些改变是轻微的,对大多数孩子不会造成任何危险。然而,如果您的孩子已患有高血压,或有高血压的家族史,您应该告诉医生,以便在调整药物剂量时适当监测。
失眠:有些儿童服药后晚上入睡时间比平常晚,特别是服药时间晚或下午服药的孩子。如果出现严重的入睡困难,应告诉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合用一些改善睡眠的药物。
神经性抽动:如不自主的眨眼、皱眉、耸鼻子等,或短促的出声。多出现在以前曾有抽动或有抽动家族史的患儿服用哌甲酯制剂时。通常择思达没有诱发或加重抽动的副作用。
困倦:服用择思达的患者在刚开始服药或增加剂量时可能会感觉困倦,通常1-2周会自然减轻。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科普系列之1:ADHD的患病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行为障碍,英文简称ADHD,中国父母称之为A娃。十月份是ADHD意识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ADHD的相关知识吧。 首先,ADHD的患病率到底如何呢? ADHD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患病率较高,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一项纳入了19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ADHD的患病率约为5.9%(Willcutt,2012年)。 另一项纳入29项家长评估,24项教师评估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ADHD患者的男女比例大致为2:1(Willcutt,2012)。 另一项纳入135项研究,对25万人次进行的meta分析表明,在北美、欧洲、亚洲、非洲、南美和大洋洲等不同的地域,ADHD的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Polanczyk等,2014)。 虽然ADHD起病于儿童时期,但成年人也有患ADHD的可能。一项包含6项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成年人ADHD的患病率约为2.5%(Simon等,2009)。 另一项纳入13个国家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约有2.8%的成年人符合ADHD的诊断标准(Fayyad等,2017)。 老年人群是否也有患ADHD的风险呢?一项meta分析发现,采用ADHD评定量表对32,000名老年人进行评估,发现老年人群中ADHD患病率约为2.2%,但对5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评估时,患病率降至1.5%。 然而,由同一团队进行的另一项meta分析显示,对共计1170万人参与的9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50岁以上人群中,符合ADHD临床诊断标准的仅有0.2%。由同一批研究人员进行的第三次meta分析,是对包含920万人的4项研究进行的分析,发现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ADHD的治疗率仅为0.02%(Dobrosavljevic等人,2020)。 不同人种的ADHD患病率是否一致呢?一项纳入19项研究,对15万名18岁以下的美国黑人青年进行的meta分析表明,其ADHD的患病率为14%,患ADHD的风险要高于美国普通人群,有必要及时进行ADHD评估和监测(Cénat等人,2020年)。
杨莉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41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要注意小孩子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您的孩子是否格外活泼,活动不停,或者缺乏耐心,难以长时间集中做一件事?这里要讨论的正是这类孩子。 可能他已经让家长伤透了脑筋,老师不停地告状,不但让您感到颜面尽失,而且也很委屈,您并非对孩子放任自流,但他似乎进步很慢,总是犯着同样的错误,一刻都闲不住,话多,招惹别人,而且没轻没重,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家长也整天提心吊胆。或者作业不盯着就不做,别的同学在学校就把作业做完了,他总是要带回家里,总是拖到不能再拖了才开始写,整天不知道在想什么,学过的东西老记不住,几乎天天被老师留下。 也许他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是家长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您可能为他的将来暗自担心,可是他好像一点都不着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英文缩写为 ADHD。它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在我国,每 50 个学龄儿童中就有 2-3 个 ADHD 儿童。
杨莉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30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ADHD是怎么产生的
ADHD 的病因至今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现有的研究表明多动症是一种遗传病,并且是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还受到多种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多动症,不是儿童道德品质的问题,也不是单纯教养不良所致。 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展以来,很多医学科学家都提出对未来医疗的设想,其中之一就是破译基因密码,根据基因图谱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对多动症的遗传学研究已经发现了许多与多动症发病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控制着脑内重要的化学物质,正是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使得大脑“司令部”的功能降低,对行为的管理能力下降,出现多动、注意不集中的症状。
杨莉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307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