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小圆细胞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具体预后和生存期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值。如癌症类型和分期、治疗方法和效果、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
1.癌症类型和分期:不同类型的癌症有不同的生存率。早期诊断和治疗通常与较好的预后相关。癌症分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早期分期(如I或II期)相对于晚期分期(如III或IV期)通常有更好的生存机会。
2.治疗方法和效果: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不同类型的肿瘤会有不同的推荐治疗方法。积极的多模式治疗往往能提高生存机会。治疗的效果也是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3.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以及存在的其他疾病或病理情况等,都可能影响生存率。
此外,治疗后的一个生活方式和保养方法,都可影响到患者的一个生存率。一旦出现小圆细胞肿瘤,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过敏性咳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痰的,表现为干咳。过敏性咳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接触了过敏性物质,诱发了过敏反应从而对支气管、气道引起相应的损伤,刺激位于支气管内的咳嗽感受器产生咳嗽动作。由于并不是感染性因素所导致,不会出现感染性炎症的特征,也就不会出现明显的炎性渗出,所以绝大多数表现为干咳,以阵发性干咳最为常见。
但是在临床上也有极少部分合并有感染,特别是合并细菌感染时往往就容易出现咳痰症状。不同体质的过敏性咳嗽患者症状会不一样,具体需要通过医生的检查来判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一天要上三次厕所,48岁的何女士担心自己罹患了大肠癌,所以来到医院想检查一下。
医生告诉何女士,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虽然一天有三次大便,但是排便习惯很规律,而且大便的性状和颜色也没有什么异常,所以罹患大肠癌的可能并不大。
不过为了万无一失,何女士还是接受了肠镜检查,通过检查,最终排除了大肠癌。
事实上,像何女士这样的患者不是很多,有些人,一天好几次大便,他们特别担心,担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大肠癌,有些人,好几天才解一次大便,他们也担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大肠癌,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说说,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究竟哪个有异常。
第一,一天三次大便,是腹泻吗?
很多人觉得大便次数太多不好,因为是腹泻的信号,事实上,仅凭次数来判断是不是腹泻,其实并不正确,很多人虽然大便次数多,但是大便的颜色,外观都完全正常,腹泻,通常有大便性状的改变,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没有形状。
单纯从大便的频率,并不能判断是不是大肠癌,还要看大便的性状,以及排便是否规律。
第二,三天一次大便,是便秘吗?
很多人想每一天都有大便,因为觉得大便里有很多毒素,及时排出才能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可也有一些人,三天才解一次大便,他们担心,这么久才解一次大便,毒素会伤害肠道。
事实上,是不是便秘,不能只看大便的次数,还需要看大便排出是否困难,大便是否干结,大便的颜色和性状是否正常。如果这些都很正常,那么问题也不是很大。
每个人的排便习惯不同,有的人一天一次,有的人一天两次,有的人两天或三天才一次,但只要大便性状,颜色,排便习惯正常,那么,就无需担心。
大肠癌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以40~70岁最为多见,但20世纪末发现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两性发病比例约为2:1。本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癌瘤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粘液癌。本病可以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及直接蔓延等途径,播散到其他组织和脏器。
胆结石是临床中比价常见的一类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中,胆结石是由于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含量增加,导致聚集形成结石,存在与胆囊中,称为胆结石。胆结石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胆结石的患者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是由于多个因素长期的作用下,是一个慢性的过程。
很多胆结石的患者平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由于结石数量少,体积小,只有在体检的时候可能被发现。临床中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症状为右上腹或者肋骨下的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消化系统的症状,并且在进食油腻的食物后会减重。因为脂肪的消化是在胆汁的作用下进行,结石的存在会导致胆汁的分泌受阻,所以进食油腻的食物后会出现症状。
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中有一些不可改变的因素,例如遗传因素,家庭成员中有该患者,会使胆结石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年龄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年龄越大,胆结石的患病率越高,临床中胆结石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控制胆囊收缩的肌肉功能下降,或者激素的分泌失调,导致胆汁排泄不畅,从而使患病率增加。也有部分患者为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是由于先天的溶血性疾病或者黄疸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据调查,胆结石的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女性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与雌激素影响胆汁分泌有关系,女性体内雌激素明显高于男性。因此,患病率增加,另外在可控的影响因素中,饮食习惯占有重要地位,爱吃油腻食物。
