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李江波

哪几类人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哪几类人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1.妇女在产后容易患抑郁症。
2. 一些重大的躯体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病等患者易抑郁症。
3.遭受的重大打击、失败、挫折,而性格内向,不爱活动,不善交际,的人相对易患抑郁症。
4.有负向思维倾向,遇事总爱往坏处想的人易患抑郁症。
5.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易患抑郁症。
6.老年殤偶的人
7.成长、人生过于顺利,几乎不知道什么是挫折、失败的人。
8.过分追求成绩、追求完美,不善于调整自己状态,不善于锻炼身体,过分拼命努力,而又经不起失败的学生。
9.长期大量服抗高血压药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求助无门的疼痛患者,竟然是「精神病」

说起精神病,第一印象可能是「发疯」、「乱骂人」、「行为异常」,或者是失眠、抑郁、自杀、自残等,很多影视剧作品也喜欢把「犯罪」和精神疾病相关联。 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精神疾病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身体的各种疼痛、说不清的难过、痛苦、浑身不适、尿频、大便次数多、食欲不振或食欲亢进等。 即使诊断为各种疾病,花钱无数却无法消除疾苦,使病人倍受煎熬,就是说身体的各种痛苦还可以以非常隐蔽的形式隐藏在精神疾病之中,使我们很难识别其庐山真面目,换句话说精神疾病才是这些身体病症的根源,治好了这些精神问题,才可以改善躯体不适症状。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3位患者患病的经历,起病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疼痛」是他们主要痛苦的症状…… 故事1:疼,是最突出的症状! 19岁的刘甜甜(化名)在某大学读书,平素话少,不喜欢社交,很少和宿舍人说话,舍友们背地里说她「自命不凡」。一个人去食堂吃饭、独自去教室上课,不愿参加学校、班级、宿舍的活动,渐渐的各种活动大家也不叫她了。 大三的下学期,班主任找到了刘甜甜,「你最近怎么总是旷课?再这样下去,都难毕业!」「老师,真的不是故意的。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觉得头疼的很,时不时还胸口疼,上述疼痛症状位置不固定,好像经常移动,已经看了好几家医院了,都查不出什么毛病来,只能回宿舍躺着……」 故事2: 兢兢业业的闫爽(化名)是名银行职员,35岁上升空间有限,身体也拼不过年轻一辈。 经常因为身体难受休病假,半年没上班了,病情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觉得浑身疼,喜欢躺着,可是躺着症状也不能减轻,动起来就疼得厉害,终日卧床,根本下不了床!」 闫爽告诉我们,某市的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按照此病治疗一段时间一点没效果,又到外地另一个大医院诊断是“肌纤维痛”,又吃了许多药,治疗一段时间还是不见好转,而且到处都疼。 家人听说是精神因素导致的,把她送到某大城市的三甲精神病院求治,被收入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吃了很多抗抑郁、抗焦虑药,疼痛症状有所改善,还是好不彻底。 故事3: 张德民(化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和竞争对手打「商业战」是他的日常。 最近,他打了场败仗,营业额被对手吊打、碾压,那以后经常感觉腿疼、腰疼,没有力气,甚至都站不起来了… 他怀疑自己患了重病,可是一直查不到原因,可是过一段时间又头疼起来,经常去医院检查头疼的问题,可是以往的毛病却不再提了,好像已经好了一样,为了搞清头疼原因,他住进医院,各专科会诊后,结论是「无器质性疾病,建议去心理科治疗」。这个结果使他很沮丧,几乎要崩溃了,七尺的男儿居然哇哇大哭了起来…… 疼痛背后的真相: 于是,我们走访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找到了3名患者的接诊医生——李江波主任。 李江波从事精神科医疗工作已经30余年了,而且在日本研究森田疗法、心身医学多年,他告诉我们:“精神疾病的一部分症状很有迷惑性,往往以身体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身体各部位的疼痛、闷、晕、胀、无力等,为此无论病人还是家属都会认为是身体出了毛病,各科医师也是首先这样考虑的,会积极地做各种检查,帮助病人查找发病病因,而且给与对症治疗。” 有时即使给予病人充分地治疗,症状还是没见好,医师才会考虑是否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建议到心理科治疗。 而很多患者仍无法同意医生的意见,继续换一家医院或换一个科室再重复检查和治疗,往往是几经周折,万般无奈才不得不半信半疑的去精神科或心理科求治。 其实做了几十种检查也不过就是一类检查,即身体检查,若身体检查没问题,患者又不是装病,那一定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心理方面因素,包括心理疾病、不良行为和性格、饮食、性行为异常、人际关系问题等,所以另一部分检查就是心理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索非器质性痛苦的真正原因。 所谓术业有专攻,上面3位「各种疼」的病人,遇到李江波之前,也是四处求医,各种检查来了一遍,查不出明确的病变,吃了一些药也都不见好转,即使是吃了一些抗抑郁药物,症状有所改善,仍不能完全得到治愈,。 最终,李江波主任给他们1个共同的诊断——躯体形式障碍,就是我们提到的「精神疾病」之一。 