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

找医生 >

顾景辉 >

中医诊断与治疗汗病的方法

疾病详情
我有口干、口苦、老想喝水等症状一年多了,最近加重了,四肢疼痛,手脚心发冷,身上不得劲,性生活时间短,心情经常抑郁烦躁,想知道这是什么病?患者男性30岁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医生建议
根据您的症状和舌苔,中医诊断为汗病,属于上热下寒,湿热内蕴的类型。建议服用汤药调理,疏肝利热。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多喝水,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快。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登录查看该医生的全部信息 >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患者
您好,我有一年多的口干、口苦、老想喝水等症状,最近加重了。
医生
了解。请问您有没有眼睛干涩、四肢疼痛、手脚麻木等症状?手脚心是否发热或者发冷?
相关问诊

我从小就有长期发热、乏力、四肢酸痛的症状,已经很多年了,最近出汗、手脚心发热或发冷,想知道可能是什么原因?患者女性15岁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9

医生建议: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初步考虑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建议患者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等。同时,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顾景辉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查看详情

我最近总是感觉胸口闷疼,两肋骨也疼,胃也不舒服,尤其是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状态很差。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患者女性21岁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28

医生建议:根据你的症状,可能存在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口腔问题或慢性咽炎等多种可能性。建议进行血常规、胸部X光片、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例如抗酸药、消炎药、止咳药等。但请注意,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顾景辉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查看详情

我有发热、干咳、乏力和四肢酸痛,持续两天,想知道是否有新冠肺炎的可能?患者男性31岁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10

医生建议:根据您的症状,可能存在新冠肺炎的风险。建议您尽快到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和CT检查以确认诊断。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多喝水,注意休息。如有需要,可以服用退烧药和止咳药来缓解症状。

顾景辉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文章 气血虚弱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有效的方子

以下内容选自京东互联网医院医患问答,为保护患者的隐私,相关信息已隐去。 “名医问诊”是为了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推出的功能,帮助全国各地的患者解决医疗难题。 您可以在京东App搜索“顾景辉”,即可在线咨询医生。 综合您很多症状的表现,诊断属于中医厥阴病的范畴。 厥阴病的病机呢,是因为气机逆乱,阳气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所以治疗上以调节气机,然后平衡阴阳为治疗原则。 您可能是因为平常情绪不好,或者是压力比较大或者饮食上嗜食一些辛辣寒凉,这种食物造成了人体的这种气血亏耗,气机逆乱。 所以建议您平常饮食上忌辛辣寒凉,调节情绪。 日常生活中,您也需要注意身体的调理,禁烟禁酒,少吃辛辣油腻寒凉的食物,养成良好的作息。 同时,建议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用药建议: 乌梅敛肝定惊。 乌梅丸是寒热并用之剂,专治一些寒热夹杂的症状;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 桂枝、附子、干姜、细辛,温中散寒; 人参、当归,补气和血。 作者 | 顾景辉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内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顾景辉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15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余瀛鳌教授治疗颈动脉斑块经验

