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彭小江

什么是脑囊虫病?其主要感染方式是什么?

什么是脑囊虫病?其主要感染方式是什么?

脑囊虫病是人体感染了猪条虫的蚴虫并侵入脑组织内所致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约占囊虫病的60--80%。囊虫是猪条虫的蚴虫,除寄生于脑组织外,还可见于皮下肌肉,眼眶,心脏等组织或器官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云南等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发病率较低,国外在亚欧、南美洲地区有散在流行。

其主要感染方式有三种:

  • 内在自身感染
  • 外源性自身感染
  • 外源性感染(异体感染)

一般认为自身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但也有认为外来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其病理变化根据脑内囊虫病的数目、发育期和分布部位,分为脑实质内、脑室内和脑池内,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主要临床表现有癫痫发作、脑局源性症状、精神症状、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等。治疗除肠道驱虫外,还可用比奎酮治疗各类型囊虫病。手术是主要方法,及时诊治,一般预后良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脑出血发病前会有哪些预兆呢?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 脑溢血,以40~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通常所说的脑溢血是指自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表现为失语、偏瘫,重者意识不清,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头痛、呕吐。脑溢血发病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当时血压明显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 脑出血先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出现反复性的流鼻血。 2、突然发作较为剧烈的头痛,或病程较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表现。 3、和他人交谈时突然出现语言障碍,或口齿不清,听不懂别人所说的话。 4、意识出现障碍,神志不清醒,大小便失禁。 5、出现头晕的症状,感到周围环境不停旋转,无法稳定的站立或是晕倒在地。这些表现可是一过性的,也可反复出现或是愈发严重。 6、眼睛有重影出现,颈部变得僵直。 7、走路不稳定,身体一侧通常会感到麻木、乏力、不能灵活运动,手持物掉落,嘴歪,流口水。 8、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困倦、嗜睡现象,一定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

彭小江

主治医师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13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颅内感染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当细菌、病毒随着血液循环,经过血脑屏障,侵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即颅脑内,称为颅内感染,颅内感染包括脑炎、脑膜炎和脑脓肿,其病因包括: 1、脑炎,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衣原体或者寄生虫; 2、脑膜炎,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 3、脑内脓肿,化脓性致病菌。 颅内感染常见表现是高热、头疼、颅压高、恶心、呕吐、昏迷、神志改变等。诊断颅内感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症状 脑膜炎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颈项强直等。脑脓肿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等,有颈部抵抗感。脑炎症状包括高热、头身痛、呕吐、昏迷、惊厥、出血疹。 2.检查 ①脑膜炎:脑脊液中以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的炎症变化。本病的确切诊断,应有病原学依据。 ②脑脓肿:脑脊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脓液细菌培养可见致病菌。CT可确诊脑脓肿。 ③脑炎:神经系统症状有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可出现颈肌及肩胛肌弛缓性瘫痪,以致头下垂及手臂不能上举,摇摇无依。 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检查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者或单份血清效价1:16以上可确诊。

彭小江

主治医师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133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血压患者服药期间要注意哪些?

高血压患者服药期间需要按照医生要求规律复查,有时需要进行血压测量、血液检查和评估降压药物作用。如果出现服药后不适,例如咳嗽等,要告知医生,可能是药物导致的副作用,医生一般会视情况调整用药。 服药期间避免或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简称 NSAID,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及大剂量阿司匹林等就属于此类药物。如需服用,先咨询医生。NSAID可能会升高血压、影响降压药的疗效,还可能与降压药相互作用并导致肾脏问题。 在咨询医生前,不要擅自服用任何其它药物、维生素或膳食补充剂。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并且影响降压药疗效或引起副作用。 高危以上高血压患者(有合并疾病),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持续终生,患者需要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并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尽量避免漏服,不要擅自停药。

彭小江

主治医师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1426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