高热量食物的人容易的胆结石,由于血液中胆固醇是形成胆结石的主要成分,所以进食过多的胆固醇吸收入血后,增加了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胆固醇主要存在于胆汁中,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增加所以容易沉积形成结石。由于胆汁的分泌是在食物的刺激下发动的,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长期禁食,胆汁积聚在胆囊中,浓度增加,容易沉积,进而增加患病率。
患有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由于物质代谢的紊乱,三大营养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的排泄主要通过胆汁,所以代谢性紊乱的病人胆结石的患病率增加。吸烟、饮酒、熬夜,也是患病率增加的原因。妊娠期间的妇女,由于此时雌激素、黄体酮的增加,影响胆囊的收缩及胆汁的分泌,多次妊娠的妇女患病率明显增加。
以上都是胆结石的患病原因,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以及疾病一级预防的积极倡导下,很多人坚持每年进行体检,提高了疾病的早期检出率,在及时的治疗下,明显提高了疾病预后。
这段时间,身边“咳咳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婴幼儿容易中招。很多人都以为是感冒,其实很可能是“百日咳”。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通告显示(图1),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卷土重来,今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已致13例死亡[1]。
通告一发布,很多人担心起来:百日咳是什么病?怎么判断孩子的咳嗽是不是百日咳?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百日咳伤害呢?
针对大家的问题,京东健康特别整理了一篇百日咳家庭防护和就医攻略。
图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1-2月百日咳发病数和死亡数
Part 1:什么是百日咳?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很多年轻家长对百日咳比较陌生,其实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曾是导致6月龄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名字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咳嗽时间特别长,一般来说可持续2~3个月,很不好治。
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月龄以下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婴儿威胁最大。
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后期。
一般来说,感冒症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好转,而患了百日咳的婴幼儿一般经过7~10天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剧咳。
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常引起反射性呕吐,还可导致面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球结膜出血、面部皮肤出现出血点等表现。
最后孩子可能咳出大量黏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昼轻夜重[2]。因此,在古代中医称其为“鸡咳”或“鹭鸶咳”。
也有一部分百日咳患者痉咳期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持续2-4周的慢性咳嗽,特别是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 周以上。
如果有以上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去看医生。
Part 2:百日咳为什么突然间增多?
百日咳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我国为3月龄婴幼儿免费接种百白破疫苗,自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但近年来,不止我国,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疫情导致了很多地区儿童没能按时、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来看,百日咳的发病患者群主要是以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婴幼儿为主。
二是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百日咳鲍特菌MLVA型别变迁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2年,百日咳型别在不断变化:百日咳型由2016年的MT32型、27型到2022年主要转变为MT28型。MT28型在上海首次报道。
MT28型毒力较强,引起小范围的扩散流行。MT28型红霉素耐药率超过80%,和原始的百日咳疫苗组发生免疫逃逸。
监测结果提示:百日咳疫苗保护性抗体降低,现有百日咳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百日咳菌株不耐受[3]。
人类和疾病的抗争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患病病例有增多,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Part 3:婴幼儿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百日咳?
前面提到,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个客观事实:百日咳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维持时间不够长,保护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
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由于婴幼儿预防接种时间间隔较长,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完成首剂次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后,保护有效性只能达到45%,如果完成3剂次的基础免疫,保护有效性能提高到98%左右。
建议所有适龄婴幼儿都应在免疫程序里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以远离百日咳感染风险。如果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2]。
需要警惕的是,百日咳不只是一种儿童疾病。
在许多国家观察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疫苗获得性免疫力已经减弱,导致大量未受保护的人群可能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阵发性咳嗽和百日咳。但在成年人中,症状多少不太典型,难以识别,这大大增加了成年人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Part 4:怎么防范百日咳?
