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张本平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4********298

张本平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内分泌科

专家 全国百强 可处方
100%
好评率
133
接诊人数
1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常见的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属于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强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上市的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临床上也会常常和其他类型降糖药联用。本文为大家总结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联合哪些降糖药物治疗,以及注意事项,希望对您有帮助。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 降糖效果:两药联用,降糖疗效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优于单用噻唑烷二酮类或二甲双胍。 注意事项: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引起水钠潴留,增加心衰的风险,合并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这个方案通常适用于胰岛素抵抗明显,有低血糖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 2.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磺脲类药物 降糖效果:磺脲类药物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 注意事项:需注意体重增加和低血糖的风险,建议严密监测体重和血糖。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二甲双胍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联用 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DPP-4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使原来需要2个胰岛素干的活,现在1个胰岛素就够了;当血糖升高时,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发挥降血糖作用;当血糖降低时,通过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升高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也就是常说的“智能”降糖。 注意事项:该方案适用于胰岛素抵抗明显,胰岛功能尚可,餐后血糖升高,有低血糖风险及无相关药物禁忌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二甲双胍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联合治疗方案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尿糖的排出,达到降糖作用。 注意事项:这个方案适用于胰岛素抵抗明显,有低血糖风险,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等情况,以及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以上口服药方案,均可联合胰岛素 以上口服药治疗方案,均可以根据空腹血糖升高还是餐后血糖升高,选择胰岛素治疗:如果是空腹血糖升高,可以联合1天1次的基础胰岛素,餐后血糖略高,可选择1天1次的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方案,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可选用2次/天的预混胰岛素或双胰岛素类似物方案。 注意事项: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水肿等不良反应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更加明显,应根据身体是否发生水肿及体重增加,决定是否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刚开始治疗时,建议每天都监测血糖,如果1周发生1-2次低血糖,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更新专家组.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43(4):345-356. 母义明,杨文英,朱大龙,等.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J].药品评价,2017,14(1):5-12,5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基层糖尿病防治学组.基层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及起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5):321-331. 详细了解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内容可点击: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优劣势大盘点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用药注意事项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可能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预防?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长期吃有什么风险吗?

张本平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33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用药时的注意事项  

人体每天所需能量的半数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如寡糖、麦芽糖(多糖)或蔗糖(双糖类)。但食物中的双糖或多糖人体无法直接摄取和利用,需要在小肠中进行消化。小肠内消化就是把复杂且分子量大的碳水化合物拆成一个个单糖(葡萄糖、果糖),从而穿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被人体吸收。将食物中的糖类拆解成单糖的这一过程需要依靠专门水解糖苷键(糖与糖之间所连接的键)的糖苷酶。 20世纪80年代,糖尿病患者人数迅猛增长,临床需求增加,人们开始探索胰岛素以外的降糖药物。糖代谢异常者中餐后血糖异常者占80%,且餐后血糖异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表现,因而抑制糖苷酶也就成为控制血糖的切入点。α-葡萄糖苷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世界上第一个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于1990年上市(1991年阿卡波糖在中国临床上应用),伏格列波糖于1994年上市,米格列醇作为第三代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于1997年上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常用的降糖药物,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大多数情况下,单一使用此类药物并不能完全控制好血糖水平。在实际治疗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联合使用其他类型的降糖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可与双胍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或胰岛素联合使用,通常由医生结合患者的情况确定联合用药方案。与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联用,注意事项也不同。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 α-糖苷酶抑制剂与二甲双胍联合,可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比如,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疗效不佳时,联合阿卡波糖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和体重。 潜在不良反应:这两种药物联合可能增加胃肠道反应的发生风险。 注意事项:应采取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的方式,可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促进胰岛素分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抑制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二者联合,机制互补,可更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潜在不良反应:两者联用,低血糖风险增加。 注意事项:①先准备好饭,然后再用药,用药后再吃饭以避免发生低血糖。②如果运动时间超过1小时,要及时加餐。③外出或运动时随身携带葡萄糖块和低血糖急救卡(方便他人施救)。如果出现低血糖反应,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会打折扣,因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会抑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代表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改善血糖控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的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潜在不良反应: 可能会引发肝功能异常。 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肝功能,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及以上,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胰岛素 研究发现,对于单独应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阿卡波糖后,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69%,可节约胰岛素用量15%-20%。 潜在不良反应: 两者联用,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注意事项:根据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如果发生低血糖,需服用葡萄糖纠正。 总之,临床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需要熟悉以上注意事项,降低不良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更新专家组.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43(4):345-356. 母义明,杨文英,朱大龙,等.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J].药品评价,2017,14(1):5-12,54. 马洁,赵芳.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J].中老年保健,2019(01):18-19.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刘少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医药前沿,2016,6(32):123-125. 详细了解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药物内容可点击: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用药注意事项 如何预防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能的不良反应?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长期吃有什么风险吗?

