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王营

膝关节康复计划

膝关节康复计划

一、术后当日

  • 注意体温情况,患肢抬高,练习深呼吸
  • 主动练习双下肢的肌肉收缩和放松练习,可开始踝泵练习(踝关节跖屈和背伸练习)。

二。、术后 1-3 天

  • 伸膝练习:踝关节处放一毛巾卷,足尖向正上方,膝关节下方空出,30 分钟/次,3-4 次/天,可根据情况增加练习次数。
  • 踝泵练习:每天 500-1000 次。
  • 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肌力练习:双下肢大腿前部及后部肌肉收缩、放松。50 次/组,>6 组/日。
  • 膝关节被动活动练习,根据情况开始练习,可应用 CPM,起始角度 30-60 度。练习后冰敷。
  • 负重、平衡练习,根据患者情况开始。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前后交替移动重心。早期少量,5 分/次,1-2 次/日。助行器保护下短距离行走,不以行走作为锻炼肌肉的方式。
  • 直腿抬高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 15㎝--20cm 处,保持 5 秒。5-10 次/组,每天 2 组。
  • 上肢及腰背肌力量训练:双上肢负重练习,如拿哑铃等练习;双肘支撑抬臀;>30 次/日。

三、术后 4-7 天

  • 继续加强以上伸膝、踝泵及肌力练习,
  • 关节活动度练习:被动屈膝至 80-90 度,根据情况可隔日练习屈膝,屈膝到最大角度保持 5-10 分钟后再放松。活动度练习后冰敷 15-20 分钟。
  • 负重及步行练习:逐渐增加负重,助行器辅助下尽量正常步态行走,5 分/次,2-3 次/日.
  • 体位转移练习:床—轮椅,坐位起坐练习等。

四、术后 8 天-2 周

  • 关节活动度:被动屈膝达到 100 度,主动达到 90 度,练习后冰敷。
  • 继续加强以上伸膝、踝泵及肌力练习。
  • 负重及步行练习:逐渐达患肢完全负重,练习独立扶拐步行,每次 5 分钟,注意避免摔倒。

五、术后 3 周 复查一次,如关节功能与计划差别很大请随时骨科及康复科复查

  • 活动髌骨:拆线后向左右上下推髌骨。保持 5 秒钟。
  • 关节活动度:屈膝角度达到 100 度。
  • 伸膝:达到完全伸直膝关节。
  • 负重及步行练习:扶拐行走训练,对镜子纠正步态。练习完全负重上台阶。
  • 继续踝泵、肌力练习,开始侧抬腿、后抬腿及抗重力伸膝练习。

六、术后 4 周—3 个月

  • 继续以上练习,强化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练习,负重下练习静蹲等增加肌力及膝关节稳定性。
  • 步行恢复正常步态。

七、术后 3 个月后 逐渐恢复日常活动

以上康复计划仅供参考,如有病情变化请及时复查。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膝关节康复计划

一、术后当日 注意体温情况,患肢抬高,练习深呼吸 主动练习双下肢的肌肉收缩和放松练习,可开始踝泵练习(踝关节跖屈和背伸练习)。 二。、术后 1-3 天 伸膝练习:踝关节处放一毛巾卷,足尖向正上方,膝关节下方空出,30 分钟/次,3-4 次/天,可根据情况增加练习次数。 踝泵练习:每天 500-1000 次。 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肌力练习:双下肢大腿前部及后部肌肉收缩、放松。50 次/组,>6 组/日。 膝关节被动活动练习,根据情况开始练习,可应用 CPM,起始角度 30-60 度。练习后冰敷。 负重、平衡练习,根据患者情况开始。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前后交替移动重心。早期少量,5 分/次,1-2 次/日。助行器保护下短距离行走,不以行走作为锻炼肌肉的方式。 直腿抬高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 15㎝--20cm 处,保持 5 秒。5-10 次/组,每天 2 组。 上肢及腰背肌力量训练:双上肢负重练习,如拿哑铃等练习;双肘支撑抬臀;>30 次/日。 三、术后 4-7 天 继续加强以上伸膝、踝泵及肌力练习, 关节活动度练习:被动屈膝至 80-90 度,根据情况可隔日练习屈膝,屈膝到最大角度保持 5-10 分钟后再放松。活动度练习后冰敷 15-20 分钟。 负重及步行练习:逐渐增加负重,助行器辅助下尽量正常步态行走,5 分/次,2-3 次/日. 体位转移练习:床—轮椅,坐位起坐练习等。 四、术后 8 天-2 周 关节活动度:被动屈膝达到 100 度,主动达到 90 度,练习后冰敷。 继续加强以上伸膝、踝泵及肌力练习。 负重及步行练习:逐渐达患肢完全负重,练习独立扶拐步行,每次 5 分钟,注意避免摔倒。 五、术后 3 周 复查一次,如关节功能与计划差别很大请随时骨科及康复科复查 活动髌骨:拆线后向左右上下推髌骨。保持 5 秒钟。 关节活动度:屈膝角度达到 100 度。 伸膝:达到完全伸直膝关节。 负重及步行练习:扶拐行走训练,对镜子纠正步态。练习完全负重上台阶。 继续踝泵、肌力练习,开始侧抬腿、后抬腿及抗重力伸膝练习。 六、术后 4 周—3 个月 继续以上练习,强化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练习,负重下练习静蹲等增加肌力及膝关节稳定性。 步行恢复正常步态。 七、术后 3 个月后 逐渐恢复日常活动 以上康复计划仅供参考,如有病情变化请及时复查。