对于婴幼儿,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成年人的百日咳疫苗,也尚未推荐在成年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家人感染,不管婴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防范百日咳。
1.及早识别并就医
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不一,符合以下任一项条件者,应高度怀疑是百日咳,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等检查,以排查百日咳[2],然后根据医嘱服药: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2.做好隔离
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许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能使隐性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因此,需要对百日咳病人进行隔离,以保护婴幼儿等易感人群。
3.日常防护
稍微令人安心的是,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
日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室内通风,让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所有人远离百日咳,健健康康的享受春光~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内出现一个或者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许多人可能分不清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区别,事实上只有约5%的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而绝大多数结节都是良性。
甲状腺结节其实并不少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般人群发病率为3%-7%,而且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甲亢。
发现甲状腺结节饮食上应注意些什么?
首先饮食与甲状腺结节发病的研究并不多,我国有研究显示由于碘盐的普及,一般人群患甲状腺疾病的几率有所下降,但研究发现饮食过咸的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显著升高。
另外摄入碘的量也会影响结节的发病,中国医科大学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碘超量地区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地区,所以碘的摄入量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不宜过高或过低。
综上所述,首先在预防甲状腺结节发生上建议饮食不宜过咸,宜清淡饮食。如果已经出现甲状腺结节,无论是否合并甲亢,都要注意碘摄入不宜过量,不宜过多食用含碘高的海产品如紫菜、海苔等。
甲状腺结节会不会对身体健康有极大影响?
其实发现甲状腺结节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绝大多数的结节是不需要治疗的。但有三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仍有5%左右的结节是恶性的,所以需要先鉴别清楚结节的良恶性,如果是恶性就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其次一些结节过大可能会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或者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这些结节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合并有甲亢时,还会出现如心悸、多汗及手抖等的甲亢症状,这时也需要手术或者抗甲亢药物治疗。
再者,如果结节体积小,如直径小于4cm,医生一般会告诉你不需要手术治疗,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结节可能会生长,所以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可每6-12个月随访一次,如果出现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
结语
许多人在体检或无意中触摸到都会发现有甲状腺结节,但大多数对健康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需要进行治疗,只要注意饮食,密切随访即可。
参考文献:
[1]《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
[2]林林,薛晓凤,吕宏彦.甲状腺结节与饮食习惯的临床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6):II》.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放弃、逃避、退缩、依赖、缺乏勇气,是处于抑郁之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表面看起来是产生于现实中的挫折与失败,但其根源依然来自于内心中的“战争”。
患者会表现出逃避工作、逃避人际交往的倾向,有时连应付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逃避也会以“病态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在所依赖的人身边才能部分地面对生活,离开所依赖的对象他什么都做不了。一开始,逃避会令他感觉好过一些,起码可以少一些自我挣扎。但逃得了一时却逃不了一世,这是一场来自内心的战争,就算逃避了所有人,所有事,都不会终结。
这场战争的起源在于两个自我: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正是因为理想化自我无法达到,而真实自我又无法接受,所以他一直在两个自我的矛盾中挣扎。开始他会奋力地摆脱真我,以达到理想化的自我,当这种挣扎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的时候,他就会慢慢地变得自卑与自恨。
当他既无法放弃幻想,又无法面对真我的时候,就会逃避现实来让自己“心安”。毕竟他自己都无法面对这“丑陋”的自己,又怎敢让别人发现,所以逃避也是维系理想化自我的一种手段。缺乏对真我的接纳,有时也会被外移,就好像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他,没有人会接纳这样的他,如果以这样的自己去见人,就一定会受到他人的伤害或抛弃。
总之,因为这种外移的作用(把自己内心中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他可以找到很多支持自己逃避的理由。如,失败、他人的否定、现实的艰难等。但逃避并不能解决这场内心的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失败与挫折。逃避的时间越久,就越没有勇气来面对生活与真实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骨质疏松这个问题,它是不是容易引起骨折?为什么?
