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囊肿哪些需要治疗?
发表人:
副主任医师张继
阅读量:
146人
垂体拉克氏囊肿诊疗
垂体拉克氏囊肿 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起源于垂体Rathke氏囊的良性上皮性囊肿,又称Rathke囊肿,垂体囊肿,上皮粘液囊肿,上皮样囊肿等。
概述 在人胚胎发育4W时消化管的颊泡发育成一憩室状结构,称Rathke囊袋。11-12w时随着囊袋前后壁增生,形成垂体前部和中部。但垂体的中部可残留一小腔隙,日后在发育过程中此腔隙逐渐被上皮细胞充填,少数人该腔隙一直留存。当腔隙内分泌物显著增加,该腔隙可扩大形成较大的囊肿,即Rathke囊肿。
病理
垂体Rathke囊肿的壁被覆单层立方纤毛柱状上皮,内含粘液,囊液为清亮无色,也可为含有胆固醇结晶的棕色或陈旧白色粘液样粘稠或胶冻样。
胚胎期的垂体Rathke囊大多数退化消失,只有个别的没有退化,形成Rathke囊肿。在13% ~22%的尸检中,垂体远部和中间部可发现Rathke囊肿。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临床病症是头痛 , 垂体内分泌功能障碍及视功能障碍。
Rathke 囊肿
治疗原则 症状性的鞍内 Rathke
囊肿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经鼻蝶窦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该入路创伤小、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手术原则是彻底清除囊肿内容物,缓解囊肿对垂体组织、鞍膈、视神经、视交叉的压迫,尽量减少手术对周围垂体组织的损伤。对于以月经紊乱、婚后不育或停经泌乳症状就诊的年轻女性,为缓解症状更应保护好周围的垂体组织。
预后 大多数病人的头痛、视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手术后能得到缓解或改善;对于术前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性功能减退及尿崩症者,手术后症状较难改善。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