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绍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始建于1939年,前身为“中正医院”,1950年更名为西南工业部第一工人医院,1954年更名为重庆市第一工人医院,1984年更名为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1988年3月依托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合并原重庆市急救站,组建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1995年获批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3年成立重庆市急救医学研究所,2017年10月成为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是一套班子,三块牌子,集急救、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面向社会提供综合医疗服务,同时履行重庆市政府公共卫生救援职能及主城八区120指挥调度和日常急救职能。医院是国际紧急救援组织网络医院及国家(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先遣队所在医院、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实习基地、重庆市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综合基地、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级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基地、重庆市航空救援联盟、重庆市急诊急救联盟、重庆创伤救治联盟牵头单位。医院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健康路1号,坐落于交通枢纽两路口地区;总建筑面积10.2万m2,编制床位1200张;现有职工1565名,其中高级职称233人,有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硕士生导师31人次,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4人次,国务院津贴专家8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2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6人,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工作室4个,渝中英才1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人。医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聘请北京大学、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院校高层次专家近10名。医院配备有先进的医疗装备:2台64排128层螺旋CT及16排螺旋CT1台、2台1.5T核磁共振、全数字化平板心血管造影机(DSA)2台、悬吊式数字化医用X线摄影系统2台、移动式数字化医用X线摄影系统2台、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CT)1台、德国体外循环机(人工心肺机)1台、数字式高清晰胸腹腔镜4台、菲力普彩超4台、数字式高清晰神经内镜1台、手术显微镜2台、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流水线等大型医疗设备。医院于2015年底建成西南地区首个智能药房,在全国率先实现药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医院一、二、三级学科分科齐全,拥有39个临床医技科室和65个专病门诊。其中“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创伤外科学”“院前急救医学”“重症医学”为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骨科”“临床护理学”“神经内科”“胸心外科”“普外科”“检验科”“老年科”“临床药学”“麻醉科”“影像科”为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神经损伤与危重症”为重庆市医疗特色专科,内分泌科为重庆市能力提升项目学科。学科建设充分体现急危重症和创伤救治特色。创伤外科团队提出的创伤救治理论多次被引入欧洲复苏指南(2005版、2010版、2015版),创伤急危重症医学已形成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优势学科群。经过多年努力,医院在移动医院实践和移动生命支持技术上取得进步,多发伤的综合救治、神经重症及颅脑创伤监护救治、心血管及大血管急危重症救治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其中心脏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腔镜、内镜等微创诊疗技术有了较大提高,糖尿病足防治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超高龄老年外科学取得新突破,“显微镜+神经内镜”下脑干血肿清除术填补了我市该领域空白。通过了国家胸痛中心认证,获批国家卫计委脑防委“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常委单位、国际创伤救治联盟常委单位。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创伤学分会常委单位。自1964年以来,医院先后承担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医学院校学生实习阶段教学任务50余年,近20年来与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建立了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常年开展医学院校本科、专科阶段理论课程教学、研究生教学、国家住院医师规培、专科和本科生实习、基层医院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全科医生骨干培训、转岗培训、基层医院急救技能培训等教学工作。医院建有设备完善的具有急救特色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是重庆市急诊医学培训中心、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依托重庆市急救医学研究所和重庆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重庆大学创伤医学中心等平台,2018年建立了重庆市院士工作站引进王正国、付小兵院士专家团队,积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2018年以来,医院申报并获批科研项目百余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10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其他省部级厅局级奖6项。并已获批国家专利授权50余项,软件著作权近10项,出版专著近20部。医院搭建多维度国际、国内合作平台加强与知名高校及附属医院合作,2017年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医、教、研、管等方面建立了全方位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与美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建立和签署国际合作关协议,进行专业技术人员互访交流、开展国际远程会诊和现代化医院管理交流等,进一步提高医院内涵建设、科教研水平。医院履行重庆市政府公共卫生救援职能及120指挥调度日常急救职能,组织规划实施了全市三级急救网络的建设及完善。拥有先进的“120”指挥调度系统,新建的120智慧调度云平台已投入使用,医院现有急救车/救援车辆57台,组织规划实施了全市三级急救网络的建设。