其实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骨质疏松很明显是容易引起骨折的。
骨质疏松实际上就是我们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遭到了破坏,然后发生了骨质疏松,继而容易发生骨折的这种情况。骨质疏松在我们的数据统计中,多见于绝经后的女性,还有60岁之后的男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在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下降,会导致对钙的吸收这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还有男性在60岁以后,他的身体的机能随着退变在下降,也会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
那好多人就会说:骨质疏松不就是补钙,补钙的话,吃点钙片,喝点补钙的口服液不就完了嘛。
实际上,在女性绝经后,和男性60岁以后,大部分人补钙是吸收不了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重在于钙的吸收,而不在于你补多少。因为咱们现在这个饮食,实际上是不缺钙的,你想想,过去人都吃不饱的时候,也没见以前的人骨质有多疏松的,而我们现在这些人,往往是营养过剩的,反倒出现了骨质疏松。那这是为什么?
首先钙的吸收,它需要有太阳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要去经常晒太阳,但是往往我们现在人跟以前又不一样了。像我们平常可以看到很多女性朋友,她出门的时候往往要抹一些防晒的东西;还要带个帽子打个伞,要把这些胳膊,腿都遮住,就害怕晒太阳,害怕把她晒黑。那么这样的话,没有这个光合作用,钙就无法吸收,这是一方面。
再一个方面,还要加强我们的运动,那我们现在人都是坐在办公室上班,平日里也懒的去运动,这种情况骨质就容易疏松,就容易发生退变。
所以要预防骨质疏松,重在于去户外活动,去接触大自然,去晒太阳,我们整天说生命在于运动,而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办公室一族就只剩下手指的运动了,在办公室里敲键盘,写报告等等。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经常要去跑跑步,健健身,去打篮球,踢足球,游泳之类的。
当然还要适当的吃一些钙含量多的食物就行,我觉得不用刻意非得用钙片,或者用口服液之类的补钙这种形式。像我们平时吃的豆制品、牛奶等等,这些都含有大量的钙这些成分,那我们通过这个食补,其实能更好的、更利于钙的吸收和消化。
关于骨质疏松的问题,我跟大家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风是怎么影响这个世界的?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3年国家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的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全球最高,且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中风患者的发病年龄比西方人早10年。
2019年6月,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分析了1990~2017年近30年间、中国34个省份(包括港澳台)居民的死亡原因,中风一直高居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榜首。
被贴上“老年病”标签的中风越来越爱找年轻人了:我国35岁以下人群发生中风占总数的9.77%。
中风是脑卒中(cù zhòng)的俗称,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引起脑组织损伤或大脑血管堵塞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组疾病。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教你从中风的危险因素入手,将这种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
受访专家
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彭斌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神经学》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对1990年~2013年间100多个国家的中风情况进行评估后发现,中国是全球中风风险因素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情况不容乐观。
其风险因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行为因素,包括饮食、吸烟、运动等;
第二是代谢因素,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胆固醇等;
第三是环境因素,即空气污染。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有中风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病例330万人;每年脑血管病死亡154万人,存活者中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九成中风由危险因素所致,控制好下面这些高危因素,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代谢因素——高血压
临床数据显示,我国71%的脑卒中死亡都和高血压有关。因此,建议普通人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脑梗死患者尽量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
代谢因素——高血脂
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的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极高危人群。
代谢因素——糖尿病
约20%的脑血管病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一般情况下,建议密切监测血糖,对发生卒中的糖尿病患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7%以下。
