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平度)

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平度)

微信扫描 预约加号

科室介绍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平度院区是青岛市和平度市两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医院于2017年3月开工建设,2020年9月建成,11月正式投入使用。医院坐落在平度市南部新区生态商务区(平度市上海路369号),总占地约212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占地约110亩,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开设病床900张。医院建成后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托管,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将以院区模式进行管理运行;院区将紧紧依托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人才、技术、学科和品牌等优势,按照“大综合、大专科、有特色”的办院理念,大力发展急诊急救、微创与腔镜、介入诊疗、精准放疗、重症医学等优势学科,重点打造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以及癌症诊疗六大中心。平度院区目前拥有常驻职工9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0余名,博士120余名,硕士200余名。在此基础上,青大附院将从全院100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定期选派专家、教授到平度院区坐诊、查房、手术,确保平度院区与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质化。平度院区拥有256层螺旋极速CT、3.0T核磁共振、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数字化乳腺机、腹部多功能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验流水线、瓦里安直线加速器、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各种检查和手术内镜等一大批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拥有20个现代化层流手术间和5个介入手术间;设有国内先进的EICU、ICU、肿瘤放疗中心、内镜诊疗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康复中心、体检中心等,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和复杂疑难病人的诊疗提供了有力保证。平度院区配备完善的信息化软硬件系统,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信息化系统全面对接,实现远程医疗、远程会诊和医疗数据实时共享、互联互通。平度院区学科齐全,专家云集,设备先进,技术精湛,服务优良;利用3-5年的时间将医院建设成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符合三级甲等标准要求的、政府放心、百姓信赖、员工幸福、医疗与服务水平先进的智慧化综合性医院,为青岛北部及胶东半岛地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室服务
科普文章

文章 大动脉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这种疾病在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前。由于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造成混淆。 以下是几种与大动脉炎容易混淆的疾病: 1. 肾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FMD):这种疾病主要累及肾动脉远端及其分支,多见于年轻女性,但与主动脉受累较少,且临床表现与大动脉炎不同。 2. 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等,与大动脉炎相比,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3.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这种疾病多见于男性,主要表现为心脏杂音和高血压,与大动脉炎的胸降主动脉狭窄有时难以区分。 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s disease):这种疾病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多见于年轻男性,临床表现与大动脉炎相似,但两者病因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5. 结节性多动脉炎:这种疾病主要累及内脏小动脉,与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6. 胸廓出口综合征: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肢血管和神经功能障碍,与大动脉炎有时难以区分。

药事通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动脉瘤应怎么划分?

动脉瘤,这一听起来就令人担忧的疾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它如同血管中的“气球”,在不知不觉中膨胀,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了解动脉瘤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按部位分类: 1. 升主动脉瘤:常见于主动脉根部和升主动脉,多由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等因素引起,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和主动脉夹层。 2. 弓部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部和头臂血管,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和先天性因素引起。 3. 降主动脉瘤:以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多发生在胸降主动脉。 4. 腹主动脉瘤:常见于老年人,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二)按病因分类: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是导致胸主动脉瘤最常见的原因,多位于胸降主动脉,常伴冠心病和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 2. 先天性动脉瘤:包括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和降主动脉瘤,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等。 3. 感染性动脉瘤:可由手术、创伤、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 4. 遗传性疾病:如马凡氏综合征,常累及主动脉根部和主动脉瓣环。 5. 外伤:胸部钝性外伤可能导致主动脉损伤,形成假性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 6. 非特异性炎症:如Takayasus瘤。 7. 主动脉溃疡。 了解动脉瘤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医者荣耀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血管造影性血管痉挛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显著相关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梗塞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项研究表明,血管造影性血管痉挛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脑膜刺激症状。该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脑梗塞,即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血管痉挛是指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血管直径减小,血流减少。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迟发性脑梗塞几乎全部由大动脉痉挛导致。 然而,一项名为CONSCIOUS-1的试验数据研究表明,血管造影性血管痉挛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发生显著相关。该研究对4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血管造影性血管痉挛与脑梗塞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在校正入院神经功能等级和动脉瘤大小后仍然存在。 为了降低血管造影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发生,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各种治疗方法。其中包括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用于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流。血管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导管溶栓、动脉血管成形术等,用于开通阻塞的血管。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动脉瘤夹闭术、动脉瘤孤立术等,用于治疗动脉瘤。 总之,血管造影性血管痉挛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生物医疗创新站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