0 引言 余瀛鳌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从事中医科研及临床工作6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他主张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特别重视通治效方的研究和使用,其中有不少验方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有效并且值得推广应用,余瀛鳌先生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要善于找点,而这个点就是对血管斑块的干预。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常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部位,临床认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存在关系,其发病机制可能为斑块增大导致颈动脉管径狭窄导致颅内低灌注和斑块脱落形成栓子,从而造成颅内动脉阻塞。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高发年龄段在老年人时期,好发人群在男性或是拥有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等。 1 颈动脉斑块防治的重要性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给全世界带来沉重负担。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特征就是颈动脉斑块形成,能有效反映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斑块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高危因素。现代研究发现随着颈动脉斑块增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因此颈动脉斑块超声或许能够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因此重视对斑块的早期干预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大意义。 2 西医治疗颈动脉斑块 西医在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治疗时,注意在使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对患者生活方式也进行改变,患者需进行戒烟、加强身体锻炼,控制患者体重,患者饮食应选择以低盐、低脂等食物为主。药物选择时,需选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帮助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发率,药物可选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药物。目前有实验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对稳定颈动脉斑块以及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很有效用,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血脂的控制,但在服用药物过程中,需时常注意定期对患者的肝酶和肌酶的变化进行观察。 3 中医对颈动脉斑块的认识 多数医家认为颈动脉斑块属中医“眩晕”“中风”“脉痹”等范畴,其病位在“脉”,病因与年高体弱、起居失常、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劳损内伤等多种因素相关,以致痰浊、瘀血等有形实邪互相搏结,气机受阻,瘀血内生,痰浊、瘀血滞留脉道,形成斑块。而余老认同本病与痰、瘀、虚相关,但同时不能忽视瘀毒互结,他常说斑块如管道中之败絮,而清败絮者以败酱草、薏苡仁、冬瓜子等为佳,而化瘀者又以失笑散为宜,此为脉病,无血不养,而入血养血者尤以丹参、赤芍为先。既为脉病,滞而不通,何不以“脉壅”为其名。正如《血证论》道“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 4 治疗方药 方选余瀛鳌教授经验方-化瘀消斑方,治疗当以祛瘀养血化浊为法,方中炒蒲黄、五灵脂、丹参、赤芍养血活血祛瘀;败酱草、冬瓜子、薏苡仁化浊消壅;葛根、川芎行血并引药上行,诸药并用寒温并进,痰瘀毒并治疗。 5 病案举隅 马某,男,67岁,2018年4月10日来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5年,同时伴有室性早搏,常年口服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肠溶片、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6个月前因眩晕查出有颈动脉斑块,继续服瑞舒伐他汀复查斑块未见变化,刻下:眩晕时有乏力、心悸、手指麻木,纳食尚可,大便粘滞,小便调。舌暗红、苔白厚腻,脉弦。颈动脉彩超示:左颈总动脉膨大处15.4mm×3.2mm强回声斑块,狭窄率90%,右颈总动脉10.0mm×3mm等回声斑块,狭窄率50%。甘油三酯4.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中医诊断:眩晕(痰浊阻络),治疗以祛瘀通络、活血化浊为主。予化瘀消斑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g、炒蒲黄10g(包煎)冬瓜子10g、薏苡仁20g、五灵脂10g、丹参10g、赤芍10g、败酱草10g、川芎8g,14剂。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服药后患者眩晕明显好转,乏力改善,肢体麻木减轻,健忘,舌暗红、苔白,脉弦。守方继服14剂。之后根据患者症状及舌脉表现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经治疗半年余,患者病情平稳,复查颈动脉彩超:左颈总动脉膨大处9.5mm×2.5mm强回声斑块,左颈总动脉6.0mm×1.6mm等回声斑块。血脂:甘油三酯2.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23mmol/L。颈动脉斑块较前明显消退。 6 结语 从古至今,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方式一直不同,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对患者发病病因进行诊断,而西医则是使用医疗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且中医主要药物是使用天然药物进行加工,然后给予患者治疗,减少患者产生的副作用,而西医使用治疗患者的药物皆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等,且西医开出的药品和药剂在某些时候造成的患者副作用较大,患者易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 余瀛鳌教授提出化瘀消斑方为通治方治疗颈动脉斑块,在通治基础方的基础上辨证加减。既包含辨中医的病,又包含辨现代医学的病,简言之即治疗某病的基础方或特效方,是经过几十年临证的验方,余老临证十分重视审因、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他认为适度的临床分型是必要的,但是分型过细,往往并不符合诊疗的现实情况,所以数十年来余老在临证中比较重视对通治效方的研究,他博采众方,力求实用、实效,同时提出“脉壅”一说,强调“壅”因虚、瘀、痰、毒所致,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和经验的支持。 作者:顾景辉,硕士学历,拥有多年中医临床经验,曾跟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院长王莒生、首都国医名师余瀛鳌、施今墨传人陈敏,糖尿病专家徐远,全国脾胃病知名专家王道坤等多位知名中医。擅长中药治疗HPV、失眠、盗汗、慢病调理、肿瘤扶正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扁平苔藓、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复发性口腔溃疡、房颤、心律失常 、癫痫、多汗症、反复咳嗽等。 参考文献 [1] Organization WHO.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16: monitoring health for the 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Z].2016-12-31. [2] 邹光美, 黄朝任.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价值[J]. 当代医学,2018,24(6):186-189. [3] 陈大卫, 韦晓曦, 袁戴兆俊, 等. 颈动脉斑块超声与冠状动脉狭窄关系的相关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11):1588-1590. [4] 伊晓鹤, 胡晓灵, 王娴贤.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中医文献研究[J]. 新疆中医药,2016,34(2):67-69. [5] 邹光美, 黄朝任.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价值[J]. 当代医学,2018,25(6):186-189.

顾景辉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137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旋复代赭石汤对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