日常多吃低能量、高纤维素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燕麦、柑橘等,能延缓肠道吸收糖分;同时少吃甜食及高脂、高动物蛋白食物。
代谢因素——体重超标
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患病风险都会随体重增加而升高。
国际上公认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方法是: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普通人最好将其控制在24以下;心脑血管患者更要严格要求,BMI以20~22之间为宜。
同时日常少吃油炸食品、少喝碳酸饮料、避免暴饮暴食、每周至少保持3~5次运动。
生活因素——高钠饮食
国人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就是“高钠饮食”。除了食盐以外,“钠”还潜藏在面包、汉堡、腌肉、零食、咸菜、辣椒酱等食品中。
日常饮食要少吃以上食物,且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少于6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在此基础上还应减量。
生活因素——吸烟
我国是烟草大国,烟民人数超过3亿,吸烟是导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不吸烟,同时远离二手烟甚至三手烟。已患心脑血管疾病,戒烟也能达到阻止血管进一步损伤。
环境因素——空气污染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还与空气污染密切相关。
大家雾霾天减少出行,出行时尽量佩戴N95口罩。
室外空气质量不好时,早晨、傍晚别开窗通风,同时避免室内吸烟。
此外,房颤容易引起心源性脑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如果平时有间断心悸、脉律不齐,一定要到心内科就诊。
同样是中风,为什么有的人康复后生活可以自理,有的人却瘫痪在床?这跟救治的时间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中风期间患者每小时有近1.2亿个脑细胞死亡,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大脑每小时老化3.6岁。
无论脑梗死还是脑出血,都有一个抢救黄金时间。
如果能在发病3小时内就接受溶栓治疗,超过50%的患者会康复或部分康复。
发病4.5小时内的静脉溶栓治疗,6~8小时内的介入取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
因此,早一点识别中风并及时就诊非常重要。识别中风,要记住“120”原则: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看两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患者讲话是否清晰”
通过这3步,基本可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中风,如有以上任何一个症状,应马上拨打“120”。此外,如果突然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神志不清;动作不协调或没有先兆突然跌倒,也要高度警惕中风。
等待救护车期间,患者应侧卧于平坦处,注意保暖,并保证口腔无异物等。▲
本期编辑:张杰
心衰全称为心力衰竭,患者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进行治疗,以改善病情。
1.利尿剂: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可促进尿液的产生和排泄,控制体液潴留,促进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溶质的排出,以改善病情,常用药物有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等。
2.β受体阻滞剂:临床常用β受体阻滞剂有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长期应用可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3.扩血管剂:常用扩血管剂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等,多在急性左心衰发作时使用,以扩张血管,减轻症状。除上述药物外,患者还结合自身病情使用坎地沙坦、地高辛、多巴酚丁胺等进行治疗,建议及时就医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生活中注意休息,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
最近我因为身体不适,在网上预约了一位神经外科的医生进行线上问诊。医生非常细心,在了解了我的症状后,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病情的详细情况。我告诉他,我已经蛛网膜出血一个星期了,但是一直想吐,吃不下饭,而且有时候感觉脑袋不太清醒。
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后,安慰我说这是恢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让我不用担心。他还告诉我,蛛网膜出血的恢复需要时间,大约需要两周左右。医生还提醒我要多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
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非常感动。他不仅为我提供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关心我的情绪,让我感到非常温暖。我知道,在这么远的距离,他能这么细致地关心我,真的很不容易。
尽管我目前还在恢复中,但是我已经感受到了医生的关心和温暖。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一定能够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末,阳光明媚,我妈妈却在突如其来的头痛中感到了深深的恐惧。55岁的她,平时身体健朗,只是偶尔颈椎病发作会引起头疼。那天上午10点30分,一阵剧烈的头痛让她无法忍受,紧接着是恶心呕吐,我们一家都惊慌失措。我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将妈妈送往了最近的医院。