你越关注它的症状,它越欺负你 国际上对这个病的病因仍没有弄清,在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把这个病的名称又改为躯体不适障碍。许多医学专家都认为情绪的压抑和对现实的逃避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病因,如果情绪没能表达出来,就会表现在躯体上。 但是事实上其病因也许并不仅限于此,李江波主任告诉我们,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性格倾向于过于敏感、胆小,过度追求完美。 生活中经常由于劳累、被批评、失败、挫折、寒冷、炎热、紧张、恐惧、生气等因素导致躯体不适感,或者由于偶尔的失眠导致身体不适感觉,这种躯体不适本来是对这些刺激因素的正常反应和现象,正常的现象不去在意它很快就会消失,而具有上述性格特征的人,对于身体出现的哪怕一点不适感觉都特别敏感,容易往坏了想,越想越怕。 因此对这些身体不适感觉引起“特别关注”,越是关注,其身体不适感觉就会越是被增强,这是一种精神交互作用,它使躯体不适症状越来越加强,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而难以治愈。 故事1比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同学不理她又很生气,经常生气就头疼,头疼就不上课,就更有时间去关注头痛,就更头疼,可是经常吃完饭就躺着,不容易消化,胃肠又不舒服了,开始关注胃肠,越关注就感觉越难受。 故事2是银行职员,经常坐着,回家很累,家务都是丈夫做,自己坐着吃现成的,久坐不动很容易导致身体弱,肌肉僵硬疼痛,越是关注这种疼痛,就越痛,就越不爱动(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疼痛久治不愈,心情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低落,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后情绪得到改善,躯体不适感得到减轻,然而不爱动的习惯没有改变,身体肌肉久坐导致的僵硬感仍没有改善。所以尽管服了很多抗抑郁药物,疼痛症状仍然不能彻底改善。 故事3,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在电脑旁久坐,久之难免颈肩、腰部疼痛,由于工作失利,导致情绪消沉,身体不适感觉增强,为此却怀疑是患了躯体疾病,到医院又查不出器质性疾病,更是心怀疑虑,更加关注躯体不适症状,却没有改变久坐不动的状态,越是这样就越是容易身体不适症状加重。 李江波主任的治疗策略 第一个病人有个特点:闲着的时候疼加重、忙起来的时候疼痛减轻甚至不疼。所以,李江波主任在接诊她的时候,除了对应给与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治疗外,还建议她发展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比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这种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大脑的快乐信号,还能让她通过这些活动变得开朗起来,打开心门,积极交友,这样就减少了对不适感觉的关注,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使疼痛等躯体不适症状减轻,心情就更加愉悦,也逐渐愿意与同学适当交往,形成良性循环,躯体疼痛症状逐渐消失。 第二个病人,尽可能去改变久坐、不爱动的习惯,既然没有查出确切的身体各系统的问题,给予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改善睡眠、情绪,同时鼓励她在床上爬起来(因为以往经常躺着,身体不动,尽量休息并无疼痛改善效果);从开始每天走100步,一点一点的加到每天1千步,最后每天突破10000步,用这种「目标性激励」的方式,促使她活动起来,不去关注和放大躯体不适症状,转移注意力,切断精神交互作用,切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 第三位男病人把自己的疼痛症状想的很坏,认为可能是患了什么重病,越是这样就越害怕,反而症状就越严重,其实怕病就等于希望健康,那就建议他为了健康而多去进行身体锻炼,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改善情绪、睡眠,这样一来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改善了恶性循环,也改善了久坐不动的不良习惯。 通过上述治疗和指导,以及患者的配合,上述患者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结语 精神类疾病一旦发生,有些患者症状来势凶猛,进展异常迅速;有些症状的诱因很难以被患者本人和家属察觉,医生有时也很难鉴别。 但是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证据,按照身体疾病不能使其身体不适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一定要关注是否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旦确定心理方面的异常改变,精神疾病的治疗要采取综合的方法,即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其不断关注躯体不适症状的状态。 李江波主任把精神症状、躯体不适症状比喻成「火」,如果单纯用药治疗比喻成消防队灭火,不将持续的不良情绪和不断地对症状的关注掐断,就如同没有切断火源,病情就会反反复复,不能得到好转。 李江波主任有很多病人朋友,他们都亲切的叫他「知心李老师」。面对病人,他喜欢倾注120%的爱心和100%的专业,这也是病人「络绎不绝」、「好评如潮」的原因。

李江波

主任医师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121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当你不知该看哪一科的时候?

