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院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

心血管外科

心血管外科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

微信扫描 预约加号

科室介绍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八人民医院)始建于1984年,2011年评定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深圳市西部急救、医疗、康复、教学、科研和公共卫生的重要基地,先后荣获“全国百佳医院”、“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医院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250张,实际开放床位1097张。医院二期改扩建项目总投资60亿元,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规划床位3300张,将于2024年开始逐步交付使用。医院现有职工2348人,其中高级职称505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6人,博士研究生90人,硕士研究生418人。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4人,深圳市后备人才7人。在全国学术团体中,有国家级学会专业组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共7名,省级学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共21名,深圳市级学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55名。医院设有46个临床学科,15个医技科室,19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形成完备的内、外、妇产、儿、五官、医技等的三级医院学科体系。医院创建了省级重点学科2个(急诊医学科、临床护理)、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1个(急诊医学科),区重点学科9个(急诊医学科、创伤骨科、肾病科、康复医学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普通外科、脊柱外科)。目前医院已建成5大急救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其中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分别获得中国胸痛中心和中国卒中中心认证。在2020—2021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我院急诊科排名均为100名以内,是唯一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区级医院急诊医学科。医院先后引进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创伤团队、福建中医药大学陈立典教授康复团队、北京协和医院于学忠教授急诊医学团队、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陈纪言教授团队、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研究院团队等五个高水平“三名工程”学术团队。依托医学“三名工程”和高层次医学团队,医院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大病重病救治能力持续提升。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肾盂癌根治术/前列腺癌根治术、显微镜联合计算机导航上颈椎畸形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术、巨大肝癌极限肝切除术、复杂下肢畸形微创矫形术/胫骨横向骨搬移(TTT)技术、高位动静脉内瘘翻转术/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ERCP胆道取石术/经口食道括约肌切除术等,在区域内处于领先水平;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颅内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等达到省市领先水平。现有固定资产10.32亿元,其中设备资产8.47亿元,拥有原值大于1万元医疗设备3226台/套,100万以上设备183台,1000万以上设备6台。医院拥有西门子3.0TMRI2台,64排螺旋CT2台,DSA2台,高档四维彩超仪多台,可实现术中CT导航的O型臂系统1套,骨科3D打印设备1台,可用于神经外科及骨科手术的手术导航系统1套,全自动生化流水线等大型先进医疗设备。医院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1998年被评定为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2015年建立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6年经评审成为广东医科大学宝安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单位,2018年挂牌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教学管理上,形成“教学管理委员会-科教科-教研室(组)”三级管理体系,院长任主任委员;成立了内科、外科、妇产、儿科、急诊、全科、口腔、麻醉共8个教研室、35个临床教学组。2019—2022年,共接收“3+2”模式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授课及随堂见习小班化教学236人、“2+2”模式护理专业191人;接收医疗实习生1195人、护理实习生522人;累计招收全科医师34人;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89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名,其中66名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并顺利毕业;先后培养博士后5名。近5年医院获批科研立项共3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8项,市厅级课题39项,区局级264项;累计发表论文1012篇,其中SCI论文151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21篇,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82篇;累计出版专著45部;累计获得授权专利46项。2019年“骨与关节多组织损伤创新型模型构建及分子治疗的基础研究”荣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医院在打造基层区域医疗中心和医疗集团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两融合一协同”的服务模式,搭建起以宝安区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为平台、九大“智慧医学服务中心”为支撑的5G互联网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在不断探索“AI+5G+云”等新一代技术深度融入医疗服务过程中,平台逐步实现“医疗集团上下(1家区域三甲综合医院+1家街道三级医院+1家分院+3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医共体内外(三甲医院+对口帮扶县人民医院+区域合作医疗机构+合作企业门诊部)”的处方评审、病理诊断、心电诊断、超声诊断、影像诊断、检验危急值管理等远程医疗服务的高度同质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打造出“一点触网,全网协同”的智慧医疗服务“宝安样板间”。医院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优化党支部设置,目前有党员706名,下设17个党支部,落实“把支部建在科室上”。院党委2020年获评“深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深圳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深圳市委卫生工委“2019—2020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等。2019年创新开展“党员志愿者到人民中去”活动,获评健康报2019年“寻找卫生健康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活动“创新案例奖”、2020年深圳市现代医院管理创新项目“簕杜鹃”奖、“2019年度宝安区党建创新示范项目”等,该项目被宝安区委写进2021年度党建工作报告。风雨荣光四十载,继往开来谱新篇。宝医人将秉承“厚德、敬业、精医、卓越”的院训,坚持“生命至上,医术至精,服务至诚”的办院理念,扬帆起航,为将宝安区人民医院建设成为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而不懈奋斗。
科室服务
科普文章