张本平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36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使用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简单理解就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明显增强人体组织(比如肝脏、肌肉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实现对血糖的长期控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虽为同一类药物,但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人群不同。本文为您详细介绍。 1.罗格列酮 罗格列酮适用于服用其他降糖药后控糖效果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 用法用量:起始用量为4毫克/日,每日1次,每次1片。服用8-12周后,如果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加量至最大剂量,8毫克/日。空腹或进餐时服用均可,不可掰开服用。 注意事项: 1)开始使用罗格列酮和用药剂量增加时,应严密监测心衰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包括体重迅速或过度增加;呼吸困难,和/或水肿),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及时就医。 2)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同样可增加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如果出现任何心脏功能恶化征象,应该停用罗格列酮,并及时就医。 3)罗格列酮与其他降糖药合用时,患者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所以患者应定期检查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以监测罗格列酮的降糖疗效。 4)女性糖友服用罗格列酮应注意避孕。 5)服用罗格列酮前,要检测肝脏转氨酶,服药后根据医生医嘱定期复查肝酶。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转氨酶升高(ALT>正常上限的2.5倍)时,通常不宜服用罗格列酮。 6)常规的眼科检查不可少,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视力障碍,应该立即去眼科就诊。 禁忌人群: 1)禁用于既往对罗格列酮或其他赋形剂(除药品主要成分之外的辅助材料)具有过敏史的患者。 2)禁用于有心衰病史或有心衰危险因素的患者;有心脏病病史,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骨质疏松症或发生过非外伤性骨折病史的患者;严重血脂紊乱的患者。 3)充血性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分级为III和Ⅳ级)的患者禁用罗格列酮。 2.吡格列酮 吡格列酮是另外一种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如果你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或在此疗法基础上,加磺脲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药物或胰岛素制剂其中一种,血糖依然没有得到控制,且 经医生评估伴有胰岛素抵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 可以使用吡格列酮治疗 。 用法用量: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的起始剂量为每日1次,15毫克或30毫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脏学会分级为Ⅰ级和Ⅱ级),起始推荐剂量为每日1次,15毫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血糖的变化,一日服用的剂量可从1次15毫克逐步增加至最大剂量1次45毫克。当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减少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 注意事项: 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评估是否可以使用吡格列酮治疗。 如用吡格列酮后,应密切观察是否有水肿、体重突然增加或心力衰竭的症状(体重迅速或过度增加,呼吸困难,和/或水肿),如出现以上异常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服药期间定期检查血糖、尿糖,如果服用3个月血糖控制不理想,医生可能会建议改用其他药物。 服药期间,定期检查尿液,如果出现任何血尿、尿急、排尿疼痛症状时,必须立即咨询医生。 从铝塑泡罩包装中取出吡格列酮后,再服用。 禁忌人群: 心力衰竭或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 严重酮症、糖尿病性昏迷或昏迷前期、1型糖尿病患者; 严重肝功能障碍的患者; 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严重的感染症、手术前后或严重创伤的患者; 对吡格列酮成分有过敏史的患者; 孕妇或有可能妊娠的妇女; 现有或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或存在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的患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马来酸罗格列酮片说明书.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 3.盐酸吡格列酮片说明书.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 详细了解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内容可点击: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优劣势大盘点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可能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预防?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常见的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长期吃有什么风险吗?

张本平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33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长期吃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什么风险吗 ?

α-葡萄糖苷酶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以及米格列醇。和其他降血糖药物一样,长期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但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无论单用或联合用药,都是安全有效的 [1]。 但对于有自主神经病变伴有肠道动力问题的糖尿病患者,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可能继发肠气囊肿病。 什么是肠气囊肿病? 肠气囊肿病是一种消化道疾病,这种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同时还会引起腹泻、腹胀、恶心、呕吐、便血、黏液便和便秘等症状 [2]。 α- 葡萄 糖苷酶抑制剂 与肠气囊肿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黏膜绒毛中的葡萄糖苷酶,从而抑制或延缓肠道内糖类的降解过程,使得碳水化合物来源的葡萄糖降解和吸收速度明显减慢。那么,肠道内原本要被人体吸收碳水化合物吸收减慢了,不断积聚会导致细菌酵解增加,进而产生大量的气体,这常常会导致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等不良消化道反应。 如果糖尿病患者又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致肠黏膜血管受损、胃肠道蠕动功能下降、菌群失调、胃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会使得肠道内大量气体“渗透”到肠黏膜的几率增加,从而更容易导致肠气囊肿病。 对于有自主神经病变伴有肠道动力问题的糖尿病患者, 如果您正在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伴有肠气囊肿病的临床症状,需立即就医。 参考文献: 刘少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医药前沿,2016,6(32):123-125. 崔月萌,杨玄,杨旭瑶,等.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相关的肠气囊肿病:1例报道[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1,30(11):1274-1276. 详细了解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药物内容可点击: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用药注意事项 如何预防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能的不良反应?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见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张本平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36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长期服用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有什么风险吗?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遵医嘱定期复诊,做相关检查,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长期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需重点关注以下3个问题。 1.红细胞异常 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后1个月,红细胞异常的发生率最高。建议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糖尿病病友在这段时间,做血常规检查,重点关注红细胞的相关指标。 对于长期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糖尿病病友,也需要关注是否有红细胞异常以及代谢与营养障碍的发生。 2. 长期服用,骨折的风险增加 国外一项关于2型糖尿病(平均病程9.5年)的随机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注意到服用吡格列酮的女性骨折发生率增加,在平均为期34.5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吡格列酮组女性患者骨折发生率为5.1%。 建议长期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女性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补充钙质、晒太阳等方法维护骨健康,定期检查骨密度,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 3.长期使用吡格列酮,膀胱癌风险增加 研究发现,使用1年及以上时间的吡格列酮,患膀胱癌风险会升高。也有研究表明,不能确定膀胱癌与吡格列酮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为了安全,建议现在或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的糖尿病患者,或存在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的糖尿病患者,禁用吡格列酮。服药过程中,发生任何血尿、尿急、排尿疼痛症状时,应立即咨询医生。 参考文献 张士勇.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评价,2014,31(04):223-225. 吡格列酮片说明书.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 详细了解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内容可点击: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优劣势大盘点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用药注意事项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可能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预防?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常见的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张本平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334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5条记录共1页
张本平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665 次
总文章 5 篇
在线服务患者 91 次
患者评价 82 个
获得锦旗 1 个
入驻时间 2022-06-18 11:07:05
张本平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91 人
随访中的患者 0 人
张本平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1 个
医德高尚
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