随着现代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反流性食管炎呈现高发、多发态势,其临床症状以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热疼痛不适多见。此疾病若不积极正确治疗,病情持续进展有可能并发食管狭窄、出血穿孔,甚或发展成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目前,西医对反流性食管炎常采取质子泵抑制剂(PPI)抑酸、促胃动力药物等治疗,总体疗效尚可,但PPI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复发率极高。传统中医药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旋复代赭石汤辨证调治本病具有一定优势。故本研究中观察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方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确诊的9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43.6±7.8)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2±0.4)年;原有基础疾病:慢性胃窦炎18例,慢性十二指肠炎8例,慢性胆囊炎9例,高血压5例,2型糖尿病3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者2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1~64岁;平均(43.5±7.6)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1.3±0.3)年;原有基础疾病:慢性胃窦炎17例,慢性十二指肠炎9例,慢性胆囊炎8例,高血压5例,2型糖尿病4例,合并颈椎病者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原有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考《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相关标准:多于餐后出现或加重的反酸、反胃、嗳气,平卧或躯体前倾易出现;常于餐后1h左右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卧位、弯腰时可加重;少数患者有吞咽困难或吞咽时疼痛,以及刺激性干咳或哮喘;胃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充血发红、黏膜破损表现。中医辨证参考《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7)版》中反流性食管炎寒热错杂型: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胃脘痞闷胸胀遇冷加重、嘈杂,恶心干呕,肢冷便溏、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口苦口干、舌暗红、苔腻略黄和脉弦细数。 1.2.2 纳入标准 ①两组患者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西医诊断和中医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辨病辨证;②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③年龄20~65岁;④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消化性溃疡病者;②合并食管憩室炎者;③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患;④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⑤孕乳期女性;⑥治疗依从性差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河北山姆士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291)10mg/次,早晚餐后用温开水送服,本药品必须整粒吞服,不可咀嚼或压碎,更不可将本品压碎于食物中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旋复代赭石汤治疗,药选:清半夏10g、黄芩15g、黄连5g、干姜3g、党参10g、枳实15g、厚朴15g、旋复花15g(包煎)、代赭石12g(包煎)、炙甘草6g。将上述药物清水浸泡30min后武火急煎10min后文火久煎取汁300ml,1剂/d,分早中晚温服。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 1.4 观察指标 1.4.1 症状积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积分,包括胸骨后不适、灼热烧心感、反酸、嗳气4个条目,每个条目0~5分,总分20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重。 1.4.2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胃脘痞闷胸胀遇冷加重、嘈杂,恶心干呕,肢冷便溏、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口苦口干、舌暗红、苔腻略黄和脉弦细数)消失,胃镜下食管黏膜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镜下食管黏膜损伤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3 不良反应 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 8周后,观察组患者显效29例,有效14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12例,无效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2.2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 <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其中乏力1例,头晕2例,失眠1例,均经停药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观察组中1例出现腹泻,经对症处理后腹泻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 >0.05)。 3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消化道胃肠动力障碍疾病,其发病与抗反流防御功能减退、抗损伤因素下降、食管感觉功能异常及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刺激作用增强等因素有关,其主要发病原因是食管清除力下降,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西医采用以PPI联合胃肠动力药治疗为主,但常无法取得理想疗效。本病属中医“吐酸、嘈杂、反胃”等范畴,其病位在食管涉及脾胃两脏,该病与饮食不节或不洁、劳倦内伤过度等有直接关系,继致脾胃受损胃失和降、肝气不疏脾虚气滞,寒热错杂随之而至;胃失和降则出现嗳气、反酸,肝气不疏则胸腹痞满胀痛,寒热错杂则出现嘈杂、恶心干呕、烧心感。本次观察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调治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分析其机制如下。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中治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的经典方,方中清半夏辛开散结以除痞、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散寒,合半夏辛温开结以除寒;黄芩、黄连合用苦寒降泄以除热;党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防温燥苦寒药伤中;枳实厚朴行气宽中;旋复花降逆止呕散结;代赭石平肝镇逆;炙甘草补脾益胃兼和诸药。全方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虚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可激活迷走神经传导活动而具镇吐作用,黄连可中和胃酸以减少食管黏膜损伤;干姜含有挥发油、姜辣素类、二苯基庚烷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抗幽门螺杆菌(HP)、抗溃疡药理作用;党参中党参多糖可使实验大鼠胃黏膜前列腺素E2(PGE2a)含量提高,说明党参抗胃黏膜损伤与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有关;大枣可有效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加快炎症消退;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次酸可明显提高食管胃底黏膜中cAMP含量,抑制胃酸分泌;枳实可增加胃肠平滑肌运动收缩频率并促进胃排空,增强食管蠕动功能;厚朴水煎剂对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等具有拮抗效应,进而发挥抗炎作用;旋复花具有抗炎抗菌镇痛作用。杨幼新等研究发现,代赭石可通过降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CyclinD1的表达而起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且疗效优于西药。曹卫跃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2例予多潘立酮、雷尼替丁胶囊早晚口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症状积分明显减轻,食管黏膜损伤明显改善,其疗效优于多潘立酮、雷尼替丁,与本结果相符合。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半夏泻心汤加味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可靠。 综上,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时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可明显改善患者相关症状群,临床疗效肯定。本研究亮点在于,将原本治疗寒热互结心下痞证的半夏泻心汤灵活运用于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中,体现了中医特色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对证而不是对症治疗的理念,有是证用是药方证合一的思维模式。同时,本研究缺陷在于,对照组仅仅使用了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效应,并未同时使用促胃动力药物加速食管廓清功能,若同时联合使用是否与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疗效相当,则有待后续临床观察进一步探讨。 作者:顾景辉,硕士学历,拥有多年中医临床经验,曾跟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院长王莒生、首都国医名师余瀛鳌、施今墨传人陈敏,糖尿病专家徐远,全国脾胃病知名专家王道坤等多位知名中医。擅长中药治疗HPV、失眠、盗汗、慢病调理、肿瘤扶正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扁平苔藓、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复发性口腔溃疡、房颤、心律失常 、癫痫、多汗症、反复咳嗽等。 参考文献: [1]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10三亚)[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170-173.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321-32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6-127. [4]李万军,马新焕,王建良.半夏的药理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2,25(9):129-131. [5]马少波.黄连的药理作用及临床新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6):58. [6]王文心.干姜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特点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6):146-148.

顾景辉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134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