在医院里,医生迅速进行了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医生告诉我们,虽然出血量不多,但需要密切观察。妈妈被安置在重症监护室,而我则焦虑地等待着医生的消息。
几天后,医生告诉我,妈妈的意识清醒,言语交流也没有问题,但为了进一步了解病情,需要一周后进行造影检查。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又喜又忧,喜的是妈妈的情况还算稳定,忧的是担心造影检查会有风险。
为了解除我的疑虑,我通过互联网医院与一位神经外科的专家进行了线上咨询。专家医生耐心地听了我的描述,详细查阅了妈妈的检查报告,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告诉我,虽然一周后进行造影检查是可行的,但考虑到妈妈的症状和病情,建议尽快进行,以排除动脉瘤破裂的可能。
在专家医生的建议下,我决定将妈妈转院至市医院。虽然转院路程较远,但为了妈妈的健康,我们还是决定冒险一试。在转院的过程中,医生通过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全程指导,让我们倍感安心。
到达市医院后,医生立即安排了妈妈的造影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虽然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并未发现动脉瘤。医生告诉我们,妈妈的情况已经稳定,不需要进行介入手术,只需保守治疗即可。
通过这次互联网医疗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温暖。
20天前,患者出现头晕后昏迷20分钟左右,随后自行清醒。在前往医院的120急诊车上,患者被送到宣武医院就诊。经过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为三级半的情况。次日,患者接受了全脑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治疗。目前,患者已经恢复意识,能够听懂言语并缓慢眨眼。然而,患者右上肢肌力为0级,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医生建议联系康复医院,但患者想了解康复科是否可以住院,是否需要排床,治疗手段有哪些,是否包括高压氧等。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我被突如其来的头疼困扰。记得那天是2022年11月27日,我正在家中休息,突然感觉一阵剧烈的头疼,仿佛有无数针在刺痛我的头部。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与前几天看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闻有关。
我立刻拨打了互联网医院的电话,通过线上咨询,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他让我放松,告诉我不要紧张。医生说,虽然目前只是头疼,但需要进一步观察。
经过医生的指导,我进行了CT检查,结果显示出血已经吸收。医生根据我的情况,给我开了一些药物,包括氯化钾缓释片和洛芬待因缓释片。虽然用药后头疼有所缓解,但我知道这些药物并不能长期使用。
在治疗过程中,我经常与医生进行线上沟通。医生总是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让我对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2月8号,我从廊坊人民医院转到了中石油中心医院。虽然医院建议我进行颅内手术,但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决定先观察一段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观察,我的病情稳定了许多。头疼的频率和程度都有所减轻。医生告诉我,轻微的头疼主要是注意休息,控制血压,服用尼莫地平等药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他们不仅给了我治疗建议,还给予了我很多心理支持。我相信,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一定能战胜病魔。
那天,阳光明媚,我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去上班。没想到,就在转弯的时候,一辆私家车突然冲了过来,把我撞倒在地。疼痛让我瞬间失去了意识,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医生告诉我,我遭遇了外伤,而且情况比较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了。听到这个消息,我顿时感到一阵恐惧。医生询问了我一些情况,然后说需要观察两三天才能决定治疗方案。
在这期间,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和善的医生。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并给予了我很多关心和安慰。他告诉我,蛛网膜下腔出血虽然听起来很严重,但只要及时治疗,恢复的可能性很大。
医生还告诉我,住院治疗一般需要1-2周左右,并建议我做一次磁共振检查。当我担心治疗过程中是否会有危险时,医生告诉我,虽然手术有一定风险,但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成功率很高。
我询问了关于伤残鉴定的问题,医生建议我咨询当地的伤残鉴定机构,并告诉我一般恢复差不多再进行鉴定。他还告诉我,如果出院后需要后期的休息,可以根据我的恢复情况考虑休息1-2周。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关心下,我的病情逐渐好转。我非常感激这位医生,他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让我感到温暖。在这段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我更加信任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这种方式。
