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刘莎

睡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睡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人类生命约1/3的时间用于睡眠,睡眠与觉醒的节律保障着我们身体正常的记忆、免疫与内分泌等功能,如果睡眠不好,不仅可能引起躯体各种不适,也可能会导致多种精神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情绪等。

 
        但是很多人对睡眠障碍并不太了解,甚至有一些误区,比如误以为“睡不着=失眠=睡眠障碍”,但其实并不正确。

        总体来讲,睡眠障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的无明显诱因的失眠或睡眠过多,另一类是继发于其它疾病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和睡行症等。

 

    下面我们就介绍6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睡眠障碍:

 

一、失眠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人群中几乎一半的人曾被诊断患有失眠,主要表现为长期的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或早醒,女性与老年人更为多见,并常伴随家庭、学业与工作等社会功能的损害。

 

  •   如何确定自己是否失眠?

失眠是在舒适的环境下个体对睡眠质量的不满,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眠浅多梦和早醒,常常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所以一般来讲,如果对白天的正常生活工作没有明显影响,则不诊断为失眠。

  • 失眠的疗法有哪些?

首先可以通过改变睡眠节律,规律作息,加强白天体育运动锻炼,减少白天睡眠时间来进行调整;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在药物的帮助下改善失眠。 

二、睡眠相关呼吸障碍

 

以睡眠时呼吸异常为特征,根据其特征主要可分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前者是因上呼吸道阻塞(如气道狭窄、舌根后坠等)而导致睡眠时呼吸不畅并影响睡眠的疾病,常表现为睡觉时打鼾明显并有短暂呼吸暂停,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则是因呼吸动力缺乏所致。

 

  • 睡眠相关呼吸障碍有什么危害?

反复发生的低通气与呼吸暂停会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或障碍,可能会导致多种其它疾病。

 

  • 应做什么以避免患上睡眠相关呼吸障碍或延缓其发展?

肥胖是该病的主要易感因素,超重的人群应注意控制体重,睡前避免饮酒或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

 

三、过度嗜睡障碍

 

白天过度嗜睡常出现在单调无聊的环境中,患者在白天应保持清醒的时间出现无法抑制的困顿或进入睡眠,常伴发情绪与认知功能障碍。

 

  • 导致过度嗜睡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过度嗜睡的原因有大脑病变引起的内分泌紊乱、睡眠相关疾病、心理因素及物质滥用等。

 

四、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

 

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节律的变化,生物亦存在与环境相适应的周期性变化,而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就是身体睡眠觉醒状态与所处环境不匹配的疾病,导致工作、学习与生活等功能的损害。

 

  •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与失眠或者嗜睡有什么区别?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想睡睡不着、主观想保持清醒时却嗜睡,但脱离工作学习等外界束缚开始睡眠后却具备正常的节律。

 

五、异态睡眠

 

是指在从入睡、睡眠中到中途觉醒的过程中发生轻微动作或暴力而导致觉醒,通常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相关的异态睡眠、快速眼动睡眠相关的异态睡眠与其他异态睡眠,常见的异态睡眠有睡行症(俗称梦游)与睡惊症(睡眠中突然坐起、惊叫、紧张)。

 

  • 常用于诊断异态睡眠的多导睡眠图是什么?

通过记录脑电、眼电、肌电、呼吸运动与血氧饱和度等特征性数据,对患者睡眠质量与睡眠结构进行评估,在异态睡眠患者中主要用于嗜睡、暴力行为与症状发作频率等特征进行评估。

 


 
 

六、不安腿综合征

 

通常因神经系统病变而导致患者处于静止状态时会产生不适,不得不进行活动,并且在活动后症状缓解,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 导致不安腿综合征的病因有哪些?

常见病因有妊娠、缺铁性贫血、终末期肾病与帕金森等,也可能与服用的药物有关。

 

  • 得了不安腿综合征应该注意什么?

非药物治疗起着重要作用,应戒烟戒酒,适度运动并保持规律的睡眠。

 

        综上所述,睡眠障碍在人群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其中与精神心理疾病相关的失眠最为常见,多精神疾病都假借失眠之名。长期睡眠不足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功能紊乱,使人昏昏沉沉,记忆、思维、注意力下降或迟钝。还会导致情绪障碍,如:情绪低落、焦虑等。最重要的是会出现免疫系统紊乱,机体抵抗力下降,使患病几率大大增加。
若您存在睡眠障碍并且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应及时寻求帮助。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程序化”的生活——强迫症:为何适可而止那么难?

