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院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肝病科

肝病科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微信扫描 预约加号

科室介绍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建于1946年,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是贵广高铁沿线的地标式医院,区内规模最大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三级医疗网络技术服务龙头,拥有广东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党建主题中心广场。医院秉承“厚德、精诚、共济、致远”的院训精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贴心、技术先进、百姓信赖、员工满意的现代化医院。经过76年高速发展,医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具备强区域优势和影响力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是广东省公立医院党建“四有”工程示范点、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实践基地、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医院坚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党建+医疗、党建+人才、党建+文化、党建+管理、党建+智慧、党建+科教等六种生态,链接全院26个党支部党建品牌,构建“六位一体”党建+医疗服务生态链,为全面推动医院高质量快速发展奠定了总基调。2022年1月,医院整体搬迁至南海副中心狮山镇,经过近10个月的试运行,于11月13日全面正式开业。新院区占地面积220亩,建筑面积达36.5万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多亿元,停车位近2500个。目前开放床位1826张,设有30个职能部门,26个党支部,53个临床医技科室,38个护理单元,一级科室23个,二级学科42个,专科专家门诊78个。现有在职员工2379人,其中卫技人员2122人,高级职称320人,中级职称825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415人,岭南名医2人,佛山名医5人,南海名医及学科带头人4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担任市级及以上专业委员会学术职务超200人。医院年门诊量超150万人次,住院超6万人次。拥有PET-CT、256排能谱CT、3.0T核磁共振、DSA、直线加速器、海扶刀等先进医疗设备4000余台。医院以五大中心建设为切入点,打造急危重症学科群,构建区域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提升区域救治能力。医院成功创建佛山市首个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首家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是第一批广东省胸痛中心示范基地,胸痛中心区域模式信息化建设项目荣获国家2022智慧胸痛中心建设最佳解决方案金奖。卒中中心获得中国卒中协会认证的“综合卒中中心”和国家卫计委脑防办认证的“高级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单位,是佛山区级首个区域性创伤救治中心。医院以癌症综合防治为抓手,大力发展癌症学科群。其中肿瘤科是佛山市、南海区重点专科、省重点培育学科,佛山市科技局鼻咽癌研究中心,南海医学会鼻咽癌防治协作中心,肿瘤放射治疗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佛山市专科技术指导基地及佛山市专科人才培训基地。医院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妇科四级内镜手术培训基地,多年来一直为全国各地培养腹腔镜技术人才。同时还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超声科肿瘤微创介入进修与培训基地,首批国家中心耳内镜外科规范化培训基地。护理部为广东省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广东省老年病专科护士实践基地、广东省助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广东药科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普通外科、急诊科、护理为“市十四五”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肿瘤科、妇科、产科、泌尿外科、骨科、临床药学为“市十四五”医学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儿科、眼科为“市十四五”培育医学重点专科。中医科为佛山市中医特色专科。2016年以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家工信部科研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厅科研项目4项,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19项,佛山市科技局课题101项,佛山市卫健局课题149项。发表SCI论文逾40篇。国家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授权53项。获批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获得佛山市科技进步奖1项,南海区科技进步奖5项,连续多年被南海区授予科技先进单位奖。2015年获批准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协同基地,协同专业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放射肿瘤科五个专业。2021年1月,南海区人民政府与华南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办医协议,倾力建设华南地区一流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打造大湾区乃至国内知名的以癌症和急危重症诊治与研究为特色的品牌医院,医院正式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挂牌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华南理工大学第六临床学院。2021年11月,医院通过三甲复审,成为广东省第一家以新标准、全流程通过复审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志着医院技术水平、综合管理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等跃居省内同行业先进行列。2021年12月,医院获授“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标志着医院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引进和聚焦高层次人才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取得了新突破。2022年6月,医院正式启动科研楼、公寓楼、医用织物智能配送中心以及致远楼提升等项目建设,总规划用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全面启动华南理工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的设施建设、科研发展、人才引进和培育新篇章,推动南海医、产、学、研融合驶入快车道。202302140857519392.Jpeg2023年1月,医院挂牌南海区区域检验中心、区域病理诊断中心,全面推动南海区医检联合战略合作及相关学科建设。2023年2月,成立南海首个神经医学中心,中心坐拥世界级高端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系统以及各类显微手术器械,柔性引进柯以铨、荆国杰等国内知名专家,加上院内多个专科业务素质过硬的医疗团队,打造国内知名神经医学临床诊疗中心和医疗人才新高地。医院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勇担大型公立医院社会职能。先后出色完成援藏援疆扶贫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任务,赢得社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未来,医院将以群众实际需求为驱动,集中全院拔尖的医疗人才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打造龙头优势学科群,延伸发展区域特色专科,携手华南理工大学,围绕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以强化人才引进、着力建设重点实验室等为抓手,不断推进医院全方位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区域高质量医疗新高地。
科室服务
科普文章