我是一名普通家庭主妇,8月8号发生了一件让我十分焦急的事情。那天,我父亲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我赶紧带着父亲去了***医院,医生助理很快就开始了问诊,询问了父亲的病情并说明了问诊持续的时间。医生询问是否有片子,我回答说需要CT片。医生很详细地解释了需要的片子,最后告诉我晚点拍给他。我当时心情很急切,问医生这样拍清楚不,医生安慰我说会看看。医生说诊断没错,然后询问了父亲的目前状态。我向医生描述父亲一直躺在床上,头晕晕的,食欲也不是很好,总是想睡觉。医生告诉我这是脑外伤后的正常表现,并建议家属多吃多喝,盐重一些。我很担心父亲的康复情况,询问医生这个情况一般会持续多久,以及在照顾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医生告诉我一周左右能够恢复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建议多吃多喝,盐重一些。我不解地问医生为什么要多吃盐,医生解释说脑外伤后多吃盐是有必要的。最后,问诊结束了,我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表示感谢。
那天,阳光明媚,我正准备出门,却意外地被一扇玻璃门砸到了头部。疼痛瞬间袭来,我感到一阵眩晕。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
回到家中,我立刻用手机搜索了相关信息,并联系了一位来自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并要求我上传了CT片子。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我被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生告诉我,这是一种由于外伤导致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症状。虽然情况有些严重,但如果不继续出血,慢慢就会恢复。医生还告诉我,恢复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在治疗期间,医生一直通过线上问诊的方式为我提供指导和帮助。他告诉我,脑实质没有问题,主要就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且,现在的检查结果显示出血已经停止了。
医生还询问了我的胸部是否有症状,我表示没有。他告诉我,目前不需要手术,也没有特殊治疗,只需要消炎即可。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一直在医院接受治疗。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医生通过线上问诊的方式,为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一定会早日康复。
2024年9月5日下午4点10分,门头沟的一位患者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进行了线上问诊。患者主诉其父亲在12月25日发生车祸,导致骨折已做手术9天,目前人清醒但烦躁、乱说话、偶尔狂躁,夜间12点以后尤为严重。患者请求医生对病人脑部损伤严重程度和治疗用药是否合适进行评估。
医生首先分析了患者提供的资料,确定颅内病变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无其他严重的病变。针对目前症状,医生认为可能是脑外伤后谵妄,多见于老年人。医生建议使用镇静和抗躁狂的药物,多数患者持续时间约一周后可自行缓解。患者表示已经28天了,医生建议再观察一段时间,并且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指导。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医生和患者讨论了用药方案,包括奥氮平口崩片和甘露醇输液。医生指出甘露醇现在应该可以不用了,并且解释了出血的自行恢复过程。患者也提到了奥氮平的副作用,医生解释了这是正常现象,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最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总结,并且预测了大约一到两周内症状会有所改善。整个线上问诊过程中,医生展现了专业、耐心和细心的品质,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赞誉。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很多人可能会选择线上问诊或互联网医院来解决健康问题。我也是其中之一。最近我遇到了一个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问题,不知道是否可以吃消炎药。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得知对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卧床休息,积极治疗,定期复查颅脑CT,血多会吸收。而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查明原因,明确有无颅内动脉瘤,指导下一步治疗。消炎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没有明显的效果。如果存在感染性疾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医生建议我住院一段时间,待颅内血吸收后可考虑出院。虽然在家没有生命危险,但我还是会定期复查,多注意休息。医生告诉我,正常情况下,少量的血肿会慢慢自行吸收,但危险程度还需要医生评估,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最后,我感谢医生的耐心解答和专业指导。希望自己早日康复,也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自己的健康,及时就医。
我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资料,感觉很困惑。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于是我在***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
医生很快给我回复了,他非常耐心地听取我的主诉,并详细解释了我的病情。他告诉我,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是由外伤引起的,需要在家静养,同时给我开了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开始服用药物并严格静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症状逐渐有所改善。我感到非常感激,因为医生的专业建议让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顺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