我们偶尔会听说身边的朋友患有“强迫症”,她们会要求各种物件的摆放位置一定要合理,台面要收拾整齐,文件夹要分类,走路的时候要踩格子,进门一定要换鞋…… 那么“强迫症”到底是什么呢?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强迫思维,只是程度不同,如果你要求对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完美和合理的标准去做,你可能是完美型人格,但并不一定是强迫症患者。“强迫症”可能会与幼年时生长教育环境,儿童期经历过创伤性生活事件,长期过度从事高强度脑力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等有关,并且与性格也有很大关系,强迫症患者平时做事追求完美、墨守成规,性格固执、拘泥细节。强迫症的患者有时并不会享受这种状态,会出现“放过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会觉得大脑中思考的一些问题很荒谬,做的事根本没有必要,违反了自己的意愿,为此深感焦虑和痛苦,但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无法摆脱大脑中的想法。 那么强迫症还会有哪些表现呢? 比如一些患者在出门后总觉得门没有锁上,会反复返回家中确认有没有锁门,甚至有时候检查数十遍也无法安心,明知没有必要,但还是无法克制自己;有些患者会不断洗手,总是担心手接触了脏东西,担心被细菌感染,频繁洗手,每天花费很多时间用来洗手,却仍感觉手没有洗干净,依旧很脏;有的患者站在高处的时候,就有想要跳下去的冲动,走在路上就想撞向行驶的汽车,并且能想象到出车祸的场面,虽然能控制自己不会真的去做,但却难以克制这个想法,为此痛苦不已;有的患者进门一定要先迈左脚,鞋子要头朝东摆放,每晚必须10点上床睡觉,分秒不差…… 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临床上治疗强迫症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等,都能帮助改善症状。如果发现自己有上述的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寻求帮助,以免症状持续发展,干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刘莎

副主任医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118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问题该如何解决?

“年轻时工作的压力、养家的重担和养孩子的烦恼都没有让我失眠,为什么退休后的生活反而使我常常辗转反侧?”这是一位我曾经的门诊患者的自述。纵观当今老龄化的社会,又有多少老年人也在日日忍受着失眠的痛苦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老年人睡眠那些事儿。 似乎失眠对老年人来说是很普遍的现象,身体机能随年龄逐渐退化,睡眠时间也就跟着减少。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也认为这是正常的,都会归结为年龄大了、身体不如从前了等这些原因,且经常自己找些安神的药服用,从而用来缓解自己的睡眠问题,却不轻易选择去医院就诊,这使得出现失眠症状的老年人预后不尽相同,对此我们进行以下讨论。 老年人的睡眠特点为: (1)睡眠时间缩短:60-80岁的老年人实际睡眠时间平均才为5-6小时,较年轻人来说,睡眠能力明显降低。 (2)睡眠结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浅睡眠期增多,而深睡眠期减少,60岁以上老年人深睡眠期占睡眠时间的10%以下,75岁以上老年人的深睡眠基本消失。 (3)觉醒次数增多:老年人松果体钙化,分泌的褪黑素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加。 (4)睡眠效率下降:老年人常常出现日间易困打盹儿、晚间入睡困难、夜间频醒、次日早醒等睡眠问题,总睡眠效率不及85%,此种低质量的睡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 老年人常见的失眠症状: (1)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一时间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模式,精神状态与年轻时相比相差很大,常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了这些负性情绪的参与,睡眠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2)步入老年后,老年人因肾脏浓缩功能明显减退、膀胱逼尿肌萎缩导致的收缩力下降等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频繁起夜上厕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睡眠时间。 (3)伴随年龄的增长,脑部血流相应减少,老年人或多会少都会有一些脑血管疾病,从而易引起脑代谢失调,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睡眠。 老年人失眠的诊断: 由于失眠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或看护者的自我汇报,所以当老年人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就诊于精神科,或询问相关精神科医师,主动自述自己的症状,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解除不适。 失眠的应对方法: (1)对症治疗是关键 出现失眠症状的老年人往往还伴随着情绪和躯体的不适,如焦虑、抑郁、头痛、心慌、全身不适等,各种症状常混杂在一起,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失眠导致的这些症状,还是因为这些不适而引起的失眠。鉴于此,在寻求专业治疗时,应先找出根本原因,对症治疗效果才会更好。 (2)培养良好睡眠习惯 在白天,控制午睡时间,夜晚睡觉之前保持相对平静,减少使神经兴奋的活动,如看喜剧类节目、和子女或朋友讲电话时间太长等,并保持卧室黑暗,因为在光线之中,会让大脑时刻保持清醒 ,建议选择有窗帘的房间或者是使用眼罩。 (3)加强身体锻炼 严重失眠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在晨间进行锻炼,在早上多做运动。比如太极、慢走,不仅强身健体,也能心情愉悦,心情一放松,晚上就会较好入睡。 (4)调整饮食 常常失眠的老年人,日常饮食应以清淡滋补为原则。抽烟喝酒是大忌,也不能喝浓茶或咖啡,辛辣油腻的食物更不建议多吃。因为维生素C是脑代谢的必需物质,所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是非常有益的,如糙米、燕麦、豆类、卷心菜、海藻、动物肝脏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总之,提高老年人睡眠质量和持续时间,有助于老年人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

