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这个听起来让人有些心生恐惧的名词,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很多人对它都充满了误解。有人会问,精神分裂是不是就是人格分裂?是不是会突然变成另一个人?(是不是受影视作品影响太深啦?)
从专业角度,“精神分裂”往往指的是精神科的一种疾病——精神分裂症。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精神分裂症的神秘面纱,一探究竟。
精神分裂症,到底是什么分裂了?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特征是感知现实的方式受到严重损害,患者难以将主观体验和客观现实区分开来。不能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不是。
所以,“精神分裂”,分裂的是患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这样描述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1持续性妄想:尽管有相反的证据,但对一些信念仍坚信不疑;
2持续性幻觉:患者可能听到、闻到、看到、触摸或感觉到不存在的事物;
3影响、控制或被动的体验:患者感到自己的感觉、冲动、行动或思想不由自己产生,而是被他人置于自己的头脑中或从自己的头脑中抽离出来的体验,或他的思想正在向别人传播的体验;
4思维混乱:观察到的情况常是,胡言乱语或说话不着边际;
5行为混乱:做事看起来古怪或没有目的,或者有不可预测或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6阴性症状:如言语极少、情绪体验和表达减少、无法体验兴趣或愉悦、社交退缩;
7极度躁动或动作减慢,保持不寻常的身体姿势。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也会遇到持续的困难。
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积极的、科学的规范化治疗,症状会完全缓解;一些患者在一生中会周期性地经历症状加重和缓解;而有些人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恶化。
人格分裂,又是什么分裂了?
人格分裂,其实是一种“民间”的说法。标准的诊断名应该叫“解离性身份障碍”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或分离性身份障碍,曾经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种极其罕见且复杂的精神疾病,属于解离性障碍。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描述DID的主要特点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非整合或不完全整合的人格子系统,或称为解离性身份,每个子系统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体验、解释和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相关的模式。
在与他人或环境的互动中,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人格状态反复控制着个体的意识和功能。这些症状不能用另一种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也不是由于某种物质或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包括戒断作用,也不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或睡眠-觉醒障碍。
这些症状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严重损害。
所以,人格分裂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其实是人格缺乏整合,而不是已经整合的人格分裂开了。
精神分裂与人格分裂有啥不同
尽管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都涉及到“分裂”的概念,但它们在临床表现和病因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1症状表现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主要与现实检验能力的损害有关,如幻觉和妄想。
● 解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则表现为不同“人格”(人格子系统)之间的切换,这些人格状态通常与患者的经历和应对机制有关。
2病因
●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危险因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的观点包括:大脑神经发育异常,导致脑内存在微小的病理变化是发病的基础;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解离性身份障碍则更多与早年创伤经历有关,尤其是童年时期的严重虐待或忽视。
3治疗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药物控制和症状管理上,抗精神病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 解离性身份障碍的治疗则更侧重于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整合不同的人格部分,处理创伤经历,并提高日常生活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患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脱节,影响着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诸多方面,但并不是人格分裂,而是现实检验能力受损。通过及时的规范化治疗和适当的社会支持,许多患者都能够获得显著的症状缓解,甚至完全康复。我们应该摒弃对精神分裂症的误解和歧视,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重返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