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小孩39.5°高烧,手脚冰凉后变热,吃了退烧药,晚上睡觉时是否需要开暖气?患者男性9个月26天
就诊科室: 小儿内科
医生建议
小孩的高烧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需要密切关注他的精神状态和其他症状。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帮助降低体温,但手脚冰凉后变热可能是因为体温正在下降。建议先让他休息,4小时后再次测量体温。晚上睡觉时,避免捂着小孩,保持室内通风。即使血常规结果不严重,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小孩的病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相关问诊
孩子发烧两天,最高39.5度,伴有咳嗽,手指夹氧93%,询问就医建议。患者男性3岁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19
医生建议:肺炎疑似,建议孩子尽快去医院进行胸片和血常规检查。目前可以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注意观察孩子精神状态和呼吸情况,如有呼吸困难等症状,请立即就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加强营养,多休息。
孟政
主治医师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宝宝发烧38.2度,担心新冠病毒感染,想了解如何处理。患者男性2岁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26
医生建议:小儿发热时,可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烧,并注意物理降温。治疗新冠病毒主要依靠人体免疫力,无需特别抗病毒药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饮食清淡,休息好,有助于康复。如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孟政
主治医师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我的孩子长期高烧不退,体温在37.5~39.5之间,吃退热药也无效,嗓子红肿,大便干燥。请问医生这是什么病?需要怎么治疗?患者女性8岁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17
医生建议:根据症状,孩子可能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建议服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并进行血常规检查。同时,保持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孟政
主治医师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文章 关于维生素D的那点事
一、什么是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是一组类固醇衍生物,主要功能是维持人体内钙的代谢平衡以及骨骼形成,其次维生素D缺乏与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密切相关。 二、什么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是维生素D缺乏的最严重阶段。 三、维生素D的来源 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由阳光照射皮肤而产生。天然食物(包括母乳)维生素D含量少。强化维生素D的配方奶或其他食品能提供维生素D。 四、维生素D的需要量 1.母乳喂养或部分母乳喂养婴儿,从出生数天内就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L。 2.非母乳喂养婴儿,如每日摄入维生素D强化配方奶不足1000ml,应该补充维生素D400IU/L。 3.儿童、青少年如果不能从每日摄入的维生素D强化配方奶、牛奶或其他强化食品中获得400IU/L维生素D,应该补充维生素D400IU/L。 4.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婴儿,出生早期应加大维生素D补充剂量,可予维生素D800-1000IU/d,3个月后改为400IU/d。 五、影响维生素D吸收的因素 1.高危因素:缺乏阳光照射,以及未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是造成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2.皮肤颜色深、衣物遮盖、空气污染、高楼遮挡、居住北方高纬度地区,均制约了由阳光照射。 3.母亲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等,致使胎儿期维生素D储存不足。 4.纯母乳喂养而未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的婴儿。 5.患儿患有腹泻时,肠道维生素D吸收不良;慢性肝脏、肾脏疾病时,维生素D转化成维生素的活性形式1,25-(OH)2D减少。 六、缺乏维生素D都能有什么表现 1.早期,多见于2-3月龄婴儿,可有多汗、易激惹、睡眠不安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2.活动期,<6月龄,可见露骨软化体征(乒乓球感);>6月龄,可见方颅、手足镯、肋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X型腿。 七、化验指标 血清25-(OH)D水平是维生素D不足、轻度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早期的主要诊断依据。 37.5-50nmol/L为维生素D不足;≤37.5nmol/L为维生素D缺乏;≤12.5nmol/L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 八、预防 1.母亲孕期预防:妊娠后期为秋冬季妇女宜适当补充维生素D400-1000IU/d。 2.婴幼儿预防:带婴儿增加户外活动,逐渐达1-2小时/d,尽量暴露婴儿手足、头面部等。不建议日光浴及人工紫外线疗法,以防皮肤损伤。婴儿出生数天后即可补充400IU/d的维生素D补充剂,并推荐长期补充,直至儿童和青少年期。不建议6月以下婴儿,在阳光下直晒。
孟政
主治医师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147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于儿童发热你知道多少?
