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多发结石,考虑保守治疗,白细胞计数高,需抗感染治疗。患者男性30岁
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
医生建议
多发结石可能需要结合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首先,需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和熊去氧胆酸胶囊。生活上注意多喝水,饮食清淡。若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建议以医生意见为准。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相关问诊
相关文章
文章 哪些情况需要切除胆囊?
一块腐肉 and 一坨烂泥? 错!这是手术切除感染的胆囊和结石。右侧:因标本需从1公分小孔取出,肿大增厚的胆囊只有剪碎后取出;左侧:胆囊内的多发结石。 手术没有大小之分,都面临着一定风险,即使手术再小一旦遇到就是100%,故外科医生一定要抱有敬畏之心。 胆囊切除是肝胆外科最简单的手术之一,也是最“坑人”的手术。简单的时候可以五到十分钟结束战斗,复杂起来一两个小时还摸不清方向。此处不详谈,本节重点在于哪些患者需要考虑行胆囊切除手术。 简单粗暴的总结归纳:大、小、满、厚 + 特殊情况 大--急性炎症发作 这类患者具有典型的胆囊炎症状,表现为右上腹的疼痛,常常因进食油腻食物诱发。医生体检时常伴有典型的右上腹压痛,严重的还有反跳痛(按住疼痛部位松手那一刻有剧烈疼痛)或Murphy征(按住胆囊区深呼吸,因疼痛突然停止吸气),当毒素吸收入血时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常提示胆囊明显肿大,胆囊壁明显水肿增厚,多伴有结石,常为结石嵌顿颈部导致胆囊内胆汁排空障碍,诱发绞痛(程度十分剧烈)。 两例急性胆囊炎病例。后者为感染持续存在,保守无效,术中可见胆囊肿大十分明显,部分区域已经发黑,随时可能破溃,一旦发生大量脓性胆汁流入腹腔,就会引起严重的腹腔感染,若救治不及时会危及生命。 小--胆囊萎缩、瓷化 这类患者往往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患者感觉不疼,医生查体没有任何体征。 Why?不可思议!那医生怎么发现这个胆囊生病了?常常是因为体检发现,但追问病史很多患者以前都有过胆囊炎或者“胃病”,那为什么现在反而没有任何不适了呢?是因为,胆囊现在已经不工作、不上岗!也就是说胆囊已经没有功能,已经没有储存过胆汁,也没有排泄过胆汁,所以就不会再有刺激引起疼痛。 “太好了,那我再也不用担心它了,不用手术了!”大错特错!这一类是最危险的,因为一旦出现不舒服,可能就已经变为癌了(请看下回细解),由一个简单的疾病变为一个复杂的疾病--胆囊癌! 两例胆囊萎缩、缩小的病例。前者已缩小只有花生大小,内部结石全部填充。后者整体实化,术后本想用刀切开,但是我失败了,因为胆囊壁变的异常坚硬,就像陶瓷一样。 满--慢性炎症、多发结石 这类患者常常因为有上腹部不适就诊,说不出哪里有十分的不舒服,但就是觉的右上腹有不自在,尤其是在大油食物之后会加重;医生腹部查体时也没有阳性体征。这也正好符合多发结石或填满结石的胆囊丧失了部分功能的特征,也就是说胆囊已经“出工不出力”,所以症状反而不那么明显。但是一旦出现结石嵌顿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合并细菌感染时,也会合并急性炎症,出现急性胆囊炎的表现。 影像学检查常常提示胆囊壁明显增厚,壁毛糙,内部有多发的结石,甚至已被结石完全填满。这类患者最大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一、常年累月的炎症刺激,胆囊周围的组织结构已不清晰,甚至和旁边的胆管、胃、十二指肠或横结肠烂穿了,小手术变成了大手术;二、胆囊腔内的大块结石,长期摩擦刺激胆囊癌,最后演化为肝胆系统的致命杀手--胆囊癌(预后极差,治疗手段有限);三、胆囊腔内的多发小结石,随着胆囊收缩、胆汁排泄,可能会掉进胆总管,从而诱发急性胆管炎或者急性胰腺炎,这两种情况不能有效控制,可能危及生命。 两例多发/填满结石的病例。 厚--恶变的信号 这种情况的“厚”和前面讲述的“厚”不一样,上述的是胆囊壁整体增厚,而这里是局部增厚。可能为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抑或发现较早的、“个头不大”的胆囊癌,有两种情况需要高度警惕:一、胆囊局部增厚、单发、基底部宽大、>1公分的实性病变;二、在短期内实性病变有增大趋势,不能排除肿瘤。 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建议,就是尽早手术!!!而且必要时需要术中鉴别是否已经癌变。 胆囊单发结石,在胆囊底部有局部增厚,剖开后有菜花样新生物,术中快检提示胆囊腺癌(下方颗粒样组织,就是脱落的新生物)。 特殊情况 除了上述情况,在临床中还会遇到一些特殊病人,比如合并有复杂的心脏疾病、肺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疾病,或年龄>70岁,这些患者一旦确诊都建议积极手术处理,因为胆囊结石没有特效药物,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结石缩小,慢性炎症也不会消退。如果急性炎症发作,往往这部分患者身体条件有限,在没有充足时间准备情况下实行手术,手术风险将会翻倍。 此外,年轻女性在备孕阶段,也应排查是否有胆囊结石。在临床中,我们常常遇到怀着宝宝,胆囊炎发作十分被动,保守需要用药物且大量毒素吸收入血,是否会对胎儿产生影响?积极手术,全麻和手术本身风险是否会导致流产?人财两空?总体建议:如果符合上述条件,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应孕前积极手术处理! 后记:单纯胆囊切除是一个小小的手术,背后却有太多的故事,莫让小事情变成大故事。