当您不知该看哪一科的时候? 有些患者全身这难受,那不舒服,很痛苦,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到处求医,做过很多检查,就是查不出异常,很多人不知该怎么办了。 建议您到 [临床心理科] 去看看。 一个人心理出了问题,最容易产生焦虑症状, 表现为心烦意乱、易发脾气、坐立不安、失眠多梦,这还比较容易发现是心理方面的问题, 但是您知道吗? 心理出了问题还可以引起身体症状: 比如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疼痛、心悸、心慌、一紧张就血压高、心率加快; 胸闷、气短、气不够用、窒息感;尿频、尿急; 腹胀、大便次数多、食欲差; 紧张、发抖、头痛、肌肉痛、肌肉抽动; 口干、头痛头晕、植物神经紊乱手足多汗; 这些症状在情绪好时、忙绿时会减轻,情绪不好、疲劳时严重些。 有的人还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气短、头晕、脸潮红、出汗、乏力、发抖、肢体发麻、恐惧感的症状, 几-十几分钟自然缓解,不知什么时候又发作, 多次检查都没发现异常,按照躯体疾病治疗也不见好。 这可能是由于心理疾病导致的躯体异常表现。 不妨去看心理科。

李江波

主任医师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12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应对“考场焦虑”?

什么是“考场焦虑”? 即越是临近大的考试,越是感到不安和心理没底,考试前就紧张、担心、失眠、浑身不适或头昏脑胀、或心慌气短、食欲不振,在考试中上述症状更加明显甚至脑子一片空白、尿频、口干、发抖等,影响正常发挥,考试后症状消失,但由于成绩没有正常发挥而沮丧悲观。‘考场焦虑’对考试会产生什么影响?最直接的是影响考试成绩,高考临近,学生几年的心血,其结果都要在高考中体现,所以一旦由于‘考场焦虑’影响了高考成绩,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有的甚至患上抑郁症,走上自杀的绝路,即使没有这么严重也给考一生带来遗憾和阴影,有的从此患心理疾病不能正常学习、工作。考生本人怎样应对考场焦虑? 1. 调节身心状态,避免过度心理疲劳:从现在起每天利用每节课课间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尽量增加身体运动,一定避免‘临阵磨枪’、终点‘冲刺’、加倍努力等。已经拼搏几年了,还剩最后1-2天就要考试了,这时无论你觉得自己还差很多,这两天再努力也不容易提高1个档次了,再加倍努力反而增加压力,易引起考场焦虑,不如轻松休息,在好好泡个热水澡,平时都是很少活动,这时做做体育活动会缓解心身压力,活动后的身体疲劳会使人睡个好觉。 2. 充分做好考前各种准备,包括每个细节的准备,从准考证、携带的各种笔、用具、穿着等。不要由于准备不足影响了情绪。 3. 降低预期目标,对于自己来说平时向高的目标去努力,但临近考试了,则尽可能现实一些,适当降低预期,脑子想的不是清华、北大,不是本科、重点、不是能不能落在别人后面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是怎样发挥平时的水平就够了。这样也许减轻心理压力。人越是想的高就往往越心理没底了。 4. 要知道考试时有一些紧张也是正常的,但你一定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紧张上,因为越是注意自己不紧张反而可能越是紧张,容易产生恶行循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刻意驱除紧张,而是带着紧张去答题,如果确实出现了上述所说的“考场焦虑”的症状,不妨一边深呼吸,一边答题。 5. 平时一定要谦虚,但考前就不能再‘谦虚’了,想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样会更没底,没有自信,容易引起‘考场焦虑’。不妨暗示自己,我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我一定会考的很好。无论谁问我怎么样了?回答‘没问题’,这样会减轻很多压力。 家长怎样作 1.一定不要对子女期望太高,不要经常谈论考不上怎样,人家孩子怎样争气。降低期望会减轻压力。 2.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考试,考完一科后对好的就鼓励,考的不好也不要‘埋怨、批评、教育’,过分关注会增加孩子压力。 3.给孩子加油,你很棒,一定没问题,增加其自信心。如果考前发现哪些地方还有不足,埋怨、督促、努力纠正已来不及了,那么孩子越是担心这个地方出问题,就越是不安和焦虑,反而不利,索性给孩子打气,不要紧,这一点点问题不会影响大局,反而减轻压力、增加自信。 4.做好后勤保障,孩子的准备工作、饮食、交通出行等。

李江波

主任医师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122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