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莱姆心脏炎可导致心脏性猝死

莱姆心脏炎可导致心脏性猝死
发表人:全球医疗视野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蜱传播疾病,莱姆心脏炎是莱姆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导致心脏性猝死。

近年来,莱姆心脏炎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尤其是在莱姆病高发地区。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报道,莱姆心脏炎可能与2例以前未被怀疑的心脏性猝死病例相关。

对于生活在或曾到访过莱姆病高发地区的患者,无论是否出现游走性红斑,医生都应考虑莱姆病是导致心脏症状的可能原因。特别是当患者出现胸痛、心悸、胸闷、气短甚至昏厥等症状时,更应警惕莱姆心脏炎的可能。

莱姆心脏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对于确诊为莱姆心脏炎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为了预防莱姆心脏炎,人们应避免在莱姆病高发地区长时间停留,尤其是在蜱虫活动高峰期。同时,外出时应穿着长袖衣物,并涂抹驱蚊剂,以降低感染莱姆病的风险。

此外,我国已将莱姆病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各地医疗机构应加强莱姆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提高莱姆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高血压,曾经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高血压的行列。本文将围绕高血压的危害、发病原因、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大家了解和预防高血压。

    一、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二、高血压的发病原因

    1. 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病。

    2. 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

    3. 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也会导致血压升高。

    4.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激素等,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三、高血压的治疗

    1. 生活方式干预: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

    2. 药物治疗:根据血压水平、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如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四、高血压的预防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应尽量避免。

    5.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压检测,及时发现高血压并采取措施。

  • 猝死的发生通常与复杂的心血管病理生理过程有关,如心律失常和脑部供血不足,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患者迅速失去意识甚至心跳停止。由于这种情况发展迅速,患者通常无法自救。因此,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包括定期体检和心血管系统的监测,以及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在极少数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在心脏骤停前感受到一些征兆,但这些通常不足以控制病情的发展。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以及减少压力和过度劳累。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一种可能导致死亡的疾病,其特点是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长期缺氧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过及时治疗,如使用持续气道正压设备或口腔手术,可以显著改善症状并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风险。肥胖、过度饮酒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剧病情,增加猝死风险。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氧水平,并避免睡前摄入镇静剂或酒精,保持规律作息。以下是对内容的详细描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患者在睡眠过程中会出现呼吸暂停现象,持续时间可能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这种呼吸暂停会导致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长期缺氧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方法包括使用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机(CPAP)、口腔矫治器、体重管理、戒烟和避免酒精等。其中,CPAP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提供一个持续的气流来保持呼吸道通畅。

    除了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睡前摄入可能导致嗜睡的药物或酒精,以及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症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减少猝死的风险。

  • 近日,一则关于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在篮球场紧急救治猝死患者的新闻,再次引发了社会对猝死和急救知识的关注。

    3月25日晚,一名5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在打篮球时突发心脏骤停,幸好6名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在隔壁羽毛球馆打球,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经过半小时的紧急救治,患者最终恢复自主心律,并被送往医院继续抢救。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猝死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猝死的受害者。那么,什么是猝死?如何预防猝死?如何在猝死发生时进行急救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什么是猝死?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非创伤性的自然死亡,通常在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

    猝死的预防:

    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2. 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风险。

    3. 关注心脏疾病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猝死的急救:

    1.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 进行心肺复苏:按压胸部,同时进行人工呼吸。

    3. 如果有条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除颤。

    4. 等待急救人员到来。

    猝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预防猝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同时,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关键时刻可以挽救生命。

  • 俯卧撑是一种全能的健身动作,它不仅可以锻炼胸肌、手臂和腹部肌群,还能提高心肺能力,有助于减肥和改善血管健康。研究表明,坚持每天做俯卧撑,可以显著改善身材,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做俯卧撑,特别是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下是一些关于俯卧撑的详细信息:

    1. 挑战俯卧撑:国外网站发起的“每天100个俯卧撑,坚持1个月”活动显示,坚持练习俯卧撑可以带来身材的显著变化,包括肌肉增长和体态改善。

    2. 俯卧撑数量与健康: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完成超过40个俯卧撑的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降低。

    3. 俯卧撑的好处:锻炼肌肉群、提高心肺能力、减肥、改善血管健康。

    4. 俯卧撑的适宜人群:健康的男性、女性、老年人等,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老年人应避免过度练习。

    5. 俯卧撑的注意事项:动作要标准,避免拉伤肌肉或出现意外损伤。

  • 酷暑天气,气温攀升,人们容易放松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警惕。然而,夏季高温、空气湿度大等因素,反而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本文将介绍夏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帮助大家度过一个健康的夏季。