王营

副主任医师

营口市中医院

120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髋关节置换康复计划

一、术后0-2周 1. 正确体位摆放:患肢伸直位,可用枕头垫于腿下,避免髋内收动作(交叉腿等)!平卧时双腿之间垫枕头,使双腿不能并拢。不得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时应保护患腿,使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侧卧后双腿之间垫高枕头,使患腿保持髋稍外展位! 2. 踝泵练习: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清醒时多做。5分钟/组,2组/小时。 3. 关节活动度练习:可应用CPM练习,膝关节屈曲逐渐达90度,髋关节屈曲逐渐达60度。练习后即刻冰敷15-20分钟。 4. 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练习——下肢伸直,大腿前后侧肌肉收缩及放松,>500次/天。 5. 上肢及腰背肌力量训练:双上肢负重练习,如拿哑铃等练习;双肘支撑抬臀;>30次/日。 6. 负重及平衡、步态练习:由手术医生确定开始负重时间,渐进性负重、移动重心练习,负重由体重的1/4开始,步行器保护下维持正常步态。5分/次,1-2次/日。 7. 转移练习:卧位至坐起练习,床上坐位至轮椅转移练习,轮椅坐位一次不超过30分钟。 二、术后3-4周 复查一次,如关节功能与计划差别很大请随时骨科及康复科复查 1. 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达120度,髋关节屈曲接近90度。 2. 继续负重、平衡及转移练习,负重逐渐增加,步行器辅助下维持正常步态练习,5-10分/次,2次/日。 3. 继续以上肌力练习,增加俯卧位或侧卧位“勾腿练习”,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4. 抗阻伸膝肌力练习:10次/组,保持10-15秒,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三、术后5-8周 1. 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达与健侧相同,髋关节主动屈曲达90度。 2. 继续负重、平衡及转移练习。 3. 固定自行车练习,轻负荷始,调整座位高度,20-30分钟/次,2次/日。 4. 继续以上肌力练习,可在抗阻下进行以上肌力练习。逐渐开始静蹲练习,后背靠墙,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及膝关节正向前,不得“内外八字”,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2分/次,3-5次/组,2组/日。 四、术后9周-3月 1. 继续以上练习,增加关节活动度、肌力及关节稳定性。 2. 改善步态,逐渐维持正常步态行走。 五、术后3个月后 逐渐恢复日常活动。 以上康复计划仅供参考,如有病情变化请及时复查。