文章 丙肝怎么传播 丙肝的几个传播途径细说

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其传播途径相对复杂,不同于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了解丙肝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至关重要。 1. 血液传播:这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输血、使用未消毒的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纹身、纹眉等都有可能通过血液传播丙肝病毒。 2.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丙肝病毒后,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在分娩过程中通过母婴传播。 3. 性接触传播:丙肝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4. 密切接触传播:与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生活用品,如毛巾、牙刷等,也有可能传播丙肝。 5. 其他途径:器官移植、血液透析等也可能导致丙肝病毒传播。 预防丙肝的关键在于: 1. 注重个人卫生,避免共用生活用品。 2. 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器械。 3.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安全套。 4. 定期进行丙肝病毒检测。 5. 接种丙肝疫苗。

病友互助家园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急慢性肝炎是常见的肝脏疾病,它们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乏力、上腹不适和右侧肝区隐痛。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感到疲乏和无力,尽管充分休息,但疲劳感仍然存在。在一些重症患者中,可能会出现腹胀、少尿和出血等症状。 根据病程的不同,肝炎可以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的病程通常在6个月以内,其临床症状更为明显,分为急性黄疸性肝炎和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慢性肝炎则可能持续超过6个月,且症状相对较轻。 除了常见的临床表现外,慢性肝炎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体征,如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等。在疾病进展至肝硬化阶段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脾脏肿大、腹腔积液、牙龈和鼻腔出血等症状。 针对急慢性肝炎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肝功能和病因来决定。治疗方式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肝炎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肝炎病毒感染者接触,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肝炎,建议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精准医疗探秘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红酒到底是减肥良药还是增肥利器

近年来,关于红酒的减肥效果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睡前饮用一杯红酒搭配奶酪,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燃烧腰部和臀部的脂肪,从而实现减肥的目的。然而,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呢?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对红酒减肥的说法进行分析。 首先,红酒中确实含有一些有益成分,如维生素C、E以及胡萝卜素等,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提高新陈代谢。此外,红酒中的酒精成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从而抑制暴饮暴食。但是,这些作用是否足以达到减肥效果呢? 事实上,红酒对减肥的作用非常有限。首先,如果三餐照旧,又摄入了红酒和奶酪,那么摄入的热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其次,即使红酒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但是如果不配合运动,这种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此外,市场上的一些红酒并非真正的葡萄酒,而是采用多种原料调配、勾兑而成的,其中含有糖分和添加剂成分,热量较高,容易导致发胖。 那么,红酒是否完全没有减肥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日常三餐健康饮食的前提下,适量饮用红酒(大约50毫升)可以在摄入热量不多的同时,美容保健、对保养身材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红酒中的萃取物可以控制皮肤老化,丰富的铁质可以起到补血作用,对女性尤其有益。此外,红酒中的原花青素和白黎芦醇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癌等作用。 总之,红酒并非减肥良药,过量饮用反而可能增肥。适量饮用红酒,配合健康饮食和运动,才能发挥其保健作用。

全球医疗视野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