李民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26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无胆英雄”--胆囊切除后就没有“胆”了吗
肝胆相照 披肝沥胆 侠肝义胆 每一位敢于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都是英雄,我们的胆囊切除患者则是“无胆英雄”。 很多患者在门诊或术前沟通时,会问:“医生,我以后是不是没胆了?”冷不丁给你一个灵魂拷问三连击,当然这确实是一个应该讲清楚的问题…… * 胆囊切除后还有“胆”吗?准确地说,没了,生病的胆囊已经被摘除; * 胆囊切除后真的没有“胆”吗?科学地说,还有,食物消化所需的胆汁仍能正常的生成、排出; * 胆囊切除后是不是我就没“胆”了?负责地说,一分钱关系都没有,您的胆量和有没有摘除胆囊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绝大部分患者询问的意思是:胆囊切除后胆汁是否还正常产生,本节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胆囊有哪些生理功能? 其实,我们每天产生的胆汁是来自于肝脏,75%是肝细胞分泌,25%是胆管细胞分泌,总量大约800~1200毫升,混合后经肝内胆管系统排出进入肝外胆管,而胆囊就是这个管道系统中的一个囊状的袋子,生成的胆汁临时储存在这里面。也就是,胆囊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储存”作用。 小小的袋子并装不下这么多的胆汁(容量大约30~60毫升),即使按照三餐平均分配也无法容下。但是,小小的胆囊却做到了,是因为它具有另一个功能--“浓缩”作用,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部分胆红素,让胆汁变得更粘稠和高浓度。其次,胆囊粘膜还具有“分泌”功能,可以分泌粘液,成为最终胆汁的组成部分。储存在胆囊的胆汁,在进食后由神经和激素调控触发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出”进入肠道和食物混合,以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类物质。 胆囊切除后有哪些影响? 由上可知,胆囊切除并不会导致没有胆汁产生,主要的影响是胆囊的储存和浓缩功能。而实际上,很多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已经在逐渐丧失功能,而人体也随着这一变化逐渐去适应没有胆囊的生活。也就是说,人体的代偿机制会弥补这一缺陷,就像“放钱的左边口袋坏了,我会想办法把钱放进右边的口袋”一样。 胆囊切除后,分泌的胆汁会储存在胆管内,因此术后会出现肝外胆管的代偿性扩张,同时调节“排出”功能,从而保持胆汁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然,有部分胆囊功能完好且胃肠道功能较弱的患者,术后可能因为胆汁排出习性改变,短期内可能出现进食油腻食物后发生腹泻等不适,但随着人体调节代偿,绝大部分患者会逐步缓解恢复。 纪存:中秋前的急诊胆囊手术 后记:致敬每一位“无胆英雄”! tips:1. 遥望明月寄相思 记中秋夜奔波于荆州,没有陪伴亲爱的家人们,心心念;2.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民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26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医生,做手术前为什么需要做那么多检查?
当一个人能忘我地沉浸在工作中,必然是在享受这个过程,而非只是简单地应付…… 人食五谷杂粮,总有生病的时候,也就是医生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还有医疗资源的紧张和高压状态。尤其是一个医疗组需要管理很多患者,作为外科医生除了需要完成常规的医疗活动外,还需更多的时间泡在手术室,解决患者最实质的问题,因此有时医生并未详细给您讲解每一项检查的意义和必要性。 许多患者入院后会接到检查通知单,不免有些患者心存疑惑: 医生,我需要做这么多检查吗? 答案是肯定的!手术前的检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为了明确疾病诊断,也就是说这个病是什么,需不需要手术?是否已经失去最佳的手术机会?比如肝胆外科常做的CT或磁共振,消化内镜或ERCP等;第二类是评估身体状况,有没有重要脏器的功能潜在隐患,比如心肺功能和麻醉风险直接相关,也关系到围手术期医生需要重点关注的脏器功能。老年患者常常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由此第二类检查也至关重要。 一旦检查明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就会进一步评估手术风险,这是医生就会分配充足的时间跟您分析病情、治疗方案和相关风险。如果发现合并有其他脏器功能问题,术前可能还需要时间去纠正、去调理,尽量降低手术风险!
李民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26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接诊医生
向李民医生咨询