    一、夏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1. 高温环境:高温会导致人体出汗增多,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升高,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 情绪波动: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焦虑,情绪波动大,这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3. 生活习惯:夏季人们喜欢熬夜、饮酒、进食油腻食物,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夏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措施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2. 调整饮食结构: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脂肪食物。

    3.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4. 保持情绪稳定: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三、夏季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1.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降压药、降脂药等药物。

    2.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等,可采取介入治疗。

    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瓣膜病、主动脉夹层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四、夏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夏季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6℃左右,避免过热或过冷。

    2. 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容易导致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3. 注意防晒:夏季阳光强烈,外出时要注意防晒,避免晒伤。

    4.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

    5.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 长时间通宵对12岁女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在生长发育期,这种不良作息可能导致猝死风险显著增加。睡眠剥夺会影响身体代谢和免疫功能,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同时,长期缺乏睡眠还可能影响大脑发育,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如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减退。此外,长期通宵还可能增加感染、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作息规律,确保孩子获得充足的睡眠,并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均衡饮食。

  •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了解这些并发症对于预防和治疗室性心动过速至关重要。

    首先,心脏性猝死是室性心动过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中80%~90%由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此外,10%以上的院外心脏性猝死患者以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65%~85%在紧急救治时表现为心室颤动。

    阿-斯综合征是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是一种暂时性脑缺血、脑缺氧引起的急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并伴有抽搐、面色苍白、发绀等症状。在接受临床电生理检查的晕厥患者中,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占晕厥原因的20%。

    长期心动过速还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这是一种心脏组织学和病理学发生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变化,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下降。有学者推测,慢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超过每天总时间的10%~15%以上就有可能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而室性心动过速,包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型连续的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均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此外,室性心动过速还可能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无论是持续性还是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都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同时,患者也需要了解室性心动过速的并发症,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降低疾病风险。

  • 打鼾,是许多人常见的睡眠现象,有人认为这是睡得香甜的标志。然而,株洲市三三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陈映辉提醒我们,打鼾也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

    鼾症,即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会导致患者在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憋气,长期缺氧、憋气,形成低血氧症,从而诱发高血压、肺心病、心律失常等病症,甚至猝死。

    27岁的攸县小伙儿洪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身高167公分,体重208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经过多导睡眠监测,发现他最长的一次呼吸停止长达1分钟。他的咽腔狭窄、扁桃体、悬雍垂肥大及软腭肥厚,加上鼻窦炎、鼻中隔偏曲,导致气道重度堵塞,重度缺氧。

    陈映辉主任表示,鼾症患者越来越多,但未受到足够重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不仅鼾声扰人,而且是多种疾病的诱因,如高血压、肺心病、中风、猝死、性功能低下等。

    对于打鼾,陈主任提醒,单纯打鼾不是疾病,但如果伴有呼吸暂停和憋气,就需要引起重视。建议加强锻炼,适当减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陈映辉主任还提醒,儿童打鼾也需要引起重视。儿童打鼾多与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有关,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孩子智力和体格的发育。

  • 在儿童用药方面,剂量计算至关重要。由于儿童生理功能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和反应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体重计算药物剂量是确保儿童用药安全的关键。本文将探讨儿童用药剂量计算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儿童用药误区。

    首先,儿童用药剂量应根据体重计算。一般来说,药物的剂量与体重成正比,即体重越重,剂量越大。然而,由于儿童体重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一些药物的剂量计算公式为:剂量 = 体重(kg)× 每公斤体重剂量(mg/kg)。

    其次,儿童用药存在一些误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

    1. 按照成人剂量减半给儿童用药:这种做法存在风险,因为儿童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剂量过小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则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2. 随意增加药物剂量:一些家长认为增加药物剂量可以加快病情恢复,但这样做容易导致药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3. 随意更换药物:有些家长在儿童用药过程中,看到孩子病情没有明显改善,就随意更换药物。这样做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4. 长期使用抗生素:一些家长认为抗生素可以包治百病,长期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耐药性产生,影响治疗效果。

    5. 不注意药物储存:一些家长将药物随意放在室温环境中,容易导致药物变质失效,影响用药效果。

    因此,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家长应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病情和体重计算药物剂量,并开具处方。

    2.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家长应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用药,不得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3. 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家长在给孩子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4. 注意药物储存:家长应将药物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确保药物质量。

    总之,儿童用药剂量计算至关重要。家长应了解儿童用药知识,避免误区,确保孩子用药安全。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