近几年,医院着力于重庆市智慧急救体系建设,拥有先进的指挥调度系统—“120”智慧调度云平台,目前正配合市卫健委推进120急救“一张网”建设,全市“1+31”120指挥调度网络模式已初步形成,成为国内覆盖人口最多的“120”指挥调度信息平台系统。医院牵头了重庆市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是国家(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骨干成员单位,并拥有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管理指导专家。配合市卫健委推进由我院牵头打造的120急救“一张网”建设。目前已建成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为龙头,7个分中心为骨干,主城区84家网络医院和25家区县医院(急救站)为主体的覆盖全市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和专业队伍,实现了地面救护车急救、空中直升飞机救援的陆空立体急救医疗服务,2018年以来直升飞机航空急救医疗服务已常态化运行。医院在开县特大井喷、非典疫情、汶川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云南鲁甸地震、“4.25”尼泊尔大地震等国内外卫生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先后荣获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卫生应急先进集体”“中国卫生应急突出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等殊荣。
科室服务
科普文章
文章 女人谨记 抗衰老要趁早
女性抗衰老,从了解身体衰老规律开始 自古以来,女性对美丽和青春的追求从未停止。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了解身体衰老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延缓衰老、保持年轻态的关键。 一、人体衰老的规律 1. 皮肤衰老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最先出现衰老迹象的部位。25岁以后,皮肤合成胶原蛋白的速度放缓,导致皮肤松弛、出现皱纹。 2. 骨骼衰老 35岁以后,骨骼的再生能力下降,骨密度逐渐减少,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3. 肌肉衰老 30岁以后,肌肉量开始逐渐减少,导致身体力量下降、容易疲劳。 4. 内分泌系统衰老 女性35岁以后,卵巢功能开始下降,雌激素水平逐渐减少,容易出现更年期综合症。 5. 免疫系统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逐渐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二、延缓衰老的方法 1.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 2. 适量运动 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可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3. 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修复,延缓衰老。 4. 保持乐观的心态 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 5.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延缓衰老。
医疗科普小站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心眼药水诱发股骨头坏死
在日常眼部保健中,眼药水是常见的辅助工具。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不当使用眼药水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尤为关键。 股骨头坏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1-60岁最为常见,且无性别差异。早期症状可能表现为髋关节或周围关节的隐痛、钝痛,活动后加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终身残疾。 眼药水中含有激素成分,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骨质疏松、骨骼退行性改变,以及动脉血管阻塞。激素会损伤血管并栓塞股骨头微血管,导致骨细胞、骨髓细胞逐渐坏死。因此,长期使用含激素眼药水可能诱发股骨头坏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使用眼药水时应遵循医嘱,掌握“短期、适量”原则。如果在使用眼药水期间出现髋关节不适,应及时就医。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使用激素的人都会患上股骨头坏死,但有酗酒史的人发病率更高。 除了合理使用眼药水外,我们还应该关注日常眼部保健。例如,避免长时间面对电脑,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预防股骨头坏死等眼部疾病的发生。 总之,眼药水的使用并非小事,我们应该重视眼部保健,避免因不当用药而引发严重后果。
医疗科普小站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三大误区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不仅会导致疼痛和骨折,还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许多老年人为了防治骨质疏松症,盲目追求补钙,却忽略了科学的治疗方法。 事实上,老年人补钙过量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以下三个误区需要引起老年人的重视: 误区一:补钙就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认为,补钙就能治好骨质疏松,这是错误的观念。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措施,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等。单纯的补钙并不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治疗骨质疏松不辩病因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则与某些疾病、药物等因素有关。针对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需要明确病因,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年人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骨骼就越健康。实际上,过量补钙会导致高钙血症,增加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并发症的风险。老年人每天摄入的钙量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除了补钙,老年人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1. 增加户外活动,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钙的吸收。 2.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食物。 3.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 5.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6.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
生命之光传递者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