文章 肺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肺疝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胸部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将详细介绍肺疝的病因、发病机制、分型及治疗建议。 (一)发病原因 1. 先天性发育异常:先天性发育异常是导致肺疝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胸膜发育不全、胸壁肌肉发育不良、纵隔发育异常等,都可能导致肺组织通过薄弱处疝出。 2. 后天性损伤:胸部外伤、手术创伤等可能导致胸壁缺损或薄弱,进而引发肺疝。例如,肋骨骨折、胸膜撕裂等。 3. 胸或肺内压增高:气胸、肺气肿等疾病可导致胸或肺内压增高,进而促使肺组织通过薄弱处疝出。 4. 遗传因素:部分肺疝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肺疝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肺疝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疝囊形成:肺疝的疝囊主要由胸膜壁层构成。根据肺疝发生的部位不同,疝囊的形态和大小也有所差异。 2. 疝内口:肺疝的疝内口是肺组织通过薄弱处进入疝囊的通道。不同类型的肺疝,其疝内口的位置和形态有所不同。 3. 疝内容物:肺疝的疝内容物主要是肺组织,其中以“滑动型”肺疝较为常见。 4. 嵌顿:肺疝发生嵌顿时,肺组织被卡在疝囊内,导致呼吸困难和胸痛等症状。 (三)分型 根据病因和肺疝发生的部位,可将肺疝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先天性肺疝:指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的肺疝。 2. 后天性肺疝:指由后天性损伤、胸或肺内压增高、遗传等因素引起的肺疝。 3. 颈部肺疝:指肺组织通过胸锁乳突肌与前斜角肌之间的裂隙疝入颈部。 4. 胸壁(肋间)肺疝:指肺组织通过胸壁损伤缺损处疝出。 5. 膈肌肺疝:指肺组织通过膈肌缺损处疝出。 6. 纵隔肺疝:指肺组织通过纵隔胸膜薄弱处疝出。 (四)治疗建议 肺疝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观察治疗:对于症状轻微的肺疝,可采取观察治疗,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2. 药物治疗:对于肺气肿等导致胸或肺内压增高的疾病,可采取药物治疗,降低胸或肺内压,预防肺疝发生。 3.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的肺疝,需采取手术治疗,切除疝囊,修复胸壁缺损或薄弱处。

健康解码专家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婴幼儿心脏卵圆孔未闭怎么治疗

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结构异常,据统计,大约有1/4到1/3的人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情况。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卵圆孔未闭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无需特殊治疗。 然而,对于极少数患者,卵圆孔未闭可能导致矛盾性栓塞,即右心静脉系统的血栓通过卵圆孔进入动脉系统,进而引发头晕、头痛、黑蒙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急性脑梗死。 对于婴幼儿而言,卵圆孔未闭通常不需要急于治疗。因为大部分卵圆孔未闭在3岁之前会自然闭合。如果到了3岁仍未闭合,则称为永久性卵圆孔未闭,需要专科医生进行复查,必要时进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经颅多普勒的右心声学造影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如果存在右向左分流或合并有房间隔膨出瘤等异常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目前,经皮介入下微创的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专家建议,家长应定期带婴幼儿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心脏问题。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卵圆孔未闭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大多数婴幼儿而言,卵圆孔未闭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无需过度担心。

生命守护者联盟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下肢静脉血栓多久能好

下肢静脉血栓,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可分为深静脉血栓和浅静脉血栓两种类型。其中,浅静脉血栓多由下肢静脉曲张等引起,通常属于自限性疾病,经过1-2周的积极治疗,患者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 然而,深静脉血栓的恢复时间相对较长。针对不同部位的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和恢复时间也存在差异。对于孤立性远端血栓患者,经过3-6个月的抗凝治疗,多数可完全康复。而近端深静脉血栓患者,则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并定期复查。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甚至长达数年。 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时应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患者应重视预后护理,配合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下肢功能的恢复,减少肌肉萎缩的发生。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症状,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参加科学的康复训练,增强免疫力,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过程中,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和科室进行治疗,如血管外科或血栓科。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复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进行下肢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远程医疗新视界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科室信息
收录医生 1 名
在线服务患者 53 次
科普文章 3 篇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