刘莎

副主任医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133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科患者常见的服药误区

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定期复诊让精神科医生评估药物疗效,并调整药物剂量,以便对全程治疗进行规范化的指导,这对患者能否痊愈,将来是否复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医生反复嘱咐,但许多患者往往基于某些考虑,在就诊一次后就不再复诊了,这极大影响了治疗的效果,而阻碍患者复诊的常见误区如下: 误区一:“是药三分毒”,尤其是这种精神科的药物,对大脑刺激性太大,听说能把人吃傻,所以是不能长期吃的。 其实,最伤大脑的是精神疾病本身,长期的抑郁、焦虑和精神分裂症等可以直接引起认知功能的降低,大脑海马体积的缩小,这对大脑的“刺激”是毁灭性的,而药物可改善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下降。 误区二:吃了几天药后,出现恶心,头晕等,认为自己不适合吃药,还是不吃了。 实际上,少数抗抑郁药服药初期会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头晕,头痛,心悸,震颤等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会在服药后一至二周内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如果自觉副作用明显无法忍受,可基于原有医嘱的药量进一步减半或减到四分之一,然后缓慢逐渐加量,这样基本就可以避免明显的副作用了。 误区三:吃了几天精神科的药,感觉症状更重了,看来我得的不是这种病,是医生诊断错了。 这常常发生在焦虑的患者的身上,服药初期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是很正常的,像心悸、惊恐等感觉变得更明显,通常,缓慢加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药物起效最少需要二周,等两周后效果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也就自然消失了。 误区四:我吃了一段时间药,感觉所有症状都消失了,自己恢复正常了,就没必要再治疗了,也不用去医院了。 事实上,精神科的所有疾病都可能复发,而维持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的可能性。所以无论是抑郁、焦虑、强迫或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均必须经过维持治疗才能防止复发。刚刚好转就停药是不可取的,这样使得症状很快再次出现。 误区五:吃了药就好,不吃就犯,这药有依赖性,所以不能吃药。 在实际临床中,痊愈后足量维持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复发,而维持的时间因病情而异,有的需要3个月,6个月,有的需要12个月,24个月,达到既定疗程后可逐渐减药、停药,这样再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误区六:认为西药治标不治本,没法儿去根儿。 上文提到,维持治疗,可以预防复发,把复发几率降到最低,即使这样,但总会有人复发。中药,也许对轻度的抑郁焦虑是有效的,但目前,对很多心理精神疾病并无显著效果,更不要提“去根儿”了。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误区七:吃药后病情好转了,想尽早减少药量。 为预防复发,精神科中多数疾病是需要足量维持治疗的,也就是当诊断为某种精神科疾病后,精神科医生对于此疾病的全程治疗是有一定规划的,所以尽早减少药量的想法多是出于对服药的种种顾虑,也包括在上文提到的误区中。 误区八: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感觉没有任何好转,看来吃药解决不了问题。 首先,起效时间一般需要2周,有时还会延迟到一到二个月,而且抗抑郁抗焦虑药的有效率在2/3左右,总有人会吃某些药无效,但这绝不代表所患的疾病是无法治疗的,一种药物无效,我们常常会合并用另外一种药或直接换其他药物,或合并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等,之后往往会出现效果。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因为心理精神障碍对人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医生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仍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误区九:抗精神病药物能解决一切。 很多精神科的患者或家属一直认为只要遵照医嘱,就能彻底治好精神疾病,但他们从未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尤其是神经症、应激性精神障碍等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也是精神科疾病有别于躯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在就诊过程中,患者或家属常不愿意提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心理因素,认为医生只要给他们用开些药,就可以帮助患者解除失眠、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殊不知,药物虽可缓解一些症状,但必须与心理治疗相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误区十:频繁更换医生及药物。 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当处于急性期,即使及时地接受治疗,症状可能也不会立即好转,因为药物起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约为2~4周,此外,医生会考虑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躯体疾病等。每当这时,因患者家属求愈心切,就会对医生产生怀疑、指责,甚至对治疗进行不合理的干预,频繁的更换医生。当有些家属听说某药对某病有特效时,又会要求医生给病人换用此药。而精神科用药有其规律,一般药物足剂量足疗程应用无效后,才考虑换用其他药物治疗。 ➪详情请到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心理门诊-咨询刘莎副教授

刘莎

副主任医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13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