王营

副主任医师

营口市中医院

121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疾病里最常见的一种疾患。具有病史长,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腰间盘突出的历史沿革 1、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腰椎间盘突出 ≠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 --- 影像学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 --- 存在与影像学改变相符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3、腰突的的历史演进 1934年,美国医生Mixter和Barr首先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产生“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 “椎间盘朝代” 4、腰椎间盘的结构特点 纤维环: 1. 把髓核围在中央,防止突出; 2. 使上下软骨终板牢固连结; 3. 限制椎体过度旋转 髓核: 1. 吸收对脊柱的震荡; 2. 保持脊柱的弹性和稳定性。 二、腰椎病变的原理 1、腰椎退变的病理变化 2、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 L3、L4神经根:皆自相应的椎体上1/3或中1/3水平出硬膜囊,紧贴椎弓根入椎间孔,在椎管内走行过程中不与同序数椎间盘相接触; L5神经根:自L4/5椎间盘水平或其上缘出硬膜囊,向外下走行越过L5椎体后上部绕椎弓根入L5/S1椎间孔; S1神经根:发自L5/S1椎间盘的上缘或L5椎体下1/3水平,向下外走行越过L5/S1椎间盘的外1/3,绕L1椎弓根入椎孔 3、腰突的相关解剖及发病特点 以L4/5和L5/S1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6%;人群20-50岁 一般情况下,L3/4突出压迫L4根,L4/5压迫L5根,L5/S1压迫S1根; 但如腰突部位在后侧中央,或纤维环完全破裂(即中央型突出),髓核碎片脱入椎管(即破裂型或游离型突出),可使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广泛受压。 4、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一般认为腰突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则常为其发病的重要原因。 日常生活中腰椎间盘反复承受挤压、屈曲和扭转等负荷,容易在腰椎间盘受应力最大处,即纤维环的后部由里向外产生裂隙,这种变化不断积累而逐步加重,裂隙不断加大,使此处的纤维环逐渐变为薄弱。 在此基础上,由于一次较重的外伤,或反复多次轻度外伤,甚至日常活动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时,均可促使退变和积累性损伤的纤维环进一步破裂,已变性的髓核组织由纤维环软弱处或破裂处突出。 纤维环损伤本身可引起腰痛,而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放射性痛,故有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以及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与体征。 5、病理机制 三、腰椎间盘突出的的分型 1、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分三型: 2、根据突出位置分型(第4版实用骨科学) 中央型 正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正中央,较大时压迫两侧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突出较局限者,仅压迫马尾神经引起大小便功能障碍和鞍区感觉障碍。 旁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中央偏于一侧,主要压迫一侧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或两侧均受压,但一侧轻而另一侧较重。 旁侧型 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外侧,仅压迫该侧神经根引起根性放射性疼痛。多数为单侧突出,也有少数双侧突出。 旁侧型突出:根据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类 根肩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外侧(肩部)。临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健侧弯,以减轻压迫。 极外侧型 少数(约3%)髓核突出位于椎间孔内或椎间孔外侧,压迫椎间孔内或已出椎间孔的脊神经引起一侧腿部症状。但受累的神经根比常见突出压迫的神经根高一节段。 四、腰椎间盘突出的的临床表现 1、腰痛及下肢放射痛 疼痛与腹压有关:咳嗽、打喷嚏、排便、用力等 疼痛与活动、体位、天气变化有明显关系:活动、劳累后加重,常被迫采取键侧卧位并屈髋屈膝 下肢痛沿神经根分布区域放射,故又称根性放射痛 2、腰椎活动受限 3、跛行 因疼痛而出现的步态,不同于腰椎椎管狭窄出现的间歇性跛行 4、神经功能损害 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或游离型,可出现广泛的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损害症状和体征。小腿和足部肌肉广泛萎缩、无力,甚至完全瘫痪。感觉减退或消失区广泛,常包括患侧臀部、大腿外侧、小腿和足部,鞍区感觉减退或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男性患者可发生阳痿等性功能障碍。 五、腰椎间盘突出的的诊断 1、体格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与健侧对比直腿抬高受限并出现小腿以下放射痛为阳性,阳性率约87%。L1/2、L2/3椎间盘突出时不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在上述直腿抬高试验的同一高度,再将踝关节用力被动背屈,使受累神经根进一步受牵拉,如神经根放射痛更为加剧,即为阳性。 健腿抬高试验:当健侧下肢直腿抬高时引起患肢放射痛为阳性。当椎间盘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内前方时(根腋型),即可加重受累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患肢放射痛。如椎间盘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外前方(根肩型),此试验为阴性。 仰卧挺腹试验:其机制为脑脊液和椎管内压力增高,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因而出现放射性下肢痛。 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俯卧位,髋和膝关节完全伸直,将下肢抬起使髋关节过伸,如出现患肢大腿前方放射痛为阳性。在L2/3和L3/4椎间盘突出症可为阳性,L4/5和L5/骶1椎间盘突出者此试验为阴性。 2、诊断标准(1980) 腿痛大于腰痛,主要局限于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支配区; 皮区感觉异常;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角度小于正常的50%,或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具备肌肉萎缩、无力、感觉减退以及腱反射减弱等4项中的2项; 3、特殊类型腰突: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系指L3/4及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约占3% 与下腰椎相比,上腰椎椎间盘和椎体较小,硬膜外间隙小,椎管也较小,但硬膜内神经组织较多,神经根较短且横行 常合并腰椎管狭窄,常致受累的神经组织多,程度重,症状和体征广泛和严重 定位体征较少,股神经牵拉试验和膝反射改变多明显 六、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 1、保守治疗 卧床、腰背肌锻炼、支具限制弯腰 药物:止痛、脱水、抗炎、营养神经、膏药 针灸 理疗 推拿按摩 小针刀松解术 神经根阻滞(封闭) 2、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 化学髓核溶解疗法(1963年) 经皮椎间盘切除术(1975年) 经皮臭氧髓核溶解术 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1986年)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1986、1994年) 人工髓核置换及椎间盘置换术(1998年) 经皮射频髓核成形术 椎间盘镜、椎间孔镜 微创TLIF(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经皮内固定系统 透视辅助 导航辅助 MED下的椎间盘摘除/减压 MED下的cage植入 传统的手术治疗: 腰椎椎板切除和髓核摘除术 包括: 全椎板切除 半椎板切除 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 满意率:80-95% 问题:腰椎不稳及腰部疼痛 坚强固定 即刻稳定 应力遮挡效应 - 假关节 - 骨质疏松 - 椎弓根螺钉松动 & 骨折 椎间盘退变加重 - 临近节段退变 矢状面平衡失调 直背综合征 - 下腰痛 内置物失败 矢状面平衡丢失 坚强固定 融合率 ≠良好临床结果 融合率高达 90-100% 临床结果60-80% 理想的固定 满足 - 恢复矢状面的平衡 - 术后稳定 - 尽可能的达到生理学上的骨性愈合 避免 - 力学异常 - 临近节段退变恶化 - 背部僵硬 3、腰椎间盘置换术 腰椎间盘置换术 - 已少用 七、调护及日常锻炼 一、卧硬板床、腰围保护 二、避免弯腰负重及久行久坐久站 三、必要锻炼,有助延缓疾病进展:五点支撑、飞燕

王营

副主任医师

营口市中医院

1208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