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始建于1881年,原名“惠世医院”,系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1973年整建制划归福建医科大学,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院是福建省首批通过卫生部评审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之一,是我省主要的医疗、教学、科研、毕业后教育基地之一,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单位、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福建省呼吸医学中心。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中三次进入全国前10%,等级A+。医院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医院设鲤城和东海两个院区,鲤城院区占地24.57亩,东海院区占地322.6亩;医院编制床位2000张,年门急诊量近180万人次,住院量近9万人次,年住院手术近8万台次。现有员工3100余人,其中正、副高职称439人,博、硕士725人,医师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总数75%,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149人,教授、副教授146人。在国际学会任理事、委员等学术任职2人,国家级学(协)会委员以上学术任职90人次、省级学(协)会副主任委员以上学术任职43人次。医院历来以外科技术精湛著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率先在泉州地区开展大、中型外科手术,并为泉州地区培养了大批医学骨干力量。近年来,医院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普通外科、眼科等3个专科被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拥有福建省呼吸医学中心、免疫学和变态反应专业、皮肤病专业、超声诊断专业、肿瘤科(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麻醉科、内分泌科、眼科、临床护理、泌尿外科、消化内科、检验科、临床药学、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1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医院获颁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与美国Salus大学合作成立国际联合低视力康复教育中心,入选全国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福建省呼吸系统疾病介入诊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全国首批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承担“省域重大疾病诊疗能力提升项目(肺癌综合诊疗)”。是中国辅助技术研究所视障辅助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低视力康复指导组、福建省视障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获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国家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监测基地、国家心肺预防与康复协作网示范中心、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单位、全国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中国卒中学会综合卒中中心、国家卫计委脑防委高级卒中中心、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员单位、中国肺癌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中国糖网筛防中心、骨质疏松症防治合作基地、国家痛风规范诊治中心、骨科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创建单位、全国静脉血栓防治中心优秀单位、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培训协同单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哨点医院、中华医学会骨密度测量质量控制合格认证单位等,人类生殖辅助技术IVF通过国家资质评审,是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母婴友好医院”、福建省产前诊断中心、福建省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救治网络医院、泉州市疑难急危重症和孕产妇抢救中心等。医院作为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省级医学继续教育基地之一,设有14个专业国家级住培基地、1个国家级专培基地、25个医学教研室。医院依托睡眠医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视障辅助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肺干细胞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呼吸系统疾病介入诊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泉州市恶性肿瘤临床研究中心、神经调控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分子诊治研发中心、干细胞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大力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十三五”以来,获各级科研课题立项770项,承担国家级项目课题7项,获科技成果奖33项,其中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医院在全省率先引进“天玑”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拥有PET/CT、双源CT、128排高端CT、3.0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直线加速器(LA)、放射治疗后装机、三维定向经皮穿刺导航机器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高端手术显微镜、支气管导航系统、术中导航超声仪、高端多普勒超声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医院有层流净化、数字一体化、现代化手术室,设置有百级数字化手术室系统。医院高度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美国纽约大学、日本山梨医科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荷兰自由大学、台湾长庚科技大学、英国皇家国立骨科医院、美国加州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美国希望之城医院、美国纽约西奈山呼研所、意大利米兰大学等机构及学者建立了合作关系,聘任数十名国内外专家作为医院客座教授、特聘教授、高级专家。医院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党建先进团队、中国医院科学抗疫创新团队、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福建省平安医院、泉州市级平安单位、泉州市十佳工匠精神企业(单位)等荣誉。
科室服务
科普文章
文章 肝内胆管结石的原因浅析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肝胆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本文将围绕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原因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 首先,胆汁淤积是导致肝内胆管结石的重要原因之一。胆汁淤积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胆管狭窄、胆管炎等。胆汁淤积会导致胆汁中胆固醇和胆色素浓度升高,进而形成结石。 其次,胆道寄生虫病也是导致肝内胆管结石的常见原因。常见的胆道寄生虫有蛔虫、绦虫等。寄生虫在胆道内寄生并产卵,导致胆道炎症和结石形成。 此外,感染也是导致肝内胆管结石的重要因素。细菌感染可以引起胆管炎,导致胆汁淤积和结石形成。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厌氧菌等。 除了上述原因,其他可能导致肝内胆管结石的因素还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药物使用等。 了解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危人群,如胆道寄生虫病患者、有胆道感染病史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预防结石复发。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方法,包括胆管切开取石术、胆肠吻合术等。介入治疗适用于部分无法手术的患者。 总之,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措施。了解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之道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40岁以上人群易患肝癌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因其发展迅速、治疗难度大、疗效不佳,近年来病死率居高不下。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小肝癌,即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厘米或两个癌结节直径相加不超过3厘米的肝癌,其早期发现更是意义非凡。 那么,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肝癌呢?据专家介绍,40岁以上、有5年以上肝炎病史或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标记物阳性者,有5到8年以上的酗酒史并有慢性肝病临床表现者以及已经确诊的肝硬化患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此外,长期接触黄曲霉素、饮水污染、吸烟、亚硝胺、口服避孕药、微量元素失调、遗传等因素的人,也更容易患上肝癌。 为了早期发现肝癌,专家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检测。当AFP升高但低于200微克/升时,应经常复查并进行动态观察直至排除或明确诊断。同时,B超检查是发现小肝癌的重要影像学诊断手段,有条件的患者最好同步检查B超与甲胎蛋白。如果患者AFP持续升高,B超和CT检测不能支持诊断,应进一步做肝动脉造影检查。 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其中,手术是治疗早期肝癌的首选方法。放疗和化疗主要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靶向治疗则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 除了积极治疗外,肝癌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包括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此外,定期复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肝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应积极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情,尽早治疗。
精准医疗探秘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炎严重吗能治愈吗
胆囊炎,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可能听起来令人担忧,但实际上,只要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胆囊炎是可以得到完全治愈的。 胆囊炎通常是由于胆囊壁慢性炎症性增生导致的,这种炎症会导致胆囊壁增厚,从而引起慢性炎症。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疗,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吃早餐、经常食用油腻的油炸食品等,都可能导致胆囊炎的形成和加重。此外,胆囊炎还可能与其他疾病如发热、感冒、着凉等相互作用,从而诱发化脓性胆囊炎或急性胰腺炎。 因此,针对胆囊炎的治疗需要积极消炎、补液,预防并发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式: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胆囊炎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改善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镇痛解痉药物,如阿托品、哌替啶等;抗感染药物,如氨苄西林、头孢呋辛等;以及利胆药熊去氧胆酸等。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胆囊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或胆囊造瘘术,这些手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胆囊炎。 3. 饮食治疗:对于胆囊炎患者来说,饮食治疗同样重要。建议患者多喝水,低脂饮食,严格限制动物脂肪。同时,给予适量的高成本蛋白质,如豆制品、鱼虾、瘦肉、蛋清等食物。限制糖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和油炸食品。 除了以上治疗方式,胆囊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着凉。 3.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健康管理专家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