一、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成为发热,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以腋温为准,37.5℃-38℃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40.9℃为高热,≥41℃为超高热。 二、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假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其他特殊细菌感染等。 2.非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川崎病等。肿瘤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鱼鳞病,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颅脑损伤,脑发育不良,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尿崩症,退水热等。 三、发热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1.发热状态下,机体糖、脂肪、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的消耗增加,不及时补充营养物质,会出现体重下降和消瘦。 2.发热状态下,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增加,及退热期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分大量丢失,严重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 3.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时,会出现烦躁、幻觉、谵妄等。婴幼儿时期,儿童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容易出现热性惊厥。 4.部分高热患儿可出现淡漠、嗜睡等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 5.发热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会产生食欲下降、口腔粘膜干燥、腹胀、便秘等表现。 6.中等强度的发热可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但持续高热会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 7.目前证据显示,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坏。 四、退热的目的? 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特殊情况下,为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 五、如何退热? (一)物理降温: 1.适当脱掉衣物。 2.降低屋内温度:可开窗通风,使屋内温度调整在24-26℃。 3.用退热贴贴额头,或者温水浸湿毛巾,拧干,放额头降温。 4.患儿病情尚可,可洗温水浴,水温在35℃左右,洗浴时间10分钟,擦洗皮肤散热。 (二)药物降温:(退热药起效时间一般在30分钟到1小时) 1.≥2月龄,肛温≥39℃(口温38.5℃,腋温38.2℃),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酸酚,剂量为每次15mg/kg,最大量小于600m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 2.≥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剂量为每次10mg/kg,最大量小于400m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8小时。 3.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4.退热药不推荐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 5.2月以下婴儿及新生儿,由于肝肾功能不完善,禁用解热镇痛药。 6.G6PD患儿,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禁止使用。 7.不推荐疫苗接种后预防性使用退热药,预防用退热药会影响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及效果。 六、发热期间饮食? 应保证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或半流质食物,鼓励患儿少吃多餐。 七、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危重情况 皮肤黏膜发白发花发紫,对外界反应低下,无笑容,长时间刺激方能清醒,活动减少,鼻翼煽动,呼吸急促,尿量减少,喂养困难,肢体关节肿胀,肢体不能负重,不愿活动,出现寒战表现。 八、退热药无效怎么办? 退热药使用后30-60分钟体温开始下降,部分患儿仍高热不退,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退热药,一般应时间间隔4小时以上,期间主要重点关注病因的查找及治疗,辅以物理降温措施。
孟政
主治医师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145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于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一定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谨记!☆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全身各个脏器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反应及耐受程度与成人有着完全的不同。因此,在儿童用药时应该注意: 1.儿童不宜用成人药 儿童用药的选择无论从品种,还是剂型、剂量,都需考虑这个年龄段人体发育的特点,不能随意参照成人用药。家长在给孩子用药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各项内容。对明确规定儿童禁用的药物,坚决不能给孩子服用;对没有明确规定儿童禁用的药品,则需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剂型和剂量,并在孩子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监测用药效果或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2.儿童不宜吃补药 盲目给儿童服用补品,有时不仅无益,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危害: (1)某些保健品含有激素或类激素成分,长期服用会促使儿童性早熟。 (2)儿童滥服人参及其制剂容易出现类似激素导致的中枢神经兴奋症状。 (3)一些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保健品及中药补剂,往往含糖分高,长期服用易导致儿童龋齿、厌食或肥胖及各种营养过量或不平衡等。 (4)小孩脾胃薄弱,多服含龟板、鳖甲等成分保健品可出现上浮胀闷、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等表现。 3.儿童不宜强行灌药 在儿童哭闹、安睡及活动状态下,强行灌药,会导致药物呛到气管内,吸入肺中,导致吸入性肺炎,严重可导致药物堵塞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危险,危及患儿生命。 4.不能急于求成 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个过程,从起病到病情控制,都是会有一段时间。部分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急于求成,为让儿童早日康复,私自增大药量。由于儿童肝脏的代谢功能及肾脏的排泄功能发育不成熟,这种做法会导致药物蓄积,严重可导致药物中度。 5.用果汁、牛奶、白糖水服药 果汁中酸性物质会中和或分解药物成分,牛奶中的钙会与药物的成分起化学反应,使药物成分不容易起效,糖能与某些药物结合产生沉淀,甚至产生有害物质,这些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药物的药效,不能足够的起到效果,延误病情。 6.胶囊类药物剥去溶衣 某些药物需要在小肠部位吸收达到药物有效浓度,溶衣能够提高药物稳定性,减少胃酸破坏,并且药粉直接作用于胃部,会引起消化道不适。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儿童需用儿童药!☆
孟政
主治医师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1462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